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库备课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年 9 月(26-30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气象台怎样进行天气预报,并且有些天气现象。过程与方法:能够分析生物的天气预报情况。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重点:了解气象台怎样进行天气预报,并且有些天气现象。难点:能够分析生物的天气预报情况。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下雨之前哪些生物能够天气预报?学生根据实际说说自己的观点。1. 探究内容:分组分析:1.气象台怎样进行天气预报?2.为什么有时会发生不准确的天气预报?3.那些生物进行天气预报?4.除了常见的天气现象之外,还有哪些天气信息?指导学生阅读 19-20 也得资料,然后分组分析,最后老师指
2、导下被总结下面的内容。气象台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有大量的观测数据。为此 ,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万个气象观测站。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并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观测,从地面到高空 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然后转发世界各地。由于大气运动十分错综复杂,不可避免不准确的天气预报。松果,燕子,蜻蜓,蚂蚁等生物进行天气预报。除了常见的天气信息之外还还有空气质量预报,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等天气信息。2. 巩固练习:下雨之前为什么燕子飞得底?学生根据学过的内容说说自己的观点。老师重新总结。3. 总结
3、: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关心天气。4. 作业:画出自己知道的天气现象。目的:加深学生对天气预报的认识。评估与总结:大家互相评估。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9 月 30 日授课时间:年 10 月(3-7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
4、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 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电脑,光盘【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食 盐在水里溶解了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盐,面粉,沙子,高锰酸钾等物质,并且发表哪些是在水中溶解,那些不溶解?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
5、的变化。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探究内容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组织汇报:面粉在
6、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3.巩固练习:那些物质在水中溶解?那些在水中不溶解?你怎样知道?学生自由发表。
7、4.总结: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如:食盐,高 锰酸钾等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如沙子,面粉等。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5.作业:写出来在水中溶解的物质和不溶解的物质。(不少于 6 个)目的:加深学生对溶解的了解。评估与总结:老师检查之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0 月 6 日授课时间:年 10 月(10-14 日)(学生实验)实验目的: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是不能溶解有些物质。并学会判断溶解现象。实验器材:食盐,水,杯子,沙子,面粉,食用油,洗洁精,洗发露,铁架台,过滤纸,漏斗,搅拌棒,实验步骤:1.老师先给小组发放实验器
8、材,然后讲解实验方法。2. 取一小匙食盐,沙,面粉,食用油,洗洁精,洗发露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它们在水中的变化,然后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3. 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实验结论: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如:食盐,洗洁精等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如沙子,面粉等。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不溶解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作业:生活中那些物质在水中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目的:加深学生对溶解的了解评
9、估与总结:大家互相交流,互相评估。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0 月 6 日授课时间:年 10 月(10-14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药勺、食盐,沙,面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引导
10、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2.探究内容: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
11、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3.巩固练习:高锰酸钾是怎样物质?什么是溶解?学生根据学过的内容说说自己的观点。老师重新总结。4.小结: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高锰酸钾是一种在消毒和防腐的药品。5.作业:写出来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目的:加深学生对溶解的了解。评估与
12、总结:老师检查之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0 月 11 日授课时间:年 10 月(17-21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 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教学准备】小组观
13、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里溶解了?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2.探究内容: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
14、溶解吗?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 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 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怎样 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用试 管装 1/3 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 解释这种现象?3.巩固练习:在水中那些液
15、体会溶解?*那些气体在水中会溶解?学生根据实际说说自己的观点。总结:在水中不仅会溶解有些固体和液体,而且会溶解有些气体,(二氧化碳,氧气等)水中的动植物用溶解的气体来呼吸。5.作业:写出来那些液体在水中会溶解的。目的:加深学生对溶解液体的了解。评估与总结:老师检查之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0 月 11 日授课时间:年 10 月(17-21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
16、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 30 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 20 克、苏打 20 克、汽水 1、开瓶器1、注射器 1。【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学生说说自己的情况2.探究内容教师提问:给 20 克的食盐和 20 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
17、实验记录。汇报交流: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 P10)3.巩固练习: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学生根据实际说说自己的观点。老师来重新总结4.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5.作
18、业:写出来那些液体在水中会溶解的。目的:加深学生对溶解液体的了解。评估与总结:老师检查之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第五溶解的快与慢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0 月 21 日授课时间:年 10 月(24-28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19、【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 1。【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一、哪一个溶解的快。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 10 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 ),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2.探究内容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 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
20、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 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3.巩固练习:下面让我们来吃一
21、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加快溶解的有什么方法?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4.总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等。5.作业:写出来加快溶解方法并有关因素。目的:加深学生对溶解快慢了解。评估与总结:老师检打分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溶解的快与慢(学生实验)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0 月 30 日授课时间:年 10 月(31-4 日)实验目的: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实验器材:杯子,冷热水,食 盐,水果糖,搅拌棒。实验步骤:1. 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
22、 10 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 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2. 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 10 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热水和冷水)观察哪些是溶解的快?3.把水果糖整体放入水中,把分 4 成的水果糖放入水中。观察哪个是溶解的更快。实验结论: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切碎等。作业:写出来溶解与什么因素有关?目的:加深学生对溶解快慢了解。评估与总结:老师检打分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第六课 100 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0 月 30 日授课时间:年 11 月(31-4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
23、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分组实验材料:食盐 1 小瓶备用、(亦可每包 2 克的食盐 10 包)、筷子 1、盛 50ml 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 1。【教学过程】:一、引入: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
24、实验?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探究内容: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 200ml 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 50ml 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 50ml)二、制定一杯水 50ml 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20请你推测一下,这杯 50ml 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猜测:2 勺、3 勺、5 勺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关键性提问
