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等生”如何差异发展对“中 等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探究 王东 成都市成飞中学 前不久, 与一位教龄十多年的老师聊学生, 聊到了她的一个亲身经历。 她毕业后刚接到初一 (1) 班不久, 就发现学生有厌学现象, 于是她在班会课上 对学生提了以下问题: 有一个人到一个大饭店里, 点了一桌子的菜, 可是他光看不吃, 任别人怎么劝 都不吃, 试评析这个人的行为? 学生笑了起来, 说道:傻瓜行为。 老师没有笑, 接着问第二个问题:还是这个人, 他花钱买了一件新衣服, 可是不 穿, 拿剪刀把它剪成一条一条的, 这是什么行为?学生笑得更厉害了, 说道:更 加傻瓜的行为。 老师又接着说:还是这个人,
2、 他买了车票, 却没有上车, 跟在车子的后面跑, 这 是什么行为? 学生笑得前仰后合, 说道:傻得无可救药了。 老师这时话锋一转:现在有这么一群人, 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来到学校, 不学习, 天天玩, 浪费光阴, 这是什么行为? 下面鸦雀无声, 过了会有个学生小声说道:傻瓜中的傻瓜。老师很高兴, 在她的 精心引导下, 达成了教育的目的。 3年后, 这位老师又接了一批初一学生, 又发现了班里有厌学行为。于是她把之 前的经验搬了出来。她问完第一个问题后, 学生不以为然地说:减肥呗。老师一 愣, 但还是接着问第二个问题, 学生翻了翻眼说:心烦呗。老师仍然硬着头皮问 了第三个问题, 学生仍然不以为然:健身
3、呗。老师已经不知道如何再把话题转到 她先前的预设。 又过了3年, 她带的班级又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于是她想再试一次。班会课上, 当她刚问完第一个问题的时候, 下面就喊了起来:哇, 好酷哦。老师顿时无语, 已经无法再问出后面的问题了。 为什么3年后这种教育方法就不好使, 再过三年更不好用呢?其实很简单, 六年 后的学生已不是原来的学生, 他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思想状况已经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而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我们没有研究学生之 间的差异, 更没有研究学生有哪些需求, 我们还在“以不变应万变”, 还在把 过去的所谓成功经验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所以教育方法不好使也是
4、正 常的。 由此, 我感觉到“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青羊区的差异教学整体推进 工作, 从内心认同与接纳。 、中等生培养探究源起 成飞中学处于三环外的城乡接合部, 我所教班级 50名学生的综合能力情况呈正 态分布, 即学优生和学困生相对占少数, 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占大多数。 实际上, 这部分中等生与优生、学困生的边界模糊, 具有易分化的特点。虽然他们表现一 般, 成绩平平, 但是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优生所具备的潜能, 甚至在某些方 面有超常的优势, 只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的学习在某个时期、 某种条件下处 于中等状态。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 他们既不会因为成绩突出而被老师表扬, 也不 会因为成
5、绩太差而被老师批评;既不会因为能力强、优点多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 赞赏, 也不会因为常常违犯纪律而让老师、 家长操心, 于是这部分本应得到充分 重视的学生反而成了被教师忽略的对象。 同时, 教书二十余年, 总感觉课堂上基本是教师问、 学生答。 学生被动答问的多, 主动提问的少;随声附和的多, 认真思考的少;研究已知的问题较多, 探究未知 的问题较少。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解惑, 基本上都是学生拿 两道做不出来的题来问, 或就课堂上未听懂的地方提问, 而很少自己发现和提 出有价值的问题, 中等生尤其如此。 基于上述情况, 为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全体提升, 我依据隐性分层方
6、法, 以培养中等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为抓手,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的 差异发展, 增强他们的自信, 从而体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二、中等生学情心理探究 (一)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我对班上50名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为探究学优生、中等生、学困 生间的差异提供依据。 表 1和表2显示, 很多学生不善于质疑, 他们习惯于“你 问我答”, 特别是中等生, 超过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发现和提出问题能 力的培养;超过80%的中等生缺少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他们更多习惯于聆 听、接受, 却很少去推敲、质疑。 表1 关于“开展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无必要的调查结果 下载 原表
7、表2 关于“课堂内外, 你是否会有意识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调查结 果 下载原表 (二) 中等生心理特征的分析 通过与中等生沟通交流, 发现他们有以下心理特点。 (1) 渴求进步:中等生存在着渴求进步的心理。 通常表现为:羡慕优等生的成绩和 荣誉, 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与信赖, 有表现自己才能和智慧的欲望与 要求。 (2) 满足现状:存在满足现状的心理, 若取得好成绩, 他们会向家长或同伴炫 耀:“我比某某强呢!”考糟了, 又会安慰自己:“某某还不如我呢!”甘居中游 的心理使他们缺乏进取心, 得过且过。 (3) 欲进畏难:他们虽愿上进, 但又懒于思考钻研;他们怕苦畏难, 在竞争中想 赢,
