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234773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DOC 页数:133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每层砖以一横 1 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 一封出散水”。 一 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 ,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 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 08 斗口,

2、深 o1 斗口;十八斗 1.8 斗口定长,1.46 斗口定深10 斗口定高。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 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

3、厢供一件。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五瓦”即五层瓦条子。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正脊则要由“三砖”和 “五瓦”八层组成。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三踩交麻叶斗供 清式斗拱组合名称。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4、。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万拱 清式斗拱构件名称,宋法式称“慢拱”其中位于位于坐斗两侧的第二层横拱又叫“正心万拱”(宋式称“泥道慢拱),位于翘头或昂头上第二层横拱称“单材万拱”或“里(外)拽万拱”(宋式称“瓜仔慢拱”最长 9。 2 斗口,拱头卷杀分三瓣(清式)。万拱或慢供也统称为蔓供。上昂 古建筑宋式斗拱构件名称。宋营造法式将斗拱组合中的主要部件昂分为二类,即下昂与上昂。从功能上看、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它是专门应用于殿身槽内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适应于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籍以创造定内部空间

5、的特殊构造。从外观看,上昂是一根昂头外出,昂身斜收向里,并通过柱心”的木枋,其断面高宽一般相当于一单材。昂下供材用偷心重拱造,昂底并用靴楔承托。按照营造法式规定,上昂昂脚应立于下跳拱心之上,因此,上昂适用于五铺作五铺作以上斗供组合之小。上昂构造实物遗存很少,江苏 45 直保圣寺大殿、苏州玄妙观 3 清殿 (南宋)都是其早期的珍贵实例,元代建筑中仍然偶有使用,明清斗供后尾则仅存上昂 遗痕。天井 墀头看面正身墙上端部至大连檐里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四合院的十字甬路的牙子外口至散水牙子外口之间的空距天沟 出现在两座建筑并列相交的屋面上。两座屋面相交时,前面建筑后坡与后面建筑前坡交汇处。

6、两坡雨水也汇于此。为将雨水排走、需在这个部位做出通道,即所谓天沟。为使排水流畅,应作出 3的坡度*响两端逐渐倾斜,而两坡瓦垄也就沿着天沟越高越向后退缩,显后形成 1 个“枣核形”,故称“枣核形天沟”。五花山墙 悬山式建筑山墙常见的 一种组砌形式。清式营造则例:“悬山 山墙 k 部随排山各层梁及瓜柱之阶梯形结构。”山墙沿校和瓜往砌成阶梯形,每 级之上沿抡之下皮做签尖总数为“五”, 故称五花山治。五花山墙无盘头、山尖, 其结构比硬山简单,厚度与硬山山路大 体相同。飞昂 宋式斗供组合构件名称。据宋营造法式:“飞昂:其名有五。一曰,二曰飞昂,三曰英昂,四曰斜角五曰下昂。”今通称为“昂”。 昂的发生其最

7、早根源被认为是半穴居和干阑棚架的长椽商周时的大叉手被看作它的雏形。东汉汉赋中已可见到“昂”的名称,汉代建筑考古资料说明,最迟在东汉时昂已组合在斗拱中。从结构上看,昂是斗供组合中前后斜置,两端承载起杠杆作用的木枋材。按营造法式所载,飞昂可分为“下昂”与“上昂”两大类。其中上昂仅适用于殿身槽内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实物罕见,应用小多,其作用是在较短的山跳距离内,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藉以创造一定的室内空间。下昂的作用与上昂恰恰相反主要用于檐下斗拱,实物既多,应用亦广,其作用是可以在尽可能少增加铺作高度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增加檐部挑出深度,藉以适应屋面坡度的变化。学术界根据昂在斗拱组合中所起的作用,将其

