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长寿学 姜立国.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2722 上传时间:2018-03-05 格式:PPT 页数:1044 大小:17.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寿学 姜立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4页
长寿学 姜立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4页
长寿学 姜立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4页
长寿学 姜立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4页
长寿学 姜立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寿学,姜立国2013年12月,目录,一、长寿学概述-3二、长寿学历史概述-4三、长寿学典籍-61、黄帝外经-62、周易参同契-3513、道德经-4564、黄帝内经-612四、长寿学功法- 1、内丹术- 2、陈氏太极拳-五、长寿现代方法-六、真气运行法-六、道教-,一、长寿学概述,长寿几乎是人类的最高追求。中国历史上,无论地王将相、平民百姓都想长寿,更有甚者,如中国道教,以求仙、服用灵丹妙药,来求长生。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百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种共同的基因突变,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找到减缓人类老化的方法。,二、长寿学历史概述,长寿就是指寿命延长。人可以无穷进阶,人的可塑性、和

2、可改造性很强。 人活多大年龄为长寿?据古籍记载,人的自然寿命(天年)当在百岁以上。明张介宾类经卷一摄生类一注:“百岁者,天年之概。”俗语有“百年以后”,即指死亡。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书法家王靖先生作品长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灵枢天年云:“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尚书洪范篇云:“五福:一曰寿。”汉孔安国传(注)云:“百二十年。”唐孔颖达等正义(疏)云:“人之大期,百年为限。世有长寿云百二十年者,故传以最长者言之,未必有正文也。”又,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中

3、、下三等,但具体年龄说法不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云:“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唐孔颖达等正义云:“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养生经云:“黄帝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庄子盗跖云:“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太平经解承负诀云:“凡人有三寿,应三气,太阳、太阴、中和之命也。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吕氏春秋孟冬纪第十云:“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 看来,将60岁作为长寿的年龄,下限太低,绝大多数不一定认同。而过百岁者虽有之,但终属少见。80岁作为长寿的最低年龄,多能认同与接受。 祝福长寿、吉祥健康的中国画作品很多,有齐白石长寿图,吴昌硕松鹤

4、,朱宣咸人长寿、寿桃,娄师白长寿图等。,三、长寿学典籍,黄帝外经注解探微苏道长为本文题诗云:(一) 黄帝创建大业成,英雄回头拜广成。 为助世人都健康,著出内经与外经。 老子传承成大道,药王遵行神医通。 我辈时时忠行之,宇宙在手天地同。(二)黄帝圣祖著外经,历经沧桑益显明。老子据此著道德,药王忠行千金成。修仙轩辕能舍国, 求玄列子归道宗。我辈时时效法之, 自然中华文化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典藏,浩如烟海。其中今人解读后忠行者终身受益。不知凡几。静观三坟五典,九丘八索,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就目前劫火余存经历史沧桑而珍存者,首推“三玄”:黄帝、岐伯论著黄帝内经、周文王著周易、老子著

5、道德经。故纵览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凡读此等古籍,古来不少是取得大成就者,故其皓首穷经,甚至如孔子,“韦编三绝”,倾其毕生之心血而努力学习之忠行之。,余生何幸,欣逢盛世,值此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于身世坎坷中得遇无上奇缘,结识了集中华圣祖黄帝、老子创立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脉真传之道家内丹养生学大成者,当代功果甚高的著名寿星吴云青老人的亲传弟子,广东罗浮山轩辕庵道长苏华仁(道号苏德仙)。从二零零九年结缘山东蒙山,到二零一零年亲赴广东罗浮,目睹真道、真功、真德,亲聆教诲,得其道家内丹养生真传,仰其道德风范尊崇。玄窍初开,真元渐固。 和苏道长校老子道德经等道家养生六书,畅谈大道玄妙效果于轩辕庵绿树荫下,饮

6、茶谈心于冲虚观侧东坡亭中,共修真道于云雾松风,泉声虹彩之间,畅游于山径花海、林莽峰影之畔。一年收获颇多,得益匪浅。日益仰慕吴云青仙长仙迹,钦服苏道长仙风道范。,吴老是当今佛道门中修行功果甚高之士!何以言此?金刚经开篇就有据说是武则天撰的诗谒云:“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放眼数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抛家舍业,离妻别子,孜孜所求者就是为了修得不朽之身,然而屈指算来,除了佛经中的记载的“地藏王菩萨”外,千百年来就只有来九华山修行的朝鲜王子金乔觉,佛家禅宗的六祖惠能、明代的憨山德清大师和清代的丹田大师等廖廖可数的有限几人而已。 而苏道长跟随吴老十八年,得其真诀修炼大成,已达金砂入

