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卷 第 1 期 吕梁学院学报 2011 年 2 月Vol1 No1 Journal of Lvliang University Feb2011历史研究 原始刻划符号性质与文字起源刍议裘士京(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 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 :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屡有发现 , 刻划符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 但表明人类思维活动的进步 , 不排除晚期刻符 、图象符号中有些形体 、内涵与后来的汉字相同 , 已经属于早期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文字是由少数 “圣人 ”创造的 , 在这个意义上 , 同意仓颉造字说 ;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而创造的 , 汉字可能就创制于商代或更早些 ; 文字起源是多元的 , 先秦时期除汉字外 , 还可能存在自成体系的文字 , 只是后来被淘汰而渐趋消亡 。关键词 : 刻划符号 ; 仓颉造字 ; 文字起源中图分类号 : K2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095 185X( 2011) 01 0022 051986 年 , 安徽蚌埠市郊吴郢乡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 600 多个刻划符号 , 时代距今 7000 多年 , 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 其意义和影响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 。正如李学勤先生在 蚌埠双墩遗址及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 上所说 : “在距今 7000年前 , 在这么小的范围
3、内 , 出土这么大量的刻划符号 , 在世界文明的研究中也罕见 , 是重要而惊人的发现 是文明起源的新线索 ” 1。原始社会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与文字的起源关系到底是什么 ? 其性质如何 , 怎样释读这些符号 ? 是值得探讨的大问题 。本文不揣浅陋 , 愿作一番探讨 , 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近几十年来 , 考古发掘提供的有关各地发现刻划符号的资料有数十宗之多 , 简单归纳一下 , 有几点值得重视 :1 刻符发现的地点较多 , 分布广泛 , 在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均有发现 , 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具备一定的用符号记事或表现某种概念的能力 。2 刻符集中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 按时代大致可分为早晚
4、两期 。早期大约在 6 千多年至 7、8 千年前的遗址中发现 , 比较重要的有西安半坡遗址113 个刻符 , 按照笔划形状分为 22 类 ;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现 129 个刻符 , 38 种 ; 大溪文化的湖北宜昌杨家湾遗址发现刻符 50 多种 ; 在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发现 200 多个刻符 。此外 , 在河南舞阳贾湖 、长安五楼 、大地湾 、李家沟等地均有发现 。早期基本上都是单体 。晚期时代大约在距今 4 6 千年 , 如大汶口发现 18 例 10 种刻符 ( 含 1 例绘写 ) 、青海乐都柳湾墓地 ( 马厂类型 ) 陶器上发现 130 余种符号 ; 在龙山 、良渚等类型文化的陶器 、玉器
5、上的刻符 、图形符号 。单体居多 , 也出现数个刻符或图像联体 。( 张居中先生认为贾湖 、双墩 、龙虬庄的刻划符号可以代表淮河流域在距今 8000 5000 年间古文字的 3 个发展阶段 1) 。以往研究者不加区分地讨论前后期刻符的性质 , 似有不妥 , 有必要加以区分 。3 刻符大都刻划在陶器外底部 、口沿 、腹部等处 。刻划内容各文化遗址不尽相同 , 双墩遗址的刻符可归纳为动物类写实刻划 、植物类写实刻划 、刻划符号 ( 有单体和组合两类 ) 2一这些刻符的性质是大家关心的焦点 , 到目前为止观点尚难以统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收稿日期 : 2010-11-08作者简介 : 裘士京
6、( 1949 ) , 男 , 浙江绍兴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研究方向为先秦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考古学 。221 刻符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表述为 : “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 ”, 或 “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或以为陶符 “是汉字的原始形态 ”。如半坡遗址发掘研究者指出 : “这些符号是人们有意识刻划的 , 代表一定的意义 。从我国历史文化具体的发展过程来说 , 与我们文字有密切关系 , 也有可能是我国古代文字原始形态之一 , 它影射出我国文字未发明以前 , 我们祖先那种 结绳记事 、契木为文 等传说 ,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 。” 3 186郭沫若先
