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轮复习的思考,黄恕伯 2014.3.26,从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谈,前言,高考复习要有宽广的视角。高考备考的认识是随着观察视角的拓展而深化的。,高考备 考思考,战胜高考的关键不是复习的量,而是复习的质。,复习内容的优化才是夺取高考胜利的最大保证。,前言,体会:,一、对考试说明进行研究,1.正确认识考试说明提出的能力要求和试卷对相关能力的体现。,物理高考 能力要求,一、对考试说明进行研究,1.正确认识考试说明提出的能力要求和试卷对相关能力的体现。,怎样区分“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可以根据考试大纲的说明进行区分(质性),它们是心智技能的不同层次,也可以从物理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来区分(量
2、化)。以此来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对高考复习具有指导意义。,2012年新课标物理试题的能力结构(心智技能),理解:对某一物理规律的理解,推理:用两个物理规律推出结论,分析综合:运用多个物理规律综合起来分析问题,2012年理综高考试卷只有一道“分析综合”层次的物理题,难 度 系 数,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题号,2013年新课标卷物理试题的能力结构(心智技能),2013年理综高考试卷也只有一道“分析综合”层次的物理题,理解:对某一物理规律的理解,推理:用两个物理规律推出结论,分析综合:运用多个物理规律综合起来分析问题,对照2012、2013高考物
3、理试题的能力结构比例,结合教辅资料中第三轮复习的训练题以及学生对高考结果的期望值,调整第三轮复习题的难度结构,对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难 度 系 数,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题号,2013年新课标卷物理试题的能力结构(心智技能),一、对考试说明进行研究,1.正确认识考试说明提出的能力要求和试卷对相关能力的体现。,2.应重视考试说明的变化(以物理为例)。,必考内容: “理想变压器”由要求“”变为要求“”。 选考内容: 说明“相对折射率不作考试要求”变为“相对折射率作要求”。 删除“不要求计算有关半衰期的问题”。 主题“碰撞与动量守恒”中
4、,说明“只限于一维两个物体的碰撞”变为“只限于一维”。,二、对往年高考试卷的内容进行分析,1.历年新课标理综(物理)必考题的内容结构状况,(1)实验题的内容:一力、一电,每年都有一道创新题,新在情境上和原理上,器材是书上的。,2013卷两道实验题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强化实验教学,(2)计算题的内容:一力、一电,2013年打破了压轴题的命题惯例。,机械波,二、对往年高考试卷的内容进行分析,1.历年新课标理综(物理)必考题的内容结构状况,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仍值得关注(考查能力,新情景),2. 关于选考题内容结构的分析,(1) 选考题的设置特点,在试卷中所占的权重偏小。三个模块总共只有15
5、分。而必考题平均每个模块23.75分。,选考题中的计算题在全卷中属于次难题,难度略低于第25题。,这是在大方案框定下的一种设置,存在一定的弊端,也为应考复习带来一些策略上的思考。,二、对往年高考试卷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新课程高考中,选考题的计算题和非计算题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省份,1,2,2,1,1,2,2,1,2,2,2,1,1,2,1,1,2,1,2,反射、折射 干涉、衍射、偏振,干涉、衍射 多普勒效应,2,1,1,2,1,1,2,2,新课标理综物理高考选考题,1,1,2,2,难度系数:0.37,难度系数:0.32,选择题(6分) 难度系数:0.60,填空题(6分) 难度系数:0.4
6、,省份,1,2,2,1,1,2,2,1,2,2,2,1,1,2,1,1,2,1,2,反射、折射 干涉、衍射、偏振,干涉、衍射 多普勒效应,2,1,1,2,1,1,2,2,新课标理综物理高考选考题,1,1,2,2,难度系数:0.58,难度系数:0.37,填空题(6分) 难度系数:0.47,填空题(6分) 难度系数:0.52,省份,1,2,2,1,1,2,2,1,2,2,2,1,1,2,1,1,2,1,2,反射、折射 干涉、衍射、偏振,干涉、衍射 多普勒效应,2,1,1,2,1,1,2,2,难度系数:0.40,难度系数:0.37,填空题(6分) 难度系数:0.61,填空题(6分) 难度系数:0.6
7、5,新课标理综物理高考选考题,1,1,2,2,省份,1,2,2,1,1,2,2,1,2,2,2,1,1,2,1,1,2,1,2,反射、折射 干涉、衍射、偏振,干涉、衍射 多普勒效应,2,1,1,2,1,1,2,2,新课标理综物理高考选考题,1,1,2,2,原子,1.高考对试题难度的要求,“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即: 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有利于正确引导高中物理教学,(1) 2013考试大纲对物理试题的要求,三、对往年高考试卷难度的分析,怎样才有利于高校选拔新
8、生?,录取线附近要有较高区分能力。,2. “试卷难度结构”对“人数分布曲线”的影响,左图的结构将会对右图产生什么影响?,三、对往年高考试卷难度的分析,分数,学生水平,0,.1,.3,.4,.5,.6,.7,.8,.9,1.0,.2,试题难度,10,0,20,30,40,50,60,70,80,90,100,分数,人数,人数,10,30,40,50,60,70,80,90,100,20,0,某试卷的难度结构,各分数段人数分布,理论推导过程从略,结论:在一份试卷中,如果某一难度档次的试题所占的分数越多,就越能把与这一档次水平相当的学生的考分拉开差距。也就对这一档次水平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区分度。,高考