7、鼎之境。更于周易,道医等绝学传承有术、钻研有得,当然道家功果还有许多境界等着人们去探索和追寻,如“肉身冲举,拔宅飞升”,“长生久视、童颜不老”,“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总之,中华文化的玄妙奥秘,不是我区区秃笔就能终述的,亟待普天下有道有德有智有识之士们共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而求索!”。,苏道长继往开来,自己隐居深山,刻苦潜修之外,还将中华道家传统文化宝库中,撷取其精华,结合现代养生科学技术和自己的半生修炼体会,在中国当代易学泰斗唐明邦、易道行家董应周等海内外名家支持下,编纂成“中国道家养生和现代生命科学系列丛书”,由山西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一辑六册已于零九年公开发行,一版再版,深受广

8、大读者欢迎,虽印刷排版有谬误,却是抢购一空,为社会民众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真是功德无量。 区区不才,有幸于二零零九年参加了第一辑丛书的再版较对工作,得以竟篇累次熟读,真是获益匪浅。后来又参加了第二辑丛书的编辑工作,并拟命我执笔于旷古奇书黄帝外经的白话译写,本来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莫大的荣幸,旷世的奇缘,我就心中惶恐不安,果然只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因为家中有事而被迫中断,岂不是因为我福薄缘吝吗?时幸今天,苏道长来电话对我讲:“鉴于您自幼热爱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易道医文化,少壮又求学于南京中医学院,尔后自学自修中国传统易道医文化多年,有较丰富中医与道医临床经验,近年又入罗浮山修炼丹道有年,故您注解

9、黄帝外经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因而诚邀请您为黄帝外经作注解。同时我深信您一定能注解好。”,我听后不仅感愧万分,虽觉才疏学浅,任重道远,然而感恩苏师知遇之恩德和托付之谆切,又不敢推辞,当然更是不愿意再次错过此等千秋盛举和学习锻炼的机会,只好鼓起勇气,迎难而上了,虽不敢说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却也真地愿意“为伊消得人憔,衣带渐宽终不悔”了。但愿此事勉力以赴后,说不定真地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栅处”。的真境界了,对于不才来说,固然是旷世奇缘,脱胎换骨。而对于广大读者朋友来说,也未免不是一饱眼福的机会,看看笔者到底是真弓还是蛇影了。当然,说这话时,我的心中何尝不是惶惑不安,七上八

10、下呢。因为注释比之译成白话文还难,译文还可以望文会意顺着古人的语气一口气溜下来,只是改成现代人说话的语言结构而已。而注解则不同了,既要查明这个字词的起源出处,又要理解此词在本篇中的含意,还要达到引申贯通,使读者能够明白黄帝外经中此词的用意,所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加之本人学问浅薄,识见鄙陋,手头资料又非常缺乏。只有一本古汉语词典,还有黄帝内经作为参考,外经来源只有梅自强老前辈的解要,还有就是张岫峰先生主编的外经注解了。,而苏道长谆嘱在下一定要依据黄帝外经中蕴含道家内丹学为核心,道家医学为应用特色的效果而注解之,不由得我又是喜忧参半,战战兢兢地接过这一令旗来,真可谓“与有荣焉”,又是觉得“力不

11、逮矣!”只好向读者诸君求援,如有高明之士,还望不吝赐教,道明先在此向您稽首了。为了我们的千秋事业,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道明愿和读者诸君努力共勉,共同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诗云:圣祖传承有圣经,劫灰初冷觅伶仃。 青牛西去无踪迹,黄鹤东归入耳听。 为道轩辕能舍国,求玄列子可成星? 广陵弦断谁堪续,愿作鹓鶵接好音!,黄 帝 外 经注解探微黃帝外经原文第一章阴阳颠倒篇 黄帝(1)闻广成子(2)窈窈冥冥之旨(3),叹广成子之若天也(4)!退而夜思,尚有未获(5),遗鬼臾区(6)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闻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7)之精,窈窈冥冥