25、:(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 7 勺没有溶解算 6 勺)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三、分组实验 5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
26、样多。)讨论:我们怎样回答 50ml 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出示天平,测量 1 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 50ml 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 20 摄氏度的环境下 50ml 能溶解 18 克的盐。3.巩固练习: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4.总结: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100 毫升水能溶解 36 克水。5.作业:读一遍第七课?目的: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内容。评估与总结:学生互相交流。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0 月 30 日授课时间:年 11 月(
27、7-11 日)【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食盐,清水,蒸发皿,放大镜,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教学过程】一、导入: 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
28、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探究内容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出示实验装置,
29、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3.巩固练习 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4.总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
30、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5.作业:写一写蒸发方法的过程。目的:加深学生对蒸发方法的内容。评估与总结:老师检打分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学生实验)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1 月 11 日授课时间:年 11 月(14-18 日)实验目的:知道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是蒸发方法。实验器材:食盐,水,杯子,搅拌棒,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首先把 10 克食盐放入杯子中,然后倒入适量的水,准备浓盐水,用搅拌棒搅拌,让食盐全部 溶解。第二步,把浓盐水倒入蒸发皿,把它放在石棉网和三脚架上,第三步,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加热
31、盐水溶液,让学生观察蒸发皿里面发生什么变化,第四步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解释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并应该注意的地方。实验结论: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是蒸发方法。作业:读一遍资料库。目的:加深学生对溶解的了解。评估与方法:老师向学生问重要内容,学生汇报。第一课 听听声音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1 月 11 日授课时间:年 11 月(14-18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
32、伴交流。【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 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 3 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 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倾听周围的声音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分组实验 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分组实验 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
34、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 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 p26 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表格。3.巩固练习: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又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实际说说自己的观点。4.小结: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 给 听到的声音分类。5.作业:我们周围有哪些声音?目的:加深学生对声音的了解。评估与总结:老师检打分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1 月 18 日授课时间:年 11 月(21-25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
35、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 面鼓、1 把钢尺、2 根皮筋、 1 个音叉、装水的水槽,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
36、将作继续的研究。出示课件,让学生发生物体的运动。2.探究过程:二、使物体发出声音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 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 1:在水槽里盛约 2/3 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2.分
37、组实验: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3.巩固练习: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5.作业:什么叫振动?声音怎样产生的?目的: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了解。评估与总结:老师检打分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第三课 声音
38、的变化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1 月 18 日授课时间:年 11 月(21-25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
39、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 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 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课件【教学过程】:1.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出示课件)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 3 次,并记录下表。小结:轻轻拨动钢
40、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出示 4 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 4 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 2 第一栏。分组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分组实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41、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3.巩固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4.总结: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5.作业:音量和音高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目的:加深学生对声音变化
42、的了解。评估与总结:老师检打分后订正有错误的地方。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1 月 25 日授课时间:年 11 月(28-2 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过程与方法: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 乐于动脑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教学
43、准备】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2.探究内容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
44、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 时记录下来。)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出示记录表格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 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3.巩固练习:什么是频率?单位是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4.总结: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5.作业:什么是频率?单位是什么?频率和音高有什么关系?目的:加深学生对音高的了解。评估与总结:打分之后老师来总结。第五课 声音
45、是怎样传播的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1 月 25 日授课时间:年 11 月(28-2 日)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音叉、“ 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
46、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 出示课题 。2.探究内容:二、研究声音的传播第 2 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实验 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 2 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分组活动: “土电话” 的研
47、究,要求: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 变化 ”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 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 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反
48、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四、拓展延伸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 变化了吗?为什么?3.巩固练习: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
49、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4.课堂小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没有空气就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好,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是每秒 340 米。5.作业:声音是怎样传播?目的:加深学生对声音传播的了解。评估与总结:打分之后老师来总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实验)备课人:.备课时间:年 12 月 2 日授课时间:年 12 月(5-9 日)实验目的知道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是不同。实验器材:木尺,棉线,尼 龙线,(一米), 音叉。实验步骤:准备一条一米长度的木尺,棉线,尼龙线,然后先让学生预测,声音在棉线,尼龙线,木尺中的传播效果最好。材料的一端要分别与音叉连接,然后知道学生倾听。分别使振动的音叉通过棉线,尼龙线,木尺等物体,倾听音叉的振动,比较这些物体传播的声音又什么 不同。实验结论:声音在固体的传播是最好。声音在液体的传播是较好。声音在气体的传播是其次。作业读一遍第六课。目的:基础学生声音怎样听到的认识。评估与方法: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来重新总结。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