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八章 低频电疗法,1、什么叫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2、离子导入的作用,3、离子导入的禁忌症,第一节 概 述,定义,低频电疗法 (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 利用低频率(1000HZ)小电流(100mA)低电压(100V)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低频电流的特点,低频电疗法特点 均为低频小电流(100mA) ,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 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 无明显热作用。,一、参数及其意义,参数: (一)波型 1.按形状分,(一)波型 1.按形状分,(1)方波:常用于电诊断、电睡眠、超刺激和电兴奋等。 (2)三角波:常用于电体
2、操、电诊断等。,T,三角,T,I,T,一、参数及其意义,(一)波型 2.按有无调制分:调制型和非调制型,调制波:使一种频率较高的电流的幅度和频率随着一种频率较低的电流的幅度变化而改变,称为调制,一、参数及其意义,一、参数及其意义,(二)频率(f) (1000HZ)每秒钟内脉冲出现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每次脉冲持续时间大于1/10001ms相隔1ms以上的电刺激都能引起神经兴奋常用100Hz以下的频率。,一、参数及其意义,(三)周期(T) 一个脉冲波的起点到下一个脉冲波的起点相距的时间,单位为ms或s,t2,(四)波宽 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 (五)波幅 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 (六
3、)脉冲间歇时间 即脉冲停止的时间。 (七)通断比 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间歇时间的比例。 (八)占空因数 是指脉冲电流的持续时间与脉冲周期的比值,-t止-,一、参数及其意义,1,2,3,1.波宽 2.间歇时间 3.周期 4.波幅,4,二、低频电流的生理和治疗作用,(一)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低频脉冲电流的主要治疗作用之一 只有不断变化的电流才能兴奋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有一定的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的变化率,101,102,103,104,105,脉冲宽度(m),10,20,30,40,电流强度(mA),肌肉,神经,二、低频电流的生理和治疗作用,(二)
4、 镇痛 1、 即时镇痛作用是电疗中和电疗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所发生的镇痛作用。 即时镇痛的机制,1.闸门控制学说“”=兴奋, “”=抑制 低频电流兴奋粗(A)纤维SG(背角胶质区)细胞兴奋闸门关闭痛觉传入减弱或受阻镇痛,低频电流兴奋脊髓背角胶质区 GABA能神经元释放GABAC纤维末梢Ca2+通道受阻抑制痛觉的传入镇痛,2.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调制作用 -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具有镇痛作用。,低频电流兴奋脊髓背角胶质区阿片肽能神经元释放阿片肽背角神经元K+电导增加抑制痛觉的传入镇痛 低频电流脑高级中枢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释放5-HT、阿片肽、GABA、NA等递
5、质脊髓背外侧束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镇痛 低频电流刺激冲动脊髓皮层感觉区干扰痛觉镇痛 低频电流产生震颤感和肌肉颤动兴奋粗纤维疼痛的传导受干扰和受阻镇痛,二、低频电流的生理和治疗作用,2、累积性镇痛作用 多次治疗后,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能减轻局部缺血、减轻组织和神经纤维间水肿、改善局部营养代谢,从而消除或减弱了疼痛的刺激因素 。,二、低频电流的生理 和治疗作用,(三)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1. 轴突反射2. 低频电流刺激神经(尤其是感觉神经)后,使之释放出小量的P物质和乙酰胆碱3. 皮肤受刺激释放出组织胺引起血管扩张 4. 电刺激使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改善肌肉组织的供血5.抑制交感神经而引起血管扩张,第二
6、节 感应电疗法,定义,感应电流(Faradization)又称法拉第(Faraday)电流,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感应电疗法。这种电流是1831年由法拉第发现,是一种古老的电流疗法。,一、物理特性,感应电流特点 (1)双向 (2)非对称性 :正波高尖、负波低平 (3) f=60-80Hz, T=12.5-15.7ms尖形正波t有效为(12ms),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一)感应电流的生理作用 (1)电解作用不明显:电灼烧机会小 (2)有兴奋正常神经和肌肉的能力当f50-60HZ,肌肉产生完全性强直收缩。完全性强直收缩力量=4单收缩(对锻炼肌肉有益)* 对完全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无作用,