7、生认为 :“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 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 。我国后来的器物上 , 无论是陶器 , 或者铜器其它成品 , 有物勒工名的传统 。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 ,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 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 4有先生进而考证出半坡等遗址刻符属象形和假借系统的简单文字 , 推断中国有文字的时间有 6000年之久 。 5台湾学者李孝定先生以甲骨文的 “六书 ”为支点 , 认为仰韶陶符里有象形 、假借和会意等方面的字而无形声字 , 完全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 ,它们和甲骨文字属于完全相同的系统 , 是中国早期较原始的文字 。 62 陶符并不是文字 。认为只有作为记录语言
8、的工具的符号才算真正的文字 。 7, 8陶符并不代表语言 , 或为记忆 、归属 、方位等临时性用途而刻划 , 不具备固定而较为普遍的意义 , 没有约定成俗 , 没有像真正文字在一定的较大的范围使用的可能 。本人基本上坚持这一观点 。 9, 10刻符前后两期的性质可能有较大的不同 。仰韶文化和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的刻划符号简朴而不太规范 , 一般一器一符 , 极少见数符连刻的 。它可能是一种有意刻下的帮助记事性质的符号 , 有同志从民族学资料论证半坡等地陶符 , 可能标明个人所有权或出自制作时的某些需要而随意刻划的 , 并无确定含意 , 它与传说中契木为文 , 结绳记事相类 , 属于原始记事
9、范畴 , 或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约定符号的性质 , 这些符号象其它原始记事方法一样 , 对后世文字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影响 , 但本身决不是文字 。3 陶符是中国古代象卦文字的遗留 。蔡运章先生近年在几篇论文中多次重申并论证了他的观点 。 11 13在 蚌埠双墩 “刻画符号 ”略论 中提出 :“双墩遗址发现的卦象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纪事文字 。它与我国古代自舞阳贾湖遗址到汉魏时期器物是常见到单字 、刻画符号和图形文字 , 一脉相承 , 都是中华先民 制器尚象 习俗的产物 。”并认为 , 蚌埠双墩 “刻画符号 ”大都应是 坤 、坎 两卦之象 , 当是双墩先民土地神和水神崇拜的反映 。本人以为 , 文字是语言
10、的书写符号 , 文字反映 、表达一定的语言现象 , 不论哪个国家 、民族的文字无疑由一些符号组合而成 , 但并不是所有的符号都可称之为文字 。中国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 , 它是形 、音 、义三者密切结合的产物 。完整意义上的文字应是三者缺一不可 。在表达语言现象的功能中 , 不可想象文字的上述三要素可以割裂 。早期刻划符号和其它一些具有记事性质的记号 ( 如结绳 ) , 一般并不具备文字的三要素 , 至多也仅有形有义 , 不能等同于文字 。尤其总是以单个和孤立的形式出现 , 很难证明是语言的记录 , 我们可以根据文化的传承性和连续性 , 用与古汉字接近的程度来推测这些符号的意思 ,
11、 但对两者的差异应有充分的认识 。其次 , 文字既为语言的书写符号 , 必须具备在一定范围内通用的性质 , 这就必须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 , 把某些符号以习俗或强力的形式固定下来 , 而不是任何个人有意或无意 , 甚至是随心所欲地制造一些符号就可算作文字 。将陶符喻为族徽也颇令人费解 。我们认为 , 原始社会晚期族徽确实存在 , 是氏族间相区别的标志 ,但它不至有那么多不同式样 。将刻划符号作为 “物勒工名 ”的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 在手工艺品上 “物勒工名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在我国最早也只可追溯到春秋之初 。因为那时不存在有意识的商品买卖 , 谈不到商品的信誉 、工匠的
12、名声 ,无需勒工名于物 , 但某些符号为计数 、归属等目的而存在是可能的 。第三 , 随着时代的进步 , 记事的范围 、内容扩大 ,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 , 对于时代稍晚的刻符和图像 ,把它们看作图画符号似乎更合理 , 不排除其中有些形体 、内涵与后来的汉字相同 , 已经属于早期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这些图画符号或标志比早期刻符要复杂得多 , 对后代汉字的影响也可能大些 , 可以称之为原始文字 。收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四件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图象符号 , 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晚期刻划符号 、图象表达了一定的意思 , 其中一些符号已组成数字相连的句子 , 表达一定的内容( 虽然我们暂时还无法准
13、确释读 ) , 这应该就是文字了 。如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沙可乐博物馆的一件良渚文化陶壶上 , 刻有一行 9 字 , 江苏吴县澄湖出土的黑陶罐 , 上刻四字 : “巫戌五俞 ”, 考释出的意思是神32巫所用的五对钺 , 把这些看成文字的遗存是可以赞成的 , 有学者将中国的良渚 、龙山时代称为 “中国的原文字时代 ” 14 183, 是有道理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 我们认为刻划符号 、图象符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 但后来创造的汉字与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那些符号与汉字之间如果说有什么源与流的关系的话 , 也只能说是人类认识世界 , 企望帮助记忆方面的联系 。早期刻符只能在极小的范围