12、(8)。至道之极,昏昏默默(9)。无视无听,抱神以静(10),形将自正(11)。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12),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13),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14)。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15),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16),至彼至阳之原也(17)。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18),至被至阴之原也(19)。天地有官(20),阴阳有藏(21)。慎守汝身,物将自壮(22)。我其守一(23),以处其和(24),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25)?幸明晰之!(26)。 岐伯稽首(27)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于万祀(28

13、)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以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29)。昏默者内外之词也(30)。视听者耳目之语(31)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形全,精与神合乎(32)? 鬼臾区曰:诺。虽然,师言微(33),,未及其妙(34)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35),男女之道不外阴阳(36),阴阳之道不外顺逆(37),顺则生,逆则死也(38)。阴阳之原,即巅倒之术也(39)。世人皆知顺生,不知顺之有死(40);皆知逆死,不知逆之有生(41),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行巅倒之术也(42)。 鬼臾区曰:何言之神乎!虽然,请

14、示其原!(43) 岐伯曰:巅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44)!窈冥之中有神也(45)。昏默之中有神也(46)。视听之中有神也(47)。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48)。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驰矣(49)。精固神全,形安敝乎?(50) 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51),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52)。,注 解: (1)黄帝:即中华民族有史记载的神圣祖先,是一位具有神话色彩的传奇性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第一位统一奴隶社会统治的君王,也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具体事迹请参考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事迹记载。 (2)广成子:是中国道家传说中的隐居在崆峒山修炼的上古真人,是道教神仙传中玉虚门下

15、十二大弟子之一,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在位的第十九年,曾躬亲去崆峒山问道受教于广成子。庄子 。在宥 就有这样的描述。 (3)窈冥之旨:指黄帝向广成子求道所学到的修真秘诀。在内经中只是概述一下,只是在外经中才借着黄帝询问岐伯时才公开阐述明了。 (4)叹广成子之若天也:这句话可做两种解释,据文义解释,黄帝从广成子学得真诀后,回家实践得益匪浅,由衷赞叹广成子真了不起,就像是天上的人一样;另种解释就是说黄帝悟道后感到广成子说的话非常的深奥,就像是天那样宏深奥妙。 (5)尚有未获:尚,还,仍然;获:获得、收获。当然不能理解为尚未得到,而是意犹未尽的意思,指黄帝学炼了广成子所传授给他的修真秘决,觉得还有心愿

16、未了,不能只顾着自己习练这么珍贵的养生秘宝,应该公布出来,让她更加可以造福于人类! (6)鬼臾区:黄帝的大臣。 (7)至道:至,大,特别,极处,照字面解释是特别玄微的大道。但是黄帝内经中黄帝和岐伯曾将养生修真的人分成圣人,神人,真人和至人几个层次。因此这里也可以解作为“至人之道”。 (8)窈窈冥冥:指高度的定静状态。 (9)昏昏默默:昏昏不是睡觉,是指眼睛不看;默默:指不说话,不言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下文的“抱神以静”的效果。这是真正的定静状态,而不是昏睡。,(10)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真心正的内丹达到胎息状态时就是这样的,无视无听不是看不见和听不见,而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神魂安宁,精神

17、内守,就是下文的颠倒之术的具体体现。普通人都是极尽视听之能事,目视美色,耳听妙音,甚至手机上看电视,走路都戴个耳机听MP3,就这样精神逐渐外耗而形神衰萎,未老而先衰了。所以儒家也有“非礼勿视、听、言、动”之说,戒人浪费生命之精华。 抱神以静,静指静默入定,但决不是死气沉沉,全无生机的枯静。而是精华内蕴,生机盎然,如母鸡抱雏一样的静谧中含着灵动一点,沉默中守着光明无限。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关键是在静定之中能有所得,而不是顽空一片。此种状态非过来人难以与言。但决不仅仅是“守窍”那么简单,因为“抱神”与“守窍”决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天壤之别。 (

18、11)形将自正:此句也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指能达到无上至道之精,至道之极的效果昏昏默默,窈窈冥冥中的抱神以静,这时人的形体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不调而自调,从而达到“止于至善”。即调整到最佳状态。 另一个解释就是人能够修养到这个地步后,从外面看来,效果也是不同的,即可以达到举止端方,体格健壮。甚至每一块肌肉都会和骨骼结合得最均称。 (12)必静必清无思虑营营:这几句法诀更进步阐明了内丹功法的要求和其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太上清静经有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因此广成子在此强调了清静的重要性,用了一个“必”,必须做到真正的清静,即下文的无劳形,无摇精,甚至连思虑都停止了。凡人未经修炼者,即使形静止下来

