收藏 分享(赏)

《阿房宫赋》教案2(鲁人版必修4).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90974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教案2(鲁人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阿房宫赋》教案2(鲁人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阿房宫赋》教案2(鲁人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阿房宫赋》教案2(鲁人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阿房宫赋》教案2(鲁人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阿房宫赋示范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赋” 、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解第一段教学过程及其步骤:一.教学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 ,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

2、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 ,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 ,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 杜” (李白和杜甫称

3、“老李杜” ) 。同学们知道杜牧的多少作品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拔(选其中的几首)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

4、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三.背景介绍与解题: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 年) ,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四、讲解第一段。 (一)补充解释 1 六王毕,四海一

5、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 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3 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4 盘盘焉 焉:的样子。 5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6 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7 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8 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9 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 ,指情况。齐:相同。 (二)分析内容。 1 前四个 3 字句:写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2 第二句:从全景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3 第三四句:写阿房宫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4 第五句

6、:由实写楼阁、廊檐到虚写长桥复道。 5 第六句: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来陪衬它的宏大宽广。 五、作业:课后自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解第二三四节;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 、 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一、复习第一段:检查翻译、背诵及活用词掌握理解情况。 二、分析第二段。 (一)补充解释: 1 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2 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4 为秦宫人 为:成为。 5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6 雷霆乍惊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7、之:动词,往,到。 8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9 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10 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二)分析内容: 1 第一句:照应“六王毕,四海一” 。 2 第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3 第四五句:写宫人的凄惨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5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三、分析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2 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3 人亦念其家

8、念:顾念。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5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二)分析课文: 1 前四句:对比人心事理,质问秦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第六七句:写“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结:由描写转入本段的议论抒情,逐渐显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补充注释: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2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

9、。爱:爱护。 3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4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分析内容: 1 第二句: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 3 第五句:用“后人”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意味深长。 4 小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五、总结全文 1 . 揭示主题: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2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 、 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分析: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 有为而发,规劝

10、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 ()、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 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 独到见解。 ()、 阿房宫赋 ,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 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 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 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 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3、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与六国论末段,回答问题。(一)呜

11、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对文段中加线的词或短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非秦:不是秦国。 族秦:使秦成为民族。使:让。 爱其人:爱戴人民。拒秦:抗拒秦国。 复:也,同样。递:传。 不暇:没有空闲。鉴之:以之为警戒。 胜之:战胜秦国。弱于秦:比秦弱。 故事:事情。A B C D 2对文中三个以的意义和用

12、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一个是连词,后两个是介词。B前两个是介词,后-个是连词。C前两个是连词,后一个是介词。D前一个是介词,后两个是连词。 3对下列句子翻译准确的项是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A从而使得后来的人又哀叹他自己(重蹈覆辙)的命运。B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覆辙)的命运。C也会使后来的人再哀叹他自己(重蹈覆辙)的命运。D从而使得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覆辙)的命运。是又在六国下矣。 ( )A是又处在六国的下面了。B这就更处在六国的下面了。C这就更比不上六国了。D是又比不上六国了。 4对两文段中天下一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苟以天下之大A

13、均指秦朝的天下。D均指六国的天下。C指六国的天下,指宋朝的天下。D指秦朝的天下,指宋朝的天下。 5第一段末用了四个后人,对它们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均指秦以后的人,均指秦后人的后人。B指秦以后的人,指秦后人的后人。C指秦以后的人,指秦后人的后人。D指秦以后的人,指秦后人的后人。 6两段文字分别是两篇借古讽时文章的结尾,其中均揭示了作者为文的主旨和目的。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均总结秦覆亡的教训,劝诫当朝国君爱民兴国。B两文均总结六国覆亡的教训,劝诫当朝国君不可贿赂求安,应富国强兵。C前者总结秦、六国的覆亡教训,劝诫唐朝统治者爱民,后者总结六国覆亡的教训,劝诫宋朝统治者不贿赂。D前者总结六国覆亡的教训,劝诫宋朝统治者爱民,后者总结秦朝覆亡的教训,劝诫唐朝统治者不贿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