9、需要在一本线和二本线附近体现较高的区分度。,3.新课标高考物理试卷的难度结构,2012年新课标物理试题(卷)的难度结构,三、对往年高考试卷难度的分析,2013年新课标物理试题(卷)的难度结构,三、对往年高考试卷难度的分析,第三轮复习题的难度应根据学生的期望值来设计,盲目地把各省高考题(模拟题)的压轴题让学生训练,无论从难度系数还是能力结构来说,都是对学生的误导。,3.新课标高考物理试卷的难度结构,4.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的难度因素,2012年试卷第21题是最难的物理题,难在哪里?,三、对往年高考试卷难度的分析,高考试卷中的难题难在什么地方?,但当前流行的做法是让学生记住这个解题结论,某些教辅资料
10、称该结论为“黄金代换”公式,并用它套出一些题目的答案。这些“经验”在教辅中抄来抄去,泛滥成灾。一些不求甚解、死套公式的学生看到“黄金代换”公式中g是和R2成反比的,选择了选项D,导致了解答的错误。,本题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江西省高考数据统计(填写各选项考生的百分比),选 D 人数之多,暴露了全省高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本题对指导高中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2013年卷的第21题是最难的物理题,难在哪里?,4.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的难度因素,三、对往年高考试卷难度的分析,高考试卷中的难题难在什么地方?,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
11、舰上着舰成功。图(a)为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某次降落,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飞机在t = 0.4s 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其着舰到停止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b)所示。假如无阻拦索,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I000 m。已知航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则,A.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拦索时的1/10 B.在 0.4s-2.5s 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
12、大小会超过2.5 g D.在 0.4s-2.5s 时间内,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儿乎不变,图(a),图(b),A. 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距离约为无阻拦索的1/10 B. 在 0.4s-2.5s 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 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 g D. 在 0.4s-2.5s 时间内,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儿乎不变,点评:本题素材取自于人们十分关注的“辽宁号”航空母舰的信息,以“歼15”着舰为实践背景创编高考试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把物理知识跟现代科技贴切地联系起来,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
13、本题精彩之处,是利用飞机着舰的暂短过程,把匀变速运动规律、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牛顿运动定律、共点力合成、机械能等知识都融在题意中,全面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A. 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距离约为无阻拦索的1/10 B. 在 0.4s-2.5s 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 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 g D. 在 0.4s-2.5s 时间内,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儿乎不变,最值得称赞的是,本题的难度,并不是依靠复杂的情境、过度的综合、繁杂的运算、严密的推导等方式来体现的,而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水平。,从v-t图象的面积,很容易判断滑行距离约1
14、00m,A正确 ;,从图象直线区间判断飞机受恒力,阻拦索夹角变化说明张力大小在变,错误;,如果加速度为2.5g,0.5s时的速度应该是60m/s,但图中明显看到0.5s的速度大于60m/s,因此加速度会超过2.5g,C正确;,阻拦的合力是恒力,但速度在变化,因此功率变化,D错误。,以上解答并不费时,这个最难题是难在“灵活”上,无疑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十分正面的影响。,四、制订三轮复习的不同目标和策略, 高考总复习阶段性目标的设计(物理),四、制订三轮复习的不同目标和策略,第三轮复习目标,1. 知识,主干知识,而不是“查漏补缺”,2. 解题能力,对审题、表达、审视答案等能力系统强化,3. 竞技状态
15、,调节生物钟、身体状态、心理状态,4. 应试策略,确认应试策略,训练并适应按既定策略应试,五、进行审题等基本素质训练,1.强化“审题”教学研究和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13分)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0,-l)和(0,0)点。已知 A 从静止开始沿 y 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 平行于 x 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 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2013理综第24题,本题难度系
