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2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新城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4第三章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 .7第四章 新城总体发展 12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20第六章 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2第七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7第八章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32第九章 综合交通体系 35第十章 市政基础设施 40第十一章 防灾减灾规划 44第十二章 建设导控与分区管制 47第十三章 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政策 53注: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第一章 总则3根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
2、体规划的批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 (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新城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区。规划以全面落实总体规划对亦庄新城的战略定位为目标,以现状条件为基础,以资源集约利用为前提,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动力,抓住战略发展的机遇期,通过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亦庄新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达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推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转移,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目的。第 1 条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 2020 年) 确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 两带 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亦庄被确定为北京市未来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并承担高新技术产业
3、发展中心的城市职能。总体规划要求大力推动新城建设,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新城集聚。要求充分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为了全面落实总体规划,适应新的定位和发展需要,推动开发区向综合产业新城转变,特编制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 。第 2 条 指导思想及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4、。(1)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亦庄发展的实际,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亦庄新城与中心城、市域其它新城以及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上各个节点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方面,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和天津滨海新区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周边乡镇城镇化进程,实现开发区与乡镇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4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努力建设成为促进国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及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
5、(2)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提升经济活力和保障就业,切实解决好交通、入学、就医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保障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进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3) 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确立“节约优先”的思想,实施节地、节水、节能和节约材料的建设标准,成为高标准建设新城的典范。(4) 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第 3 条 规划范围本
6、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亦庄新城地区,总面积为 508.5 平方公里。并以新城作为研究的重点,面积约 212.7 平方公里。第 4 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 2005 年至 2020 年。近期为 2005 年至 2010 年,远期为2011 年至 2020 年,远景为 2020 年以后。第 5 条 规划依据(1) 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 2020 年) (3) 东部发展带协调规划(2005 年2020 年) (4) 限建区规划5(5) 相关法规第 6 条 规划编制的重点(1) 区域协调。将亦庄新城放到不同层面分析,研究发展的优势和限制性条件,尤其是同
7、京津塘产业带各开发区、市域主要新城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形成错位发展。(2) 新城定位和发展。根据总体规划对亦庄新城的战略定位,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充分分析生态平衡、人口结构与分布、基础设施导向、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新城的发展布局,引导新城理性增长。(3) 生态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强化生态保护、资源集约利用的前提地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4) 人口结构与素质。通过创造宜业宜居环境,活跃用人机制,加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等措施,实现对中心城人口的疏解和高素质人才的集聚。(5)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益性公共服
8、务设施的均衡配给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城资源分配的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同时为开发区向综合新城的转型、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6) 产业发展。研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优化产业区空间结构,促进产业的集聚,完善产业区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产业区的活力,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7) 重要节点及功能区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一站(亦庄枢纽站) 、一街(荣华路) 、一河(凉水河) 、新型产业区的功能布局。(8) 近期发展与实施策略。制定新城规划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强化近期建设和分期实施规划,摸清现有土地存量,研究投放时序,规划预留和储备好中远期发展的用地空间。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
