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nton Chekhov18601904,( .)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生平,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后迁居莫斯科,契诃夫留在塔甘罗格继续求学。 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 1884毕业后边行医边创作,80年代创作大量短篇小说进入文坛。 1890年访问库页岛,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90年代进入创作高峰期,后期大量社会活动。1904年6月,契诃夫因肺炎病情恶化,前往德国治疗,7月15日逝世。,家人,与兄弟,80年代
2、前期小说创作,大多幽默故事,很少涉及政治,因民主主义倾向,有些嘲讽意味的作品具有较深的思想意义。 反映日常生活,讽刺不正常现象,如极端的警察制度、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变色龙(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小公务员之死(一个文官的死)等。 思想上呼唤正常的人性,维护人的尊严,艺术上简洁凝炼,深刻的幽默。,80年代后期小说创作,进一步认识社会的病态,感到的忧伤悲哀,开始思考俄罗斯民族的命运。 关注社会下层民众的疾苦,予以深切的同情,主要作品苦恼、万卡、草原等,90年代小说创作,库页岛之行深化了作家对于社会的思想认识,创作中加强了社会批判性,善于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同时也
3、更加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审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呼吁能够摆脱庸俗的环境,获得自由的人性。 代表性第六病室、跳来跳去的女人、姚内奇、醋栗、套中人(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20世纪初佳作:主教、新娘。,契诃夫与高尔基,与托尔斯泰,第六病室(1892),最富批判精神的作品之一。揭露了沙皇俄国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 格罗莫夫的遭遇概括了富有正义感的下层知识分子的遭遇;拉京悲剧表明:俄国专制制度对于温驯善良不谋反抗的人,也同样加以迫害。由此高度概括地描绘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深刻地揭露了专制统治的罪恶。 小说通过拉京与格罗莫夫辩论的情节,批判了拉京那种“勿以
4、暴力抗恶”的主张,肯定了格罗莫夫的清醒和反抗。也真实描绘了拉京不满于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又深感自身软弱而企望自我麻痹的复杂心态。,套中人,短短的篇幅,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一个沙皇专制制度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 别里科夫把自己思想藏在“套子”(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里,还嚷着:“千万别闹出乱子啊!” 去“套”别人的思想。他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 别里科夫的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唯政府之命是从,反对周围新生事物,是虚伪守旧的伪君子。成为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小说创作
5、特色,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艺术上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戏剧创作,创作后期转向戏剧:主要有伊凡诺夫(1887)、戏剧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
6、01)、樱桃园(1903)。 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大都取材于中等阶级的小人物。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奠定了他在戏剧史上的声誉。话剧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逐渐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万尼亚舅舅,樱桃园(19031904),通过一片樱桃园的易主,表现了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阶级地位变动 ,展示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女地主朗涅夫斯卡娅长年客居法国,突然有一天想到了俄罗斯,想到了樱桃园,于是举家回到了故乡。但是女主人债台高筑,债主们准备拍卖樱桃园。最后樱桃园被商人陆伯兴买得。失去了樱桃园的朗涅夫斯卡娅决定再到巴黎去生活。 展示
7、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作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剧作思想和人物形象,描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贵族庄园彻底崩溃的情景。剧中描写的朗涅夫斯卡亚和戛耶夫这些旧式的贵族,尚空谈而不务实际,好幻想而无实践能力,他们整天悠闲自在地消磨时光,可灭亡的命运已在等待他们。 新主人是商人和企业主陆伯兴。他精明强干,头脑清醒,拥有资本。他不顾什么美感,废弃古老庄园,兴建新别墅,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这个新起的资产阶级猛兽吞吃了贵族的庄园。 剧中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特罗莫夫和安尼雅这
8、新一代的正面形象。这也是契诃夫对未来充满信心,把希望寄托于人民的生活体现。,戏剧创作特色,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马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 18351910,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 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生平,出生在
9、密苏里州佛罗里达乡村一贫穷律师家庭,上小学时就打工。十二岁父亲去世,开始独立劳动生活:印刷所学徒、送报人和排字工,后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 1851成为一名排字工人,开始写稿投稿。 18岁在纽约、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当过印刷工人。 22岁回到密苏里州,后成为轮船领航员。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加入了联邦民兵部队,离开部队后到内华达维吉尼亚城银矿做矿工。 之后在维吉尼亚城一家报纸工作,到加州旧金山旅行,继续当一名记者,开始了创作生涯。 1870年结婚 。 1910年病逝于康涅狄格州。,早期创作(1870年以前),第一部作品卡城名蛙1865首次出版。创作风格与美国当时流行的“幽默文学”