8、分为“真昂”与“假昂”两类。上昂,下昂皆属真昂,在斗拱组合中起前后悬挑、承托荷载的杠杆作用唐、宋、辽、金各时代建筑斗拱中大多数采用真昂结构。昂式华拱或插昂,实质上只是徒有下昂形式的假昂头,其昂头以里或为拱身,或为梁袱仍然是单纯的受弯构件,故称之为假昂。假昂宋代已有,但使用较少,元代建筑中常真、假昂混用。明代建筑多用昂,清代则几乎全用假昂,使原来真昂的结构意义丧失殆尽。昂一般是单材构件,角内昂多用足材。一般说来在构造上下昂昂身大致与屋面平行,其昂头上承檐檩荷载,昂尾宋代或压丁草袱之下,或上承平檩荷载,通行“挑斡、叉、压”二种构造方法。铺作内外荷载皆由昂身承受并向下传递以使斗拱内外得到平衡,昂的这

9、一作用在补间铺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下昂前端通常制成尖嘴状,宋人称之为昂尖(清式称“昂嘴”),是集结构功能与艺术造型为一体的特殊部位。历史上各时代的昂尖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尚和艺术追求。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的东大殿柱头铺作中有国内现存已如最早的批竹昂实例。宋代建筑除此之外还广泛地使用琴面昂。元代出现象鼻形昂,但盛行于明清。元以前真昂昂底常垫有华头子,假昂不仅昂底线为隐刻线,下部华头子亦为隐刻花纹,习称“假华头子”,明末清初盛行龙头、象鼻形昂,后期又出现云卷头及各类雕花昂,是刻意追求华丽,片面强调装饰的产物。飞檐椽头 清式建筑木构件名称,属椽类之一。位于檐椽之上,向外跳出,挑出部分为椽头,故称飞檐椽头。

10、头长为檐总平出的三分之一乘举架系数。后尾钉附在檐椽之上,形成楔形,头与尾之比为 1:25。飞椽径同檐椽,断面通常为方形。主要起跳出作用并使建筑外观更加雄伟。叉手 宋式木作构件名称。在平梁梁头之上到脊搏之间斜置的构件。其功能是稳固脊搏,防止滚动。从南北朝到唐宋的绘画、雕刻与实物之中可以看到曾普遍使用过,唐代建筑平梁之上有叉手承托脊博,而无侏儒柱叉手用材较大,宋代平梁之上设置了侏儒柱以承脊博,但两侧仍挟以叉手,叉手规格开始变小。宋营造法式规定“造叉手之制,若殿阁广材契,余屋广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广三分之一”*元代叉手断面已经变小。明清多不用叉手,仅山西部分地区仍沿袭 I 旧 制。叉柱造 宋式大

11、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切几头 宋式大木作营造术语。拱头长度不足承受一斗,也不按拱头卷杀,仅作成一入瓣或两卷瓣的形式,宋人称这种加工方法为切几头。常用于梁、袱、方子等的出头上。支搞窗 古建筑门窗的一种形式。适用于明清殿堂的次间、稍间或小式建筑物上。在每开间的中线上增加一根立框(间柱),形成上下左右四扇均双层。上扇为支窗下扇为摘窗。支窗外扇上边安合页,下边两侧安铁销子抽开销子可向外开启并用链钩支撑,里扇钉窗纱或糊纸。摘窗外扇下面用两个木

12、销与蹋板接交,两侧立边上端用铁销子。并且糊纸或用木板做成护窗板,里扇是玻璃。天花枋清式木构件名称。支承天花板、贴梁及支条的构件 天花枋两端交于金柱柱中开拱口之法 宋式斗拱拱心卯口的制作方法。不同种类的拱与其它构件有不同的卯榫交接方式,这决定了各类拱卯口开凿的位置、大小、深浅程度各不相同。宋营造法式卷四“拱”条对此作了详细的规定。如华拱在拱底面开口,口深五分。宽二十分。分。是衡量建筑和建筑构件的最小模数单位,参见“分“条,口上中心两向各开子阴(浅宽的凹槽),俗称“开下口”。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在拱上面开口,俗称“开上口”。转角足材列拱,拱上下面均开口,俗称“上下开口”这种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13、对于拱口的制作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井口枋 清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位于斗供的里翘厢拱之上,并与之平行的枋木。其作用为承托天花,井口枋高三点五斗口(与挑檐桁径同),宽一斗口。太平梁 清式大木构件名称。用于庑殿推山顶构架中,其位置在山面坡顶最上一层的短梁(扒梁)。方向与平梁相同,功能与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仅能通过雷公柱承托脊檩的悬挑梢端。其梁两端下面刻榫,分别与前后上金搭交檩悬挑部分相交,其梁下皮与搭交檩中线取乎,故其梁高于平梁,称为太平梁。厅堂 建造在建筑组群纵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常作为正式会客、议事或行礼之所。营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按殿堂、厅堂、余屋三类建筑,规定各种构件材份。殿堂材份最大厅堂