9、0 年)文本6第 7 条 发展重要条件(1) 国家做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对京津发展走廊上的各个城市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机遇。亦庄位于京津冀北区域的核心地区,是京津城镇走廊和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是首都面向区域发展的门户。(2) 总体规划确定亦庄为三个重点建设的新城之一,是构筑中心城反磁力系统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性地区,要高标准建设新城。(3) 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地区,承担着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城市职能,是北京参与区域高端产业竞争的主要载体。(
10、4) 亦庄是以产业为主导的新城,尤其要把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新城城市规模应严格控制在100 平方公里,同时要满足水、能源等的合理承载能力的要求。(5)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新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城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6) 规划亦庄新城范围内包括大兴和通州两个行政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统一的规划实施平台是实现新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二章 新城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根据北京城市发展目标以及总体规划对新城的功能定位,结合新城发展条件和动力,科学确定新城的定位、职能、发展目标与策略
11、,并以此指导新城的建设和发展。图 110 亦庄枢纽站轨道线路规划布局图7第 8 条 新城定位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为依托的综合产业新城,是辐射并带动京津城镇走廊产业发展的区域产业中心。第 9 条 新城主要职能(1) 首都人口转移、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3) 首都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技术研发培训等)重要组成部分(4) 重要的城际铁路门户,公路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5) 政府管理创新的示范区第 10 条 新城发展总体目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符合北京资源环境条件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12、积极发展商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构建以区域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产业服务基地;积极推动开发区的综合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适宜就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城。第 11 条 新城发展阶段目标2010 年发展目标:(1)大力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疏解中心城职能,形成区域产业引擎;(2)加快构建综合型产业新城基本架构,为进一步持续发展创造条件;(3)构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环境。2020 年发展目标:形成京津冀北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高端产业服务基地,实现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综合产业新城。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
13、20 年)文本8第 12 条 经济发展策略(1)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 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决策和部署,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发展商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3) 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 650 亿元,对北京市的贡献率约为 8.5;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 3000 亿元,对北京市
14、的贡献率约为 15。第 13 条 社会发展策略(1) 推进人口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适应新城发展需要;完善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2)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3) 加强新城文化建设。根据亦庄建设国际产业新城的特点,积极发展以科技为驱动力的产业文化,促进文化向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第 14 条 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策略(1) 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生态安全,建立与自然平衡的新城。(2) 强化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建设节约型城市。积极推行生态工业园区和
15、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设立入区企业的门槛指标和控制指标。(3) 加强对水系、湿地、城市公园、新城外围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等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强凉水河水系治理、三海子公园保护和修复。9(4) 建立和执行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第 15 条 空间发展策略(1) 构筑面向区域的城市成长空间。新城在空间上主要沿京津塘高速公路轴向发展,强化同区域的联系,远期适时启动永乐组团的建设。(2) 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结构。亦庄组团的发展在强化“南拓”的同时,适当“东扩” ,即充分利用京津第二通道、京津城际铁路等交通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近期大力发展路东区,在亦庄枢纽站前区建设综合性区域级中心,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构筑
16、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奠定基础。(3) 加强村镇空间整合。变过分分散为相对集中,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第三章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亦庄新城同京津冀城镇走廊及产业带、同中心城及各新城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加强新城同周边村镇整体发展。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第 16 条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1) 在京津冀层面,强调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合作、依托、带动关系。加强与区域的分工合作,成为依托并带动区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成为区域城镇体系中重要一环。(2) 在市域层面,强调在中心城优化调整中的疏解、集聚、联动
