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靳三针(图文)整理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220016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靳三针(图文)整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靳三针(图文)整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靳三针(图文)整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靳三针(图文)整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靳三针(图文)整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靳三针组穴 心智类 :智三针、脑三针、舌三针、四神针、手智针、足智针、痫三针、定神针 部位类: 颞三针、面肌针、面瘫针、叉三针、褐三针、颈三针、突三针、乳三针、背三针等 急救三针: 闭三针、脱三针 内景三针: 胃三针、肠三针,胆三针 其他针: 脂三针、尿三针、阳三针等1、智三针 穴组: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为第二、第三针。 部位: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 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针法:针尖向下或向上平刺 0.8-1 寸深,捻转针法。2、脑三针 穴组: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2、位置:脑户穴在后头部正中,当枕外粗隆上凹陷处,后发际正中直上 2.5 寸,风府上 1.5 寸。脑空:在脑户穴左右各旁 2.25 寸处。 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 0.8-1 寸。3、舌三针 位置:第一针为廉泉穴,其左右各旁 0.8 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定位:廉泉:在前正中线,舌骨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4、四神针 位置:四神针、四神针、四神针、四神针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 1.5) 。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 0.8-1 寸。5、手智针 穴组:内关、神门、劳宫。 部位:神门,

3、在脘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桡凹陷处。劳宫,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内关,在掌侧,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 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 针法:三穴均直针 0.5-0.8 分深。6、足智针 位置:第一针为涌泉(第 2、3 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 与后 2/3 交点上)穴,第二针(泉中)足底第 2、3 趾趾缝纹头端至足跟连线中点,第三针(泉内穴)为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 主治:弱智儿童的自闭症,多静少动,哑不能言。 针法:均直针:0.5-0.8 寸深。7、痫三针 穴组:内关、申脉、照海 部位:内关(见胃三针) 。申脉,在

4、外踝正下方凹陷中。照海,在内踝正下方凹陷中。 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 针法:申脉、照海,直刺 0.5-0.8 寸。 穴组:内关、申脉、照海8、定神针 穴组:印堂上 0.5 寸为定神 1 针,左阳白上 0.5 寸为定神针右阳白上 0.5 寸为定神针. 位置:印堂,两眉间中点。阳白,眉上 1 寸直对瞳孔。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 0.50.8 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9、颞三针 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

5、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 1.2-1.5 寸。如果进针时疼痛特别明显,可能是扎中血管,应将针稍退后,调整方向,继续进针,以酸麻胀感为好。10、面肌针 穴组: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2、口肌痉挛:地仓、禾髎、迎香。 部位:四白,眼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下眼睑阿是穴,穴在下眼睑中间之皮下,针尖向鼻方向沿皮下。地仓,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禾髎,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迎香, (见鼻三针) 主治:眼肌痉挛、口肌痉挛。 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 0.5-0.8 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 0.5 寸。地仓向颊车平刺 0.5-

6、0.8 寸。禾髎向下关平刺 0.8 寸。此组穴位可配合电针,连续波的密波,频率宜小,强度更应小,以局部稍感电流刺激但肌肉不跳动为宜。严禁强度过大,局部肌肉剧烈跳动造成新的痉挛。11、面瘫针 穴组:1、额睑瘫:阳白、太阳、四白。2、口面瘫:翳风、迎香、地仓颊车互透、人中。 部位:阳白、太阳、四白,地仓迎香见晕痛针、面肌针、鼻三针。翳风:在耳垂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中。人中:人中沟上 1/3 与下 2/3 交点。 主治: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 针法: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 0.8-1 寸。人中向上斜刺 0.5 寸深。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针刺后每 5-10 分锺,捻针一次,留针 30-40

7、分锺。12、叉三针 穴组:太阳、下关、阿是穴。 部位:下关: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阿是穴指三叉神经痛的局部(鱼腰、阳白、四白、大迎 )。太阳(见晕痛针) 主治:三叉神经痛。 针法:各穴均直刺 0.5-0.8 寸深。可加电针连续波,留针 30-40 分锺。13、褐三针 穴组:颧髎、太阳、下关 部位:太阳、下关(见叉三针) 。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黄褐斑,黑斑。 针法:针 0.5-1 寸,针刺方向视褐斑多的部位决定。14、颈三针 穴组:天柱、百劳、大杼。 部位:天柱,在颈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 寸(哑门旁开 1.3 寸

