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 课 远去的路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硬质线材的表现手法,学会用曲卷、折叠、连接等手法进行线造型的创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多维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觉线造型的艺术特点,体会线造型结构带来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
2、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范图、学生作业用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二、讲授新课 、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去的路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去的路)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
3、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师示范 先找到消失点。 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作业点评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生作业,师巡视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讲评上节课作业 :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四、课后作业: 观察: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尝试:绘画或拼贴一副有路的风景画。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和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注意观察生活,才会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单凭欣赏课本中的图片,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本次教学活动比较成功之处是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景物,让学生观察、感受,很快总结出透视现象。在学生动手绘画时,注意纠正白云的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