19、了,但思虑念头却如脱缰的野马一样潮水般地涌现出来了,一个念头接着个念头。苏东坡词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里的“思虑营营”就是指人的心思意念难以忘却放下,而必须经过窈窈冥冥昏昏默默之旨的训练,才能慢慢地达到这样的果效。如此才能使形体达到下面的长生。 (13)目、耳、心无所知:道德经中所言:“视之不见名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云笈七签载头部九真中“天真者,不视而明,不听而听,不言而正,不行而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只有这样目无见、耳无闻,心无知,才能精神内守而不外耗,达到下文的“神将守形,形乃长生”。的效果。,(14)

20、“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按照上文的“抱神以静”“颠倒之术”,就可以达到“形神合一”,精神内守的效果,于是形体也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15)“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谨慎地守护内在的精神生命,而封闭住精神不使外耗消散。知道明白的越多越消耗生命精力,这样就会导致形体迅速地消耗败亡下去。 (16)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大明即日月相合,至道无非阴阳之道,而具体修习操作则有多种说法,读遍丹书万卷,念尽佛经千藏, 都说不清道不明此一秘旨。而区区不才则于祖传玄学秘法结合基督教真传实修法的秘旨中领受并贯通佛、道、儒诸家,从易经中体会出来的实修方法。将此大明之上的奥秘公之于众,借此机缘欲结缘于天下求道之

21、仁人志士。当然具体操作方法仍期待与诸君当面共探之。其实修道修的就是阴阳,因为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明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古今中外所有修持法门和各宗教人士所孜孜以求的无非也就是这个道,具体修持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各尽其妙。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虽然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其中具体手法和最终目的也是差不多的。以中国道家最为具体细致,也最复杂。其中分化出来的玄门神仙家则最为玄妙莫测,高深奇诡;佛家则理论最全备,最高;儒家的最实用;基督教的最隐秘;普通信徒和教外人士只能从高深隐晦的经文中去参悟专研。 其实真传一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说我把秘诀真传的这句话告诉你就一定能够保证你修成大道了,所以祖师们才苦心孤诣滴将

22、这一秘诀隐藏在经文里,等到真心求到的人能够静下心来从经文中参研领悟出来时,其人的心性修养早已达到像古人一样的沉静淳朴了,这时再修炼大道只是水到渠成,顺势而行,只消师尊一句话一点,就会如拨云见日一样云开日出、顿悟圆融了。就像佛家禅宗的棒喝顿悟;道家的开关点窍;基督教的洗礼受膏一样。 那么这个大明之上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下文的窈冥之门又是什么,在哪里?又如何才能遂入呢?仍请读者诸君体会历代祖师的良苦用心,耐下心来从文中细细体会吧,或有所得,也不枉苏道长选辑这套丛书的一番美意。希望有志之士速速“访明师,问方儿”,以期早成大道,也不枉为人一世,要知道一失人身可是万劫难啊!,(17)至阳之原:前面说

23、过,广成子传黄帝的窈冥至道就是阴阳之道,那么这大明之上一旦遂之,就是人体真阳之窍贯通了,就是庄子。在宥广成子传道所说的“至阳赫赫”了。也就是基督教圣经开头的那句话:“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原:通源,也就是天地宇宙(人体小宇宙)间的一点真阳的源头出现了。修道入手之初,必须寻找光明的源头,从此着手,才如神创世纪,造天地,辟乾坤,生万物的开端一样。 (18)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和上文“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相对,是下手开基的第二步。天地之间有了这一点至阳,就要寻找真阴作为他的伴侣。那么他的伴侣在哪里呢!孔子在诗经里开宗明义就为我们尽

24、情歌唱道:“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么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您有没有为她“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呢?如果您真的做到这样“饥渴慕义”的话,那么圣祖黄帝再三向岐伯天师问道的良苦用心就没有枉费。因为有了亚当,就会有夏娃;有了君子就会有淑女,只要您有志效法地藏王菩萨那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像人子羔羊那样“道成肉身”从至高处的“至圣所”来在“污秽之地”。您就会明白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说的那样:“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但是如果您是耶稣基督所期许的“五个聪明的童女”,您就会时刻“备足灯中的油”“昼夜警醒”地等待着迎接她的“新

