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46967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藏北人家展现了藏北牧民措达一家人在草原上非常普通的一天的生活。再现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是一段完整的故事。通过片子我们能够感受到藏民族在与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这样一种主题的表达蕴含在所有的声画形象中。例如在阐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时选择了措纳在草原上独自一人放牧、纺线时的生活场景。这种安静的放牧环境是一个思考的好环境,用它来表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比较合适。从表面看起来,解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价值观,而是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说“藏北牧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是不计报酬的”,而这种“相互帮忙”和“不计报酬”恰恰是藏北牧区的特点,与

2、沿海地区的情形大相径庭。解说词利用这个有意义的细节画面,使观众很自然地领悟了片子的深层意义,透过事实了解了藏北牧民的价值观。接下来影片又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讲述了藏北牧民的婚姻观。婚姻是涉及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情,利用罗追帮助措达洗头这个细节,正好表现了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与配合。用这段画面来讲述婚姻观,特别是讲述稳固的婚姻关系,是比较合适的。纵观上面三段影片,讲述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理念。从人生观、价值观讲到婚姻观,阐述每一种观念时皆精心选择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细节,借助于这个细节把观念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甚至只字不提观念本身,选取典型意义的画面细节,不着痕迹的给我们传递藏北牧民的人生

3、观、价值观、婚姻观。透过这些,让我们感受到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生存状态。只是饶有兴味地描述事实,但观众透过事实所体会到的则是观念。透过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纪录了藏北牧民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它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首先,他的主题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主题更趋向于深层、永恒的内容。藏北人家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 高晓虹电视片是以视觉为主、视听结合的艺术。谈到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不论是什么题材、体裁的电视片,都有一个共同的标

4、准,就是解说词必须与画面有机配合。这里,让我们通过一部曾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金熊猫”奖的作品藏北人家来进一步讨论画面与解说的配合方法与技巧。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的配合方法,对我们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和各类电视片的创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一、电视画面往往是具体的,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逐步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逐步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画面)羊群走进画面。从走动的羊群拉摇到沐浴在晨光中的帐篷,画面连续展现了若干个羊群的镜头。】解说词就从羊说起。这段画面始终没有出现牛和马的镜头,解说词便只轻轻一点,一笔带过。谈及羊、牛、马时,解说词写得切实、具体,接下来告诉人们,“这

5、些财产属他们个人所有”。一句话点出了藏北牧区的现行体制。在那遥远的藏北草原,在那片不为人们熟悉的土地上,这些财产也归到了个人名下,不属于集体和国家的,也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沿海地区的大政方针步调一致。接下去一句“措纳家的财产在藏北属中等水平”,把措纳的牛、马、羊这些个人财产拿到藏北这个大环境中去比较。使我们从画面上的羊群了解到藏北牧区的体制和藏北牧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一般情况下,谈到体制和整体生活状况时,往往容易空话连篇。而这段词从具体的羊、牛、马写到抽象的体制和藏北牧区的整体生活水平;从看得见的牲畜写到看不见的道理和观念,这不仅使解说词严谨地与画面相互配合,而且在事实的

6、基础上阐述道理也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二、数字的表达应选用合适的视听元素【(画面)重复上一段羊在画面上走动的几个镜头。】这段解说在谈到措纳家牲畜的数量时是这样写的:“措纳家有将近 200 只绵羊和山羊,40 多头牦牛和 1 匹马。”解说词为什么不把准确的牲畜数量清清楚楚地告诉观众呢?比如,把上段词改成:“措纳家有 196 只绵羊和山羊,48头牦牛和 1 匹马。”人们不会怀疑主人对自家牲畜的确切数字的了解,更不会是记者数不清楚。一般说来,数字的报道有其自身的规则和报道方式,不按科学方法报道数字,不仅使观众记不住数字的内容,而且一连串的数字还会成为有害的干扰元素,影响的收视效果。例如,我们从国家

7、统计局得到一组数据,截止到 12 月 31 日,2001 年某某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 938516427 元。这个数字报道得十分准确,但观众很难记住全部数字,甚至因为数字太长、太复杂,连最重要的前面几位数字都记不得了。观众看电视时,一般处于休闲、放松、随意的状态,并不处于精神高度集中、头脑积极运作的状态,所能记住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更何况数字的出现往往是在观众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播报出来的,观众并不知道后面将有重要数字出现,也就不会刻意去记忆它。这就要求数字的报道应遵循客观规律,应按照数字报道的辩证法去做。用解说词报道数字时宜粗略不宜精确。粗略简单的数字便于记忆,有可能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程度不同

