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火烧圆明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结果。2.了解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情感目标:体味旧中国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能以史为镜,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认知目标:1、知道“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等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2、知道旧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悲惨经历。3、知道社会腐朽,经济技术落后是要挨打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体味旧中国中华民族的遭受的屈辱及分析原因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以史为镜、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从情入手,从而来完成最终目标:激发他们做一个不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
2、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雨果诗句。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 学生默读,自己体会诗句的含义。 2、师:雨果的诗句里说的是什么事件?它说明了什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 语言叙述一下? (学生试着叙述,叙述不足的地方其他学生可起立直接补充,适当的时候教 师加以引导。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板书课题:火烧 圆明园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圆明园今昔对比 (一)圆明园的辉煌 1、师引导:(出示圆明园废墟图) ,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 150 多年了,然而却只是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交流: A、我感到很气愤,这是一个国家的耻
3、辱啊! B、我感到很难过,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 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啊。 C、这座万园之园竟这样被毁了,我感到万分痛惜!教师过渡: 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呢?为何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呢?2、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体验所收集的圆明园昔日的图片文字资料。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搜集的资料或图片。教师相应地点拨、提升、 出示相关课件。 预设 1、圆明园从 1709 年兴建直到 1860 年焚毁,共经营了 151 年。几代清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天下的财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 么壮
4、丽的景观!预设 2、圆明园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的名园胜景, 也大胆地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出现了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群。师引领:圆明园不仅是一座万园之园,还是一座收藏了无数艺术品的宝库。 哪个小组愿意为我们做一下这方面的介绍? 预设 3、园内还珍藏有许多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 瓷古玩,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 预设 4、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 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样样具有。 (2)圆明园的毁灭 师过渡: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5、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 不可估量的!然而 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一场灾难性的浩劫开始了?英法联军是怎样洗劫、焚毁圆明园的呢? 学生交流资料图片。师相机补充: 大家收集的资料已足以证明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大罪。可是大家你又知道吗?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一场有计划的更大的暴行便随之开始。 1860 年 10 月 18 日,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 名英军手 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 300 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 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又威胁清廷,如再不屈
6、服便要攻入城内,将皇 宫也予以焚毁。腐朽无能的满清统治者马上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换 得侵略者撤退。师引领:出示课件,这熊熊大火烧掉了什么?学生自主汇报:烧掉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烧掉许多画家、书法家的作品;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引领:圆明园本来是在北京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所以,可以想象出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 一切都没有了。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 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 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没有了民 族建筑,也没有了西洋景观。上自先秦时代
7、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 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同学们面对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你最想说些什么呢?师引领: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又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行为呢? 学生汇报 师小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 2 个日子吧1860 年 10 月 6 日,1860 年 10 月 18 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现在圆明园什 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指着课题问) 学生回答。 (难过、愤恨、无奈、痛苦?) 师引领: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 禧等仓皇逃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 英法联军列队入城, 清军士兵夹道跪迎。
8、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 几块残垣断壁。 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 凶,是他带的路。此刻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圆明园”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 呢? 学生交流。 但这么美的一个园林,今天只剩下了这些:(播放残迹课件) 3、归纳梳理,知识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引领: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呢?怎样看待火烧圆明园的事件?圆明园被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在 1860 年的秋天,咸丰皇帝仓皇逃离北京,中华民族遭受浩劫,刚才大家 感受了那段悲惨的厉史,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打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二鞭子第 二次鸦片
9、战争的有关问题。 师引领: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野蛮、屈辱的话,那么第 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又将对中国社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资料, 研讨为何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 强还挑起第二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教师(出示英国对华贸易曲线图示)引导学生分析: 1、此统计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状况如何? 2、你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英国则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提出了什么要求?其要求 的实质是什么?了解这一要求的实质与第二次鸡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 (1)国际上 19 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
10、展,工业革命的扩展与完成, 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和原料产地,不满足既得利益要侵略。(2) 19 世纪 40、50 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 拥有 4 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 师:那么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摆脱 1857 年世 界性经济危机谋取更多暴利。 ) 师引领:英国资本家曾梦想, “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 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了” 。但英国棉纺织品和其它工业品在中 国销量仍然有限,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预
11、设: 1、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其有自然抵制性, 这是根本原因; 2、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 3、英国等国家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 的工业品。 师小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到位。除此之外,当时国内清朝统治腐败无能, 故步自封, 所以西方列强敢侵略,还有他们的无理要求被拒绝所以导致列强决意 动武。 师过渡: 那么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家了解多少呢?假如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话, 那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又寻找了什么借口?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小组交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起止、进玫路线等。 1、以小
12、组为单位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资料。请学生到前台 写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重点交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亚罗号”事件。 预设:你如何看待此次事件呢? 生 1:英国人蛮横无理,不分黑白! 生 2:颠倒是非曲直,简直是强盗! 生 3:清政府软弱无能,任人宰割! ? 教师评价学生讨论情况。 2、自学课本第 9 页内容: 生观察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分析清政府腐败无能。讨论鸦片战争的走向, 研究英国人的动机。 学生根据资料探讨交流,集体总结。 (1)起止 1856-1860,元凶英法联军,俄美帮凶 (2)进攻路线:广州,广州大沽,天津北京。1856 年英舰炮击
13、广州,爆发;1857 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卅;1858 年英法联军 攻占天津, 天津条约签订;1859 年大沽之战;1860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北 京条约签订。 3、分析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 ,想象中国社会的变化。 师引领:我们都知道,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又陆续与西 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以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最为重要。 关于这两款条约,大家又有那些了解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汇报了解到的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的内容,分 析当时清政府的社会现状及中国的社会变化! 教师小结:(1)天津条约:四国(俄、美、英、法) ,内容(公使驻京、 十处通商、外人入内、赔款)追加赔款。 (3)俄国侵占北方领土:趁火打劫, 尼布楚条约 ,四条约,150 多万平方公里。 4、 (出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文字资料)教师进行补充。四、活动总结,深化认识:展望明天 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 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板书设计: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事件”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