7、肌肉对不同频率 脉冲电流的反应,20Hz,50-60Hz,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二)感应电流的治疗作用 1防治肌萎缩 2防治粘连和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 3止痛,三、治疗技术,(一)设备 感应电疗法的仪器(直流感应电疗机)导线、金属电极板、衬垫以及电极固定用品均与直流电疗法相同。但在感应电疗法中,所用的电极还有手柄电极,滚动电极等,1.双极手柄电极 2.单极手柄电极 3.碾式电极,三、治疗技术,三、治疗技术,(二)治疗方法 感应电治疗的操作方法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似,唯衬垫可稍薄些。,1固定法 两个等大电极并置于病变两侧或两端或在治疗部位对置或主电极置神经肌肉运动点,副电极置有关肌肉节段区。
8、 2移动法 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在运动点,穴位或病变区移动刺激;另一片状电极置相应部位固定。 3电兴奋法 两个电极在穴位、运动点或病变区来回移动或暂时固定某点作断续刺激。,三、治疗技术,三、治疗技术,(三)治疗剂量 强:肌肉强直收缩中:肌肉微弱收缩弱:无肌肉收缩,但患者有感觉,(一)适应证 废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软组织粘连、血循环障碍、声嘶、便秘、尿潴留、癔病等。 (二)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化脓过程、痉挛性麻痹或感觉过敏者禁用、心脏启博器植入者、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局部皮肤破损、孕妇腰骶部。,四、临床应用,(三)注意事项 1了解禁用人群; 2治疗前应了解有无皮肤感觉; 3治疗中避免烧伤; 4电
9、极不宜放置在颈部; 5对于制动的患者,不宜引起关节活动; 6治疗癔病时需采用肌肉明显收缩的电流强度为 宜,并配合暗示治疗; 7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可移动体位及接触金属物品,四、临床应用,举例:胫前肌废用性萎缩 手柄电极 电极放置:胫前肌运动点,100cm2的电极置于腰骶部。 电流强度:以引起明显的足背屈运动为准, 治疗时间及频次:每通电12秒,休息1.52秒,每分钟刺激1020次。每次5分钟,每日12次。,第三节 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定义,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 (TEN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亦称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将特定的低
10、频脉冲电流经皮肤作用于人体,利用所产生的无损伤性镇痛作用,来治疗以疼痛为主疾病的电刺激疗法。,一、物理特性,1波形 : 大部分TENS仪产生持续的、不对称的平衡双相波型,一般为变形方波。 2频率:TENS的频率一般为1-150Hz可调。70-110Hz(常规TENS)1-5Hz(针刺样TENS) 3脉冲宽度:一般为0.04-0.3ms可调。,二、治疗原理,倾向于疼痛闸门控制学说,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一)镇痛 1.急性疼痛:术后切口疼痛骨科疼痛如肩周炎、急性腰扭伤等妇科:痛经对内脏疼痛的研究报道较少 2.慢性疼痛:腰背痛关节炎神经源性疼痛如疱疹后神经痛头痛,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一)镇
11、痛TENS的疗效(),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二)改善周围血液循环(针刺样优于常规TENS)有研究治疗雷诺病和糖尿病并发周转神经变性取得成功。 (三)促进骨折、伤口愈合要求:脉宽尽量大些,频率偏低些,电流强度以病人感觉稍有电感的最低水平Kahn推荐方法:电极对置于骨折两侧,频率(1-2Hz),脉冲宽度(0.3ms)、低强度、每次30-60分钟,每天3-4次。,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四)治疗心绞痛用TENS治疗心绞痛的研究始于1985年。Mannheimei等先在心脏直观手术中将TENs直接刺激心肌,发现电流密度小于50mA/m2时不会引起心律失常。然后他们观察了10例病情稳定的患者,将电
12、极置于胸壁疼痛区,脉冲宽度0.2ms,70Hz,强度15-50mA。结果表明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心电图上ST段的下降减轻。接着他们又观察了对23例患者的疗效,也表明了TENS能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对硝酸甘油的依赖。,四、治疗技术,(一)设备 1仪器: 一般为袖珍型电池供电的仪器。还有一种大型TENS仪器,供医院内使用。 2电极 : 大多数使用碳硅材料电极,还有用Karaya胶和合成聚合物的自粘型电极。还有一次性电极、棉电极等。,脉宽,频率,电流强度,模式调节,四、治疗技术,(二)治疗方法 1电极的放置 一般置于痛区、运动点、扳机点、穴位、病灶同节段的脊柱旁,2个电极的放置方向有:并置、对
13、置、近端远端并置、交叉、“V“字型等 2参数的选择 目前将TENS分为三种治疗方式:常规方式、针刺样方式、短暂强刺激方式,四、治疗技术,(三)操作方法 (1)治疗前向患者解释治疗中出现的应有的感觉。 (2)清洁皮肤。 (3)固定电极。 (4)打开电源,选择模式、治疗频率、脉宽、治疗时间,再调输出的电流强度。 (5)治疗结束,将输出旋钮复位,关闭电源,取下电极。,五、临床应用,(一)适应证 各种急慢性疼痛如: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肌痛、术后伤口痛、分娩宫缩痛、癌痛、幻痛等,也可用以治疗骨折后骨连接不良。,五、临床应用,(二)禁忌证1带有心脏起博器者;2严禁刺激颈动脉窦;3以下情况需小心使用孕妇和