14、内流行 , 其形体所表示的涵义有许多是模糊的 , 几乎见不到由若干刻符组成的连文 , 而后期的刻符 、图象符号文字则在较为广阔的领域内通行 , 表达较为明确的意思 , 与后代的文字具有超越时空 、记录语言的基本功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二刻符性质的问题与文字究竟由什么人创造的 ,什么时候创造 , 为什么人类要创造文字等问题密切相关 , 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对刻符性质的认识 。其一 , 文字是由少数 “圣人 ”, 即所谓巫 、史 、僧侣创造的 。原始的符号记事 、图画记事方法经过漫长岁月的使用实践 , 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但最终发明出文字 , 并用文字记事却需要经专人整理 、创造和约定俗成 。我国
15、古代有流传甚广的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 还有伏羲氏画八卦 , 造书契以及朱襄造书契等传说 , 被称之为 “圣人 ”造字说 。郭沫若先生在 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 中则认为 : “文字是语言的表象 , 任何民族的文字 , 都和语言一样 , 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 , 从无到有 , 从少到多 , 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 , 所逐步孕育 、选练 、发掘出来的 。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有着长远的历程 。”形成与所谓 “圣人造字说 ”相对立的观点 。文革中有文章更直接地提出 : “仓颉就是人民群众 , 人民群众就是仓颉 ”的理论 。这些观点和理论大都似是而非 , 有必要重新加
16、以研究 。文字的发明与一般器物如陶器 、铜器 、铁器的创制不同 , 也有异于那些具体物品象弓箭 、剑戟 、车舟 、锄 、镰等的发明 。它必须经过专门人才的整理和创制 , 经过约定俗成的过程 , 并在此基础上由一个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强力机构使之固定化 、法律化 , 然后逐步传播开去 , 加以推广 , 发挥其效用 。在这个过程中 , 文字不断繁衍 、滋生 , 形成一整套语言文字的法则和体系 。文字的这种 “约定俗成 ”的过程 , 不可能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完成 , 而必须由少数人来实施 ,这少数人就是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中的僧侣 、贞人 、巫史之类的知识人 , 是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群人
17、 。他们垄断祭神 、祭祖 , 秉承国君的意愿 , 充当人间与天神的 “使者 ”, 自然也需要有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 , 用以组织事务交际 , 记录宗教仪式 , 制定法律等 。这些人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 , 一方面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集体智慧和聪明的才能 , 并把丰富的想象力与敏锐的观察力揉合在一起 , 另一方面又可能也应该借鉴流行于民间的一些刻划符号 、图画符号 ,并赋予每一个他们所创造所借鉴的符号以 “形 ”、“义 ”之外固定的 “音 ”, 从而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在文字产生之前 , 结绳与书契曾起过记事的作用 。易 系辞 : “上古结绳而治 ,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百官以治 , 万民以
18、察 ”。我们古代有 “仓颉作书 ”之说 , 吕氏春秋 君守 云 : “奚仲作车 , 仓颉作书 , 后稷作稼 , 皋陶作刑 ,昆吾作陶 , 夏鲧作城 , 此六人者 , 所作当矣 。”秦代李斯所编字书 仓颉篇 , 也因为首句为 “仓颉作书 ”而得名 。正因为如此 , 仓颉造字的过程被神话了 , 说他“龙颜侈侈 , 四目灵光 , 实有睿德 , 生而能书 。于是穷天地之变 ,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 , 俯察龟文鸟羽山川 , 指掌而创文字 , 天为雨粟 , 鬼为夜哭 , 龙乃潜藏 ”。荀子在 荀子 解蔽 中所说 : “好书者众矣 , 而仓颉独传者 , 壹也 ”, 客观地反映了文字在创制过程中 , 我们认为仓
19、颉可能真有其人 , 也可能出自后人的杜撰 , 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同意仓颉造字说 。仓颉等一批专门人才的真正功绩在于在一定的规则下创造了最初的文字 , 是古代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 是王者沟通天地 、神人的一种手段 , 一个重要的媒介 , 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其二 ,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这个“一定阶段 ”应在文明诞生前或诞生后不长的时间内 , 由需要而产生动力 。当人们还生活在极小的圈子里 , 过着 “鸡犬之声相闻 ,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生活时 , 当习惯法还占有统治地位并具有绝对权威时 , 人们并不需要公文往来 , 也不需要记载史实的文字 , 人们口耳相传
20、 , 结绳或契木以记事 , 世代相袭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便 。况且当时也不存在一个脱离生产劳动的群体来从事文字的创造 。六七千年前的双墩 、仰韶时代 , 尽管已有了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 、渔42 汉学堂丛书 辑 春秋元命苞 猎业和手工业 , 人们的经济生活有了一定的进步 , 精神文明也有了发展 , 但远没有达到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情感 , 联络部众 , 记载事情的地步 。这些刻划符号可能是在社会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后 , 人们在生产 、生活 、祭祀中为了方便记忆 , 表达对自然 、社会生活中某些不为人知的现象而作的刻划 , 带有非特定性 、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 距离真正的文字有较大的差距 。那种认为中国的文
