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卷第2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4月V0114 No2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d Sciences Edition)Apr2014话言学研究从浮生六记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刘华(成都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引入文化身份研究方法,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构建。以其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行为为个案分析,研究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文化身份研究为全面客观评价林语堂及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文化身份;翻译动
2、机;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4)02011803一、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世人熟知的文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翻译的作品语言精纯娴熟,时至今日仍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经典译作。学界对林语堂翻译的研究多着力探讨其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以文本研究为主。本文尝试从文化身份的角度人手,以林语堂英译、撰稿,翻译了许多国外著作,如、等杂志,主张改造国民性,积极推进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二)追求自由崇尚个性的闲适作家林语堂对自由和个性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故乡坂仔的高山给他的一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我之所以这样,
3、都仰赖于山。这也是我人品的基调,我要享受我的自由,不愿别人干涉我。“【驯林语堂从不掩饰自己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与向往。“我素来喜欢顺从自己的本能,所谓任意而行;尤喜欢自行决定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不是。”【9】2”他早年成为语丝派的一员,就是因为语丝)“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m1的办刊宗旨以及“任意面谈,无所顾忌“111的文风契合了他追求自由崇尚个性的主张。当社会政治环境日益恶化,林语堂转而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强调艺术的个性化和生活的艺术化,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推崇个人的精神自由,强调个体的人格尊严。(三)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学者20世纪初,新文化
4、运动伊始,中国社会言必称西方,凡是中国传统便被斥责为腐朽落后,中国固有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独特的文化教育背景使林语堂既不像“国粹派”那样保守与狭隘,也不像“欧化派”那样鼓吹全盘西化。林语堂主张客观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1930年,林语堂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文学革命代表一种激进主义的情绪,对过去的反叛。一九二。年代成长的一代,思想极不平衡,旧的根拔去了,历史失去了连续性。”【9】1”1944年,他公开发表演讲“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呼吁大众对中西方文化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现在中国思想是在紊乱状态,对本国文化也难有真知灼见的认识,但没有真知灼见的认识,对本国的信心
5、就不能建立。”【9】撕在当时国人对中国文化一味批判以及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的背景下,林语堂挺身而出,大声疾呼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要建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显露出他作为一个真正爱国者的情怀。【四)为中华民族宣传的文化大使当时由于东西方政治、经济、语言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极不对等。西方社会缺乏对中国的认识,中国人的形象在西方人眼中被严重扭曲。林语堂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为人生使命州川,把为国家宣传视为自己的责任,并始终为此不遗余力。林语堂在创作时曾明确表示,“希望能跨越语言的障碍,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比较深人的了解。“【9l“他甚至谢绝了鲁迅邀请他翻译西洋名作的建议,用大量精力投
6、入到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中去,“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重塑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抗战爆发后,林语堂于1937-1945年问在的影响是清人沈复的自传体笔记,记录了他与妻子陈芸平淡而又充满情趣的闲适生活。林语堂翻译始于1935年,“前后易稿不下十次”,刊登在月刊及上,后于1939年出版单行本。研究他对浮生六记的具体翻译行为,不难发现他的文化身份在其翻译动机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一)捆译动机首先,体现了林语堂所赞美的中国人的美德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外译介这部书能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符合林语堂为民族宣传的文化身份,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平和、恬淡、智慧的文化身份。他曾在吾国与吾民)中
7、概括道:。人生和人类天性的圆熟的领悟,常为中国德性的理想;而从这个领悟,又抽绎出其他美质,如和平、知足、镇静、忍耐这四种美质即所以显明中国人德性之特征。”【n柙中男女主人公夫妇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正是上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此外,林语堂翻译此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部书折射出他自身的生活理念,能帮助塑造他自己追求自由崇尚个性的闲适作家的个体文化身份。他所崇尚的能够尽情万方数据120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第14卷享受自然和艺术之美、恬淡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与书中女主人公陈芸所说的“布衣菜饭。可乐终生”的生活一脉相承。(二)翻译策略出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外
8、文化交流的文化身份的考虑,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将两者巧妙地运用在翻译实践里,得到适应目标读者的译本。州1归化翻译在处理如时间、长度、货币等不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时,林语堂多采用归化翻译,强调翻译的流畅性,使外国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译本,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倒如:(1)。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ts2I惴born in 1763,under the reign 0f Chieulun8,oll the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嵋】3(2)“三鼓归卧”【例5Whwe Calne in to sleep about
