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 24 讲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 识 点 一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百 家 争 鸣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性善论”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 “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线索二:
2、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基点盘查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
3、瓦解。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和早期儒学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春秋 孔子(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1)政治:“仁政”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战国荀子(1)政治:“仁义”
4、和“王道” ,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辨析比较(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
5、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 “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重点理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
6、侯混战, “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2荀子思想的特点:杂取百家强调“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 ;他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他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广泛吸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3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
7、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 “德治” ,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 ,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 “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4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知识解释下列历史现象(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示:孔子强
8、调“为政以德” ,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主张“克己复礼”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 。(2)1988 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 2500 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提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如战争灾难、道德沦丧等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孔子所倡导的“仁” “中庸”等人文思想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提示:孔子出生在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极力维护周礼,希望统
9、治者“克己复礼” ,推行德治,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他代表小生产阶层利益,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追求一种新社会秩序。应用贯通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该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 B 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 “实用性” “道德体系” “礼仪” “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 B 项正确。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 )思想家 基本主张? 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
10、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子解析:选 A 题干中“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知足而止 ”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换观点相符,故 A 项正确。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解析:选 B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 “法术”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要以“法术”和“规矩” ,属于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故 B 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C 项错误;道家主
11、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故 D 项错误。 知 识 点 二 汉 代 儒 学 成 为 正 统 思 想 基点盘查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3汉武帝的举措(1)思想:接
12、受董仲舒的新的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3)教育: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辨析比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的儒学了。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重点理解1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关系(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
13、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2)“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3)“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体用关系, “天人合一”是体, “天人感应”是用。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
14、,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3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汉书食货志 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提示:反映了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社会景象。说明汉初统治者需要在政治上采取黄老之学作为指导思想。(2)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
15、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提示:“礼官劝学” “讲义洽闻” “举遗兴礼”等几个方面,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3)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提示:“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 ,表明“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政治化。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使皇权理论化。应用贯通1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 ”学说B将儒学神
16、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 黄老之学”解析:选 B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 A 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 B 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 “为政以德” ,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 C 项错误;“天理” 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 D 项错误。 2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人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 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 )掩饰自己出
17、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A BC D解析:选 B 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取得上层支持” ,故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故正确;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故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 诗经 尚书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左传 周官 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
18、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解析:选 D 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 A 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 B 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 C 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 D 项正确。 主 题 一 “异 彩 纷 呈 ”的 治 国 思 想 先 秦 诸 子 思 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主张“依法治国” ,同时也重视“德治建设”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民本思想、 “大一统”思想都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先秦诸子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
19、诸子百家提出的治国济世主张,这些治国济世主张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彰显先秦诸子思想在今天仍大放异彩。史识系统理解1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
20、张及代表阶级学派代表 主张 代表阶级道家 (老子) “道” 、无为、小国寡民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处世的态度儒家 (孔子) “仁” 、克己复礼 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要求维护统治儒家(孟子、荀子 )“仁政” “仁义” “王道”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法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 “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
21、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史料迁移应用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序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
22、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 2000 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史料三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
23、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史料四句话,四层含义,分层概括是获取信息的关键。史料二反映梁启超以儒学的博大精深高度评价孔子。史料中三处省略号前的有效信息表达了梁启超从儒学创立、发展教育以及政治影响三个方面对孔子作出评价,指出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史料三体现了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两个方面”,从中概括。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
24、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提示: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史料二中梁启超高度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可以善 2000 年迄今之中国”的依据是什么?提示:思想不受时代的限制。(3)根据史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提示:体现:修己、治人(或加强自我修养、加强法治 )。原因:儒学的自身价值和发展更新;在东南亚地区具有稳定性和历史渊源;政府的有效推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为儒学提供
25、再生的契机。 主 题 二 儒 学 的 官 方 化 汉 代 儒 学 成 为 正 统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学说,使皇权带有了神秘的色彩。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使儒学逐步官方化,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史识系统理解1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 ,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