17、关系。加强与中心城的联动发展,成为中心城人口与职能疏解的主要载体和首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10都现代化过程中新功能集聚区。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协调好同周边新城、尤其是重点新城的差异化发展。(3) 加强同区域主枢纽机场、港口的快捷联系,为国际交往和货物转运提供方便。第 17 条 京津塘产业带协调发展(1) 协调京津塘产业带在产业梯度上的错位发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以及二、三产业融合与共生主导产业链的整合与建设。(2) 亦庄将承接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功能,成为京津塘产业带中倚重知识和自主创新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龙头城市,成为
18、区域参入国际高端产业竞争的平台。(3) 亦庄将发挥首都优势,加快发展产业链上游研发、下游商务等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区域高端产业服务基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第 18 条 市域层面协调发展(1) 承担产业、人口的集聚,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承担产业的集聚承担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城市职能,达到疏解中心城职能的作用,同时作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极。承担人口的集聚规划期内达到 70 万人口,100 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的城市规模,起到疏解中心城人口的作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随着亦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不断完善,亦庄新城有能力承接、分担中心城的许多功能,协助完成城市
19、的空间结构调整,完成增长模式的转变。(2) 加强同中心城主要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借重中心城在高端服务业、人才和科技方面的优势,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11(3) 统筹与周边新城的发展,在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4) 建立亦庄同首都国际机场的快捷联络,为国际交往提供快捷方式。(5) 发挥区位优势,取代现状朝阳口岸。依托天津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在马驹桥物流基地建设新的大型内陆口岸。(6) 协调新城发展与绿化隔离地区绿化的实施。保障亦庄组团周边,亦庄组团、永乐组团之间绿化隔离地区绿化的实施,特别是南苑风景名胜区三海子公园的实施。第二节 城乡统筹发展第 19
20、 条 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确定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和产业向新城和小城镇集中。(3) 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制定发展策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改善基础设施水平。(4) 新农村建设建设中心村,集约利用土地,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风貌。第 20 条 城镇空间结构在亦庄新城地区,构建“一廊三轴双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1) 一廊:指集组团绿化隔离地区、地震断裂带、重要交通、市政设施走廊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廊道。(2) 三轴:指京津塘高速、京津第二通道、京济高速三条交通发展
21、轴。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12(3) 双中心:指亦庄组团、永乐组团。第 21 条 乡镇发展策略根据各乡镇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地位、以及各自区位和发展条件,形成差异化的小城镇发展策略。亦庄镇、马驹桥镇和台湖镇次渠地区为全部纳入新城型,瀛海镇、永乐店镇和于家务回族自治乡为部分纳入新城型,长子营镇和青云店镇为新城周边型,采育镇为相对独立型的重点镇(亦庄镇、马驹桥镇、台湖镇次渠部分的发展纳入新城一并考虑) 。(1) 瀛海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 2.3 万人,约 18 个村纳入新城集中建设区范围,在发展空间上应该保护好镇中心同新城之间的楔型绿地。产业选择上主要发展以汽车电子为主的汽
22、车配套业。同时加速发展与新城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房地产业、住宅租赁业、交通服务业、修理业和饮食业等第三产业。(2) 永乐店镇沟通北京与天津、廊坊的重要节点。京津塘第二通道以西部分纳入亦庄新城发展备用地范围,规划期内应加以控制,远期适时启动,近期在原柴厂屯乡现状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但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建设。该部分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 2.25 万。产业发展上促使农业由单一功能结构向物质产品、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并重的多元结构转换;发展机电、电子、轻纺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无污染型的医药、建材、化工项目以及餐饮业、娱乐业、修理业、交通服务业和通讯业等第三产业。(3) 长子营镇新城建设间接带动的
23、乡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 3.9 万。在空间上,重点向位于东部联络线以北区域发展。产业上,主要发展实力雄厚的13以生态农业为特点、以高科技为基础的都市现代农业,同时承接北京城区工业转移和亦庄新城产业辐射或延伸。(4) 青云店镇新城建设间接带动的乡镇。规划人口控制规模为 4.4 万。在空间上,集中建设京济高速路以东的镇中心,高速路以西、位于绿化隔离地区内的用地应加以控制。在产业发展上,建设初具规模的工业小区和民营科技区,承接来自北京市区和亦庄新城的工业转移,同时发展以高科技支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5) 采育镇相对独立的重点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 7.5 万。在空间上,重点发展七环路以南的工业区。
24、产业发展以新材料、特色食品和印刷包装业为支柱,以都市型工业为主导,发展成为京津产业带中北京对接河北、天津的重要节点,远期同永乐一起,形成综合型的永乐组团。(6) 于家务回族自治乡镇区北部位于楔形绿地和综合廊道内,南部位于新城远期发展备用地内,应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 3.39 万。产业发展上继续开发已初具规模的民族工业区。第 22 条 村庄建设与整合(1) 村庄整合空间布局走势在新城建设及京津塘产业带发展的导引下,新城周边村庄将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主轴,在 104 与 103 国道之间的扇形区域内,依托中心镇或中心村,集聚化整合。(2) 邻近中心城镇的村庄规划对策积极引导纳入城