14、次之,余屋最小*反映出殿堂是高标准建筑,厅堂次之,余屋又次之。在建筑构造上厅堂按横架竖直划分结构层次,其内柱一般都随檩生起,室内空间的高下主要靠生起的内柱控制,铺作仅仅起调节檐部高度与联结内外柱的作用。厅堂房屋每间缝用梁柱的形式和柱网平面布置的形式,是互为因果的。每一座房屋的每 1 间缝,可以采用不同的柱梁组合形式,所以厅堂除每间前后用一根檐柱外,屋内柱的多少及其位置可以各不相同。南北朝以前厅堂屋面下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方法,第一种在柱头之上用拱承檐枋及横梁,第二种是在柱头之上用头拱承通联数间的纵架。第三种是在柱头之上用斗拱直接承托纵架,使纵架与檐柱的联系加强。厅堂梁袱 宋式建筑大木座构件名称

15、。即厅堂类建筑内所用梁袱。营造法式梁所规定的设计制做原则是:五椽,四椽,广不过两材一契:3 椽,广两材。余屋量椽数,难此法加减。中金桁中金桁 消式大木作构件名称。在 5 架梁上,位于老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金桁与下金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面重量的作用。 消式大木作构件名称。在 5 架梁上,位于老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金桁与下金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面重量的作用。中金顺扒梁 消式古建筑大木构件名称。梁尾搭插在七架梁上粱头扒在下金桁(檩)上,用用以承托中金桁(檩)的扒梁内柱 宋式建筑大木作构件,泛指建筑室内立柱。情式建筑称“金柱。中国古代建筑以 4 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

16、为 “间”。为 “问”。唐宋及辽初较大型建筑的内柱多横纵成行*排列规整。辽代中叶以后为创造特定的室内空间往往在室内的间缝上减去某些内柱。称“减柱造”。山西上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问进深 4 间、殿内仅用四根内柱,是减柱造的典型实例。但明清以后的大型建筑“减柱造”之法罕有所见.内四界 指 1 座单体建筑的中心部位,即五架梁下两柱之间的位置。五架梁上正好是四步,又称四界,在建筑的内部,称为内四界。方直椽 木构件名称,指方形断面的正身檐椽,多用于游廊、亭、榭等较小建筑中。斗接柱 大木作构件名称。斗接柱是指多层建筑中叉柱造做法中的上层柱子。这种做法是自下而上一层柱框一层斗拱相重叠,上层柱根叉于下层斗

17、拱的大斗之上,也即是下层斗拱的大斗所接托的上柱,称为斗接柱。明情建筑中用两段、或三段木材施以暗榫墩接成的柱瓦条 古建筑构瓦作件名称。板瓦纵向截成的直线形窄条。布瓦屋脊瓦件之一。用板瓦开成的叫“软瓦条”,用砖加工而成的叫“硬瓦条”。瓦垄 清式营造则例:“屋顶上之瓦,上下赓续排到谓之垄。”屋面凸出的垄称盖瓦垄凹进则称底瓦垄。瓦口子 古建筑屋顶部位名称。又称当勾。位于瓦垄与脊交接之处,由于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别,如在正脊部位又称正当勾,在戗脊部位又称斜当勾。五大线 古建筑彩画技术术语。指清式彩画图案的骨架轮廓大线。即枋心线、岔口线、皮条线、箍头线、盒子线。五彩遍装 宋营造法式中建筑彩画作制度之一。彩画中

