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洞口淘金桥(图文) 中国最神奇的桥 湖南洞口淘金桥(图文) 湖南洞口淘金桥 洞口淘金桥位于湖南省洞口县距县城 15km 的淘金村。该桥跨越渍水上游古楼河的木鱼塘峡谷,是一座自锚上承式悬带桥。桥长 74m,设计跨径 70m,矢跨比 1/9,桥面宽 4.5m 。该桥上部结构由端锚梁、连续 T 梁、盖梁排架和主索悬带组成。桥面系作为受压构件用来平衡悬带的拉力。在施工阶段需要设置临时的隧洞式岩石锚碇,用以锚固两组由 48根 5 钢丝组成的主索。在预制悬带槽形底板安装完成后,现浇主柱排架,然后安装 T 梁和现浇横隔板。在浇注悬带槽内的混凝土后再放松外锚使整个结构形成自锚体系。于 1989 年 1
2、月建成通车。 关于设计思路 主索悬带是主受力构件,整桥的竖向荷载由预应力索承担,也充分发挥了钢材的抗拉能力 ;桥面梁板结构既用于通车,又作为受压构件平衡拱的水平力(绝对的 “一石二鸟 ”),也充分发挥了混凝土的抗压能力; 中间的主柱排架作为次结构,以减少跨度 整个结构自身锚固平衡,所有材料无一点浪费。它与正常的系杆拱桥相比:第一,省材料,正常拱产生的是水平推力,只能用受拉构件来平衡;而上承式悬带桥是倒拱,产生的是水平压力,桥面可以直接作为压杆来平衡,节省了一组受力构件;第二,施工方便,上承式悬带桥自下而上施工,悬带可以直接作为主柱排架和桥面梁板的施工平台,不需要另外支设脚手架;第三,外形更美观
3、,整个桥就是一张露齿的笑脸(哈哈,瞎掰了)。 想来想去,越来越佩服这样的天才设计了,咋的我就想不到呢,呵呵!网上一查此桥设 计者为吴琦瑛,一个自学成才的桥梁专家(后面将大篇幅谈到他)。网上再查一下,这样的桥又可叫“上承式预应力混凝土吊桥 ”,全世界也没有几个,第一座为哥斯达黎加的科罗拉多桥, 1972 年建成,设计者居然是林同炎(我崇拜的偶像啊),附上该桥图片先(至于这个桥学问更大,呵呵留着以后研究)。两座桥放一起就像一双兄弟,有着共同的父母。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在那个信息不发到的社会里,吴受了林的启发,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 关于设计者 淘金桥的设计者是吴琦瑛,网上关于他的报道很少,我还是在洞
4、口县的官方网站把他挖出拉的。看了那篇对于他的长编报道,让我思考了更多的问题:什么才叫一个真正的结构工程师,考个注册就够了么?工程师的技术是干嘛用的,为自己谋私利还是为人们谋福利? “吴琦瑛,男,汉族,洞口县高沙镇人。 1940 年 8 月山生,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 1956年 4 月参加工作,先后从事水利、公路、桥梁等专业技术工作,高级工程师。从 1979 年至 1992年 2 月连任湖南公路学会 3 届理事。吴奋发自学,刻苦实践,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共设计、施工大、 中整桥梁 23 座,总长 2434 延米。与由国家包干勘测、设计与施工所完成的同跨径、长度相比,节约钢材 78%,节约木材
5、79%,节约投资 60%。 1974 年建成我国时为最大波跨 7米的石砌双曲拱桥 湛田桥; 1978 年建成净垮 87 米的石砌单波双曲拱桥 平溪江大桥; 1980年建成净跨 70 米的单室箱型拱 龙井桥,此桥与木瓜桥均被 1982 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农村道路交流会上列为推广桥型。 1986 年运用转体施工工艺建成净跨 90 米单式程型拱 石背大桥。 1989年建成全国第一座跨径 70 米上承式悬带桥 淘金大桥。 1993 年建成净跨 100 米 X 型双肋中承式拱桥 高沙大桥。吴还先后撰写论文 28 篇,发表在公路运输技术、桥梁建设、中南公路工程、湖南公路及 等刊物上。 1987 年,交通部授
6、予 “双文明标兵 ”称号。同年 l0 月,出席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9 年,湖南省人民改府授予 “特等劳动模范 ”,同年 9 月,国务院援予 “全国先进工作者 ”称号。 1991 年 9 月,全国总工会授予 “全国自学成才者 ”称号。 1993 年元月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 上面是邵阳市网站上吴的简介。他只有初中文凭,却自学成才;他没有任何辅助软件 ,全部用的概念设计;他的整个设计理念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钱建最 实 用的桥。对比我们现在,一个几层的砖混都恨不得 pkpm 建模计算;哪个构件受力稍大点就加大截面增加配筋;只要有回扣拿,设计的施工工作量可以一加再加 96 年通车的武汉长江二桥,建成时顶着几个国内国际领先的光环,现在呢,武汉市政府刚刚拿八千多万出来对二桥进行全面维修,我们的技术究竟是在进步还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