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37994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联 系 方 式 : xtiidhqyahoo. com. cn, 13831153225综 述 干 燥 综 合 征 的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及 辨 证 治 疗张 水 艳(河 北 以 岭 医 院 , 河 北 省 石 家 庄 市 新 石 北 路 385号 , 050091)关 键 词 干 燥 综 合 征 ; 中 医 药 ; 综 述干 燥 综 合 征 (Sjogren Syndrom e, SS) 是 一 种 以 侵犯 唾 液 腺 、 泪 腺 等 外 分 泌 腺 体 为 主 的 慢 性 炎 症 性 自 身免 疫 性 疾 病 。 患 者 常 以 明 显 的 口 眼 干 燥 、 反 复 发 生 的

2、腮腺 肿 大 及 关 节 疼 痛 等 为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 病 情 轻 重 不 一 ,女 性 多 见 。 现 代 医 学 对 本 病 病 因 及 发 病 机 理 尚 不 明 了 ,主 要 采 用 替 代 和 对 症 处 理 (皮 质 类 固 醇 激 素 和 免 疫 调节 剂 ) , 但 副 作 用 多 且 疗 效 不 肯 定 。 本 病 就 其 临 床 表 现可 归 于 中 医 学 “ 燥 证 ” 、“ 燥 痹 ” 、“ 燥 毒 ” 、“ 虚 劳 ” 等 范 畴 ,通 过 中 医 药 治 疗 , 对 缓 解 患 者 症 状 、 提 高 生 活 质 量 有 着重 要 意 义 。 现 就

3、 本 病 临 床 特 点 , 对 本 病 的 病 因 病 机 及 辨证 治 疗 作 一 概 述 。1 病 因 病 机SS 的 病 因 病 机 较 为 复 杂 , 现 代 医 学 一 般 认 为 与 免疫 反 应 、 病 毒 感 染 及 遗 传 易 感 三 大 因 素 有 关 。 中 医 对SS 的 认 识 从 阴 虚 为 本 、 燥 热 伤 津 , 逐 渐 发 展 为 虚 、 瘀 、毒 相 互 搏 结 、 互 为 因 果 , 并 注 重 对 脏 腑 病 机 的 认 识 。阴 虚 为 本 , 燥 热 为 标 : 多 数 学 者 认 为 , 脏 腑 气 血 阴津 亏 虚 是 本 病 基 本 病 理

4、 基 础 , 至 于 本 病 阴 虚 的 脏 腑 , 主要 涉 及 肺 、 胃 、 肝 、 肾 , 其 中 以 肾 为 主 。 因 肾 为 先 天 之 本 ,肾 之 阴 阳 为 各 脏 阴 阳 的 根 本 , 肾 阴 亏 虚 , 则 肝 阴 不 足 ,肝 失 涵 养 ; 肺 失 肾 阴 濡 润 , 津 伤 肺 燥 , 可 见 肺 肾 阴 虚 之象 ; 脾 胃 为 后 天 之 本 , 有 赖 肾 阴 之 滋 养 补 充 , 若 肾 之 精血 不 足 , 脾 胃 失 充 则 脾 胃 阴 虚 , 脾 不 能 为 胃 行 其 津 液 ,可 见 胃 燥 津 枯 之 象 。 以 上 病 机 , 究 其 根

5、 本 还 在 于 肾 。 燥盛 成 毒 为 本 病 之 标 , 而 燥 毒 又 有 内 外 之 分 , 临 床 年 迈 体衰 、 素 有 阴 亏 、 大 病 久 病 之 人 , 本 为 阴 精 耗 伤 , 虚 热 乃生 , 燥 热 乃 积 , 日 久 成 毒 , 此 为 内 生 之 燥 毒 ; 病 原 微 生 物如 病 毒 等 亦 可 能 成 为 外 来 之 燥 毒 。 此 内 外 燥 毒 合 邪 , 相因 为 病 , 从 而 加 重 津 伤 液 耗 、 津 液 输 布 障 碍 , 造 成 机 体津 液 绝 对 或 相 对 不 足 , 故 其 标 在 燥 。 故 认 为 阴 虚 为 本 ,燥

6、热 为 标 。 钟 起 诚 1 认 为 , 本 病 多 见 于 “ 内 燥 ” , 即 “ 内伤 ” 或 “ 虚 劳 ” 。 孙 素 平 等 2 认 为 , 本 病 的 病 机 关 键 是 燥毒 为 害 , 并 按 来 源 不 同 分 为 外 来 之 燥 毒 与 内 生 之 燥 毒 ,且 两 者 互 为 因 果 、 相 互 促 进 , 使 病 情 更 加 顽 恶 痼 结 。 刘永 年 认 为 , 津 伤 液 燥 是 病 理 基 础 , 燥 毒 为 害 是 始 动 因素 3 。 陆 安 康 认 为 , 本 病 的 病 理 基 础 在 于 阴 虚 液 燥 , 病理 机 制 在 于 气 、 血 、

