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下载: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全面部署了“十二五”环境保护任务,为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环境保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进。一、作为世界问题复杂体的环境
2、问题是工业化付出的沉痛代价环境问题表面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环境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显现。人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从 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
3、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例如,1952 年12 月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产生大量煤烟,引起大面积烟雾、发生严重烟雾事件,能见度突然间变得极差、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呼吸困难、短短几天就导致伦敦 4000 多人死亡,震惊世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严酷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在环境意识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版过著名的三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舂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她指出,人类一方面创造出了高度的文明,另方面又在毁灭
4、自己的文明。“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 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其中代表性的语言和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的政治宣言。代表性语言和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类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这三本书的出版,让人类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方式、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三次世界性环境会议为
5、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三次奋起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 19V 年6 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的共同看法和共同原则。第二次飞跃是 1992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次飞跃是 2002年 8 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我国环境保护是从上世纪 70 代开始的。1972 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
6、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受到各国首脑的推崇。邓小平在上世纪 70 年代提出现代城市要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江泽民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胡锦涛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过深刻反思、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工业化付出的沉痛代价,是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的非线性问题、是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的世界问题复杂体。从本质上看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道路、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环境出了问题、必须从经济方面找原因、寻出路、求突破。典型案例: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作区位于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 24 公里长的一段河谷地带,即马斯峡谷的列日镇和于伊镇之间,
7、两侧山高约90 米。许多重型工厂分布在河谷上,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工厂,还有石灰窑炉。1950 年12 月 1 日至 5 日,时值隆冬,大雾笼罩了整个比利时大地。由于该工业区位于狭长的河谷地带,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由于逆温层低层空气温度比高层空气温度还低,影响空气对流,致使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地面上大量积累,无法扩散,二氧化硫的浓度也高得惊人。在这种气候反常变化的第 5 天,这一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几千人呼吸道发病,有 65 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5 倍。发病者包括不同年龄的男女,症状是: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
8、呕吐。咳嗽与吁吸短促是主要发病症状。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脏病与肺病的患者。尸体解剖结果证实: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呼吸道内内壁是致死的原因。其他组织与器官没有毒物效应。事件发生以后,虽然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了调查,但一时不能确证致害物质。有人认为是氟化物,有人认为是硫的氧化物,其说不一。以后,又对当地排入大气的各种气体和烟雾进行了研究分析,排除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认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据推测,事件发生时工厂排出有害气体在近地表层积累。据费克特博士在 1931 年对这一事件所写的报告中,推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5100 毫克/立方米967 微克。空
9、气中存在的氧化氮和全属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会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转化,加剧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而且一般认为是具有生理惰性的烟雾,通过把刺激性气体带进肺部深处,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在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中,地形和气候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地形上看,该地区是一狭窄的盆地;气候反常出现的持续低温和大雾,使得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在河谷地区的大气中积累到有毒级的浓度。该地区过去有过类似的气候反常变化,但为时间很短,后果不严重。如 1911年的发病情况与这次相似,但没有造成死亡。2美国多诺拉事件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匹兹堡市南边 30公里处,有居民 1.4 万多人。多诺拉镇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
10、两边高约 120 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多诺拉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多年来,这些工厂的烟囱不断地向空中喷烟吐雾,以致多诺拉镇的居民们对空气中的怪味都习以为常了。1948 年10 月 26-31 日,持续的雾天使多诺拉镇看上去格外昏暗。气候潮湿寒冷,天空阴云密布,一丝风都没有,空气失去了上下的垂直移动,出现逆温现象。在这种死风状态下,工厂的烟囱却没有停止排放,就像要冲破凝住了的大气层一样,不停地喷吐着烟雾。两天过去了,天气没有变化,只是大气中的烟雾越来越厚重,工厂排出的大量烟雾被封闭在山谷中。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令人作呕。空气能见度极低,除了烟囱之外,工厂都消失在烟
11、雾中。随之而未的是小镇中 6000 人突然发病,症状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四肢乏倦、胸闷、呕吐、腹泻等,其中有 20人很快死亡。死者年龄多在 65 岁以上,大都原来就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和当年的马斯河谷事件相似。这次烟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镇上的工厂油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全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毒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毒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以致暴病成灾。二、 “十一五”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十五”期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把环境保护摆上更
12、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经全国人大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出台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环境保护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污染减排是硬约束。2010 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 2005 年分别下降 12.45%和 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国务院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节能减
13、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减排任务、强化责任考核,加大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环保投资达 1564 亿元,是“十五”投资的近 3倍,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达216 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怏车道。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 283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5 亿吨,新增污水管网约 6 万公里、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 77%,累计建成 5.78 亿干瓦 燃煤脱硫机组、脱硫机组比例从 14%提高到 86%。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 7683万干瓦、淘汰落后产能炼铁 1.2 亿吨、炼钢 0.72 亿吨、水泥 3.7 亿吨