10、相吻合。他把幽默与讽刺相结合,针砭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另一基本主题是反对各族歧视,揭露美国假民主。 发表幽默短篇共70篇,多数为小品类。主要特色是极度夸张、幽默、滑稽。主人公往往天真老实,思想单纯,有一套先入为主的想法,结果处处碰壁。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和名篇竞选州长、神秘的访问都是讽喻社会中的种族歧视、新闻界的乌烟瘴气、投机心理以及社会道德的错位与虚伪。 其他重要作品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傻子出国记等。,中期创作(7090年代),黄金时期:深入观察思考美国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写了多部长篇小说。 艺术风格转向辛辣讽刺,态度严峻、想象自由活泼,主题更加深刻。,重要作品,镀
11、金时代(与华纳合作)讽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繁荣,抨击了腐败的社会风气。 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姐妹篇。 王子与贫儿与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集中批判了英国君主制度和教会。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在金钱面前的丑态。,晚期创作(19世纪末以后),内容上揭露抨击美国侵略扩张政策,形式上创作了大量的游记、杂文和政论。,创作历程概述,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 早期创作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
12、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19世纪末创作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神秘来客(1916)等批判揭露意义逐渐减弱,绝望神秘情绪有所表现。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百万英镑 王子与贫儿,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描写少年儿童追求新奇、冒险的生活。 小汤姆厌恶呆板乏味的小镇生活,包括主日学校的虚伪刻板、守旧的小市民习气、老一套的布道演说他同小伙伴去岛上“探险”,同大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少年儿童的活泼的稚气。,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4 Adventures of Huckle
13、berry Finn,描写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前的故事。 汤姆的朋友哈克一个穷苦白人的儿子 。他害怕醉鬼父亲毒打,又受不了保护人的清规戒律,离家出走,半路上遇见黑奴吉姆,两人乘木排沿着密西西比河逃亡,去寻找自由州。哈克虽没有受过教育,爱撒谎,但本性善良,好开玩笑,富于同情心。一路上吉姆照顾哈克,哈克帮助吉姆匿藏。 哈克长期生活在蓄奴州,流行的种族歧视观念常牵制着他。越接近自由州,哈克内心矛盾越尖锐。(蓄奴州法律规定,帮助黑奴逃跑有罪)曾想写信向吉姆的主人告发,可想到吉姆渴望自由,临危不惧 ,而且舍己为人等优良品质,又感到为难,最后终于把信撕掉,还帮助解救吉姆。,思想主题,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
14、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表现了反对种族歧视、主张种族平等的基本主题。 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艺术形象,哈克是个有头脑、质朴、有正义感、善良又勇敢的少年,他渴望自由,还积极帮助吉姆获得自由,表现了作者自由、平等的民主理想。 哈克内心的矛盾:“健全的心灵(没有各族歧视的民主理想)与畸形的意识(被当时世俗所污染的各族歧视思想)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 吉姆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和舍己为人优秀品质的黑人形象,向往自由追求自由 密西西比河的双重意义:艺术上具有作品整体上的串连结构作用,思想上象征了作家内心的自由理想的美国。
15、,艺术特色,把现实主义的精细镂刻与浪漫主义的热烈抒情结合一体,把人物心理的真实描写与幽默风趣的夸张融为一体。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一个十二岁儿童的视角和理解,真实生动又幽默诙谐。 小说纯粹用美国口语(美国南方方言、黑人俚语)写成,开创了美国文学流畅、准确的口语化文体的传统。(英语的新发现),海明威评价,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叫做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马克吐温创作的意义1,马克吐温是富于美国民族特色的作家。 一个真正的美国作家在美国土生土长,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在他身上,欧洲的东西一点都看不见,封建文化最后一条碎片都不剩了。 他
16、是地方的、西部的、又是美国大陆的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意义2,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名著,无论从社会内容、思想意义,还是从艺术风格、语言技巧方面考虑,都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永远散发出“非常清新”的“青春气息”,对于后来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马克吐温创作的意义3,马克吐温是雅俗共赏的典范。读者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文化修养高低,都喜欢读。他一些优秀作品具有众多的层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幽默形式表现出来。他亦庄亦谐的艺术风格既沟通了他与广大读者之间的渠道,又以丰富的艺术含量进入严肃文学的领域。,马克吐温创作的意义4,马克吐温的语言艺术是卓越的。他的语言是从群众中学来的活的语言。在民
17、间语言基础上加工锤炼,创造了美国的文学语言,开了一代文风。,马克吐温作品列表,(1867) 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 (fiction) (1868) General Washingtons Negro Body-Servant (fiction) (1868) My Late Senatorial Secretaryship (fiction) (1869) The Innocents Abroad (non-fiction travel) (1870-71) Memoranda (monthly column for m