8、) 。百劳,在大椎直上二寸左右各旁开 1 寸。大杼,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 针法:三穴均直针 0.8-1 寸深。不宜过深免伤内脏。15、突三针 穴组:水突、扶突、天突。 部位:水突:胸锁乳突肌前缘,当人迎(喉结旁,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与气舍(锁骨内侧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连线中点。扶突:喉结旁开 3 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和后缘之间。天突:在胸骨上的正中。 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 针法:水突沿皮向气管斜刺 0.5-0.7 寸.扶突:沿皮向气管斜刺 0.5-0.7 寸.天突:先进刺 0.3 寸,再将针柄提高向胸骨后

9、斜刺 0.3 寸。诸突进行后不提插,只有捻针、或刮针留针 30 分锺。16、乳三针 穴组:乳根,膻中,肩井. 部位:乳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 5 肋间隙,距前正中线 4 寸;膻中: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乳根穴要肋骨下缘进针,向上斜刺 主治:治疗乳腺增生,乳汁不足,良性肿块.17、背三针 穴组:大杼、风门、肺俞。 位置: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 1.5 寸。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 1.5 寸。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5 寸。 主治:支气管炎

10、、哮喘、背痛。 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刺 0.5-0.7 寸。不能深刺,防伤内脏。18、眼三针 位置:眼在晴明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上一分。眼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变性,弱视等内眼疾病。 针法:凡刺眼三针均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固定眼球,右手持针,缓慢捻转进针。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眼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 1-1.2 寸。针眼轻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针 1-1.2 寸。针尖可向上斜进。针眼,轻推眼球向下固定,紧靠眼眶上缘缓

11、慢直刺 1-1.2 寸。针尖可先向上微斜进,再向后斜进。19、鼻三针 穴组:迎香、鼻通(上迎香) 、印堂(或攒竹) 部位: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 处,适宜慢性鼻炎。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中间。鼻通,在鼻部,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 端尽处。 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 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 5-8 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 5 分深,攒竹、印堂、向下平刺 3-5 分。20、耳三针 穴组:听宫、听会、完骨。 部位:听宫,在面部,耳屏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听会,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的后

12、缘、张口有凹陷处。完骨,在后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 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 1-1.5 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 1-1.5 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21、脑呆针 穴组:四神针、人中、涌泉 部位:四神针(见晕痛针) 、人中、涌泉(见闭三针) 。 主治:老年性痴呆。 针法:四神针(见晕痛针) ,人中、涌泉(见闭三针)留针 4050 分锺,每 810 分锺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转手法 56 次,每天一次,10 次为一疗程。22、肩三针 位置: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寸为第三针。或者肩髃、肩贞、肩前。 主治

13、: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 针法:针尖与穴位成 90角、直刺 0.8-1 寸。肩一针,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23、手三针 组成:合谷、曲池、外关 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24、腰三针 穴组:肾俞、大肠俞、委中。 部位: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 1.5 寸。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 1.5 寸。委中,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针法:均直刺 1.2-1.5 寸深。 (余同膝三针)25、坐骨针 穴组:坐骨点、委中、昆仑。 部位:坐骨点:臀沟

14、尽头水平,离后正中线旁开 3 寸处。委中,在腘窝横纹中点。昆仑,在外踝尖与跟腱之中间凹陷中。 主治:坐骨神经痛。 针法:坐骨点:用挟持进针法,以酒精棉球包裹 3-4 寸长针的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过皮后,以左手指挟棉球、扶针体,左手捻针柄,边捻边进约 2 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委中、昆仑直针 0.8-1.2 寸。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连续波,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留针 30 分锺,每 510 分锺调大电针强度一次,可调 2-3 次。26、膝三针 穴组:膝眼、梁丘、血海。 部位:膝眼,屈膝、膑韧带两侧凹陷中。梁丘,屈膝,在膑骨外上方二寸。血海,屈膝,在膑骨内缘上方二