16、数0.33,为第3难题。,难在哪里?,先做以下题:“某质点从直角坐标系中的原点出发,沿 y 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y 的匀加速运动;沿 x 轴正向做匀速运动。某时刻通过点(l, l)。求x 轴运动速度的大小。”,y,x,O,l,l,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 AB=3l,RB=l,A的y向加速度为a 如果B点固定,R的y向加速度 aya/3,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 AB=3l,RA=2l,B的x向速度为vx 如果A点固定,R的x向速度 vx2v/3,把题目表述转化为物理条件:,把 aya/3,vx2v/3 代入式,即可解得题目所求的v,(上述解答对高三学生来说,轻而易举),( 正确解答本题,需
17、要具有“把题目文字转化为解题条件”的意识,本题难在审题上,而不是难在物理知识上。),2013理综卷第35(2)题: (10分)如图,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质量均为 m 的物块、B、C。 B的左侧固定一轻弹簧(弹簧左侧的挡板质量不计)。设A以速度 v朝 B 运动,压缩弹簧;当A、 B速度相等时,B 与 C 恰好相碰并粘接在一起,然后继续运动。假设B和 C 碰撞过程时间极短。求从 开始压缩弹簧直至与弹簧分离的过程中, (i)整个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ii)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质量均为 m 的物块、B、C。 B的左侧固定一轻弹簧(弹簧左侧的挡板质量不计)。设A以速度
18、 v朝 B 运动,压缩弹簧;当A、 B速度相等时,B 与 C 恰好相碰并粘接在一起,然后继续运动。假设B和 C 碰撞过程时间极短。求从 开始压缩弹簧直至与弹簧分离的过程中, (i)整个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ii)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第35题的难度系数为0.25),A、B速度相等时,可用动量守恒求B速度为0.5v0,B、C碰撞时间极短,B 、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在光滑平直轨道上,A、B压缩弹簧时动量守恒,BC相碰粘接在一起,完全非弹碰,可求损失机械能,BC相碰后继续运动,弹簧进一步被压缩,弹簧最短时弹性势能,速度相等时的弹性势能,五、进行审题等基本素质训练,1.强化“审题”教学研究
19、和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第三轮复习进行“审题”等基本训练,让学生深刻领会审题的基本要领,强化审题意识。,把题目文字转化为情境,把情境转化为物理条件,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实践意识,物理知识,数学工具能力,特别是 R 和 v 的关系。,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半径的决定因素,体验性实验:R 随着 v 的增大而增大。,六、把习题教学跟实验教学结合起来,1.创设实验来体验习题教学的结论,六、把习题教学跟实验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面之间是否有摩擦?,1.创设实验来体验习题教学的结论,用手拉纸条,两本书都静止,A、B之间,B、C之间有静摩擦力吗?,六、把习题教学跟实验教学结合起
20、来,例:人走路时地面对脚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1.创设实验来体验习题教学的结论,人在行进中如果踩上一块瓜皮会怎样?用滑板试试。,有什么发现?,例:竖直方向杆球模型的圆周运动,六、把习题教学跟实验教学结合起来,3.通过实验建立图象和现象的联系,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1.创设实验来体验习题教学的结论,圆周运动例题,如图,轻质细杆长为L,其一端连接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连接在光滑的水平转轴上,现使小球带动细杆在竖直平面内围绕转轴自由转动,小球做完整的变速圆周运动。若已知小球在最高点B处速度大小为vB,则小球在B点和A点所受细杆的作用力力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
21、实验演示(数字化实验室) ,解释相关数据,原实验装置(水平面的圆周运动),改为竖直面运动,原实验装置(水平面的圆周运动),把该实验过程与实验图象编写成考试题。,如图,竖直光滑导轨上有一圆柱,圆柱和一过圆心的细杆相连,细杆所受的力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测量和记录。用力转动导轨后让导轨自由运动,细杆所受的力如左图所示。,A,B,A和B,那个表示圆柱运动在最高点?,C,说出C点的含义以及圆柱的状态。,(理解、推理),(理解、推理),如图,竖直光滑导轨上有一圆柱,圆柱和一过圆心的细杆相连,细杆所受的力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测量和记录。用力转动导轨后让导轨自由运动,细杆所受的力如左图所示。,A,B,整个曲线逐波走低,周期也越来越长,这是阻力所造成的,如果忽略阻力,A、C 两点的纵坐标值将相等。若圆柱体的质量为m,A、C 的纵坐标为 8mg,B的纵坐标为 4mg,问:导轨运动过程中圆柱的机械能是否守恒?,C,(分析),A,B,C,解答:如果机械能守恒,则,在A点,,在B点,,得,解得,本题条件为,因此机械能不守恒。,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