8、的印象。而精确复杂的数字只靠播报一遍,是无法被大多数观众记忆的。没有被观众所记住,报道者的苦心也就白费了。报道的目的和效果无法统一,报道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了。倘若,在新闻片报道中,有一组数据确有意义,有必要被观众了解和记忆,通常的做法是借助于视觉元素。用字幕形式将复杂数字逐一打出,呈现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可依据其重要的程度和被记忆的难易程度而定夺。时间长度是一种表现手段,字幕停留的时间越长,被观众看清并记忆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字幕则像过眼烟云,片刻便被观众淡忘了。在有些报道中,也可以根本不报枯燥数字本身,而用打比方的方式描述数量。这时侧重于传达的是数量可能带给人的震撼和感受,而数量多寡的本身似

9、乎并不十分重要。我们常常把一位模范工人 30 多年利用业余时间接起来的绳子头儿的长度描述为可围绕着地球赤道绕行三周;把纺织女工每天走的路合计为在北京的十里长街上走五个来回;把京九铁路江西段铁轨的数量描写为京九全线每七根铁轨中就有一根铺在了江西的土地上。这类描写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意义,旨在传达多或少带给观众的慨叹。只要观众意识到了“那么多”或“那么少”,表现的目的就达到了。许多观众在接受枯燥数量信息时,往往需要有个演算和推理的过程,才能进而体会数量的意义。可电视片纷至沓来、接踵而至的信息,使观众无暇细细地品味数量的含义,多数人也就糊里糊涂地把“数量”这个信息舍弃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描写数量,就可以

10、使观众直接感悟出“数量”的意义和价值。三、解说词应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画面)摇拍。从广袤的草原,到每一顶帐篷上方有一个通风口,下雨的时候可以盖上。】在这段影片中,每一位观众在解说词的引导下都不约而同地用眼睛在画面上寻找树,但在草原上几乎找不到树的踪影。观众之所以会用眼睛搜寻树,是因为解说词在引导人们思考。如果没有解说词的引导,人们的眼睛看着光秃秃的草原,听着北风呼啸,很难想到关于树的话题。接着观众又注意到了帐篷的颜色,藏北牧民的帐篷一般是黑色的,用结实的牦牛毛和羊毛编织而成。藏北牧民的帐篷与蒙古牧民的蒙古包不同,蒙古包常常带有一些颜色。这里,解说词又在引导观众欣赏帐篷的颜色,

11、联想到与蒙古包的区别。如果没有解说词的引导,。观众此时看到的可能只是帐篷的外形或是帐篷周围的环境。所以,解说词担负着引导观众观看重点内容和深入思考的作用。这段影片的若干个画面都是十分具体的细节,解说词自然也就从细节写起,但这并不意味着用解说词简单地描写细节。因为画面已把细节展示得清清楚楚,无需用语言再重复和赘述。这段词虽然也在写细节,但对画面起到了补充和说明作用。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仅靠眼睛就不能认清放在香炉上的是牛粪火,更不知道撒下去的是糌粑面,而比较容易联想到盐、土或其它东西。解说词在讲清细节之后,进而讲到信仰和理念,观众一点儿不觉得突兀,而是有水到渠成之感。四、注重细节用解说词描述细节,

12、深化和升华细节,讲述与细节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画面)从罗追将从奶中分离出来的酥油捏成团儿,到他细心地将酥油储存到一只小木箱中。】细节被有些人视为芝麻、绿豆,认为无关紧要。其实,艺术作品的魅力正在于抓住具有典型意义和象征力量的芝麻、绿豆,使全体昭然若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一粒沙里看见了一个世界。细节的意义就在于此。细节,是一部电视片成功的基石。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有着一连串精彩的细节。细节就是区别,细节就是特点,优秀的、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的细节,往往成为电视片中的传神之笔。这段影片选用了“酥油”这一细节。画面中展现的是罗追将从奶中分离出来的酥油捏成团儿,并细心地储存到一只小木箱中。解说词