7、痰 、 瘀 , 受 累 脏 腑 在 肝 肾 4 。 马 武开 5 认 为 , 本 病 的 主 要 病 因 是 由 于 正 虚 感 邪 、 阴 虚 津亏 、 瘀 血 阻 络 和 燥 盛 成 毒 等 引 起 津 液 损 伤 或 输 布 障 碍 ,造 成 机 体 津 液 绝 对 或 相 对 不 足 , 并 与 女 性 的 生 理 特 点有 一 定 的 相 关 性 。气 津 亏 虚 , 血 瘀 痹 阻 : 本 病 病 势 缓 慢 , 病 情 缠 绵 难愈 , 反 复 发 作 , 病 程 较 长 , 久 病 入 络 。 阴 亏 日 久 , 化 源 不足 , 气 失 所 养 , 终 致 气 阴 耗 伤 ,

8、 气 阴 两 虚 。 阴 津 亏 虚 , 阴虚 血 燥 , 血 液 运 行 失 畅 而 瘀 结 于 内 , 气 津 输 布 失 常 , 而致 津 滞 血 瘀 , 日 久 化 燥 , 而 加 重 津 液 输 布 障 碍 及 气 津 进一 步 化 生 , 而 使 气 津 受 伤 更 甚 , 不 能 濡 润 脏 腑 组 织 而 成一 派 干 涩 之 象 。 张 前 德 等 6 认 为 , 本 病 以 阴 津 亏 虚 为本 , 禀 赋 不 足 为 病 理 基 础 , 燥 、 毒 、 瘀 互 结 是 病 情 发 展 、变 化 之 关 键 。 董 振 华 7 认 为 , 本 病 以 阴 虚 为 本 , 瘀

9、 、 痹 、燥 象 为 标 。 瘀 血 既 是 病 理 产 物 又 是 致 病 因 素 , 其 产 生 主要 有 因 燥 致 瘀 、 因 郁 致 瘀 及 因 虚 致 瘀 。 认 为 瘀 血 作 为 一种 病 理 产 物 和 继 发 性 致 病 因 素 , 在 SS 的 发 生 和 发 展过 程 中 , 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床 意 义 。 秦 长 林 8 提 出 因 津 液 亏竭 渐 至 血 液 枯 少 的 病 变 过 程 , 即 “ 燥 久 病 必 入 血 ” 的 发病 机 制 。 王 燕 青 等 9 认 为 , SS 除 阴 虚 燥 热 外 , 瘀 血 贯 穿始 终 , 并 且 是 疾

10、病 发 展 和 缠 绵 不 愈 的 重 要 原 因 。湿 阻 热 郁 , 痰 阻 络 滞 : 阴 津 亏 虚 为 本 病 基 本 病 理 机制 , 阴 亏 日 久 终 致 气 津 不 足 , 肺 气 不 通 , 脾 气 不 畅 , 肾 失气 化 , 水 湿 不 运 , 湿 阻 气 机 , 郁 而 化 热 或 阴 虚 滋 生 内 热 ,伤 津 化 燥 , 燥 盛 成 毒 , 炼 津 为 痰 。 痰 热 互 结 , 阻 滞 经 络 ,致 不 通 则 不 荣 , 不 通 则 痛 。 不 仅 表 现 为 口 、 眼 干 燥 , 且 可有 黄 疸 、 口 中 黏 腻 无 味 、 苔 黄 厚 腻 等 症

11、。 痰 阻 络 滞 , 则 可见 腺 体 及 淋 巴 结 肿 大 。 经 络 不 通 则 痛 , 可 见 于 关 节 肌 肉疼 痛 。 周 仲 瑛 认 为 , 气 阴 两 虚 , 湿 阻 化 热 为 本 病 另 一 病理 特 点 10 。本 虚 标 实 , 燥 、 痰 、 瘀 互 结 : 虚 者 当 则 之 于 气 阴 。 气能 生 津 、 行 津 、 布 津 , 气 虚 则 津 生 乏 源 , 输 布 无 力 ; 气 能生 血 、 行 血 ; 又 有 津 血 同 源 之 说 。 故 气 阴 不 足 , 则 津 血 乏源 , 津 枯 血 少 。 气 虚 推 动 无 力 , 则 津 停 血 瘀