25、镇发展,在优先创造就业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安排,大力整合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14(3) 远离中心城镇的村庄规划对策积极依托中心村,引导周边村庄的集约化集聚,改善卫生条件、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屋安全状况。无条件依托中心村发展的村庄,在集约化的前提下,引导整治与改造,因地制宜实现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4) 村庄建设的重点内容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和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注重房屋安全,建筑形式应体现当地文化特点,建筑布局上应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四节”原则。第四章 新城总体发展
26、落实总体规划,对新城的规模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科学确定新城的发展布局,促进新城健康、持续、集约发展。第一节 人口规模控制与引导第 23 条 人口控制规模2020 年,亦庄新城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 70 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 12%以内。其中常住人口 33 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37 万人左右。阶段目标到 2010 年达到 30 万人,2015 达到 47 万人。考虑到人口流动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本次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指标暂按 100 万人预留。15第 24 条 人口迁移模式(1) 以就业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成为新城人口集聚的主导方式。(2) 新城人口迁移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承
27、接中心城人口疏解、吸纳外来人口、本地城镇化人口。第 25 条 人口结构引导(1) 社会结构亦庄的产业规模与结构定位决定亦庄新城的社会结构。结合经济发展的特点,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结构的持续优化。(2) 素质结构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素质结构:通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改善创业环境和提高居住水平,集聚高素质人才,带动新城人口素质提高。活跃用人机制,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签订人力资源供给基地协议。倡导科教兴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公共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原居民进行知识技能教育,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28、3) 年龄结构至 2020 年,新城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趋于正常,形成以 2545 岁年龄段人口为主的结构,同时儿童、老年人比重逐步增加。适应新城人口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工作、生活需要,大力发展以教育、医疗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16第二节 用地规模控制与引导第 26 条 用地规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 确定:亦庄新城 2020 年规划城市建设规模约为 100 平方公里。第 27 条 建设用地控制与引导(1) 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形成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有效利用土地资源。(2) 优先保障重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用地和生
29、态用地的需求,保障公益性公共设施的用地需求。(3) 设定新建产业项目入区门槛,引导产业用地规模、优化产业用地布局。(4) 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预留适当的弹性用地,应对城市发展变化的需求。(5) 优先利用可改造用地,根据新城用地的供给情况,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6) 建设用地的投放与新城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新城示范区和重要产业基地建设。第三节 新城发展布局第 28 条 新城发展布局引导(1) 建立与自然平衡的生态安全框架以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的手段,对水域、绿地等非建设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建立与自然平衡的生态安全框架,并将其作为“战略性的、整合的、前瞻性的”
30、 考虑,新城建设用地的布局以此为基17础,禁止占用影响安全的刚性要素,对建设空间进行生态化引导。(2) 确立职住均衡、职住近接、同步成长的发展模式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打破“有业无城”现况,实现职住均衡、职住近接、同步成长的发展模式基础之上,改变原来作为开发区以工业用地为主,缺乏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设施的单一发展模式。(3) 促成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TOD)新城的发展强化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和引导作用。通过以下策略,实现土地和公交整合。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性,保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沿线土地开发利用” 模式的良性发展。轨道交通贯通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实现用最短的时间
31、通达新城各主要功能区。利用京津城际亦庄站同区域便利的交通条件,创建北京面向京津走廊的亦庄转运门户,站前规划服务北京、面向区域的大型公共中心。(4) 构建多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新城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四个层级进行配置,包括区域级、新城级、片区级和街区级。其中区域级和新城级的配置将直接影响到新城的发展结构,规划在充分考虑各种条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两级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及其被赋予的职能,并将其用快速轨道交通串联起来,形成以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为纽带的“Y”字形、多中心的公共设施配置架构。(5) 建立引导产业升级的廊道新城产业的发展着重强调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以科技促进产业升级。针对现状加工经济、分厂经
32、济特征明显,研发能力薄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特点,在规划用地布局上,沿大众运输走廊(轨道)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18两侧布置研发功能,在荣华路公建区布置商务、行销等功能,在滨水科技中心布置科教、研发和文化等功能,同时在用地环境条件良好地段,预留两块弹性用地,为上述功能的发展留有余地。通过以上用地功能的安排,实现产业链上游研发、下游商务、行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6) 营造多元的、开放性的滨水空间发挥亲水魅力,通过对凉水河的综合治理以及河道两侧滨水空间的营造,塑造新城的形象,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吸引投资和人才的闪光点。第 29 条 新