14、,平板玻璃 4500 万重量箱、造纸 1130 万吨。2010 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 类水质断面比例为 51.9%,劣 类水质断面比例为 20.8%,分别比 2005 年提高14.4 个百分点,下降 6.6 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6.3%和 12%。2.环境保护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作用逐步显现。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文件,明确经济建设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调整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取消对200 余种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出口退税,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
15、目不予新增贷款。完成环渤海、成渝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措施,拒批投资近3.2 万亿元的“两高一资”等建设项目。深入推进重点工业行业污染防治,强化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和后督查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贡献。2010 年、全国造纸、化工和纺织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比 2005 年分别下降 73.9%、66.7% 和 50,、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下降72.5%、58.1%和 50%。3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战略全面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号召、是新时期推
16、进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大战略思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建立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十一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完成率为 87T%、比“十五”提高 22.8 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 1389亿元。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重点城市供水量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4.8%、解决2.15 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推进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4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逐步建立。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创新思路,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就是重大举措和突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
17、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严格新车型环保标准控制,出台补贴政策加快老旧车辆淘汰。2010 年我国新车的单车排污量比 2000年下降 90%以上。5集中整治重金属等关系民生的污染问题初见成效。国务院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 5 个重点防控行业和 138 个重点防控区。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2010 年下达资金 15 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 526 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带动地方投资 3000多亿元,城市垃圾无害化处
18、理率达 72.4%,比“十五”期末提高 20 个百分点。加强城市噪声环境监督管理,努力解决噪声扰民问题。6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继续强化。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经国务院同意,环境保护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2588 个、占国土面积的 14.9%。中央财政安排 40 亿元实施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支持 6600 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入资金80多亿元,2400
19、 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7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截至 2010 年底,我国大陆已建成投运核电机组 13台,在建核电机组 28 台,总体运行安全,可靠性逐步提高。各类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等在役核设施安全可控。老旧核设施退役和污染治理工作稳步实施,建成 31 个放射性废物库项目,高风险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和核辐射预警系统、逐步强化核安全监管能力。有效开展汶川地震、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置工作。8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物权法、刑法修正案及其他有关法律中也针对环境保护作出新的相关规定:
20、开展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等环保相关法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国务院颁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晶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 8 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出台脱硫电价、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一系列政策,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试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现行标准达1300 项。9环境执法监管和能力建设切实加强。每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06 年以来共查处环境违法企业 8 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近7300 家,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中央安排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70 多亿元,支持全国半以上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完成
21、标准化建设、初步建成了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开展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破冰之年:2011 年10 月 24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此草案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拟首次赋予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立法上的突破以外,各地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实践。2011 年6 月,昆明市环保局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
22、件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环保部门针对侵害环境公共利益的污染行为,要作为原告要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2011 年9 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与曲靖市当地环保局共同作为原告,状告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和陆良和平科技有限公司污染。10 月,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2011 年11 月,浙江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由平湖市检察院向平湖市人民法院依法提起。目前,此案正在审理过程中。三、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仍将增加、环境压力继续加大、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是污染减排
23、任务非常艰巨。污染减排指标由两项扩大到四项,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的减排;领域由工业与城镇扩展到交通和农村。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 8%-10%的目标,既要消化污染增量、又要削减污染存量、到 2015年共需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等、这些污染物排放量排放的基数分别占 2010年的24%、29%、26%、35%。2011 年前三季度,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但氨氮排放量仅下降 0.9%,氮氧化物排 放量反而上升 7.2%。二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全国 1/5 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为劣类,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
24、域性大气污染日益突出,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直观感受不一致。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下降、受污染耕地威胁食品安全。三是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化学品污染事件频发、仅 2011年就连续爆发了渤海蓬菜油田漏油、云南曲靖铬渣非法倾倒等环境事件。1.2 万座尾矿库中危、险、病库占 12。4%,对周围水和土壤环境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29%的城市没有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 施。四、是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亟待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补偿、生物安全等任务艰巨,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农村地区生活污水肆意排放、生活垃