13、则告诉我们,酥油是藏北牧民家庭财富的标志,每年要向政府交售少量的酥油,其余归自己支配。没有到过藏北牧区的人,不会想到酥油这种东西居然是财富的标志。人们往往认为,一般意义上的财富指钱财、帐篷、牛羊以及各种贵重物品。可解说词明明白白道出了酥油在藏北牧区的重要性。此外,在中国其它地区,农牧民向政府上缴的往往是粮、棉、皮毛等农副初级产品,谁会想到在藏北,牧民向政府缴纳的竟是这种可以直接吃、直接用的酥油。解说词抓住酥油这个细节,有力地向外拓展,开阔了观众的视野,使观众了解到了与酥油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事情。五、每段解说词的相对独立性电视片往往是由若干段解说词构成的,就每一段解说词而言,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14、段落与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联系,电视片主要是以画面的组接自然地承上启下。电视片的每段解说词之间主要借助于停顿实现转折,而不是转折词。【(画面)从一面旗帜在晨风中飘扬,到白玛把刘海儿分别梳理到额头两侧,并低头出画。】这三段解说词是连续排列在一起的。第一段解说词写的是藏北牧民的宗教信仰。他们每天都要恭恭敬敬地祭奠神和自然,虔诚地、认真地举行祭神仪式,这是一天中非常庄严的时刻。这一段解说词写得清新、端庄、一丝不苟。接着,第二段解说词笔峰一转,写起了白玛在帐篷外晾晒牛粪的过程,并描述了牛粪的特点、作用以及牧民们对牛粪的看法。第三段解说词则出人意料地写起了姑娘对美的追求,从爱美的天性谈到装点修饰自己的方法

15、。这三段解说词各段自成体系,段落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跳跃感强,跨度大。如果脱离开画面,只是单纯阅读解说词的话,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似乎前后段落思绪混乱,谋篇布局有失章法。但把解说词与画面结合起来边看边听时,不仅觉得思路清晰,详略得当,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流畅和谐,而且解说词讲得贴切、到位,颇有几处点睛之笔。所以说,衡量电视片的解说词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考察其与画面的配合关系,不能脱离画面只谈文字,盲目地判定其好坏。有时,一段语句通顺,颇有几分文采的文字与画面配合之后,竟显得废话连篇,荒唐可笑。例如,有一段文字这样描述一座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 欢迎牌下一条高等级公路延展在绿色

16、的田野上,整座城市处处花团锦簇”像这类简单的图解画面的文字显得多余而累赘,因为观众用眼睛完全可以看清美丽的花坛和整洁的市容市貌,更能分辨出“国家级卫生城市”这块大牌子底下有一条修茸一新的高等级公路向广袤田野深处延伸的情形。六、解说词的顺序依画面场景的变化而定【(画面)从白玛走出帐篷,背着水桶去打水,到从帐篷顶部摇到爷爷正给孙子穿衣服。】画面在组接时往往遵循着同一场景的镜头应相对集中的原则。这样做能够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相吻合。比如一个人在房间中做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走到室外开始做新的事情,在一个地方办完某事后再到其他地方办事。人们不可能在室内干点事,没干完就忙不迭地跑到室外干其它事,然后又

17、匆忙地回到室内。基于这样的生活规则,镜头的组接也应把同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连续组合起来。在这段影片中一共铺了三段解说词。显然,第一段与第三段讲的同是“天亮了”这回事,似乎应该合并起来,中间不应该穿插一段描述白玛的内容,但结合着画面审视这三段词就会觉得这三段词写得贴近生活,自然流畅。首先,白玛走出帐篷,踏着草原的晨露去打水所感受到的是草原处处洋溢着的勃勃生机。所以,用一句“草原的清晨,万物苏醒”,恰到好处地描写了草原清晨的情境,也道出了白玛置身其中的真实感觉。随着白玛灌水、背水、迈着沉甸甸的步子向前走,解说词进而讲道,“18岁的白玛是个能干勤快的姑娘,她和藏北所有妇女一样,身材结实,每天要干很多重体

18、力活。”随着白玛把满满的一桶水背进帐篷,观众的视线也跟着白玛从帐篷外走进帐篷,所看到的是“阳光洒满帐篷,孩子们醒来了”的情景。这段电视片在编辑时遵循了同一场景的镜头相对集中的原则,把帐篷外的一组镜头进行了连续组合。晨光中的草原和清澈的溪水,马儿悠闲的吃草,白玛灌水、背水等,随着白玛背着水走进帐篷,场景也自然地从室外转到室内。这组镜头的组接是合乎生活逻辑的,解说词的先后次序则顺应了画面场景的变化,使画面与解说配合得严谨而完美。七、解说词是为“看”而写,解说要为观众观看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画面)白玛从一个布口袋里舀出青稞面,镜头进一步推到白玛把青稞面装在小碗中,到措纳搂抱着小儿子,两人都吃着糌