18、agazine) (1871) Mark Twains (Burlesque) Autobiography and First Romance (fiction) (1872) Roughing It (non-fiction) (1873) The Gilded Age: A Tale of Today (fiction, made into a play) (1875) Sketches New and Old (fictional stories),(1876) Old Times on the Mississippi (non-fiction) (1876) The Adventure
19、s of Tom Sawyer (fiction) (1876) A Murder, a Mystery, and a Marriage (fiction); (1945, private edition), (2001, Atlantic Monthly). (1877) A True Story and the Recent Carnival of Crime (stories) (1877) The Invalids Story (Fiction) (1878) Punch, Brothers, Punch! and other Sketches (fiction) (1880) A T
20、ramp Abroad (travel) (1880) 1601: Conversation, as it was by the Social Fireside, in the Time of the Tudors (fiction) (1882)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fiction) (1883) Life on the Mississippi (non-fiction (mainly) (1884)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iction) (1889)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
21、thurs Court (fiction),(1892) The American Claimant (fiction) (1892) Merry Tales (fiction) (1892) Those Extraordinary Twins (fiction) (1893) The 1,000,000 Bank Note and Other New Stories (fictional stories) (1894) Tom Sawyer Abroad (fiction) (1894) The Tragedy of Puddnhead Wilson (fiction) (1896) Tom
22、 Sawyer, Detective (fiction) (1896) Personal Recollections of Joan of Arc (fiction) (1897) How to Tell a Story and other Essays (non-fictional essays) (1897) Following the Equator (non-fiction travel) (1898) Is He Dead? (play) (1900) 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 (fiction),(1900) A Salutation Sp
23、eech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Twentieth (essay) (1901) 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Updated (satire) (1901) Edmund Burke on Croker and Tammany (political satire) (1901) To the Person Sitting in Darkness (essay) (1901) To My Missionary Critics (essay) The North Atlantic Review 172(April
24、 1901) (1902) A Double Barrelled Detective Story (fiction) (1904) A Dogs Tale (fiction) (1904) Extracts from Adams Diary (fiction) (1905) King Leopolds Soliloquy (political satire) (1905) The War Prayer (fiction),(1906) The $30,000 Bequest and Other Stories (fiction) (1906) What Is Man? (essay) (190
25、6) Eves Diary (fiction) (1907) Christian Science (non-fiction) (1907) A Horses Tale (fiction) (1909) Is Shakespeare Dead? (non-fiction) (1909) Captain Stormfields Visit to Heaven (fiction) (1909) Letters from the Earth (fiction, published posthumously) (1910) Queen Victorias Jubilee (non-fiction) (1
26、912) My Platonic Sweetheart (dream journal, possibly non-fiction) (1916) The Mysterious Stranger (fiction, possibly not by Twain, published posthumously) (1923) The United States of Lyncherdom (essay, published posthumously),(1924) Mark Twains Autobiography (non-fiction, published posthumously) (193
27、5) Mark Twains Notebook (published posthumously) (1962) Letters from the Earth (posthumous, edited by Bernard DeVoto) (1969) No. 44, The Mysterious Stranger (fiction, published posthumously) (1985) Concerning the Jew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1992) Mark Twains Weapons of Satire: Anti-Imperialist Wr
28、itings on the Philippine-American War. Jim Zwick, ed.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156-0268-5 (previously uncollected, published posthumously) (1995) The Bible According to Mark Twain: Writings on Heaven, Eden, and the Flood (published posthumously) (2009) Who is Mark Twain? (HarperStudio) ISBN 9780061735004 (previously unpublished, published posthumou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