8、又怕花力气, 输了, 又不能经受失败的刺激;他们波动大, 良态不能持久, 易犯“冷热病”。 (4) 沉默孤独:沉默孤独是中等生在性格与气质方面的又一特征。他们习惯于听 别人回答, 看别人表现和展示, 即使自己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想法, 也不愿在 别人面前表露, 害怕出错, 缺乏自信心。 三、中等生培养策略探究 根据对中等生的调查结果, 结合中等生的心理特点, 我提出中等生发现和提出 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问题意识激发:面上兼顾与分层驱动相结合 在教学设计中, 我除了以“问题”为纽带, 以知识形成、 发展和学生思维过程为 主线, 设计出一系列适应不同学力层次学生的能力实际的“问题串”,
9、 从面上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特别注意问题“留白”,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问题意 识。 在此过程中, 特别留意中等生的思维状态, 以多种方式调动其在知与不知之 间的需求, 鼓励与期待他们及时生成问题意识。 由于注重了隐性分层, 加强了对 中等生的问题意识驱动, 这部分学生听多思少的状况得到改变, 问题意识不同 程度增强。 (二) 问题发现引导:动机激发与思维启迪相结合 每节课, 从如何激发学生思考入手, 将教学组织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课前预习, 就要指导学生结合所预习内容设 疑, 课堂讲授时, 结合所教内容, 针对中等生能力实际设疑布难, 创设问题情
10、 景, 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例如, 在讲“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第一课时) ” 时, 常规的提问多为“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四种特殊的形式, 同学们能说出 这四种特殊形式的直线方程吗”, 并让学生上黑板书写, 这种提问实际上是指 定学生到某个记忆库里去提取原认知内容, 学生处于被动, 不利于学生生成自 主发现问题的动机。 于是我一反常规, 借用数学家笛卡尔碰到的问题“平面直角 坐标系中的任何一条直线能否用方程来表示”, 这种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问题, 联系同化新知、旧知。我还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 对现有问题进行揣 摩, 对共识问题提出质疑, 发现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11、 中等 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随之而增 强。 (三) 问题提出培养:机会提供与尊重个性相结合 为鼓励中等生主动大胆提出问题, 我注意为中等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提供 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包括上讲台讲题, 协助老师批改作业或试卷等;更注重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那怕所提问题缺乏价值, 也不简单否定, 给予积极评价, 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丰富提问题的方式, 比如在小组内人人提出一个问题, 集中精选后在班上呈现。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 不善言辞的中等学生, 尊重其个性, 注意保护其自尊心的原则, 先允许他们用小纸条传递问题, 再逐步让他们走上 讲台公
12、开表达问题。 (四) 问题解决提升:扬优补缺与学法指导相结合 中等生在学习中大多中规中矩, 常常对教师的要求唯命是从, 通常表现为:获知 上听得多记得少, 思考上从众多独立少, 交流上重复多己见少, 在问题解决上 依赖多自主少, 其中女生尤其突出。 在培养中等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我 想办法促进他们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根据学生差异扬优补缺, 狠抓中等 生的“过手训练”和“分层训练”, 抓他们的作业完成和课后跟踪辅导, 抓他 们的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 帮助他们变死学为活学, 变难学为易学, 变学会为 会学, 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日常教学中, 我充分尊重学生差异, 充分
13、重视中等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能力的培养, 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 一切问题在学生中找, 目标让学生清楚, 问题让学生提出, 疑问让学生讨论, 过程让学生经历, 结论让学生归纳, 方法 让学生总结, 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实践证明, 对“中等生”发 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探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效果也很明显。 一年来, 他们的 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都有了明显提升, 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明显增 强, 提出问题的次数和深度明显提高, 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多样和有效, 随时 反思、主动合作的习惯已经初步养成。中等生的进步, 既促进优生更上一层楼, 也激励学困生努力赶超, 从而实现班级教学的整体优化, 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