25、圾无序堆放现象普遍。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严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中、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在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反思和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不宽容污染。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仍是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这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是重要前提。所面临的突出难题就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社会主义初级
26、阶段绝不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绝不宽容污染。在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搞现代化,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农业转入工业、服务业,从农村进入城市,以及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安全、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压力,都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 3O多年里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压缩型、结构型和复合型特点。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巨大、资源环境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突出、解决起来也比任何国家都要困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
27、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2环境保护是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工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环境保护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先导、优化、倒逼、扩容、增值等综合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杀手锏”、“控制阀”和“助推剂”。3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
28、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以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努力方向就是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当前,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不少。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出重拳、用重典,严打环境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4环境保护可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
29、就是要建设以资污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加强生态环保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我们要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勇于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5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表明,自然生态环境就是自然生产力,
30、民族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无一不与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汹涌澎湃的尼罗河孕育了璀璨的古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的荣枯消长直接影响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滋润着绚丽厚重的中华文明。但是,因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文明衰亡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我国古代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水草丰茂的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如今变成不毛之地,闻名于世的北非撒哈拉文明因水源丧失而消亡。为子孙后代的福祉着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着想、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保护好今天赖以生存的家园,维护好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四、坚持在发
31、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李克强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回顾历次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大会,都有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1973 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 32 字方针。1983 年召
32、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1989 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向环境污染宣战”、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1996 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保护环境的实质是保护生产
33、力、把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两大重要举措。2002 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与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环保事业,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路子。2006 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在于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1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揭示,是做好环
34、保工作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我们决不能为了发展而宽容污染。否则,就会出现“开上宝马车,喝不上干净水”的尴尬局面,那是对现代化的讽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推进在保护中发展。2探索环保新道路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环保实践的系统总结
35、,是引领环保事业不断前进的鲜明旗帜。探索环保新道路源于环保系统三十多年的实践,在 2008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达成共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提炼和概括。在2011年 1O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作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十一五”时期,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眭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积极探萦环境保护新道路等战略思想。受到人大常委会的一致认可。在 2011年国合会年会上,中外委员和与会专家对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内涵和目标,给予广泛赞同。
36、这充分说明,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旗帜。3环保新道路的内涵是“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 “代价小”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期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探索环保新道路
37、的根本要求是独立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难题。两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的要求,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先导、扩容、增效和倒逼作用,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推动创新转型和绿色发展。 5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核心是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
38、相关。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建设的新任务,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标志。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环保为民惠民利民的理念,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晶、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6探索环保斯道路的目标是着力构建六大体系。一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二是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污染防控体系,从生产源头和全过