21、字就是从刻划符号延续而成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 , 一旦社会分裂为两大对抗的集团 , 出现了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国家机器时 , 用以组织事务交际 ,制定法律 , 发布政令 , 记录宗教活动和其他活动等等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必需 , 仅仅依靠语言和习惯法就显得很不够了 。于是创造文字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文字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 , 是国家产生以后统治阶级的需要 。因此 , 我们认为文字真正的产生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 。而不是象有些人所主张的阶级社会出现的标志 , 更不可能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就产生 。换言之 ,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 , 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才创立文字 。最初创造的文字可能很少 ,
22、 但一旦应用于实践就会发现其数量的不足 , 于是在繁衍新字的过程中 ,又会总结出新的造字方法 , 比如汉字由最初的象形 、会意 , 到假借 、指事 、形声 。随着新字 、语词构成的丰富和完善 , 由这些文字所记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 ,终殷之世 , 汉字已洋洋大观 , 发挥其基本功用已绰绰有余了 。应该指出的是 , 文字最初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和特权 , 其使用的范围也极有限 , 巫史人员 、高级贵族及其子弟才有权学习和使用文字 ,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 文字被蒙上一层神圣光圈而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品 , 并使他们产生一种对抗文字大众化的心理和行为 。把文字从少数人中解放出来 , 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
23、 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以中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创造文字为例 ,有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传通密散布喇创制吐蕃文 ( 藏文前身 ) , 野利仁荣创西夏文 ( 蕃书 ) , 完颜希尹创造女真文字 , 元世祖时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 八思巴字 ) , 额尔德尼 、噶盖创造老满文等等 , 都是由少数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统一了某一民族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或统一局部地区甚至全国以后创造的 。当然这些人并非单枪匹马 , 也绝非向壁虚构 , 而是由人数并不太多的贵族文化人 , 在吸取了周围先进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文字成果基础上创造的 。所不同的是汉字的创造基本是独立完成的 。在关于文字起源和最初文字发展的
24、问题上 , 笔者提出了四个颇具新意的观点和结论 :第一 , 刻划符号应是有一定意义 , 带有记事性质或其他性质的符号 ,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 良渚 、龙山时代的图像有可能已具有文字性质 。刻划符号在六七千年前出现以及它所具有的指事与象形的特征 , 表明人类思维活动的进步 , 由于人类早期认识事物具有同一性 , 不同地区符号个别形体相似 , 并与以后真正文字有相似之处 , 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第二 , 文字不可能创制于原始社会 , 只有当国家出现 ,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 , 才有可能出现对文字的需求 , 也才能推动文字的创制 。换言之 ,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适应社会
25、发展需要而创造的 。汉字可能创制于商代或更早些 , 但不会早至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时代 。记事性质的刻符则可能早至七八千年甚至更早就已出现 , 并在一定范围内流行 。第三 , 文字不是也不可能由普通劳动群众来创造 , 而是统治阶级中少数专门从事沟通上天与人间的巫师 、僧侣们创造的 , 他们是最早的一批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人 。文字由他们创造 , 由他们约定俗成 ,并不断加以整理 、完善和逐步推广 。文字在很长时间内与普通群众无缘 , 既非他们所创造 , 亦非他们所拥有 。第四 , 强调的是文字起源的多元性 , 无论中国还是世界 , 都是如此 。就中国而言 , 先秦时期除汉字外 , 还可能存在自成体系