25、郎”的到来,那么她所等待的人子就会“登山变相”了。老子说:“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耶稣也说过:“我就是羊圈的门,人若不从我进去的,没有人能到神的国。” (19)至彼至阴之原也:上文说过“遂于大明之上”,就可以至彼至阳之原(源);这里又说:“入于窈冥之门”,就可以至彼至阴之原。“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到这里我想读者已经能够大概地明白了修道筑基的奥妙了吧。从寻求自身一点真阳着手,在大明之上找到了至阳之源; 又入窈冥之门,寻找到至阴的源头,这一下至阳和至阴碰到一起,剩下的东家郎,西家女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想诸君多是过来之人,就不需要我再画蛇添足了吧。就让我和他们一起“琴瑟友之,

26、钟鼓乐之”吧!,(20)天地有官:指天地有时令节气,以主宰时间的运行。 (21)阴阳有藏:藏通臓,即脏腑的脏。对应天地节气时令,人体也有五脏六腑,以应天地的五运六气。(22)慎守汝身,物将自壮:只要您效法天地有节制而谨慎地守护住您的身体这一小天地,那么体内气血脏腑,骨骼皮毛等器官也会像天地间的山川草木、动潜飞游一样的生生不息,强盛不衰了。当然您也可以像现在某些人一样肆意地不顾一切地滥开滥伐地球资源,完全不顾子孙后代的千秋利益而只顾眼前的享受,那么现在的环境破坏的后果和屡屡发生的天灾人祸也应该是有目共睹了吧。“天地不仁,万物刍狗”!(23)我守其一:这里的“一”字不是数字的一,而是一种高级的宇宙

27、生命形态的存在。是道德经第十四章所讲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三十九章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以一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至阳和至阴的结合体,是这样的一体相合,而不是各守其一,因此才有下文的“以处其和。”(24)以处其和:就是修道之人要始终保持(处)在身心气血阴阳的最佳和谐状态中,这样才能保持生命状态的最佳质量,才能使人的生命之树常青不谢。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希望朋友们读了此书也能够赶紧行动起来,共建和谐,以处其和吧!(25)天师必知厥义:厥,即其。这里是指

28、天师岐伯必定能够理解黄帝从广成子那里学来的内丹养生秘法的真意。(26)幸明晰之:晰,同析。但愿能够听到天师您为我们把大道真义作明白的解释和分析啊!(27)稽首:稽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是仅次于叩头拜见的较高礼数。即左右手相抱子胸,左腿半跪于地动作。岐伯虽贵为天师,但仍为黄帝之臣。现在鬼臾区代帝问道,岐伯回奏,因为不是直接面奏黄帝,因此不用叩拜的全礼,而用稽首的半礼。,(28)安克闻:克通可;可以能够。安是哪里,岂能闻:听到得到。这是赞美黄帝因为圣明而能够得到如此珍贵的生命大道至宝,不是我们神圣英明的帝君,哪里能够听到这样的天道啊。(29)传后于万祀乎:旨,奥秘,指前面的至道秘诀;祀,即祭祀,供

29、奉,但此处用作引申意,作子孙后代讲。因为子孙后代必代代供奉祭祀祖先。所以传于万祀,换言之,也就是传于万代了。(30)窈冥者,阴阳之谓也:前面解释过窈冥是指高度入静的状态。但这里为什么说窈冥就是指阴阳之谓呢?这也是只能是过来人才可以体会得到的一种难以言表的壮态。因为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相互交合,动静刚的相互作用,修炼的人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一种高度的似睡非睡,一灵炯炯的静定状态的。从字面上讲,窈指深远,这需要用动意才能逐渐进入;冥指沉静,这必须似睡的大定力才能达到。动静,一阴一阳,所以说“窈冥者,阴阳之谓也。”(31)昏默者,内外之词也:昏不是昏沉,更不是昏睡,而是指闭目垂帘,隔断内外:默,不是沉默不