33、城空间结构在亦庄新城范围内,构建“两带七片多中心”的“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1) 两带:指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南方向协调发展的生活带、生产带,建立职住均衡、职住近接、同步成长的发展模式。(2) 七片:新城范围内有京津塘高速公路、六环路、凉水河和新凤河穿过,自然将新城划分为七个片区:核心区、河西区、路东区、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马驹桥居住组团、物流基地、六环路路南区。(3) 多中心:指建立多个辐射区域、服务新城的城市公共中心,包括面向区域的亦庄枢纽站前综合服务中心,荣华路高端产业服务中心,凉水河滨水科技中心及六环路南区公共中心。第 30 条 片区功能规划(1) 核心区开发区的起步区,是新城的
34、行政和商务中心。用地功能上由三部分组成:西部沿凉水河的居住区、中部沿荣华路的公建区、东部沿京津塘高速公里的产业区。该片区北侧紧邻五环路,通过成寿寺路、博大路19同中心城联系便捷,轨道 L2 线、L5 线在此交汇。结合 L2 线,在荣华路两侧规划布局新城的行政中心和以商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片区用地规模约 19.3 平方公里。(2) 河西区该片区西侧为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海子公园和亦庄水厂,东北侧为凉水河,东南侧为新凤河。用地功能上由四部分组成:沿凉水河以职教、科研、体育、文化娱乐为主导功能的科技文化中心;临近绿化隔离地区的居住区;围绕奔驰项目建设的汽车产业基地;沿新凤河的混合功能区。荣华路公共
35、轴线南沿线自东北至西南斜穿片区中心,轨道L2 支线跨过凉水河沿奔驰汽车产业基地和混合功能区之间通过。片区南侧紧邻六环路,西侧临近京济高速公路,对外交通便捷。片区用地规模约 16.2 平方公里。(3) 路东区新城以产业为主导功能的片区,由三部分组成:东部沿京津塘高速公路、自北向南布局、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产业区(管辖权在开发区管委会) ,西北部沿通惠排干渠布局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管辖权在通州区) ,北侧紧邻五环路的三羊居住区。轨道交通 L2 线、L5 线、M12 线在此交汇,针对产业用地高度集中的布局特点,为了提高该片区的活力以及应对产业升级的需要,规划沿轨道交通两侧布局公共设施和用作科技创新
36、平台的多功能用地。该片区通过通黄路、垡渠公路分别同核心区和河西区、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和物流基地紧密联系。片区用地规模约 20.3 平方公里。(4) 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新城未来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城重要的形象区。京津城际铁路、轨道 L2 线、S6 线在亦庄枢纽站交汇,片区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围绕枢纽站和轨道 L2 线两侧布置各种大型公共设施和商住混合用地,在外围形成新城的居住组团。片区北临新城楔形绿地,南临结合蓄滞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20洪区规划的湿地公园,两者之间用一条南北向的轴线连接,轴线两侧布局医疗卫生、行政办公为主的静态公共设施。片区西部临通惠排干渠布局集中的
37、混合功能用地。片区用地规模约 14.1 平方公里。(5) 马驹桥居住组团在马驹桥镇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城居住组团。该片区位于新城各片区的中心位置,同各片区之间都有比较便捷的交通联系。片区北侧和西侧临凉水河和新凤河,环境优美。东侧临京津塘高速公路,南侧临六环路,对外交通发达。片区用地规模约 3.4 平方公里。(6) 物流基地新城以物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片区,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六环路的交汇处,凭借其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将依托天津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北京的出海口,同时在区内形成北京东南部货物集散及集装箱转运基地,为新城及北京提供方便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在凉水河沿线,利用环境优势,布局混合功能
38、用地。在片区东北部,布局居住用地。片区用地规模约 5.2 平方公里。(7) 六环路路南区新城沿京津塘轴线向南发展的综合区域,居住空间依托马驹桥居住组团向南带状发展,片区西部是以发展与奔驰汽车产业链相关的配套产业区,东部是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区。轨道交通 L2 线自东向西横贯片区中央,在轨道两侧规划公共服务中心,同时规划两片集中的混合用地,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研发创新基地。片区用地规模约21.8 平方公里。第 31 条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1) 规划原则建设不同档次、不同类型、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居住区,进一步改善和满足居民的居住条件。21规划居住指标为综合控制指标,应按照北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
39、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及说明的要求,进行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范围内农村居住用地建设,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向城市居住区标准过渡,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现代化的居民点。(2) 控制标准根据新城的发展目标,居住水平将逐步提高,至 2020 年规划居住标准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约 26 平方米,建筑面积 38 平方米。(3) 用地布局核心区西北部居住用地:包括开发区的配套居住用地、亦庄镇区和鹿圈四村。沿凉水河一带以一类住宅为主,其它地区以二类住宅为主或发展高、多、低层混合的住宅区。河西区居住用地:为新建居住区,主要满足近期新城发展对居住配套用地的需求。此部分
40、居住用地应保障规划区西部绿色空间中的部分旧村拆迁人口的安置,以及解决教育用地、产业工人对单身公寓的需求。沿凉水河一带以一类住宅为主,其它地区以二类住宅为主,局部可以考虑高密度建设。马驹桥镇中心居住用地:应逐步调整用地布局,以旧村改造为主,原则上为二类居住用地,加强各类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居住水平和环境质量。同时其西部新建居住用地要解决凉水河以北规划开发区工业用地内的旧村搬迁安置。路东三羊地区居住用地:该地区北部已建成少量一类居住,近期应建设中、高密度居住区和单身公寓,满足高速路绿化实施、农民拆迁以及近期开发区向东发展对居住用地的需求。亦庄枢纽站前区居住用地:台湖镇次渠地区以旧村改造为主,完善亦
41、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22各项服务设施。北部以中、高密度为主,考虑安排部分经济适用房,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在南部环境较好地段适当安排少量一类居住。在轨道沿线,结合商住混合开发,建设部分高档公寓。该地区居住建设强度整体以中、高密度为主。六环路路南区居住用地:主要用于环保产业园及奔驰配套产业基地内农村居民点拆迁安置及产业区从业人员就近居住。居住建设强度以中密度为主。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引导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集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 32 条 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原则(1) 坚持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