19、粑。】解说词有别于一般的文章。普通文章是为了给读者阅读,所有信息都要借助于文字表达,而解说词是为了促使观众观看画面、帮助观众读懂画面、引导观众思考画面而写的。主要信息应该依赖于画面传达,画面受到某种局限时再借助于解说。画面已经表述清楚的,解说词再说就显得多余和累赘。一段恰到好处的解说,不仅会补充画面的不足、延伸画面的意义,而且能有效地吸引观众观看屏幕,使解说与画面相得益彰。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坐在电视机前,忙乎着手里的活计,眼睛并没有注视屏幕,当他听到“吃法很特别”时,如果仍旧不把视线投到屏幕上去,那么藏北牧民吃糌粑的精彩片段就被错过了,吃法上的特别之处也一无所知。这说明,电视的“视”字就意

20、味着观看,听只是电视的一个部分,仅仅靠听觉是无法全部弄清电视内容的。优秀的解说词是为“看”而写,不仅要巧妙地吸引观众注视屏幕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使观众思绪驰骋,浮想联翩,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广阔的思想空间。八、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指示性代词【(画面)从罗追往一只羊皮口袋里倒水和牛奶,到措纳将口袋撑开,往口袋中放入酥油。】这段解说词中用了指示性代词“这种”,吸引观众仔细去观看皮口袋的大小、尺寸、形状、色彩以及结构方式,省却了解说词对口袋特点的描述。如果解说词这样写道:“唐觎”是藏北牧人特有的饭盒,长约一尺左右,圆柱体,灰白色,使用时将口袋一边用绳子系紧这些话就显得多余了,因

21、为借助于画面我们已经对这种口袋有了外在的了解,而指示性代词“这种”的使用全力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屏幕,观众用自己的眼睛了解了口袋的这些特点。这类指示性的词包括:这儿、这个、这里、这些、这样、这种、这边、这片、这类、这些人;那儿、那个、那里、那些、那样、那种、那边儿、那片、那些人等等。指示性代词的使用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指示性代词能避免或减少语言对画面的重复,画面已展示得清清楚楚的东西,语言就无需再描写,设法引导观众看画面就行了。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替代名词,省却一遍遍复述名称之累。指示性代词能替代复杂的思想内涵和曲折的事件过程,能够简约地表达情感历程和思绪情怀。

22、指示性代词重在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屏幕,注视着屏幕,思考着屏幕,延续着屏幕,从屏幕上找到种种答案。九、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合适的画面【(画面)一片美丽的山水风光,音乐起来】无论是风光片、人物片都需要向观众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一段包含着相关信息的画面。如果视觉形象资料不足,就要选择一段有点关联的优秀画面,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讲述相关的背景资料。十、用解说词表述过去或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画面)罗追正在拉风箱、烧早饭】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借助于解说,但这类解说应立足于“现在”,也就是说,最好从现

23、在的细节说到“过去”或“未来”。为了与画面紧密配合,有时还要从“过去”或“未来”拉回“现在”。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正在发生的事情”,了解了电视画面的这一特性,在电视片的谋篇布局时就要巧用心思,尽量拓展“现在时”的表现领域。不放过一个现在可能拍到的有用的细节和过程。适当压缩“过去时”和“未来时”的表现范围。设法多用今天的事件,少用过去的事件,多用今天取得的新成就,少用空洞的长篇展望。全片结构布局上的合理性势必为电视片的实地拍摄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影片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有些过去的事情非常值得提及和表现,今天的事情已不具备当初事件的典型意义和所具有的思想意义。那么,在着实需要表现过去的事件

24、时,尽量从今天的某个相关的细节追溯往事,使今天与往事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画面所拍摄的“今天”的场景与解说词所讲述的“过去”的事件形成有机的联系。比如,画面是罗追拉着风箱,为全家人准备早餐。解说则说道:“罗追怀有八个月的身孕。据说,牧区的妇女即使生了孩子也不休息,当天就要干活。这里的气候和环境使她们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罗追怀着八个月的身孕是“今天”的事实,以这个事实为基础,解说词追溯了以往牧区妇女的情况。使现在与过去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今天”的话茬儿自然而然地追忆起过去。十一、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画面)第一段:措纳一个人在草原上放牧、纺线

25、的情景。第二段:措纳的哥哥在帐篷里请帮助剪羊毛的人吃饭。第三段:罗追烧了热水,帮助措纳洗头。】表达理念,是一部电视片不可或缺的。理念常常是富于哲理的抽象概念,用画面表现难度较大。用解说词表达时,不能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应把理念的阐述与具体的、合适的细节画面有机结合。这段影片在阐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时选择了措纳在草原上独自一人放牧、纺线时的生活场景。这种安静的放牧环境是一个思考的好环境,用它来表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比较合适。从表面看起来,解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价值观,而是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说“藏北牧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是不计报酬的”,而这种“相互帮忙”和“不计报酬”恰恰是藏北牧区的特点,与沿海