18、最华丽的一种,用于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上。其特点是把建筑的木构件从头到脚都用彩绘的图案花纹来装饰,以达到五彩绽纷、华丽高贵的效果。这种彩画以暖色调为主,使用的颜色有青、绿、红、赤、黄每个木构件绘制图案成花纹的构图手法基本相同。其细部设色顺序为:在梁、额枋、斗拱的外梭(即外边)皆留缘道,用青绿或朱叠晕。内心画五彩花纹。颜色使用的规律是对比色相间品配,例如青地上的花纹,用赤、黄、红、绿相间,外棱用红叠晕勾边,叠晕从内向外由浅入深。又如红地上的花纹则用青、绿相间,花心染红,外棱用青或绿叠晕。图案式样繁多,大型构件还在华纹、琐纹中间画飞仙、飞禽、走兽、云纹等;阑额两端画各式如意装饰、称“角叶”,梁用边叠晕

19、,中心画华纹、琐文。柱子上下画锦纹或叠晕,柱身画缠技花或团窠(团花)。这是用色和图案最繁富的彩画品种多用于宫殿、庙宇的主要建筑。太平梁 清式大木构件名称。用于庑殿推山顶构架中,其位置在山面坡顶最上一层的短梁(扒梁)。方向与平梁相同,功能与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仅能通过雷公柱承托脊 檩的悬挑梢端。其梁两端下面刻榫,分别与前后上金搭交檩悬挑部分相交,其梁下皮与搭交檩中线取平,故其梁高于平梁,称为太平梁。厅堂 建造在建筑组群纵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常作为正式会客、议事或行礼之所。营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按殿堂、厅堂、余屋三类建筑,规定各种构件材份。殴堂材份最大厅堂次之,余屋最小*,反映出殿堂是高标准

20、建筑,厅堂次之,余屋又次之。在建筑构造上厅堂按横架竖直划分结构层次,其内柱一般都随檩生起,室内空间的高下主要靠生起的内柱控制,铺作仅仅起调节檐部高度与联结内外柱的作用。厅堂房屋每间缝用梁柱的形式和柱网平面布置的形式,是互为因果的。每一座房屋的每间缝,可以采用不同的柱梁组合形式,所以厅堂除每间前后用一根檐柱外,屋内柱的多少及其位置可以各不相同。商北朝以前厅堂屋面下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方法,第一种在柱上用拱承檐枋及横梁,第二种是在柱头之上用头拱承通联数间的纵架。第三种是在柱头之上用斗供直接承托纵架,使纵架与檐柱的联系加强。中金桁 清式大木作构件名称。在 5 架梁上,位于老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

21、,位于上金桁与下全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面重量的作用。中心塔柱窟 又称“塔庙窟”、“支提窟”。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窟室后部中央凿出连通窟顶与地面的中心塔柱,柱身四面雕龛造像,在窟室后部、中心塔柱与窟室侧壁、后壁之间形成绕塔右旋的通道。中心塔柱窟源出于印度的支提窟,成型于公元 45 世纪中叶的新疆龟兹石窟,成为我国 J 北朝石窟中的典型形制隋唐以后逐渐消失。它在早期阶段往往和僧居窟同时出现。长耳子 安装于琉璃照壁四角圆柱上部或琉璃花门四角圆柱子上部的装饰性琉璃构件。作为大额仿的榫头(处于这个部位的木构件称霸王拳)完全仿木琉璃构件,安装时紧贴着柱头的外皮,造型似三角形的云纹,后背做出半银锭榫