30、言语,而是不接触外界,谨守内视。所以有内外之别。(32)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视,不是向外看;听:不是听外面的声音。眼要内视,丹经云:“机在目”,目光所视,真火内燃;耳要内听,听自己的内息,庄子有“心斋坐忘”法门,其中就有听息法。耳内听,精归于肾源,不向外泄漏,精关自固,神息相依。(33)形与神全,精与神合:功夫到此,已能够形神俱妙,精神抱而不散,心息相依,元神显现了。(34)虽师言微:微不是现代语言微小的意思,而是深奥微妙的意思即所谓的微言大义,寥寥数语中包含着无限深奥的寄托。(35)未及其妙:不是字面上理解好象未达到奥妙之处的意思。而是古汉语习惯没有主语成分的句子,就是因为您讲的太深奥奇妙了

31、,我一时间还不能领悟到其中的玄妙之处啊。,(36)乾坤之道,不外男女:乾坤,就是天和地。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天地之间最大的道理,不会再有超过男人和女人之间事情了。男女交媾,顺则性人;天地相交,化生万物。(37)男女之道,不外阴阳:男人和女人之间,无非就是阴精和阳气相互交感就能孕育成胎。(38)阴阳之道,不外顺逆:一阴一阳的交感,也无非顺行,一个逆转,具体的表现可参考河图、洛书,河图所表现的就是一阴一阳交合而化生符合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行之道。而“洛书”所表现则相反,是大禹治水时用的九州八道,七星六会、五行四象、三才并二,二而归于一统的逆行之道。 (39)顺则生

32、,遂则死也:从后天物质运转角度来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序是生之道,因为万物由此而生;反之,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的顺序是逆行之道,因为万物由此而归藏。唐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这个道理。 (40)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明白阴阳发生的根源,就掌握了生死顺逆的颠倒方法。万物由静止虚无状态中产生了生长壮老死的运行之路;而死又进入了起初的虚无静止状态,恰恰是另一个生命的开端。因此说生命的生死之路,阴阳的源头,就是颠倒顺行方法。 (41)世人皆知顺生,不知顺之有死:世人,是指一般的没有掌握阴阳生死顺逆规律的普通人。一个孩子出生后,尽管这个孩子在使

33、劲地哭叫,但是人们却是笑容满面,喜气洋洋地前来祝贺,因为他们都只知道一个生命诞生了,但却不知道此刻正是这个生命一步步沿着长壮老死的规律走向死亡。 (42)世人皆知逆死,不知道逆之有生:普通人都只知道事物违背了生长的规律就会发生死亡,一个人死去了,活着的人在感到无可奈何的悲伤,于是哀哀地哭泣,却不知道这个生命的回归正是另一个新的生命重新产生的开始。 (43)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由于普通的人不能掌握阴阳交合的源头就是事物的生死顺逆的颠倒规律,因此不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只知顺行追求事物的不断生长发展,从而导致自己的生命形态由新生一步步地走向衰老和死亡。而广成子

34、教导黄帝明白了这个顺逆生死的阴阳颠倒之术后,就教给他上文的窈窈冥冥、昏昏默默,无动无摇的逆行养生,培本固元的方法,也就是佛家的涅槃,道家的还丹, 儒家的功德圆满,基督教的死里复活之道。,(44)请示其原:大臣鬼臾区受黄帝之命,再三地追问岐伯,不是鬼臾区蠢笨愚昧,而是为了体会黄帝要通过他们的对话把至道传到万代,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这里又一次请求岐伯天师开示阴阳顺逆的根源,正是为了更加方便有志求道的人进一步理解至道。 (45)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前面所说颠倒之术不就是探索阴阳顺逆之道的根源吗?岐伯天师回答鬼臾区的再三追问。 (46)窈冥之中有神也:前面所传的窈窈冥冥,进入高度的入静状

35、态即可以到达大明之上的至阳的源头,就可以看到人体真阳的元神呈现出灿烂的光华来。 (47)昏默之中有神也: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入定状态中,就可以进入人体的窈冥之门,到达至阴的根源所在,可以使体内的真阴元神迸发出烈火一样的巨大能量。 (48)视听之中有神也:前文所讲目光内视观定月华火光;耳韵内听体内气血运行海潮般的天籁之音。就能抱神以静,守一处和。 (49)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探寻到窈窈冥冥的源头,守住大明之元神,就可以使体内的精华不再被外欲摇动而耗散。 (50)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探求到昏昏默默的根源,抱住窈冥的精窍就可以使人的神志不再被外耗的运用而消亡。 (51)精固神全,形安能敞乎:能达

