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
2、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辞海 “韩愈”条)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 10 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二、简介文体: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
3、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 ,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4、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四、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朗读课文。 (重点朗读第 3 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才美不外见( ) 外见:表现出来。食( )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六、阅读课文并思考:1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2层次:第一层(第 1 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 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 3 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
5、慨之情。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七、课文分析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 ,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
6、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 接着就用“ 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 ,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 “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
7、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 “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 对“食马者”的无知的 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 马”的道理。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
8、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 ,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
9、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 “伯乐不常有” ,归结到千里马之 “不以千里称” ;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 “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了中心。八、练习1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板书:马 说韩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伯乐 千里马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人才不知马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