22、头与圆柱连接牢固。此件三面露明均着釉色乌头门 宋式建筑中门的类型之一。也称乌头大门、表褐、阀阅、褐烫、绰楔、俗称棂星门。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横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柱间装门扇,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障水版。柱头多有装饰纹刻。勾头 一种特殊形式的筒瓦。多用筒瓦垄的檐头,比普通筒瓦多一个圆形的瓦当。元代以前称瓦当,至明、清两代,改标勾头。其端部圆盖上的纹佯变化多端,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而勾头上纹样的种类就成为判断其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勾丝咬 旋子彩画找头部位的一种图型。此图形在较短木件上可单独使用。当木件过长,安排一 整两破图案后还留有空地,此中地右适合安插“勾丝咬

23、即可加入此图案。丹土 藏语,安立在寺院主殿屋顶上为幢状神物中心木杆上写有护法咒语,外有用耗牛尾拧成的粗绳。丹墀 指大式建筑甬路中间,御路石 两侧的石牙子以外部分。两种做法:斜墁斗扳(城砖大面朝上斜向铺墁):斜墁柳叶(城砖小面朝上斜向铺墁)。月梁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梁的一种形式,一般用于平綦之下。汉代文献中称虹梁,唐宋以后我国古代建筑仍然使用,我国北方明清时期使用较少。其特征是梁的两端向下弯,梁面弧起,梁下起 yao(幽页),形如月牙 ,宋代称为“月梁”、“虹梁”。梁首、梁尾、梁底经过砍削加工之后仍用分辨卷杀而成。梁的侧面往往制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较清秀,与直梁功能类同,都是

24、承受屋顶荷载的梁。同时月梁又能体现一 定的艺术效果风门 古建筑门的 1 种,使用较广泛,常与帘架配合使用。1 般风门的制作常用 4 抹头,门扇边框的尺寸随格扇的边框尺寸。风槛 木作装修构件名称指榻板之上的横槛。其长,厚与下槛同,高是下槛的 10 分之七或半个柱径 ;两端做有抱肩下口与榻板用暗榫相交,上口安槛窗。如安支摘窗时*则不装风槛、支摘窗直接置于榻板上。风水墙 山墙的 1 种,是民间对一墙到顶,山顶设有博风、拔檐线等装饰的硬山顶山墙的别称风雨桥 又称为花桥、廊桥。古代桥梁的一种,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常见。多是石砌的墩台,伸臂结构的木制粱桥。达种桥粱一般全桥均建有亭、楼、阁、廊相结合的

25、桥屋,桥的外貌千姿百态,造型优美,桥屋一方面可以保护木结构桥粱的构件,以免日晒雨淋,另 1 方面还可以给行旅提供休息和遮风避雨的场所、故名风雨桥。桥屋的廊与楼、亭相互结合,既有起伏,也有虚实的对比,有的桥上梁柱还经过彩绘雕刻等艺术处理,使人赏心悦目。凤凰台 拱式桥构件名称。位于金刚墙二端与分水尖中间,其作用是与分水尖一起保护桥墩、安放闸板。其结构全部用条石砌筑,长为分水金刚墙的十分之二,宽度、露明高和埋深均与分水金刚墙相同。大木作斗拱昂的部位名称,位于昂的正面十八斗分位前方,呈斜平面的小台。俗称“脑八”。参见昂嘴。槽宋式大木作术语。宋营造法式将建筑物中与斗拱出跳成正交的列斗拱的柱列中线通称为槽

26、。两槽之间形成的空间按所处位置不同,可分为内槽、外槽、前槽和后槽等。根据殿堂等建筑物平面空间布局的不同需要,以槽构成各种形式的格网(即柱的平面布局和排列形式)。宋营造法式将格网平面布局分为单槽、双槽、分心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等多种形式。墩台 古代建筑物名称。骑墙墩台,亦称之为敌台。城墙内外高峰之上的单独墩台称为烽火台。墩台的形状有方形、圆形两种,但以方形为多。墀头 俗称“脚子”。清式营造则例:“山墙伸出至檐柱外的部分。硬山墀头由下至上一般分为下碱、上身、稍子三个部分,庑殿、歇山、悬山等建筑则无稍子。下碱、上身有“马莲对”、“担子勾”、“狗子咬”、“三破中”等组砌形式。墀头角柱 古建筑角柱

