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出题海:例析几种特殊地貌等高线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分析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又是一个难点,如火山、风蚀蘑菇等,下面分别剖析之。一、火山火山是岩浆活动中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锥状形态山体。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口内常积水而形成火山湖,如我国长白山顶的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山湖,火山湖一般面积小、深度大。例 1 图 1 是某种地貌的等高线图,该种地貌最有可能是 。解析:图中等高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由示坡线可知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升高,但中心处海拔又降低,故可示意为锥状火山,中心为火山口,其剖面图如图 2 所示。答案:火山。二、地上河地上河也称悬河,在河流
2、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水流变缓,加上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以及中上游来水泥沙含量大等原因,泥沙在河床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人们为了防洪而加固加高河堤,从而成为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地面的“地上河”,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河段等。地上河河床底部高于河流两岸而低于两侧大堤,剖面示意图如图 3,等高线、等潜水位线如图 4,地上河的等高线也可以如图 5 所示。地上河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潜水位,河流永远补给地下潜水,其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例 2 图 6 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请据图说明河流甲、乙段的典型特征。解析:图中河流甲、乙段登高线分布符合地上河等高线特征,故示意为地上河,等潜水位向下游弯曲,河水
3、补给地下水。答案:甲、乙河段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河水补给地下水,无支流汇入。三、凹坡、凸坡、等齐斜坡等高线地形图中关于两点间的“通视”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点,了解几种坡的等高线分布特征有助于突破这一难点。凹坡是坡度由大到小(先陡后缓)的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先密后疏;凸坡是坡度由小到大(先缓后陡),等高线分布特征为先疏后密;等齐斜坡是坡度变化小的坡,等高线分布均匀。例 3 图 7 中,从 A 点观察 a、b、c 各点,不能观察到的点是 。解析:a 点所在坡面 Aa,其等高线间距沿 Aa 由密到疏,应为凹坡,转化为地形剖面图如图 8,凹坡 Aa 两间完全通视;b 点
4、所在坡面 Ab,其等高线间距沿 Ab 由疏到密,应为凸坡,转化为地形剖面图如图 9,可知,凸坡 Ab 两点不通视;c 点所在坡面 Ac,其等高线间距沿 Ac 分布均匀,应为等齐斜坡,转化为地形剖面图如图 10.可知,等齐斜坡 Ac 两间完全通视。答案:b四、风蚀蘑菇、“女王头”风蚀蘑菇和“女王头”成因各异,但形态相似。风蚀蘑菇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孤立岩石经风沙侵蚀而成的蘑菇状岩体。靠近地面气流含沙粒较多,磨蚀力大于较高处的气流,以致岩石成为顶部大、基部小的风蚀蘑菇。水平节理发育或下部岩性较上部软的岩石更有利于它的形成。其景观图如图 11.“女王头”位于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一群由于风化
5、作用和海浪侵蚀而形成的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其景观如图 12.例 4 图 13 为我国西北某局部地貌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据图回答 12 题。1、图中 P 等高线的数值为 ( )A、711 米 B、712 米 C、713 米 D、714 米2、图示局部地貌可能是( )A、风力侵蚀地貌 B、风力堆积地貌C、流水侵蚀地貌 D、流水堆积地貌解析:图中等高线等高距为 1 米,由等高线地形图绘制方法可知 P 等高线数值为 713米;由等高线数值递变规律和分布特征可知该地貌形态顶部大、底部小,再结合该地貌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可判断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答案:1、C 2、A 五、岱崮地貌“岱崮
6、地貌”是 2007 年 8 月我国新命名的一种岩石地貌,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上称之为“方山”。“崮”的顶部平展开阔,锋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面有陡到缓,远处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石灰岩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种外力作用,形成外形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山壁如削、峭壁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地貌形态。其景观如图 14. 例 5 图 15 等高线表示一中岩石地貌,该种地貌是A、广西“乐业天坑” B、山东“岱崮地貌” C、广东“丹霞地貌” D 、云南“喀斯特”地貌“解析:图中等高线由四周向中心递减,先稀疏