26、的文字 , 只是后来被淘汰而渐趋消亡了 。参考文献 : 1 双墩遗址及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蚌埠召开 N 中国文物报 , 2005 11 18 2 徐大力 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陶器刻划初论 J 文物研究 , 总第五辑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 M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1963 4 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J 考古 , 1972( 2) 5 于省吾 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J 文物 , 1973( 2) 6 李孝定 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 G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 第 50 本 ) , 1979 7 汪宁生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
27、 J 考古学报 , 1981( 1) 8 裘锡圭 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 J 中国语文 , 1978( 3) 52 9 裘士京 文字起源和南方古文字问题的探索 J 文物研究 , 第五辑 10 裘士京 , 杨邦兴 亚洲文字起源新探 J 世界历史 ,1993( 5) 11 蔡运章 中国古代卦象文字 C / /中国文字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 , 2000, 10 12 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J 中原文物 , 2001( 4) 13 蚌埠双墩 “刻画符号 ”略论 C / /蚌埠涂山与华夏文明 合肥 : 黄山书社 , 2002 14 李学勤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M 昆明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8、, 1997Nature of Primitive Carved Symbols and Origin of CharactersQIU Shi j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Abstract: The primitive carved symbols on the Neolithic pottery are not believed as re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isessay though they reflect
29、 the progress of human mind and even later carved and graphic symbols had some similar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similar forms and meanings The origin of characters is uncertain It is said thatcharacters were created by some“saints” In such sense, the belief that Cang Jie created characters is co
30、nvincingAddtionally, it is predicted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created in Shang Dynasty or earlier, for serving class socie-ty The origin of characters is diversified Apart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other characters systematically existed inpre Qin days and then they were eliminated and died outKe
31、y words: carved symbols; Cangjie made characters;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origin of characters( 上接第 5 页 )Distorted and Abnormal HumanityCommentary on Wang Songs New Century NovellasWANG Chun l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32、,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Wang Song has employed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in his novellas, either directlydepicting modern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reproducing boysexperiences of growing in the ridiculous age of the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or concentrating on the fate of the particu
33、lar group“Zhiqing”, a group of secondary schoolgraduates who were sent to the countryside for reeduca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ough, Wang Song hasbeen consciously exploring complicated humanity through the deep meaning of his works To some extent, one strik-ing feature of his works is his great insight into and presentation of human natureKey words: humanity; distortion; abnormality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