9、 midmght【巧脚(3)“花开数十里”tsl拟There is a stretch of white blossoms for miles and mi1ee【15】蜘(4)“番银四圆而已”【BzTzThis coot 118 only four dollars15】扔2异化翻译*i-X寸文中出现的蕴含中国独有文化元素的内容。林语堂以异化翻译为主,辅以增译加注释的策略,尽可能地向读者传达中国文化的信息,以达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效果。(1)“鸿案相庄廿有三年”1slMAnd SO we remained courteous to each other for twenty-three yea
10、rs of叫married life like衄Hung and Menggangof the East Ban Dynasty【13】笱(2)。相传即赤兔马食槽也“州3坫Which,瓢池砌ng to tradition,W88 the呶lgh where the fa-moll8 Red Steed of General Kuan had fed【岱】317由此可见,林语堂从自己的文化身份出发,选择描写沈复夫妇闲适生活的浮生六记进行英译。是为了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美德。他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在注重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注意使用外国
11、读者所熟悉的文化信息进行意义传递,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最终达到了文化交流和为民族宣传的目的。五、结语通过对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和浮生六记)翻译行为的考察,可以看出译者的文化身份会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他的翻译行为,决定他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反之,译者的翻译文本必然折射出他的文化身份和立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彰显。文化身份研究方法的引入,使我们能够对林语堂的翻译动机、翻译过程以及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为我们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林语堂和他的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参考文献:1 陈丕全球化语境下译者的文化自觉意O,-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启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
12、科学版,2012(3):119【2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43 Josiane F Hslner8,Michel H A BlancSatiety and彤liIl昏H山哪MCambridge:c衄“d萨UniversityPress,1989:114 罗虹。钡研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755Hall Stuart,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CJona-than Rutherford(ed)Identity:Community。Cultu
13、re,Di珏erelleeLondon:LawrenceWishart,1990:2256 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c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鳊译出版社,2001:3727 任晓军文化视域与身份建构读J名作欣赏,2012(20):728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69 椿太乙林语堂传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10薛林荣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0515 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下转第124页)万方数据124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第14卷9 弗雷格G
14、论涵义和所指c马蹄尼奇语言哲学牟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7710 魏小陆,王红玲隐喻与语篇连贯的建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t2(5):808411 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徐向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拐12 Sperber D,Wilson DRelevallN嚏: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1VI2nd(ed)Beijing:Foreign IJang岫geleadl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Blaeidl Pub-lishers I,td,1995:3913 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
15、88:3381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1:101A Cognitive-Pragmatic Approach to Metaphoric ReferenceWEI Xiaolu,WANG I-Iongling(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静。Suqian College,Suqian。Jialljgsu 223800,China)AJl,曲“adlhe ciymic natl1tlof rdenmtial laIll孵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lti human eognilJon and t
16、he d)m8mic oh-jeetive world,托m她the cognitive features clf human l且理畔l护Metaphoric reference,a prominent repre匏ntafive of the ay-nsltnic human language,c蚰HIIIIIe the language in a dillcOllll把concise,fluent and coherentA cognitive-pr昭mtie approach tometaphoric rderenee provides methods and ways ot“,mae
17、,tmti玎g the indications of lanI孵symb,lBKey words:metaphoric refea髓ee;eo朗tilJvepragmatic;dymic nahl弛(责任编辑:张番)(上接第120页)On LIN YutangS Cultural Identity and Translation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His Translation of$x Chapters oa Floating JUSeU:IJ Hua(College Ilfrox,蛔I皿督】a咿and Cultur髓,Cherigrlu lhfiversit
18、y of“leehnology,Che,l蓼lu,$iehuan 610059,China):LINYutang W88姐outstanding Chinese translator in the twentieth centllryBy introducing the虹,lay 0f cultural idenfi-ty,the eonstauetion缸LIN Yutmlgs eultuml idenlity is m,lrzed in this pSpelIts intluenee 011his tmmlalion motivation and蛔珊tllt硒esis explored w
19、ith a 088e,吐uay 0f his tllltllslalJon ot“$x aI和of口以咖毕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8tudy 0f edturnl iden6ty helps appraise LIN Ylm岫g and his lramlatifrom a new perspectiveKey wordls:ettltural identity;translation motivatiml;translation strata;LIN Yutang;鼠儡咖oyD冗咖学(责任编辑:张焉)万方数据从浮生六记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作者: 刘华, LIU Hua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9刊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 2014,14(2)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