26、地区的情形大相径庭。解说词利用这个有意义的细节画面,使观众很自然地领悟了影片的深层意义,透过事实了解了藏北牧民的价值观。接下来影片又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讲述了藏北牧民的婚姻观。婚姻是涉及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情,利用罗追帮助措纳洗头这个细节,正好表现了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与配合。用这段画面来讲述婚姻观,特别是讲述稳固的婚姻关系,是比较合适的。纵观上面三段影片,讲述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理念。从人生观、价值观讲到婚姻观,阐述每一种观念时皆精心选择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细节,借助于这个细节把观念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甚至只字不提观念本身,只是饶有兴味地描述事实,但观众透过事实所体会到的则是观念。十二

27、、借助于解说词转场和过渡【(画面)从措纳沿着水边走着,镜头摇到雪山,到镜头从雪山山头拉出,已经到了措纳家的帐篷所在地。】电视画面的组接,要求自然、流畅,在每一次时间的变更、地点的转换或情节自然段落结束时,皆需要转场镜头连接上下段落,使相互衔接的两个段落过渡平滑。但在组接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有时,翻遍了所有素材镜头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过渡镜头,只能生硬地切换过去,这时就需要借助于解说词转场和过渡。在这段影片中,不仅运用了画面语言转场,同时使用了解说语言过渡。影片中上下两段内容分别是:第一段表现的是措纳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一处水草茂盛的牧场放牧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的是罗追及老少一家人如何渡过白

28、天时光的情形。这两段内容的发生地点相距较远,在画面组接时运用了“相似体转场”的方式,即第一个镜头中用了天空和雪山,第二个镜头是从远处的天空和雪山拉出来的,然后呈现出帐篷及罗追等家人的活动。 创作者在利用画面转场的基础上又调动了解说词,而且写出一段非常典型的用于转场的解说词。所谓典型的用于转场的解说词一般来说,除了转场没有其它的实际意义,像这句“丈夫出去放牧,女人们就留在家中干各种家务活儿。”这两句话中的前一句话讲述了上一场戏的内容,后一句话则讲述了下一场戏的内容。画面与解说的综合并用,使相距较远的两处场景的转换变得平顺而自然。十三、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段落的长短作出相应的调整【

29、(画面)第一段:夜色中,措纳走回帐篷的镜头。第二段:摇拍帐篷的镜头。第三段:措纳夹着一个纺线锤从帐篷中走出来的镜头。】“配解说”,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画面写出适宜的文辞与之相配合。一篇解说词脱离开画面,单纯看文辞可能有成堆的问题。诸如,全篇的逻辑关系有缺陷,个别语句不连贯,思维是跳跃式的,指代关系不清楚等等。但把文字与画面配合之后,文字与画面竟然珠联璧合,相辅相成。所以,衡量一篇解说词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是看其与画面配合后的效果如何,而不要苛求其文字形式的自身完美。解说词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要依据画面的情形而定。比如:这段影片之前的一段画面是表现牧民们踏着月光载歌载舞的片段。编辑这段画面时,

30、有意地把上一段中悠扬的歌声铺过来,让它继续回旋在草原寂静的夜空。因为声画是这样处理的,解说词便写道:“歌声流动在这荒凉寂静的草原上”在这里,画面、解说词和现场声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得和谐统一,浑然天成。在配解说词时,解说词要依据画面的内容和镜头的长短调整顺序和语句。这段画面中有一个摇镜头,镜头长度较长。解说词为了适应这个画面,写道:“对于措纳和罗追来说,昨天的太阳、今天的太阳、明天的太阳都一模一样。”镜头长,解说词就会写得较长,如果这个镜头的摇动过程略有抖动,在编辑时,只能使用落幅的话,镜头的长度减掉了一半,那么,解说词就要随之改为“对于措纳和罗追来说,每天的太阳都一模一样。”大大地压缩解说词的长度。在这段影片中,我们看到措纳手中拿着纺线锤从帐篷中走出来的镜头。解说词写道:“牧人们的生活就像他们手中的纺线锤一样”如果措纳手中没有拿纺线锤,编辑时,就需要加一个纺线锤的特写镜头,解说词则应改为“牧人们的生活就像这个纺线锤一样”如果这段影片中压根儿就没有出现纺线锤,那么,解说词可能就要随之改成这样:“牧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复循环,循环往复。”总之,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段落的长短作出相应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