15、寸处,当股四头肌肉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膝关节肿痛或无力、膝骨质增生。 针法:直刺 0.8-1.2 寸。可加电针连续波,红外线,多罐法。27、足三针 穴组: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部位: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 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 1-1.5 寸,太冲直针 5-8 分深。28、踝三针 穴组:解溪、太溪、昆仑。 部位: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太溪,在足内侧,

16、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足跟痛。 针法:均直刺 0.8-1 寸深29、闭三针 穴组:十宣、涌泉、人中 部位:十宣,在十指尖端。涌泉,在足底第 2、3 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前 1/3 与后2/3 之交点处。人中(见面瘫针) 。 主冶:中风、昏迷不醒,休克。 针法:十宣进针 2 分,捻针并放血 3 滴,涌泉直刺 0.8-1 寸,强捻针。人中直刺 0.5寸。30、脱三针 穴组:百会、神阙、人中 部位:百会:两耳尖直上头部正中。神阙:脐窝中间。人中:(见闭三针) 。 主治:中风脱症(面色苍白、四肢阙冷、大汗如淋、脉微细迟)

17、 。 针法:以灸为主,回阳复脉,百会、神阙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 10 壮。人中向上斜刺 0.50.8 寸,留针,捻针,脱三针以脉复汗止,肢暖、清醒为度,如未清醒半小时后可再针灸。31、胃三针 穴组:中脘、内关、足三里 部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足三里,见足三针。 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 针法:中脘、内关直针 5-8 分,足三里直针 1-1.5 寸。32、胆三针 穴组:日月、期门、阳陵泉 部位:日月,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与第七肋间隙的交点,任脉旁开 4

18、 寸。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的交点,任脉旁开 4 寸。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胆疾病 针法:日月、期门平刺 0.8-1 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 ,阳陵泉直刺 1-1.5 寸深。33、肠三针 穴组:天枢、关元、上巨墟 部位:天枢,在腹中部,平脐左右各旁开 2 寸关元,在腹部,当脐中下 3 寸。上巨墟,在小腿前外侧,当膝下 6 寸,距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中指) 。 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 针法:天枢、关元直针 0.8-1 寸,上巨墟直针 1-1.5 深。34、脂三针 穴组: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部位:内关(见胃三针) ,足三里、三阴交(见足三针) 。

19、 主治:胆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后遗证。 针法:内关直刺 0.5-0.8 寸深,足三里,三阴交均直针 1-1.5 寸。35、尿三针 穴组:关元、中极、三阴交 部位:中极,在下腹部任脉上,当脐中下 4 寸。关元,见肠三针。三阴交,见足三针。 主治:泌尿疾病,腹痛。 针法:关元、中极直刺 0.7-1.2 寸,三阴交直针 1-1.5 寸。36、阴三针 穴组:关元、归来、三阴交 部位:关元(见肠三针) ,三阴交(见足三针) ,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4 寸,任脉旁开二寸。 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 针法:关元、归来直针 0.8-1.2 寸,三阴交直针 1-1.5 寸。37

20、、阳三针 穴组:关元、气海、肾俞 部位:关元(见肠三针) 。肾俞(见腰三针) 。气海在下腹部,当脐中下 1.5 寸。 主治:阳萎、遗精、不育。 针法:关元、气海直针 0.8-1 寸。肾俞直针 1.2-1.5 寸。38、晕痛针 穴组:四神针、印堂、太阳。 位置:太阳在颞侧,当眉梢与目外眦连线外一横指凹陷中。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太阳穴直刺 0.5 至 0.8 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针中颞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 0.2 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39、痿三针 穴组: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部位:曲池、合谷:(见手三针)尺泽:上肢内侧,肘横纹桡侧与肱二头肌腱交点处。足三里、三阴交:(见足三针) 。太溪:内踝尖与跟腱联线中点陷中。 主治:痿症:(肢体肌肉痿弱,无力、活动障碍) 。 针法:诸穴均直针 0.8-1.2 寸,用补法,慢入快出,以针下热为准,每次留针 40 分锺,行补法 5 次以上,亦可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细疏,以中等强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觉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