7、后密集,中心附近有陡崖,中心处平坦,符合“岱崮地貌”的形态特征。答案:B补充:(江苏省苏北四市 2010 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岱崮地貌”(图 3)是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 ,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回答 56题。图 35该山区的岩石主要是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6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 形成的地质过程A沉积岩层的断裂作用B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C沉积抬升外力侵蚀D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答案:5B 6A解析: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所以 5 题选 B;由于本地区为沉积岩,故最早有沉积,形成“方山” 应为断块山,所以有断裂上升
8、的过程,综合各选项可得出,6 题 A 选项正确。走出题海: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九点突破【战略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是中学地理学习中的一处重点,更是难点,先试从难点突破方面做点总结,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一、山脊和山谷的判断方法:图中 AB 线为山谷线,CD 线为山脊线方法一:横向地势比较法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横向比较,即图中 MN 方向和 XY 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 XY 方向)为中间高两侧低;而山谷处(MN 方向)为中间低两侧高。结论:中间高两侧低山脊;中间低两侧高山谷。 方法二:纵向地貌比较法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纵向比较,即图中 AB 方向和 CD 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 CD 方向)
9、等高线由高处弯向低处;而山谷处(AB 方向)等高线由低处弯向高处。结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战略通法:由等值线:“高高低低”判读:由高海拔(值)先低海拔(值)弯曲,说明此处高(值)(山丘);由低海拔(值)向高海拔(值)弯曲,说明此处为低海拔(值)(山谷)二、等高线地形图中鞍部的剖面特征: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沿不同方向对鞍部作剖面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面图。沿两座山峰连线方向看,两边高,中间低;沿垂直于两座山峰连线方向(为山谷)看,两边低,中间高。 三、有关定量计算:1.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 n: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等高距理解:2.悬崖绝对高度的计算:1
10、、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大H 大d 大: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大的。2、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小d H小 小: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小的。 理解:【例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读图完成 1-2 题1陡崖 A 处的高度为( )A10 米 B20 米 C 20 米以上 D20 米以下2公路选择在该地形区通过的原因是( )A该部位是山脊,地势较高 B 该部位是山谷,工程量较小C该部位是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解题】1、陡崖 A 处有 3 条等高线重合,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到其相对高度为 2040 米之间。2、交通线路如果必须穿越山区,往往选择鞍部位置,因为其地势较低。【答案】1、C 2、
11、C四、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的比较:公式中高差往往由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决定。结论:坡度大小与高差(等高距)、比例尺(或与高差和比例尺的乘积)成正比,与图上距离(往往由等高线的疏密或图幅大小决定)成反比。【例题】下图是等高距相同的四幅地形图,有关 a、b、c、d 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acdb Ba=b=c=d Cbdca D无法确定【审题】四图图幅大小相当且等高线分布均匀,可视为它们的图上距离相等,等高距又相同,这时我们需要寻找坡度与比例尺的关系。【解题】坡度=高差/水平距离=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 =(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即坡度大小与比例尺成正比。故上述四图中坡度由大到小的顺