26、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
27、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 ),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
28、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 “仁” “仁政” “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史料迁移应用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 (摘自 2014 年江苏高考 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史料三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
29、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教你读史史料一出自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是第一手历史史料,高度评价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省略号前的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影响。史料二反映董仲舒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已同原始儒学有了较大差异。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注意画线部分关键语句的作用。处反映了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处说明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处反映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史料运用(1)史料二中董
30、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改 编 题 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史料三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提示:史料三表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说明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课堂模拟精练明热点、强知能1(2016武汉调研)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无为而治 B兼
31、爱非攻C以民为本 D礼乐典制解析:选 C 题干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故民之从之也轻”的意思是君主要让百姓能够生存,体现出了民本思想,故 C 项正确。2(2016河南八市联考)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 ,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解析:选 C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反映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32、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故 C 项正确。3(2016石家庄质检)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
33、秋战国时期,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4(2016中原联考)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A强调制度与秩序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重视道德与人伦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析:选 B 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是对孔孟儒学的新发展,故B 项正确。5(2016唐山摸底)史记封禅书 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
34、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 。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 “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解析:选 A 材料中君主的行为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诸侯的行为是对君主的服从,这一行为昭示的是天下统一的观念,故 A 项正确。课下仿真训练提速度、保规范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
35、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选 C 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的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符合战国时代统治阶级的需要。2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 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 “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
36、臣关系解析:选 A 孟子发展了孔子 “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据材料“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以父母论君民关系,故 A 项正确;作为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且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而非“君臣关系” ,故 B 项错误;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阐释了君民关系,而非 “君臣关系” ,故 D 项错误。 3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
37、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 B韩非子C老子 D墨子解析:选 C 依据材料“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 项符合题意。4(2016宝鸡检测)“明君制民之产( 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
38、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体现了( )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解析:选 B 材料重点讲了君主要好好对待老百姓,从而让人民过得更好,国家安定太平,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 B 项正确;其他思想家主张与材料不符,故A、C、D 三项错误。5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
39、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解析:选 B 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 A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 ,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思想,故 B 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 C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 D 项错误。 6(2016河北百校联盟联考)某思想家指出:“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A BC D解析:选 C 据“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
40、令不行”和“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可知为法家思想,属燕国,故 A 项错误; 属齐国,故 B 项错误;属秦国,故 C 项正确;属楚国,故 D 项错误。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 “民本”特色D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解析:选 D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表述错误,故 A 项错误;法家学说经过董仲舒改造,故 B 项错误;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并没有失去先秦的“ 民本”特色,故 C
41、 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故 D 项正确。8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解析:选 C 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他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提出这一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
42、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 C 项正确。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选 B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10在汉代存在的 400 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反映出
43、汉代( )A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B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C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D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解析:选 A 汉代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强调“三纲五常” ,妇女地位低下,而材料反映了宫廷女性可以参政议政,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朝廷的鼓励,故 B项错误;宫廷女性不能代表所有女性,故 C 项错误;女权运动开始兴起是在近代维新变法时期,故 D 项错误。11(2016邯郸模拟)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
44、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解析:选 C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 ,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12 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解析:选 B 题目问的是主要原因,董仲舒的推动只是主观原因,故 A 项错误;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
45、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故 B 项正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 C 项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4 分,第 14 题 16 分,共 40 分)13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478 年(孔子死后第二年) ,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材料二 据汉书 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 195 年,汉
46、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公元 29 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公元 59 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材料三 据新华网报道,2005 年是孔子 2556 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5 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 月 28 日 8 时 10 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
47、。世界各地的 30 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 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 3 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 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6 分)领域 信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10 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 (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鲁哀公下令” 说明诸侯强大,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兴起;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
48、作答;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书册等保存起来” 、 “并且按岁时祭祀”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四次祭孔可以得出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第二小问,结合汉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的举措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奖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世界各地的 30 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 以特别节目的形式”作答;第三小问,可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分析。答案:(1)每个领域任答一点。领域 信息政治现象 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 经济现象 衣、冠、车、琴的生产;建造房屋文化现象 儒学产生;祭祀文化流行;制作使用书册(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