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儿黄疸,一 新生儿胆红素在体内的生化代谢衰老的红细胞-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脂溶性)-肝脏-直接胆红素(水溶性)-大部分排出体外,少部分被肠道重新吸收(胆红素肠肝循环),二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过多 联结胆红素量少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肠肝循环的特性,四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感染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 2.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胆道畸形、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鉴别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水平 2.Coombs test 3.血型鉴定 4.胆红素升高的种类 5.红细胞形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在新生儿期的临床表现 1.黄疸消退延迟 2
2、.便秘 3.哭声沙哑 4.腹胀 5.脐疝,新生儿溶血病,定义: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常见溶血类型:以溶血多见,h溶血次之。,病因及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黄疸 .贫血 .肝脾肿大 .胆红素脑病,实验室检查 .血型检查 .溶血检查 血常规及胆红素测定 .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改良Coombs实验,诊断及鉴别诊断 .产前诊断 既往所生新生儿有重度黄疸和贫血或有死胎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进行及h血型检查;h血型不合者,孕妇在妊娠周时应检测血中h血型抗体,以后每周检测一次,当抗体效价逐渐升高,提示可能发生h溶血病,应于周后检测羊水中胆红素浓度,以了解是否发病及其程度。 .生后诊断 母
3、子血型临床 Coombs实验即可确诊。,鉴别诊断 .先天性肾病 .新生儿贫血 .生理性黄疸,并发症 核黄疸 1.警告期 2.痉挛期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 核黄疸四联症: (1)手足徐动 (2)眼球运动障碍 (3)耳聋 (4)牙釉质发育不良,治疗 (一)产前治疗 (二)新生儿治疗 1.光疗 (1)原理;(2)设备;(3)指征;(4)副作用 2.药物治疗 白蛋白、硷性液、肝酶诱导剂,换血疗法: 指征 1.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Hb低于120g/L, 伴有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 2.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上升每小时超过0.75mg/ml,或已达20 mg/ml者 3.早产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尤其伴有缺氧、酸中毒、败血症等。 方法 1.脐动静脉换血疗法 2.周围静脉换血疗法,血源的选择 1. h溶血,应选用h系统与母亲相同、ABO系统与新生儿相同的血液 2.ABO溶血则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许饿,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所用血液应与母亲血清无反应。 换血量:2倍于新生儿血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