12、序是:acdb【答案】A五、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1.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会成为河流的分水岭。2.河流的流向 :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由低处弯向高处,故可判断河流的流向。例:读下图判定河流 ab 段的流向 。解析:因为河流常发育在山谷地形处,而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弯向高处(如下图)。故可判定图中 50 米等高线以北地势比 50 米等高线内的地势高,从而推断河流的流向。 3.河流与地势高低:等高线地形图中,可以根据河流流向判定地势的高低。例:下图中,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 )A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 B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高周低C甲岛中高周低,乙岛中
13、低周高 D甲岛中低周高,乙岛西高东低解析:图中甲岛河流自东向西注入海洋,故判断地势东高西低,乙岛河流自中间流向四周入海,故判断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答案:B六、水库大坝的建设:1.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 盆地或洼地处。2.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图中阴影部分为库区范围3.大坝高度的确定:大坝高度应根据其所接触到的等高线来判定。但经常由于在山区会有各种小山丘存在,故按蓄水要求,大坝往往只能修建到一定高度。例:下图中如果只修建一个大坝,则大坝的高度约为 米。解析:图中等高距为 100 米,根据大
14、坝修建在峡谷地段,可选定大坝的位置。如果大坝修 300 米高(即左侧修至小山丘,右侧修至 300 米等线),则我们发现大坝与 300 米等高线无法形成闭合区域。要形成闭合区域,必须再修建另一座大坝(如图中虚线)。这不符合题中修建一座大坝的要求。故只大坝只能修建至约 200 米高度。七、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 (盘山)线路。例 下图中:在 EF 之间修建公路,选择 (EGF 或 EHF)应选择 EHF意义: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平坦,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等。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八、等高线地形
15、图中的通视情况判断: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常要作通视情况(即站在某处能否看到另一处)的判断。我的理解是:通视情况的判断最直接的办法是将两地连线作为剖面线,画出剖面地形图,在剖面图中再将两点连成直线作为人的视线,而地势起伏如果高出人的视线,则判定为不能看到。例:(2001 年全国卷文综试题)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下图,判断在 E、F、G 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 H 处车辆的是 处,并用地形地剖图解释你所作的判断。解析:分别连接 EH、FH、GH,并作剖面图。(如下图)判定得知:G 点能观察到经过 H 处的车辆。总结: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可先作
16、简单判定,然后再画剖面图证明之。一般地,我们会碰到以下一些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坡度陡缓情况。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凹坡),则可以看到;如果是先缓坡后陡坡(凸坡),则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左图和中图所示)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右图所示)九、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内大小的判定:在等值线图,如果在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对于其内部大小的判定该如何认定?我的理解是:结论:“大的更大,小的更小”证明:如下图中,对于 A、B 两处大小的判定。对于 A 处的判定:我们对两条等值线之间取点,一种情况忽略闭合等值线(M
17、点),另一种情况考虑闭合等值线(N 处)。如图:M 处的大小为:3M我们可理解为由于存在了该闭合等值线,使闭合等值线及其以内其值的大小出现递增趋势。故可理解为“大的更大” 。对 B 处的判定其方法和原理同 A 处的判定。【例题】读下面的等高线示意图,已知 a b,读图回答第 1-3 题:1、有关 M、N 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M 为山坡上的洼地 N 为山坡上的洼地 M 为山坡上的小丘 N 为山坡上的小丘A、 B、 C、 D、2、若 b 海拔高度为 200m,a 海拔高度为 300m,则 M、N 处的海拔高度为( )200b,故 M 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大,N 处的闭合等值线为小,按照“大的更大
18、,小的更小” 的理解:1、M 处中间高四周低,故为小丘,N 处中间低,四周高,故为洼地。选 C。2、同样的理解得到 300M400、100N200,故选 C。3、如果两闭合等值线同为 a 或同为 b,意即同时符合“大的更大”或同时符合“小的更小” ,故同为小丘或同为洼地。选 A。走出题海:聚焦地球运动规律聚焦之一:千姿百态的经纬网线判断问题经纬网线因视角的不同而形状不同从而衍生出千姿百态的经纬网线增加了判读难度。判读经纬网线的关键在于沿着经线、纬线将“变形”的经纬网线还原到平时熟悉的形状。这项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对经纬网线应从立体的角度去看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看成平面图。例 1、【 浙江宁
