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三历史说明: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2.将第 I 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第 I 卷(选择题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列宁在 1895 年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地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反映出A.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世界主流 B
2、.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C.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D.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2.巴黎公社曾发表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宣告“把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A.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B.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C.曾为建立工农联盟作出过努力 D.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3.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 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 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
3、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4.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A.颁布了土地法令 B.推翻沙皇统治C.颁布了和平法令 D.推翻了临时政府5.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这表明当时中共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C.已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6.1949 年 7 月,中共中央指
4、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羿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C 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1949 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A.中国的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8.该作品问
5、世时,正值中国的A.文革后期民众逐步觉醒 B.拨乱反正成为时代呼声C.徘徊前进寻找新的方向 D.对外开放正向内地探人9.下图为 1959 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A.承认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10.1946 年 2 月 22 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指出,苏联不会直接向发达的西方世界扩张,而是要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战前的广大殖民地地区,即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作者的这段言论A.为“遏制理论“造势 B.推进马
6、歇尔计划实施C.促成北约成立 D.引发古巴导弹危机11.1961 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 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段话道出了A.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B.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C.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 D.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12.“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 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 ”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B.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美
7、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13.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据此,下列选项中分析最正确的是年份 1950 1956 1960 1966 1970 1971票数 10 24 34 47 51 76A.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 B.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上升C.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增强 14.美国的政治精英始终将美国妆扮成“世界各国的民主自由楷模”,是“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正如戴维_兰普顿所说的,“美国人最支持这样的外交政策,实施这一政策能令人信服地既服务于美
8、国的利益又能服务于美国的理想”。美国政治精英们构筑的理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A.维护和推进美国利益价值观 B.干预他国内政追求单极箱权C.终结全球范围内的极权制度 D.为世界确定民主与人权标准15.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1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勝(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
9、封闭性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17.宋史选举志记载,南宋时“凡廷试,唯蜀士到杭(临安)最迟,每展日以待。会有言:蜀士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材料反映出该时期 A.科举考故开始廷试 B.经济重心南移C.士人重利观念潜滋暗长 D.官商勾结现象普遍18.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棊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岘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10、19.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 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A.给美洲带来了新的疾病 B.使美洲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C.改变了美洲人的生活方式 D.给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20.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87O 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
11、的结果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21.如下图所示,19 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B.英美两国出口总额占据世界总量的多数C.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D.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利益22.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 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
12、确的是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23.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4.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
13、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25.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第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
14、第 26 题 20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8 分,共 50 分。26. (20 分)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战争、维护和平对促进 人类历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1938 年 5 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 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
15、, 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蒋介石和毛泽东抗日战略指导思想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8 分)材料二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圣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 16 世纪的欧 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
16、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敗日本+发挥 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2)依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4 分)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遑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条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 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抱,以国
17、家名义进 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庥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 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确立“国家公祭日”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8 分)27.(12 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全国市场是由三个主要商业网络所构成,而这三个商业网络恰好交汇于苏州地区。乾隆二十七年(I762)陕西会馆碑记赞叹说:“苏州为东南一大都 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
18、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由此可见苏州其繁盛局面已非一般城市可以相颉颃的了。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从府城内扩大到城厢时郭和郊区市镇,从而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以部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上海当时还是上海县,归苏州府管。苏州文化是与北京文化相对,颇有特点,并且向外传播,成为周围地区仿效的对象,对明朝江南地区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州的城市变化代表了明清中国 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道路,亦即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傅衣凌先生所说的“苏杭型”城市的发展道路,并分析该道路
19、形成的历史条件。(6 分)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苏州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司苏州尚有 1200 余部织机,到 1880 年织机仅有 5800 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行会在 19 世纪七八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 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有、棉珍、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2)与材料-相比较,材料二中苏州经济地位发生了怎_变似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其变化原因。(6 分)28.(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既不能禁洋货之不来,又不
20、能禁华民之不用。英国呢布运至中两,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两),又铜、铁、铅、销售银教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但使货物精华与彼相埒,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益厘饷也。各肩诸山,多产五金及丹砂水银煤之外,中国数千年未尝大开,偶开之又不得其器与法,而常忧国用匮竭。此何异家有宝库封锢不启而坐愁饥寒。.窃以为择其利厚者次第开挖。一切仿西法行之。或由官筹借资各,或劝逃近富商凑股合立公同,开得若干,酌提一、二分归官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针对困局提出了怎
21、样的解决方案?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作用。(6 分)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商办和官办工厂统计表资本数(千元) 人数业别商办 官办合计商办 官办合计棉纺织 1738 4200 5938 10000 12200 22200缫丝 1659 1659 22894 22894化学 1600 450 2050 3171 400 3571食品 2016 2016 328 328机械和五金 218 20400 20618 457 4000 4457冶炼 25000 25000 3000 3000铸钱 5000 5000 647 647军械 120000 120000 27000 27000摘自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河
22、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2)依据材料二指出两种企业发展概况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 19 世纪末这两种企业的不同境遇。(6 分)材料三 1909 年所建的无锡振新纱厂经营七、八年,并无重要发展,惟到了 1919- 1920 年,股东红利曾高达六分之多。又同年所建的宁波和丰纱厂,战前本难于维持的,但在 1919 年该厂竟以九十万元的资本获净利达一百二十五万元。江阴利用纱厂,一向出租出去,1915 年始由原股东收回自办,其后六年内以七十二万两的资本,一万五千七百九十二枚纱锭,获利达三百余万元之多。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 世纪前二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有何变化?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