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表现与预防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于 5 岁以下婴幼儿。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主要症状:急性起病,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二、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或直接接触疱疹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
2、体后,经过大约 10-21 天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体温 37.5-38.5)、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皮疹多见于胸背,后见于四肢,呈向心性分布,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
3、,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 1-7 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等。猩红热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过去有人称之为“烂喉痧”传播途径: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的。主要症状:以发烧、咽颊炎、典型的皮疹、杨梅舌为主要症状,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多发于夏秋季,俗称红眼病。传播途径:手帕、脸盆、水等接触眼部间接传播或经水传播。主要症状: 起病
4、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 24 小时内发病,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常伴有眼睑肿胀,结膜下出血。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引起的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播途径:冬春季节多见,由空气、飞沫或者直接接触患儿及第三者接触传染,感染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主要症状:有发热、出疹、咳嗽、流鼻涕及结膜炎等症状。预防措施:接种麻疹疫苗是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方法,其次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 3 周。勤晒衣物、被褥,人常晒太阳,开窗换气,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流通。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病愈后凭医生证明进园。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常见
5、于春夏之交。传播方式: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多见于学龄儿童。主要症状:低热、畏寒、头痛、流涕、上呼吸道炎症、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发热当天全身以四肢为主的分布均匀的淡红色圆形或卵圆形点状充血性斑丘疹,24 小时遍布全身,痒感不明显,一般皮疹 2 至 3 天开始从上到下陆续消退,疹退不留痕迹。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秋冬和春季高发。在学校或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大多预后良好。传播方式:病毒藏在唾液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潜伏期:一般潜伏期为 12 到 22 天,传染期为腮腺肿大前24 小时到消肿后 3 天。主要症状:大多数起病较急,临床特征以腮腺肿胀最明显,其他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患者先觉一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加重,2-3 天后,另一侧腮腺也肿痛,肿块以耳垂为中心,边缘界限不清,表面发热,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4-5 天逐渐消退。流行性腮腺炎也可侵犯颌下腺、舌下腺、睾丸、卵巢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引起化脓性炎症病变,易并发出现生殖器官炎症、脑膜炎、心肌炎、肾炎、胰腺炎等。 乙脑乙脑是由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传播途径:冬春多见,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主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