19、波市 2011 年第二学期八校期初测试高三地 理】若图中线段 ac 为地球表面的一半圆弧。回答 13 题。1、若线 ac 位于同一经线圈上新年伊始 a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正好达 90则A、a 点比 c 点的线速度大 B、a、c 位于同一纬线上C、a 与 c 的纬度值相等 D、a、c 可能在同一经线上2、若线 ac 位于晨昏线上 a 点的地方时为 8 时则A、a 点昼长大于 c 点昼长 B、c 点日出的地方时是 4 时C、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D、a 点的区时一定比 c 点的区时早 12 小时3、若线 ac 位于 70N 纬线上且 6 月 22 日晨昏线与 a 点的距离最近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
20、 点的太阳高度为 3.5 B、c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43.5C、a 点处于极昼 D、c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解析】线段 ac 为地球表面的一半圆弧却表现为一段线条说明视角与该圆弧处于同一水平面解题时应将其转化为平时常见的侧视图、俯视图。第 1 题、将图转化为侧视图图 1 读图 1 可知 a、c 的纬度值相等虽不在同一纬线上但其线速度亦相等A、B 选项错误 C 选项正确。a、c 分属于不同的两条经线 D 选项错误。第 2 题、由 a 点的地方时为 8 时推断 a 点在晨线上因晨昏圈为大圆故弧 abc 两端 a、c 位于同一经线圈的两条经线上且 a、c 两点的纬度值相等。据此将图转化
21、为侧视图图 2 图 3 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图可知该日太阳既可直射南半球又可直射北半球 C 选项错误两种情况均是 a 点昼长短于 c 点 A 选项错误a、c 两点经度相距 180但缺乏具体的经度数值再考虑到日期划分故无法确定 a、c 两点的时刻先后 D 选项错误。a 点日出为 8 时则昼长为 8 小时因 a、c 两点分处南、北半球同数值的纬线上故 a 点昼长等于 c点夜长即 c 点昼长为 16 小时推断其日出为 4 时 B 选项正确。第 3 题、由“6 月 22 日晨昏线与 a 点的距离最近时”将图转化为侧视图图 4 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其中 O 点为晨昏线与北极圈的切点与 a 点在同一经线上。a
22、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 909023.5203.5如图 5 所示A 选项符合事实。c 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907023.543.5B 选项符合事实。6 月 22 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a 在 70N 上处于极昼 C 选项符合事实。6 月 22 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D 选项不符合事实。答案:1C 2B 3D【技巧点拨】多角度认识光照图“变形”经纬网线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光照图而服务因此突破了光照图的变化也就掌握了“变形” 的经纬网线。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从不同视角来认识光照图。如图 1 所示我们确定如下几个关键点 B 点为太阳直射点昼半球的中心点、N 为北极点、S
23、为南极点、A 为晨昏线与极昼的切点、C 为晨昏线与极夜的切点、D 点是与 B 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夜半球的中心点、晨线和赤道交点 E 以及昏线和赤道交点 F。1、视野范围解读选取一个位置进行视野分析顺着太阳光线和纬线平行的方向正视昼半球视线如图2、中视角所示从视野范围来看视线正对赤道并和纬线平行能够观察到南北极点和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半球范围。如视角光照图所示 B、C 在正视经线太阳直射经线上 N、S、E 、F 在视野边缘上。2360观察光照图同理我们可以逆时针旋转 360从不同视角按照视野范围观察光照图如图3、所示每一个视角对应一种光照图。其中和、 和、和、和视角关于地心相反。视角与视角相反沿纬
24、线平视观察得到以夜半球为主的光照图。视角主要顺着太阳直射光线是一幅顺光图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B 视野极限可以看到 A、C、E、F 观察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昼半球 视角与 视角相反是一幅逆光图观察到的是完整的夜半球。和分别是从北极点和南极点俯视观察的极视光照图。和是从极点附近顺着晨昏圈来观察光照图是分别以晨昏线的纬度最高点 A 和 C 为中心的昼夜平分的光照图视野极限可看到 B、D、E 、F 。按照视野解读方法每一个视角看到的光照图都是一个大圆区别不同光照图的方法是用关键点的转换来定位。比如视角在和之间可以得到如图 4 所示的光照图。除了注意观察不同视角下同一时刻的光照图呈现不同形状之外还要注意经纬
25、线形状的变化。【变式训练 1】【 湖南省雅礼中学 2011 届高三月考试卷(七)文综】读下图 AC 为地球表面一段圆弧点 B 为弧 AC 的中点。据此回答第 12 题。1、若 B 为极点 A 为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此时湖南农民正在“抢早插晚”抢收早稻、插种晚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C 两点昼夜长短相同 B、A、C 两点太阳所在方位相反C、A、C 两点地方时相同 D、A 、C 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2、若 B 点位于赤道 A、C 两点都位于昏线上则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A、A、B 、C 三点地方时相同 B、B 点地方时为 6 时C、A、C 两点夜长之和为 24 时 D、B 点地方时为 18 时