27、石的一种。位于墀头的最下端,其宽度与墀头宽度相同,厚度与阶条石厚度相同。横拱 宋式斗拱构件名称拱的一种。在一组斗拱中,与出跳华拱成正交的拱通称为横拱。按所处位置不同,有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骑袱拱、骑昂拱、绞袱拱、绞昂拱等。横望板 古建筑大木作构件名称横向铺钉于椽身之上承托苫背泥层的两板。由于屋顶坡度的变化,横望板不宜过长,一般每隔 3 至 5 椽档须加设望板钉一列。横望板接头须在椽背中线之上,不得挑空或重叠。为加强连接,望板间缝除齐搭外还有企口,柳叶等多种搭接力法。横望板较竖望板整体性更强。为防雨止漏,保护望板,一般均在望板之上施护板灰进行防护。靴楔 宋式大木作斗拱组合构件名称。貌似真

28、昂昂底与下层华拱间的楔形垫木,实则与下部拱身连为一体。它与昂身榫卯相结、一般用于上昂的下部以及下昂尾部昂底之下是真昂构造中不可缺少的构件之一。下昂前部昂底垫置的楔形垫木亦由拱身制成,宋代称“华头子”,其构造功能与靴楔有质的区别。营造法式规定的靴楔造型是“三卷瓣”,宋元实物中屡有所见其艺术形式虽与清式建筑溜金斗拱后尾的菊花头相类似,但菊火头主要起装饰作用,结构意义与此不同。【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与大乘佛教

29、相对。【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支提窟】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

30、突出的檐口构成。【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寺】佛教庙宇。【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佛塔(STUPA)】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佛塔(PAGODA)】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赤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里】长度单位,一里约 500 米。【昂】斜

31、出的梁桁。【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之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泥笆墙】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亭】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城墙】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拱廊】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遮盖,形成走道。【柱】梁柱结构中的垂直构件。【柱子】建筑垂直构件,通常横切面为圆形,功能为结构支撑或装饰,或兼而有之,包括柱础、柱身和柱头。【柱身】柱子圆柱状,从柱础到柱头间的部分。【柱

32、廊】建筑有列柱的门廊。【柱头】柱子顶端部分,支撑古典柱式结构比柱身宽,通常会刻意加以修饰或装饰。【相轮】伞状穹顶或亭,有时作为佛塔顶端的塔刹。【祗】天意,自然的精灵。【风水】与自然的调和,进而有让建筑趋于调和的体系。【浮雕】有凹凸的雕刻,依凿除部分多寡,分深刻与浅刻。【粉饰灰泥】灰泥的一种,专用于施加装饰处。【脊饰】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轩】消暑的小屋,或是作为书房用的凉亭。【问廊】半圆形或多边形的拱廊或走道。【马赛克】以小片彩色瓦片或玻璃镶嵌成的装饰。【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密教】与神秘仪式有关的佛教宗派。【密道】地下通道,通常位

33、于柱廊下方。【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凉亭】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清真寺】回教寺院,为回教意识型态的具体呈现。【喇嘛】藏传佛教的宗师或僧侣。【喇嘛寺】藏传佛教寺院的俗称。【喇嘛塔】藏传佛教墓塔通常为瓶状。【棋盘花纹】以小块个体镶嵌成的棋盘状表面,如马赛克。【菩萨】佛的前身,有悲悯之心的灵体。【开间】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园】花园或庭院。【冢】古代埋葬用的土丘。【暗层】夹层,通常位于一楼与二楼之间。【殿】高大的厅堂,用于举行庆典或宗教仪式。【碑】直立石造标记,以墓碑最常见,呈柱状或板状,上有雕饰或题字。【经】佛