36、到前文所说守神而保精,自然就可以使精元坚固,元神全备,这样人的形体也就不会未老先衰,肉体败坏了。 (52)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俞通愈,即完全,齐备的意思。这里是说黄帝听了鬼臾区回复岐伯天师对至道的破解分析后,说这下完全了,可以在内经之外再写部外经,把至道真诀记载在上面,传给各位大臣们学习。 (53)同游于无极之野也:一同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宇宙生命的原野上吧!,探微:,鬼臾区听岐伯天师论至道窈冥,不能理解,所以说:师言微矣,未及其妙也!其实至道之精要又岂是语言所能道尽呢?因此只能说是微言大义,唯有让听此微言的人自己去领悟了。如此章大义,虽岐伯天师再三言及其妙,恐怕听的人仍然是微言闻之再三罢了

37、。不才受师尊嘱咐,欲对此至道之要妙之处作一赘语,添一蛇足,只好勉强叫着“探微”罢了,对于读者朋友而言,可能会有愈探愈微之感罢,没办法,谁让老子曾经告诉我们说“道可道,非常道”呢? “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在于有无之间,在于体用之中,谁又能得将阴阳之道探索净尽呢?因此古人将阴阳形之于男女,用之于顺逆。还是在体用上的微言大义,因为人的一生,谁又能将男女顺逆之道研究通透呢?男为阳阳中有阴;女为阴阴中有阳。阴阳互为作用顺而生凡,逆则成真,就产生了道。 人自身自有阴阳,分则成男女,合则成真元。真元也有阴阳之分,上为阳,下为阴,人的一身上下、内外,左右、前后都是阴阳,所以修道人将自身阴阳用真意元神(黄婆)

38、为引,导其相互交合,使本身阴阳也如天地阴阳一样化生万物,生生不息。,当修行者进入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状态中,自身阴阳的源头就会显露出来,好像太极阴阳鱼图的两个鱼眼一样,至阳源头如同一轮皓月吐辉于大明之上;至阴之源好似一颗烈日照射在窈冥之门。于是,在不劳汝形,不摇汝精无思虑营营的逆行状态下,两者如同君子好逑于淑女一样,磁铁相引似地混抱于一团自然相恋,双双相互吸引。最后太极图内的双鱼相合,混成一团,成为一个无极图了。这样就可以抱神以静,精固神全、畅游于无极之野了!以上所言,不知是否能探其微妙于万一,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至道由来溯万年,中华圣祖探真源。 窈冥原在光明内,漫把阴阳颠倒颠!,第二章顺逆

39、探原篇,伯高太师(1)问于岐伯曰: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也,其旨奈何(2)?岐伯不答,再问曰,唯唯(3)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4)。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5)。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6)。知颠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矣(7)。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8)!伯高曰:请显言其原(9)。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10),逆死不死(11)。生而不生(12)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13)。死而不死者(14),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

40、,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义也(15)。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16),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17)。逆之至者,顺之至也。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逆而顺之也(18)?岐伯曰:五行之顺,得土而化(19)。五行之逆,得土而神(20)。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21)。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22)。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23)。余与帝同游干无极之野也。岐伯曰: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24)。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25),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26),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27),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28)。服药饵以生其津(29),慎吐纳以添其液(30),慎劳逸以安其髓(31)

41、,节饮食以益其气(32),其庶几乎(33)。伯高曰:天师教我以原者全矣(34)。岐伯曰:未也,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35)。心过死则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36)。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37)。伯高曰:志之矣,敢志秘诲哉(38)。,注解:,(1)伯高太师:黄帝的大臣之一,太师是官名。 (2)其旨奈何:奈何,怎么办:其旨,指第一章中所说的阴阳颠倒阴阳的奥旨。就是说我该怎样做才能达到阴阳颠倒的宗旨呢? (3)曰唯唯:说话唯唯诺诺,有应付的意思。 (4)不敢隐矣:“不敢再隐瞒不说,不然就会辜负了黄帝问道欲使至道传于万代的美意以及伯高太师等大臣们渴慕至道的心愿”。 (5)阴阳

