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辛弃疾词作鉴赏 辛弃疾介绍作者生平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 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 绍兴三十一年( 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 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 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 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 1
2、178),召 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 饶城北之 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 绍熙三年( 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 谢深甫论 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 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
3、,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 业自许,谋猷略 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 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 宋史有传。作品简介第 2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 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 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词风特点总述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这种风
4、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 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 的词得到继承。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 许多具有雄浑、 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 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 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分述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5、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满 江红“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等,无不豪情飞扬,第 3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
6、辛词的又一特点。如水龙吟“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 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 天裂” 的期望破 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 的痛苦。二、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水龙吟“峡束苍江 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满江红“ 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摭的 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
7、,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八声甘州“ 射虎山横一 骑,裂石响惊弦 ”的李广, 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 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等。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 旷达超迈,而辛 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三、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 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词作,写战争、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文学体裁的 题材,他都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广泛。而随着内容、 题材的
8、变化和感情基 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 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第 4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 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上 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
9、细腻。四、辛词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 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 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是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五、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辛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如有民间通俗语言, 鹧鸪天“些底
10、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 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也有 夹杂许多虚词助语的文言句式,如汉宫春“不知云者 为雨,雨者云乎”, 贺新郎“不恨古人吾不 见,恨古人不 见吾狂耳”。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 问自答,如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散文句式、运用生动的语气、 节奏和语义连贯性。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 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而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
11、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 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第 5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上阕语气极其委婉曲折,反映出作者 对现实不满,及其倔强的生活态度。下阕用散文的写法入词,通 过作者与松对话,绝妙地描写醉态,不仅生动且意味深长。六、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史典故。灵活用典可以以古喻今,开 阔和提升词的意境及空间。但有 时却容易产成生硬艰涩难懂的问题,故有人批评辛词“掉书 袋”。当然更多人则认为,以辛弃疾的才力,大多数用典都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 千古江山,
12、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其中四位历史人物与京口有关。本文作者对辛词还处在初步的学习、体悟之中,文中引用了一些文章的观点,同时加入个人的见解。辛弃疾距今已八百多年,时代变化巨大,辛弃疾境遇和成就不可复制,但它的作品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当代国人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份文化遗产。
13、学习辛词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增 强面对各种困难的斗志,陶冶做人的高尚情操。对于诗词爱好者,从写作角度来 说,我 觉得辛词可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一、根据个人的人生道路,生活、工作经历和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确立写作的主旨或主线。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所 选择的风格和体裁, 应能更适合反映作者的个性。同时适当涉足自己所不太熟悉的风格体裁。二、拓展作品题材范围。从各个不同 视角,反映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社会生第 6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活,避免手法单一、表述雷同、 选题狭窄。 题材范围往往和人生经历和对事业的追求有关。三、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均可学习运用。前者不应艰涩难懂,后者不
14、应白而无味。无论学习婉约或豪放那种风格,都 应该是以现代的语言和观念为基础,做到真切自然、感情充沛。四、用典必须恰当,不宜勉强。要有选择的读一些 经史子集著作,增加学识,会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作品水平。要做到古为今用,却不可刻意仿古。佳作赏析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 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 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 头荠菜花。辛弃疾 词作鉴赏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 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
15、, 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第 7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 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 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 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 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 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 “斜日” 、“寒林”、 “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
16、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 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 间的人们, 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 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17、”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眼前的农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 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它 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 则忧风 愁雨,春意 阑珊。 这两句,上句宕开,借 ”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第 8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则收归眼前现境, ”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有强调的意味。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
18、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 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 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 ”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 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
19、,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 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词与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有差别的。这首词大部分用了对句,并且很注意动词的运用和某些副词、介词的搭配, 词的上阕“破” 、“鸣”、 “点”以及下阕。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 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 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 误身。阮郎归词作鉴赏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 县。 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第 9 页 共 239 页1
20、5 20 = 300属官。据考,淳熙六年(1179)或七年,作者任湖南 转 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此作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结合,自然巧妙地使用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无法施展抱 负的愁闷。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 衬托作者 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淳熙三年(1176),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本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
21、,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 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 ”,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 见 “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 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 “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 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 紧扣词题。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
22、,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是回忆,作者借三国 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诸葛亮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由金兵时的潇洒风度。 “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 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如今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第 10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 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
23、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今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 “招魂” ,是 楚辞的篇名, 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 “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不 饿死,儒冠多 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 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 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 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辛弃疾 词作鉴赏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苍翠的林谷,还有雨岩、
24、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作者 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 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汜游词。这首描写沿途夜景的清平乐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词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语言淡朴, 别 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上阕头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第 11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 饶 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
25、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 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下阕头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 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
26、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 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况周颐说:“ 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卷一)。词人正是这样的高手。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
27、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 读者不仅第 12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 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 归去” 的动态 美,表 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 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 岁新
28、”(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整的。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 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 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词作鉴赏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 “澹 语要有味” (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 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 墨,只是用 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
29、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第 13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 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 协、温暖、 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
30、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 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 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 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
31、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 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 ”“大儿锄豆溪东”,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 紧凑。所以,溪 “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第 14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
32、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 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 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 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 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 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
33、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 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 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 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 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 处闲看。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第 15 页 共 239 页15
34、20 = 300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 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 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 “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 “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砚渚陈亮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 “作室甚宏丽”,朱熹曾“ 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 “检校”,是查核的意思。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上句写景, 说山园的松竹
35、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 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 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 “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 这一思想, 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 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 “拄杖” ,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
36、时,已是年过半百。 “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 “床”,指酿酒的糟床。 “初熟 ”,谓白酒刚刚酿成。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 白酒初熟山中 归,黄鸡啄麦秋正肥。 ”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第 16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 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书所见” ,
37、表现闲适的心情。 “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藉“ 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 “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 “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 枣,一边东张 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反映词人对偷犁、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
38、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 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 处闲看” ;杜甫表 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 “仁”心, 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 闲 ”情,笔 调轻快。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 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 这也正是它” 简淡“的妙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 纸窗间自语。第 17 页 共 239 页15
39、 20 = 300平生塞北江南,归来 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词作鉴赏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 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 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 纸也在鸣响。 “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 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 归来后则
40、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 环境如此, “秋宵梦觉” 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 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 “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 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 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
41、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第 18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 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 见、所闻 ,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 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 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
42、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 发展苏轼词风的基 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 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钅答小声铿金訇,钅答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象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 (博山炉是外表雕刻成重叠山形的香炉,见西杂记)。作者在上 饶带湖闲居期间曾多次游览博山,并留有颇多的题咏。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 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
43、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词作鉴赏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 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 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 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第 19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 间艺人们载歌载舞、 鱼龙漫衍的“ 社火”百戏,极 为繁
44、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 “雕”也“ 凤”也, “玉”也,种种 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 们,一个个 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 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
45、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 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 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 阑珊” ,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 豪放” ,“豪放 ”,
46、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第 20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从词调来讲, 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 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
47、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 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 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 ,今犹昔。辛弃疾词作鉴赏此词与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为同时先后所作。题一作“ 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乃作者离开扬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怀而成。今存杨炎正(济翁)满江红数首,其中“ 典尽春衣”一首有“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坼”, “问渔樵、学作老生涯,从今日”等语,与这首词虽用韵不同,而情调相同,意气相通。或 为本词所第 21 页 共 239 页15 20 = 300和之韵。 “此词可分三层。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
48、意。 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今日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 “溪山”曰“过眼” ,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 “怪” 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还记得、构中行遍,江南江北” ,“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 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 、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
49、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 “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 ”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 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 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 “长为客” 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 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