42、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2)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3) 坚持融合发展。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两者并重、融合发展。形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高端产业服务基地。(4) 坚持区域协调。借重首都科技、人才优势、发挥自身区位、政策、产业基础优势,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将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资源。(5) 坚持全面开放。贯彻国务院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要求,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全球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吸引和配置资源、更广泛地参与国
43、际产业分工合作。23第 33 条 产业发展引导(1) 以三大产业组团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柱,以产业链集聚优化亦庄的产业发展。(2) 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集中发展建设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与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着力提高技术含量,增加高端产品比重。(3) 先进制造业以发展汽车与汽配制造为主、都市工业为辅,要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4) 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
44、促进金融、保险、信息、法律服务、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5) 积极引导和调控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满足新城人口的集聚,同时根据亦庄产业工人众多的特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单身公寓建设和管理,完善廉租房制度。(6) 在新城地区的乡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形成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种植业为基础的大产业链,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和工业化步伐。同时应注重农用地的生态功能,同大片绿化隔离带融为一体,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第 34 条 产业布局引导(1) 工
45、业用地布局工业用地总体上依托产业政策区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向南、与生活区协调、均衡带状发展。在产业发展带上,建设具备产业集聚功能的基本产业发展单元,包括核心区星网工业园、京东方产业园、中芯国际产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24业园、经开科技园、隆盛工业园等;河西区奔驰汽车产业园;路南区国家环保产业园、奔驰汽车产业配套基地;路东产业区及光机电一体化基地。(2) 仓储、物流用地布局总体规划确定在马驹桥建设城市东南部的综合物流园区。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天津港和京津塘复合交通走廊,建设北京内陆口岸;依托六环路同其它新城的便利联系,建设一级货运枢纽,设计年吞吐能力370 万吨,承担城市东南部货
46、物集散及集装箱转运的功能。(3) 研发、多功能用地布局产业区轨道交通沿线通过布置高密度开发的写字楼,预留一定的研发用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打造产业升级的廊道,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凉水河与新凤河交汇处、凉水河与通惠排干渠交汇处预留两处集中的弹性用地,环境优美宜人,适于布置以研发和文化功能为主的多功能用地。(4) 商业用地布局根据新城空间发展的总体布局,以提供便捷的服务为原则,集中的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核心区荣华路两侧,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轨道 L2 线两侧,六环路路南生活区中心轨道 L2 支线两侧。第六章 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
47、建设,加大政府对公益事业的投入,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覆盖新城、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第 35 条 目标与原则25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面向市民,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服务模式,着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新城的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为实现新城建设的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 配置的标准应对新城的城市职能升级,以公共设施的建设升级,提升新城的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2) 配置的层级结合新城社会发展和结构分异趋势,以公共设施的多元供给,满足不同人群的高、中、低端需求,提高新城的活力和宜居度。(3) 配置的
48、内容强化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以市场的需求来引导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给,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引导的综合作用。(4) 配置的特点根据亦庄新城作为综合产业新城的特点,新城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强生产性服务设施的配置,并逐步完善生活性服务设施。第 36 条 行政办公(1) 新城行政办公设施分新城级、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两级进行配置。新城级行政办公设施集中布局在荣华路公建区,区位交通条件良好,现已建成博大大厦;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在各个居住片区区位条件较好地段,结合其它公建统一布置,并保证步行 30 分钟的服务距离。(2) 规划在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预留 50 公顷的行政办公用地,用于疏
49、散中心城部分功能。第 37 条 科技(1) 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亦庄新城规划(2005 年2020 年)文本26(2) 新城立足以科技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首都的科研资源优势,加强研发投入和研发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向新城流动。在轨道两侧、滨水沿岸规划适量的研发用地,保证基地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宜人的环境。(3) 逐步加大对各级各类科普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投入,加大政策倾斜,努力提高科普设施的服务水平。第 38 条 教育(1) 坚持公共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建设学习型新城。(2) 在现状河西职教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为生产配套的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普通技工的同时,重视对从业技术人员高水平的继续教育。(3) 在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规划高等教育用地,优先引导同新城发展定位相适应的高等学校向新城转移,疏解中心城部分高等教育功能,同时提升新城人文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