14、胎儿;眼睛上;不要将电极置入体腔内使用;有脑血管意外病史患者,禁用于脑部;不允许有认知障碍的病人自己使用。,五、临床应用,(三)注意事项 1电极与皮肤应充分接触 2对儿童进行治疗,先施以弱电流消除恐惧,再将电流调到治疗量。 3综合治疗,先采用温热治疗法,再行TENS进行镇痛,可以提高效率。 4电极部位保持清洁。,六、影响疗效的因素,1.电极放置的部位:痛点、运动点、扳机点上的效果比其它部位好 2.治疗前用止痛药的效果差 3.模式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4.给予一些能增强安慰治疗效果的因素能提高疗效,第四节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定义,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
15、l stimulation, FES)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 NES)的范畴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一、物理特性,波形 双相方波、指数曲线波、三角波 频率 理论上FES的频率为1100 Hz,常用15-50Hz。 脉冲波宽 常用0.20.3ms。 通断比 1:11:3 波升/波降 波升是指达到最大电流所需的时间,波降是指从最大电流回落到断电时所需的时间。 电流强度 一般FES使用表面电极时,其电流
16、强度在0mA100 mA之间。使用肌肉内电极时,其电流强度在0mA20 mA之间。,二、治疗原理,通过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使肌肉收缩*所刺激的肌肉必须有完整的神经支配功能重建,建立再学习过程FES在刺激神经肌肉的同时,也刺激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三、治疗作用,1代替或矫正肢体和器官已丧失的功能 2功能重建,四、治疗技术,(一)设备 1仪器 FES治疗仪有多种多样。在医疗机构使用的一般是大型精密的多通道仪器。还有一种便携式机。,四、治疗技术,(二)电极 (1)表面电极 到目前为止表面电极还是应用最广泛的电极。 (2)经
17、皮电极 它由多股不锈钢丝绕成线圈,线圈端部的绝缘材料被剥去,形成电极部分,并在端部做一个倒钩,以便电极能牢牢的固定在肌肉内。 (3)植入电极 它与刺激器一起埋在体内,与体外控制系统通过高频无线电感应进行通讯。,五、临床应用,(一)适应证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1)下肢功能重建单侧单通道足下垂4通道截瘫患者,五、临床应用,(一)适应证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2)上肢功能重建:FES上肢功能重建的主要对象是C4C6损伤的高位截瘫患者。其主要目标是提供患者上肢运动和手的基本功能,如抓握、进食和饮水等。,五、临床应用,(一)适应证 2.呼吸功能障碍 用于控制和调节呼吸运动,FES系统为膈肌起搏器 主要
18、用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高位脊髓损伤所致的呼吸肌麻痹,五、临床应用,(一)适应证 3排尿功能障碍 (1)尿潴留 FES对尿潴留的治疗都是采用植入式电极刺激逼尿肌,使其收缩,并达到一定的强度,克服尿道括约肌的压力,使尿排出。 (2)尿失禁 FES刺激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增强其肌力。f:20-50Hz,波宽:0.1-5ms 通断比:8:15,五、临床应用,(一)适应证 4特发性脊柱侧弯 Bobechko等首先在1979年报道用植入电极和射频发射控制的系统治疗本病获得成功。由于植入电极有危险性和副作用,80年代以来改用体表电极。,五、临床应用,(一)适应证 5肩关节半脱位 FES可以替代支具、吊带治
19、疗肩关节半脱位,不影响上肢运动。方法是用双相方波刺激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 F:20Hz 波宽0.3ms 通断比1:3,五、临床应用,(二)禁忌证带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其他部位的神经功能性电刺激。意识不清、肢体骨关节挛缩畸形、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神经应激性的不正常者。,五、临床应用,(三)注意事项 此疗法必须与其他疗法,如运动训练、心理治疗相结合,才能取得很好地效果。 操作者应准确掌握刺激点的解剖、生理等,也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1、单纯刺激拮抗肌的方法 2、单纯刺激痉挛肌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截瘫、多发性硬化 3、痉挛肌和对抗肌的交替刺激(Hufschmidt电疗法):这种方
20、法的特点是将波宽和频率相同,使二者交替收缩。两路电流可单独调节,前后错开的时间也可以调节。,交互抑制原理 因为先刺激痉挛肌强烈收缩,通过兴奋神经肌梭和高尔基氏腱器,反射性使痉挛肌本身受到抑制;再刺激拮抗肌收缩,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由于两种抑制交替出现,使肌肉在治疗期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从而达到松弛痉挛肌的目的。,三、临床应用,(四) 治疗痉挛治疗时间10-15min,强度以引起肌肉明显收缩为准。 适应症:CVA、脑瘫、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脑外伤、帕全森氏病。 根据条件首选Hufschmidt法,其次是对抗肌的刺激。单独刺激痉挛肌不能过量,以免加重痉挛。,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upper limb in stroke: stimulation of the extensors of the hand vs. alternate stimulation of flexors and extensors.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4 Aug;83(8):592-600,Thank you,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