26、【解析】第 1 题、A、C 两点位于同一纬线和同一经线圈上但分属不同经线所以两点地方时不同。第 2 题、据题意 B 点有可能位于晨线上也可能位于昏线上此时可能为二分日也可能非二分日。但不管什么情况下 A、C 两点的纬度值总是关于赤道对称故选 C。答案:1、C 2、C聚焦之二:光照图的时间本质规律任何形式的光照图都是作为地理试题的信息载体而存在其承载的地理信息即为光照图的本质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知识点的考查。因此能够从光照图中解读出时间信息就意味着读懂了光照图。光照图承载的地理信息时间可分为三大类时间段季节、日期、时刻。1、光照图表示时间段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
27、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为北半球的冬半年。2、光照图表示日期包括具体的日期、今天与昨天的确定 1 具体的日期有三种情况 6 月 22 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12 月 22 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3 月 21 日和 9 月 21 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2、今天与昨天的确定按地球自转方向从子夜线地方时为 0 点的经线到 180经线所经过的地区属今天其余地区属昨天。当180经线与子夜线重合时即 180经线地方时为 0 点时全球同属一天。3、光照图表示时刻任何形式的光照图一定会体现出下列“五线七点 ”中的某几项
28、这就是解读光照图所承载地理信息的关键之所在。光照图中的“五线”、晨线、昏线、正午线、子夜线、180经线。光照图中的“七点”、赤晨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 A 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6:00;、赤昏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B 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18:00,A、B 两点所在经线构成经线圈,A、B 两点的纬度均为 0。、晨昏纬度最高点与极昼切点:晨昏线与极昼的切点 C 点纬度最高,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0:00,称之为“子夜线”。、晨昏纬度最高点与极夜切点:晨昏线与极夜的切点 D 点纬度最高,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称之为“正午线” 。、太阳直射点 E 点其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12:00,称之为“正
29、午线” 。D 或 E 点同 C 点所在经线构成经线圈,E、C 两点的纬度值互余且所处半球相同。E、D 两点的纬度值互余但所处半球相反。、昼弧中点 F 为 12 点;、夜弧中点 G 为 0 点。例 2、【 福建泉州市 2011 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地理】下图所示为地球某区域 AB 和 CD 分别为 70N 和 70S 纬线 AC 和 BD 为经线。读图完成 12 题。1、若 A 地观察到 0 时太阳高度为 0这时期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北京香山枫叶正红 B、北京 6 时以后日出C、三江平原种麦正忙 D、巴西高原草木枯黄2、若 A、D 两点正好日出且 AC 和 BD 经度差为 90则 B
30、 点的地方时是A、3 时 B、6 时 C、9 时 D、12 时【解析】第 1 题、由“A 地观察到 0 时太阳高度为 0”推断出 A 地为晨昏线与极昼的切点即 70N 为刚刚出现极昼的纬线进而判断太阳直射 20N 为北半球夏季。巴西高原属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正是草木枯黄 D 选项正确。第 2 题、A、D 两点正好日出说明 A、D 均在晨线上赤道平分晨昏线 A、D 纬度相等且相距 90 个经度则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与 B 点相距 45 个经度。由“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6 时” 推断 B 点地方时为 9 时 C 选项正确。答案:1、D2、C【技巧点拨】季节判断的八大信息一、四季的
31、形成来自天文的信息提取1、根据地球的公转速度2、根据昼夜长短状况或日出日落时间3、根据日出日落方位二、气候季节变化信息提取气候特征1、气温2、降水如雪线高度变化、海陆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等三、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环流的形成1、根据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2、根据对流层厚度变化同一地区一般是夏季对流层的厚度较大冬季对流层的厚度较小3、根据海陆气压分布状况4、季风风向变化四、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如寒潮、冻害多发于冬春季节台风多发于夏秋季节等五、来自水文现象的季节信息1、根据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方向2、根据河流的水文状况如汛期、结冰期等3、根据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变化六、来自自然景观的季节信息和不同季节自然资