39、程减轻环境污染,提升污染治理能力。三是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评价指标,重点解决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实际感受不一致问题。四是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实施重大环境科技工程和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健全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基准和标准。五是完各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程序、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执法监督系统。六是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使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的形咸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践行环保的良好氛围。五、全面推进“
40、十二五”环保事业新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五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这个难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这个重点、积极应对污染减排这个热点,集中精力抓好“四件大事”和“三项主要工作”,扎实完成 2O12 年重 点任务、不断推动环保工作迈上新台阶1精心统筹四件大事一是以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为实践主体、丰富完善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升华才能带来实践的变革,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是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的关键构成和重要基石。要继续深化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
41、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演替、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规律的认识,夯实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二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为龙头,全面构建环境法律法规框架。配合全国人大修改好环境保护法,重点解决部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不落实、司法保障支持不够、一些制度不符合当前实际、与单项法律法规不衔接等问题、更加强化环境保护法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全面推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环境标准建设。三是以出台环境保护部组织条例为契机、理顺健全环境保护职能和组织系统。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环境保护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职能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和
42、督察体制机制,加强国家环境监察职能。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规划、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四是以完成污染减排为主要任务 ,着力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这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环保工作的永恒主题。环保工作要善于“接地气”,充分体现民众的期待和诉求,广泛调动民众的力量,为我们攻坚克难提供生力军。 “十二五”污染减排指标由两项扩大到四项,领域由工业和城镇延伸到交通和农村,完成减排任务的难度和压力更大,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我们要迎难而上,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继续强化三大减排措施,向结构减排要空间,向工程减排要潜力,向管理减排要效益,坚决完成总量削减任务,推动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全
43、力抓好三项主要工作一是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提高监督管理水平既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绩效的必然要求。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二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领域。要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深化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三是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不断增强环境
44、保护能力,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考核。3努力完成 2012 年环保重点任务2012 年是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年。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新发展。按照上述总体要求、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第一,全力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2012 年确定的年度污染减排任务是:与2011年相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
45、减少 2%、氨氮排放量减少 15%、氮氧化物排放量为零增长。要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抓紧分解目标任务、完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增量、加大考核问责力度。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前置审核,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快污染物治理、重点治污工程、烟气脱硫脱硝、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机动车减排,开展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严格监管、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挖掘治污潜力,提高治污效率。要根据核查结果,对未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的地方和企业集团,严格执行项目“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
46、问责。第二,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进战略环评,突出抓好化工石化等高环境风险产业园区、流域梯级开发、重要航道建设等规划环评,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加强对石化、钢铁等行业项目环评管理,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对于没有认真兑现环评承诺,造成较大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的地区和企业集团,坚决实行“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措施。全面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继续强化环评全过程监管,制定环境影响后评价办法。第三,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健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温家宝 2011 年 1
47、1月 15 日在会见国合会外方委员时指出,要重视完善环境监测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更加接近。李克强在第七次环保大会讲话中要求,要抓紧修订和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依据各地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要求分期实施,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使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相一致。环境保护部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是鲜明的、积极的。2011 年8 月 9 日人民日报的“声音“栏目,曾刊登了我的一段讲话、标题就是监测数据和群众感受不能“两张皮”。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必须避免出现“两张皮”、人民群众遭受污染之害,而监测数据自说自话。就环境空
48、气质量标准问题,我们有四点要求:一是要尽快出台。该标准已不能适应我国空气质量管理需要、必须抓紧修改完善,增加细颗粒物(PM 2.5)浓度限值,臭氧(O 3)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的尽力争取早发布。二是要分期实施。我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差异较大,新增指标监测需要开展仪器设备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要指定一些经济技术基础较好且复合型大气污染比较突出的地区率先实施该标准,积极鼓励各省(区、市)根据区域情况和工作需要提前实施。2012 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 2.5 和 O3 监测,2013 年在 113
49、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 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 年1 月 1 日,这是该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要做到“三个率先”,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率先争取早日和国际接轨,率先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三是要组织开展研究。对 PM2.5 和 O3 形成机理,以及相应的控制工程技术和预警应急预案,要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四是要逐步与国际接轨。标准制定必须与环境质量现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以美国的可吸入颗粒物(PM 10)和 PM2.5 标准为例 ,美国 1987 年将 PM10 列入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基本解决PM10 的污染问题后 ,于 1997年发布 PM2.5 环境空气 质量标准,着手解决 PM2.5 的污染问 题。欧盟的情况也类似。目前,我国空气污染依然十分严重,总悬浮颗粒物(TSP)和 PM10浓度水平较高,两种污染物的污染问题还未根本解决。这决定了我国的标准与国际接轨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全力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