42、之源,即生克之道:“颠倒之术可以探求至阴至阳的源头,而阴阳的源头,原来就是五行互相生克的道理啊。 (6)颠倒之术,即顺逆之理:所谓的阴阳颠倒的方法,其实就是把顺从后天外耗改变为逆转先天内收,所以说颠倒就是顺逆的原理。 (7)知颠倒之术,即知阴阳之原:阴阳的起源后天外耗的情形下根本看不到,只有用颠倒的方法,改变外耗的用,回归内收的体,由动入静,阴阳之源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的。 (8)知原亦何异哉:一旦能够知道阴阳的源头,那么天地,人身、男女这些阴阳又有什么区别呢?原,即前文的阴阳之原;异:区别不同之处。 (9)请显言其原:显,明白,明确。请明确地谈谈阴阳生克的起源。 (10)五行顺生不生:五行生克如

43、果顺行相生之道,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土又生金,其实当金化生为水时,金本身必有伤损,所以说五行顺生不生。,(11)逆死不死:五行生克如果逆走相克之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又克金,其实金在克木的同时,木因受到金的制约反而使自身的生化趋向平稳。所以说五行逆死不死。 (12)生而不生:“不要以为五行相生就是生长了,其实下文的金生水而克水,实际因为金生水时就成了水的母体,那么水只能赖金而生,一旦离开了金,自身就会枯竭,所以说金又克制着水了,因此叫生而不生。 (13)害生于恩:两者相生,本来是有恩的,如水生了木,水对于木不是有恩吗?但水于生木时必有亏耗,那么对于水来说,

44、这不就是有害处从这恩泽中产生了吗? (14)死而不死:五行相克,本是逆死之路。然而却克中有生,死而不死。如火本克金,但克金的同时,火却因为用而本体得以源源不断地生成;金却因为被火制约而得以正常地生化。所以叫“死而不死”。 (15)仁生于义,五行相克怎么叫做仁于义呢?原来这个“仁”字,不是后世文人自身不修身而不理此“仁”为何意,只会望文生义地解释为什么“仁者爱人”、“二人为人”等等后天行为上的举动,错解为“仁”是有爱心的善举。却不知古人最纯朴真实,所用的字都不是乱取的,这个“仁”字只就本身来讲是生命的内核,如桃仁、杏仁等包含有生命胚胎的种子内核。那么作为万物之主的人里面的生命能量核呢?于是古人也

45、用了这个“仁”字来代替。当然人内部的内核也不是梅老在解要中讲的只限于“性源”,而是“性”与“命”双源交汇结合在一起,道家所谓内丹的能量核。它的产生就源于“五行逆转”,五行相克,克他者为夫,被克者为妻,所以又是上文讲的“阴阳之道,无非男女;男女之道,无非顺逆”的最好注解。而这个“仁”的产生就在于克中有生,死而不死的内涵深义,所以又叫做“仁生于义”。,(16)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五行的顺行是后天的用,看似彼此生生不巳,其实正是如人的一生一样由生长壮老巳的顺序一步步走向衰亡。 (17)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就象前文所讲的,没有旧生命的死亡,就没有新生命的产生,这也是新陈代谢的客观变证法。五行相克

46、之道,也是这样,水不把火克住,火就不会产生新生的动力,而水本身也不会因消耗而重生,火也不会因被克而转去克金,没有动力,五行就不会运转,所以说“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 (18)何以逆而顺之也:伯高听了岐伯说了以上的真理,高兴地说,您这些话讲得多好啊,像这样,怎么才能使五行从逆转得到生生不息的动力呢?” (19)五行之顺,得土而化:岐伯进步详加分析,告诉伯高五脏合五行的顺行功能运化,都离不开其中的脾土的中和作用。 (20)五行之逆,得土而神:与上而的顺行相反,五脏合五行的逆转相克,也是离不开脾土的调度和调节作用的。 (21)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不管五行的变化是顺行的相生,还是逆转的相克,都是在脾土的作用下相合相成的。 (22)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伯高通过岐伯的讲解,也明白了阴阳颠倒,五行生克的道理,所以他才能悟出这样,本是相克的杀灭的开端,然而不通过这样的死,就不含有新生的起始。静中生动,窈冥之门中有了真动静,就预示着原有的旧体内即将含有一场革命要发生,一切的旧生命都要发生完全的变化。所以说“杀之内以求生乎”。 (23)阳中有阴,生这内以出死乎:普通人的身体,经常处在用中,阴为体,阳为用,不知逆反,只知顺转,所以日逐渐消耗,这不是生之内以出死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