34、教神圣文字。【道】自然隐藏的力量。【椽】屋顶的木件,通常由屋檐边缘斜铺而下,支撑表层屋顶。【榭】凉亭或轩。【墩】长方形的基础;柱子或墙基部的支撑。【德】儒家的理想品行。【椁】石造外棺,通常装饰精美。【梁】如梁柱结构中的水平构件。【梁柱结构】依靠直线条的柱与梁支撑的结构。【闾里】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壁缘】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之下。或通常指浮雕中水平的带状装饰。【壁龛】墙壁内凹处,通常置有塑像。【鸱尾】屋脊的尖顶饰。【檐口】突出的装饰线条,构成古典柱式结构顶端的部分。【檐廊】有屋顶,连接于建筑单面或多面的列柱部分。【湿壁画】画在湿灰泥上的画。【阑额】古典柱式结构的三大构件

35、之一,位于柱顶,支撑壁缘和檐口。【檩条】沿屋顶长度分布的水平部件,位于主椽上,支撑次要屋椽。【悬臂梁】突出的构件,用于支撑梁或檐口。【护墙】墙壁的饰面。【 马 头 墙 】 马 头 墙 , 又 称 风 火 墙 、 封 火 墙 、 放 火 墙 等 等 , 特 指 高 于 两 山 墙 屋 面 的 墙 垣 , 也 就 是 山 墙 的 墙 顶 部分 , 因 形 状 酷 似 马 头 , 故 称 “马 头 墙 ”。 古 建 筑 中 屋 面 以 中 间 横 向 正 脊 为 界 分 前 后 两 面 坡 , 左 右 两 面 山 墙 或与 屋 面 平 齐 , 或 高 出 屋 面 , 使 用 马 头 墙 时 , 两

36、侧 山 墙 高 出 屋 面 , 并 循 屋 顶 坡 度 迭 落 呈 水 平 阶 梯 形 , 而 不 像 一 般所 见 的 山 墙 , 上 面 是 等 腰 三 角 形 , 下 面 是 长 方 形 。 马 头 墙 高 低 错 落 , 从 外 形 看 颇 具 风 格 , 因 而 不 仅 是 中 国 南 方徽 派 建 筑 常 用 格 式 之 一 , 也 是 徽 派 建 筑 的 重 要 造 型 特 色 , 曾 有 “青 砖 小 瓦 马 头 墙 , 回 廊 挂 落 花 格 窗 ”之 说 ,用 以 概 括 明 清 徽 派 建 筑 风 格 。 一 般 来 说 , 优 美 的 马 头 墙 多 见 于 乡 村 ,

37、 而 在 繁 华 的 都 市 中 , 马 头 墙 则 极 为 非 常 难得 和 珍 贵 。徽 州 民 居 的 山 墙 之 所 以 采 取 这 种 形 式 , 主 要 是 因 为 在 聚 族 而 居 的 村 落 中 , 民 居 建 筑 密 度 较 大 , 不 利 于 防火 的 矛 盾 比 较 突 出 , 火 灾 发 生 时 , 火 势 容 易 顺 房 蔓 延 。 而 在 居 宅 的 两 山 墙 顶 部 砌 筑 有 高 出 屋 面 的 马 头 墙 , 则 可以 应 村 落 房 屋 密 集 防 火 、 防 风 之 需 , 在 相 邻 民 居 发 生 火 灾 的 情 况 下 , 起 着 隔 断 火 源

38、 的 作 用 。 久 而 久 之 , 就 形 成一 种 特 殊 风 格 了 。 而 在 古 代 , 徽 州 男 子 十 二 三 岁 便 背 井 离 乡 踏 上 商 路 , 马 头 墙 是 家 人 们 望 远 盼 归 的 物 化 象 征 ,现 在 看 到 这 种 错 落 有 致 , 黑 白 辉 映 的 马 头 墙 , 也 会 使 人 得 到 一 种 明 朗 素 雅 和 层 次 分 明 的 韵 律 美 的 享 受 。 马 在 众多 的 动 物 中 , 可 以 称 得 上 是 一 种 吉 祥 物 , 中 国 古 代 “一 马 当 先 、 马 到 成 功 、 汗 马 功 劳 ”等 成 语 , 显 现