32、源的利用1、根据植被景观的变化2、动物的迁移七、生产生活的季节性1、根据农业生产活动如农作物播种、生长、收获等2、科学家赴南极考察主要在 11 月到次年 3 月八、环境问题的季节特点1、赤潮现象在气温、水温较高季节的发生频率大2、沙尘暴发生在降水较少冷空气活动频繁的冬春季节3、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扩大时为北半球的秋季 9 月 11 月【变式训练 2】【 江西省上饶市 2011 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下图中 MPN 为晨昏线 MON 为纬线 O 为 MN 的中点 OP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 O 点地理坐标为 50S120E 完成 13 题。1、当 OP 距离最远时A、O 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3
33、0 B、P 点此时处于极昼C、MN 之间距离最远 D、M 点正好日出2、若 O 点此时夜长昼短则北京的地方时为A、12 时 B、 0 时 C、11 时 44 分 D、23 时 44 分3、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P 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当 P 点离极点最远时下列说法不可能的是A、寒潮、暴雪正肆虐我国 B、北极黄河站为极昼C、巴西高原草木凋零 D、新德里日出为地方时 6 时【解析】第 1 题、因 O 点是固定的故当 P 点位于南极点时春分或秋分 OP 距离最远。此日 O 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40A 选项错误。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B 选项错误。该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MN 之间相距 180 个经度其距
34、离达到了最远 C 选项正确。因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M 点是否位于晨线上故不能确定 M 点是否日出 D 选项错误。第 2 题、O 点夜长昼短则南极附近出现极夜 P 点为晨昏线与极夜的切点地方时为 12 时即 120E 地方时为 12 时。北京经度为 116E 可计算出其地方时为 11 时 44 分 C 选项正确。第 3 题、P 点在夏至日或冬至日离极点最远。如果是夏至日则 B、C 选项描述属实如果是冬至日则 A 选项描述属实。除赤道外其余地区只有在春分、秋分两日的日出才是地方时 6 时 D 选项错误。答案:1C 2C 3D聚焦之三:地球运动中的“对称美”规律在高中阶段研究地球运动规律时为了简化处理
35、很多时候将地球看做是一个正球体而且将地球的自转、公转也看做匀速运动。由此产生了很多具有“对称”的地理现象。1、在同一天中 N 的昼长等于 S 的夜长 N 的夜长等于 S 的昼长。如下图2、在同一天中纬度关于太阳直射点对称的两点其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且正午时太阳方位相反。如下图3、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夜分布是一样的,即其昼长、夜长、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等都相等。因为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下图 a与 b 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 c 与 d 这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4、关于春分、秋分对称的 A、B 两天其昼夜分布关于赤道对称即 A 昼长等于
36、B 夜长 A 夜长等于 B 昼长。因为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关于赤道对称。如下图 a 与 b 这两个日期关于秋分对称 c 与 d 这两个日期关于春分对称5、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关于当地正午 1200 对称。如下图6、对观测点而言关于正午对称的两个时刻其太阳高度一样、太阳方位关于正午时刻的经线南北向对称。如下图如果某地某天是东北日出则该地当天一定是西北日落例3、【 长沙市一中 2011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地理】下图是甲、乙两地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2 题。1、若这一天为 6 月 22 日则乙地的地理坐标最接近A、40N、52.5E B、40N、127.5WC、4
37、0S、52.5E D、40S 、127.5W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关于地心对称 B、关于地轴对称C、关于赤道对称 D、关于极点对称【解析】第 1 题乙地夏至日昼长 15 小时位于北半球乙地北京时间 1630 为正午计算可知其经度为 52.5E。第 2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地的昼长加起来为 24 小时符合“在同一天中 N 的昼长等于 S 的夜长 N 的夜长等于 S 的昼长” 这一规律从而推出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但分别处于南、北半球由两地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地方时相距 12 小时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圈上的不同经线上即甲、乙互为对跖点。答案:1A 2A【技巧点拨】对跖点的特点对跖点就是球面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其经纬度符合“经度互补各东西纬度相同分南北 ”如 20N、20 W与 20S、160 E。在高中阶段对跖点有五个特点1、两对跖点的地方时相差 12 小时2、两对跖点的季节相反3、两对跖之间的球面距离是地球任意两点球面距离中最长的数值约 2 万千米半个大圆的长度4、两对跖点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相同昼夜长短正好相反一对跖点的昼长等于另一对跖点的夜长5、两对跖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变式训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