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2讲,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若此细胞有正常的细胞壁, (1)有可能是植物细胞吗? (2)若是小麦叶肉细胞或根尖伸长区细胞,不该有的结构分别是什么?,一、遗传核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核,1.完成下表相关内容,2.进出细胞核的物质,各种核苷酸、各种相关酶、染色体蛋白、ATP、水分子,mRNA、tRNA、rRNA,3.用图解表示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DNA(复制),mRNA,代谢,例1:下图表示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请分析并回答: (1)甲过程需以 为原料,在 的催化下完成。 (2)图中表示 ,其作用是 。 (3)核糖体在上的移动方向是 (向左、向右)。若在中插
2、入一个碱基,则可能导致肽链的 和 发生改变。,二、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中心:(线粒体、叶绿体),1.完成下表相关内容,光反应,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H2O H+O2,ADP+Pi ATP,CO2+C5 2C3,酶,2C3+H+ATP (CH2O)+C5,C6H12O6 2C3H4O3+4H+少量能量,2C3H4O3+ 6H2O 6CO2+20H+少量能量,24H+ 6 O2 12H2O+少量能量,光能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
3、,2.完成下表,空气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空气 叶绿体,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暗反应,光反应,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和内膜,光反应,暗反应,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空气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细胞各处除线粒体,空气 叶绿体,3.构建C6H12O6去向网络图,C6H12O6,传递遗传信息,C3H4O3,线粒体,CO2+H2O,植物体的其他部位,消费者,分解者,C3H6O3(乳酸),C2H5OH+CO2 (酒精),4.其他细胞器及各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细胞器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能够产生水的细胞器及相应生理作用:,有“能量转换器之称”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产生AT
4、P的场所: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注意: 在能量代谢水平高的细胞中,线粒体的含量多,动物细胞中线粒体比植物细胞多。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有色体、液泡。 动、植物细胞中形态相同、功能可能不同的细胞器:高尔基体。 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合成载体)、线粒体(提供能量),(2)细胞器与细胞分裂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及其功能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动物及低等植物纺锤体的形成)、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壁的形成)、线粒体。,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和细胞器密切相关 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
5、期:形成子细胞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是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结果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3)细胞器与遗传变异 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叶绿体中DNA; 含DNA(基因)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都有半自主性); 含R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拟核)。,(4)细胞器与动植物分类 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核糖体; 高等动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6、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 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5)细胞器与生物膜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具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具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三、生物膜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1.构建以内质网为中心的生物膜系统网络图,内 质 网,高尔基体,核膜,液泡,溶酶体,线粒体,细胞膜,直接连接,间接连接,2.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特性及其实验验证,(1)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基础: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运动的。,3.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为例),4.构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去向图解,核糖体 蛋白质,核膜蛋白,细胞质基质,纺锤体(丝),细胞核,叶绿体,染色体蛋白,各种酶,细胞骨架,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液泡,溶酶体酶,中心体,细胞膜,分泌蛋白,糖蛋白,离子通道蛋白,载体蛋白,免疫活性物质,消化酶,部分激素,五、系统的边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功能区,物质运输 能量转换 信息传递,组成成分,结构及结构特点,特异性受体的本质,跨 膜 运 输,大分子,离子、小分子,胞吞、胞吐,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1.物质跨膜运输与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有关,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2.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 (1)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2)氧气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