39、出 人 们对 马 的 崇 拜 与 喜 爱 , 这 也 许 是 古 徽 州 建 筑 设 计 师 们 为 什 么 要 将 这 种 封 火 墙 , 称 之 为 “马 头 墙 ”的 动 机 。 看 到这 些 马 头 墙 , 人 们 常 常 会 为 徽 派 建 筑 设 计 师 们 那 种 高 超 的 艺 术 创 造 力 而 惊 叹 , 徽 派 民 居 , 高 大 封 闭 的 墙 体 ,因 为 马 头 墙 设 计 而 显 得 错 落 有 致 , 那 静 止 、 呆 板 的 墙 体 , 因 为 有 了 马 头 墙 , 从 而 显 出 一 种 动 态 的 美 感 。 而 从 高处 往 上 看 , 聚 族 而

40、居 的 村 落 中 , 高 低 起 伏 的 马 头 墙 , 给 人 视 觉 产 生 一 种 “万 马 奔 腾 ”动 感 , 也 隐 喻 着 整 个 宗族 生 气 勃 勃 , 兴 旺 发 达 。 马 头 墙 墙 头 都 高 出 于 屋 顶 , 轮 廓 作 阶 梯 状 , 脊 檐 长 短 随 着 房 屋 的 进 深 而 变 化 , 多 檐 变 化 的 马 头 墙 在 江 南 民居 中 广 泛 地 被 采 用 , 有 一 阶 、 二 阶 、 三 阶 、 四 阶 之 分 , 也 可 称 为 一 叠 式 、 两 叠 式 、 三 叠 式 、 四 叠 式 , 通 常 三 阶 、四 阶 更 常 见 , 较 大

41、 的 民 居 , 因 有 前 后 厅 , 马 头 墙 的 叠 数 可 多 至 五 叠 , 俗 称 “五 岳 朝 天 ”。 砖 墙 墙 面 以 白 灰 粉刷 , 墙 头 覆 以 青 瓦 两 坡 墙 檐 , 白 墙 青 瓦 , 明 朗 而 雅 素 。 马 头 墙 的 构 造 为 , 随 屋 面 坡 度 层 层 迭 落 , 以 斜 坡 长 度 定为 若 干 档 , 墙 顶 挑 三 线 排 檐 砖 , 上 覆 以 小 青 瓦 , 并 在 每 只 垛 头 顶 端 安 装 搏 风 板 ( 金 花 板 ) 。 其 上 安 各 种 苏 样“座 头 ”( “马 头 ”) , 有 “鹊 尾 式 ”、 “印 斗 式

42、 ”、 “坐 吻 式 ”等 数 种 。 “鹊 尾 式 ”即 雕 凿 一 似 喜 鹊 尾 巴的 砖 做 为 座 头 ; “印 斗 式 ”即 由 窑 烧 制 有 “田 ”字 纹 的 形 似 方 斗 之 砖 , 但 在 印 斗 托 的 处 理 上 又 有 “坐 斗 ”与“挑 斗 ”两 种 做 法 ; “坐 吻 式 ”是 由 窑 烧 “吻 兽 ”构 件 安 在 座 头 上 , 常 见 有 哺 鸡 、 鳌 鱼 、 天 狗 等 兽 类 。 也 有“金 印 式 ”或 “朝 笏 式 ”, 显 示 出 主 人 对 “读 书 作 官 ”这 一 理 想 的 追 求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

43、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

44、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之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年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

45、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

46、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今天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时常可见。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磺。徽州区岩寺镇进士第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上双狮戏球雕饰,形象生动,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歙县渔梁

47、镇一民宅门楼,两横枋间一幅砖雕“百子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玩重形态各异,神韵毕现,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

48、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鳌鱼(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

49、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 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