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47914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主题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任务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热情,一种人文精神,使人与人的心靠近一点第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美的能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另一任务是启发阅读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对作品的解释。” 本案例就是以故都的秋一文为例,对于感悟散文意境教学而作的尝试。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景抒情颇具特色的一篇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

2、 、 “静” 、 “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因此,本课把教学内容定位在引导学生探究一下清、静、悲凉的景色后面站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引导他们理解那样一个时代投在作者心上的影子。案例描述一、美文不厌百回读首先让大家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这篇文章。接下来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并且说说喜欢的原因:生 1(读第二段):因为这一段有比较,通过比较写出了北国秋的特点、生 2(读第三段):觉得这一段的文字很悠闲。生 3(读第五段):这一段写蝉声,写的很悲凉。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面对教材,学生不应该是等着老师来教学,来给他一个模板式的记忆内容。而是在不带着任何先入为主的

3、观念的前提下自主地和文本对话。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注重自己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为后面师生对话以及生生对话打下基础。二、从落寞的风景画中品味独特的作者师:(大屏幕出示郁达夫生平简介。)结合五幅写景图,分组探究这些景色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生 1:“租一椽破屋” “跑浓茶” ,有一种沧桑感,说明郁达夫历经沧桑。2生 2:租破屋来住而不是宾馆,选择破壁腰上来写而不是向阳处的牵牛花,这就有了破败荒凉的意蕴。生 3: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而不是蓝天下飞机的轰鸣,大有鸟鸣山更幽的效果,可见郁达夫的审美倾向。生 4:细数槐叶底下丝丝日光。而不是观赏满天的彩霞,给人清冷之感,说明郁达夫此时不知道该做什么百

4、无聊赖。教师穿插背景介绍:1934 年,战乱连年,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1934 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师:通过大家的品读,我想到了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师:第一组同学的品读很到位,下面我们看看其他组的同学。生 6:“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5、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不是万籁俱静的环境,没有宁静似水的心情,是万万不会有这种感觉的,可见郁达夫当时的内心很宁静。生 7:不仅宁静,留意 “扫帚的丝纹” ,可见郁达夫还很细腻,当然这可能也是不知该做什么事情才这样。生 8::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师:看开秋槐落蕊中的郁达夫是细腻的,是宁静的,同时还略带苦闷和落寞。生 9:我觉得秋蝉是用来感慨人生的,因为秋天了,蝉要进入下一个生命的轮回,所以这是悲伤的。生 10:那秋蝉是不是人生短暂的象征的?师插话:你的理解很准确,刘禹锡就曾经用蝉来感慨人生: “蝉 声 未 发 前 , 已

6、自 感 流 年 。 一 入 凄 凉 耳 , 如 闻 断 续 弦 。 ”(答白刑部闻新蝉 (大屏幕显示)生 11:这是秋蝉的绝唱,想到了人生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生 12:秋蝉是生命的短暂的感慨,不过秋雨中的郁达夫心情也是很悲凉的。师:为什么这样说?生 12:将唉,天可真凉了改为啊,天终于凉了!韵味就大不一样。啊,天终于凉了!饱含着盼望之情,是热烈的兴奋,3浓浓的欣喜;而唉,天可真凉了则充满了感伤之情,是微微的叹息,淡淡的无奈。师:例子举得好,分析得更好,从理性上帮我们感知课文,能不能再声情并茂地读一读,让我们从感性上进入课文呢? 生试读:“啊,天终于凉了!”唉,

7、天可真凉了” 其他同学也情不自禁地在课桌上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 “啊,天终于凉了!” “唉,天可真凉了”师: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生 13:我想补充的是,这种话通过街头百姓说出来,也能看出郁达夫他写作的平民意识,和老百姓走的很近。师总结:通过几幅画面的鉴赏,我们感受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我们也走近了郁达夫,我们看到了他的审美情趣,我们看到了他作为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我们甚至还感受了他那颗敏感的纤细

8、的心,以及颠沛流离的文人所特有的忧郁心态。【案例评析】1、读。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读,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象”,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2、在处理教材时,要敢于大胆取舍,要忍痛割爱,不能面面俱到。故都的秋一文,就是把握住“一片自然风景

9、就是一个心灵世界”的特点,重点就是如何通过“景象”转换到“意味”,教学证明,通过学生读、品、悟所取得的效果比单纯的讲解分析要好。3、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引郑逸农老师的话),学生就会是不断的擦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学会审美感悟,学会人文的关怀,才能使学生感到阅读文学作品的美好体验,但教师要对集体的思维及时加以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44、读文章,特别是含蓄蕴藉的散文,可以通过重置意象的方法,在比较中感知课文的情感,在与异质对象的比较中揣摩课文,学生就能较为容易地进入课文了。叶圣陶说过“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 让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读,学会自学,学会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符合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