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52386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这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认真考察研究的科学家的共识.例如 ,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 1929 年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 并对晋西陕北破坏森林后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情景很感慨地说:“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1955 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 ”.这一科学结论为大量历史资料所证实.人类行为:据考证,在秦汉以前 ,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 例如, 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

2、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 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 ,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 407 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 临广泽而带清流, 吾行地多矣 ,未有若斯之美” (载 元和郡县志 ).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战国以后,情况逆转。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特别是两汉、隋唐、明清各代均有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人口增加很快。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战乱的平凡,要求有充足的军饷供应,这些使得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扩耕种粮,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但由于粮食单产低,只能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黄土高

3、原的大片森林被毁,土壤遭到冲刷、侵蚀,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个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 (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 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 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 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 皆分亩为屯”的记载. 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

4、, 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 ,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 ”.据明经世文编 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 ,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 “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 .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 ,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形成了现在这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自然方面:新生代早期,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早第三系地层多呈红或浅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早更新世早期,黄土高原内在一些第三纪末

5、形成的古侵蚀或断陷盆地边缘和盆地内,形成很多河流及大小不同的湖泊,其中堆积了厚大的湖相沉积。在早更新世末期,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起来,雨量减少使这些湖泊逐渐萎缩,乃至干涸消失,并演化成河流。中更新世开始时,由于新构造运动对环境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气候变为温湿和干凉交替的波动。这一时期河流最为发育,河水流量也与气候变化相对应而呈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增多或减少的变化规律。到晚更新世初期,干旱气候开始显著。到全新世,黄土高原则明显地被干旱少雨的气候所控制,北部向沙漠化方向演化。在整个第四纪时期内,黄土高原的古气候环境的主要变化时期是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末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