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48514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粤教版语文课本的例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之1、 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代人(多是第三人称)、物、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物:珍宝尽有之。故听之。 鸿门宴事:为之奈何?鸿门宴人:臣活之。吾得兄事之。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2)指示代词。这。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如:今有小人之言。 鸿门宴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如:姜氏何厌之有?(

2、郑伯克段于鄢即“姜氏有何厌”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3、动词,到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 、 “他们” 、 “它”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2)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代词,译为“他的” 、 “他

3、们的” 、 “它的” 。如:此其志不在小。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 、 “自己”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 、 “那个” 、 “那些” 、 “那里” 。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 2、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问、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 “难道” 、 “

4、还是” 、 “可要”等,或省去。(1)表示反问的语气。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揣测、委婉的语气。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说的大概就是这件事吧?)(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我们还是回去吧。 )汝其勿悲(与妻书 ,你可不要悲伤!)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与妻书 ,你要好好抚养他。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且1、 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又” , “一边一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甲者出,太尉笑且入。(2)表递进关系, “而

5、且” , “并且” , “况且”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且臣少仕伪朝。 (陈情表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表示让步, “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副词。(1) “将” 、 “将要”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然后图南,且适南冥。 (逍遥游 ,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将近。 )(2) “暂且” 、 “姑且” 。故且从俗浮沉。 报任安书为1、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意义相当广泛,在不同的语境可表示多种具体意义。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例如:约为婚姻。 (鸿门宴 ,成为)使子婴为相

6、。 (鸿门宴 ,作为,成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定下)为人不忍。 (鸿门宴 ,做)沛公奉卮酒为寿。 (鸿门宴 ,祝)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认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是)王子晞为尚书。 (段太尉逸事状 ,担任)不如早为之所。 (郑伯克段于鄢 ,安排)因 为 长 句 , 歌 以 赠 之 , 凡 六 百 一 十 六 言 。 命 曰 琵 琶 行 。 ( 琵 琶 行 , 写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3、用作介词。(1)表示

7、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史记 高祖本纪(2)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等。例如: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为之奈何?(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 、 “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为击破沛公军。君为我呼入。 (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 “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8、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 (5)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 、 “为了” 。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 (6)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 “由于” 。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虎丘记 ,因为。 ) 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可视情况译为“用” 、 “拿” 、 “凭借” 、 “依据” 、 “按照” 、 “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 ,用)乃

9、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凭)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 ,按)猥以微贱。 (陈情表 ,以身份)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段太尉逸事状 ,凭借身份)无以: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 ,没有可以拿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 )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段太尉逸事状 )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用来的)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 ,的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的原因)(2)译为“把” 。例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0、。 (鸿门宴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郑伯克段于鄢 ,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段太尉逸事状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 “由于” 。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因为这个缘故。 )汾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以”后省略了“之” , “以之” ,因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 )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在” 、 “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11、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可译为“和” 、 “跟” ;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 、 “又” 、 “而且” 、 “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12、“而”或省去。例如:(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 )(4)表示目的关系, “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 、 “来” 、 “用来” 、 “以致”等。例如: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连词,表目的)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报任安书(5)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臣以

13、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连词,因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以是” 、 “是以” ,相当“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是以肠一日而九迴。 报任安书因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译为“因为” 、 “由于”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方式,译为“趁着” 、 “趁机” 、 “凭借” 、 “经过” 、“通过” 、 “顺着”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介词,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14、。 (鸿门宴介词,趁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势利导。2、副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 “便” 。例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1、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在” 、 “从” 、 “到”等。引时间: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资治通鉴一年之计在于春。引处所:青,取之于蓝。 (劝学 ,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季氏将伐颛臾 ,从,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

15、在)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 ,在)郑武公娶于申。 (郑伯克段于鄢 ,从)请辞于军。 (段太尉逸事状 ,到)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郑伯克段于鄢 ,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到)(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 、 “对(对于) ”、 “在方面”等。使人言于项羽曰。 (鸿门宴 ,向,对)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对)耻学于师。 (师说 ,向)学于余。 (师说 ,向)贪于财物(鸿门宴 ,对于 )教以慎于接物。 (报任安书 ,在方面)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对于)余于仆碑,

1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对于)(3)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 ,但位置不同, “于”字和它引进比较的对象要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4)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 , “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韩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相当“被”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不拘于时。 师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2、复音虚词“于是” ,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1)放在句子开头,表

17、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项伯复夜去。(2)可根据不同语境,分别相当于“在这” 、 “在这时” 、 “从这” 、 “对这种情况”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在这职业上。 )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然1、 指示代词,这样。輮使之然也。 (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河东凶亦然。 寡人之于国也“然”有时和“而”连用, “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 “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 ,可是” 。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还常和“则”结合, “然”是承接上

18、文事实, “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 ”,也可单译为“那么”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何?(段太尉逸事状 )2、 表肯定, “对的” 、 “是的” ,又引申为“认为对的” 。不以为然。3、连词,表转折, “可是” 、 “但” 、 “却”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4、形容词词尾。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虽1、连词,表假设关系, “即使” 。用于“未然” 、 “将然”时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报任安书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 报任安书2、连词,表让步关

19、系, “虽然” 。用于“已然”时态。吾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报任安书3、复音虚词“虽然” ,虽然这样。故1、名词,缘故,原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因为这个缘故。 )汾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段太尉逸事状 )2、形容词,旧的,与新相对。引申为故旧、老友、交情等温故而知新。 论语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3、副词,故意。4、连词,所以,因此。故听之。 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 鸿门宴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故且从俗浮沉。 报任安书5、 “是故” “以故” ,译为“因此”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 夫1、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一夫当关,

20、万夫莫开。 蜀道难2、 指示代词。那,那个3、 发语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报任安书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 “接着” ,或不译。如:(樊哙)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2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鸿门宴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 “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 鸿门宴(樊哙)立而饮之。 鸿门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

2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 乎1、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 “呢”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 (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 、 “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 )名垂乎后世。 荀子王霸3 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23、登仙。 赤壁赋者1、 代词(1) 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来者何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2) 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请君择于斯二者。(3) 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时候”高一“的话”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 语气词(1) 用于判断句。(2) 引出原因。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 、“便“,或译为 “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

24、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 、“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 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愚溪诗序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 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5、(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 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 、“却“ ;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 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 、“倒是“ 。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东门之 )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 、“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 (虎丘记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 (勾践灭吴 )所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 、 “所的事物” 、 “所的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地方)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2、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史记高祖本纪3、复音虚词“所以” 。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