12、。 津 血 在 人 体属 阴 , 起 滋 润 濡 养 作 用 , 其 散 布 于 体 表 能 润 泽 皮 肤 毛864 中 医 杂 志 2009年 5月 第 50卷 第 5期 Journal of T raditional Ch inese M edicine, 2009,V ol. 50,N o. 5 发 , 其 流 布 于 体 内 能 滋 灌 五 脏 六 腑 , 其 注 入 孔 窍 能 濡 养眼 耳 口 鼻 诸 窍 , 其 流 注 于 筋 骨 关 节 能 使 之 柔 润 滑 利 。 气虚 阴 伤 , 津 乏 液 少 , 脏 腑 不 荣 , 机 体 失 润 , 则 燥 病 乃 成 。燥 盛

13、伤 津 , 则 炼 津 成 痰 。 痰 浊 、 瘀 血 一 旦 形 成 , 又 阻 碍 气机 , 致 津 液 不 能 敷 布 , 则 燥 证 愈 甚 。 燥 、 痰 、 瘀 搏 结 , 相 互交 着 , 外 而 阻 于 经 络 关 节 , 则 关 节 肿 痛 甚 或 变 形 、 僵 硬 ,上 则 口 眼 诸 窍 及 皮 毛 失 养 , 见 口 眼 干 燥 , 皮 毛 焦 枯 , 内则 蕴 伏 于 五 脏 六 腑 , 暗 伤 津 阴 , 血 液 衰 少 而 致 血 行 涩滞 , 阴 虚 燥 热 , 虚 实 夹 杂 , 缠 绵 难 愈 。阴 损 及 阳 , 阴 阳 两 虚 : 本 病 阴 虚 为

14、本 , 燥 热 为 标 , 燥痰 瘀 互 结 , 病 热 缠 绵 , 日 久 或 失 治 误 治 可 阴 损 及 阳 , 至阴 阳 两 虚 。 症 见 口 眼 干 燥 、 灼 痛 同 时 有 四 肢 不 温 , 皮 肤青 紫 , 畏 寒 怕 冷 , 小 便 清 长 , 夜 尿 频 多 等 证 , 病 情 严 重 ,预 后 欠 佳 。2 辨 证 治 疗SS 病 机 本 虚 标 实 , 虚 实 夹 杂 , 且 各 医 家 对 本 病 病机 认 识 不 同 , 其 治 疗 亦 有 不 同 。从 脏 腑 辨 治 : 钱 垠 等 11 认 为 , 津 液 的 生 成 和 输 布障 碍 均 可 导 致 燥

15、 证 , 在 养 阴 生 津 的 同 时 应 注 意 疏 导 布散 津 液 、 通 行 络 道 , 因 此 , 把 治 疗 重 点 放 在 肺 上 , 提 出 清肺 、 润 肺 、 开 肺 、 通 络 的 治 疗 原 则 。 戴 恩 来 等 12 认 为 , 干燥 综 合 征 属 临 床 疑 难 病 证 , 系 因 肺 失 宣 肃 , 水 液 代 谢 异常 , 津 液 敷 布 障 碍 所 致 , 治 疗 当 从 肺 论 治 , 采 用 益 气 养阴 、 宣 肺 通 络 之 法 。 刘 正 堂 等 13 对 疾 病 早 期 , 系 统 性 损害 较 轻 者 , 多 从 肺 论 治 , 治 宜 益

16、 气 养 阴 宣 肺 通 络 为 主 ,药 用 南 沙 参 、 北 沙 参 、 天 冬 、 麦 冬 、 石 斛 、 白 芍 、 乌 梅 、 石膏 、 紫 菀 等 ; 疾 病 中 晚 期 , 系 统 性 损 害 较 重 者 , 多 从 肝 肾论 治 , 治 宜 滋 补 肝 肾 、 润 燥 解 毒 为 主 , 药 用 生 地 黄 、 山 茱萸 、 枸 杞 子 、 女 贞 子 、 白 芍 、 土 茯 苓 等 。 李 晓 梅 等 14 认为 , 脾 胃 阴 液 不 足 是 本 病 的 根 本 病 机 , 故 临 床 论 治 此病 , 应 谨 守 脾 胃 阴 虚 之 病 机 , 采 用 补 脾 益 阴

17、、 滋 胃 生 津之 法 , 以 旺 盛 化 源 , 恢 复 脾 阴 , 使 津 自 生 而 形 自 复 。 张 占铸 15 认 为 , 该 病 重 在 健 脾 , 脾 主 运 化 , 为 生 化 之 源 , 后天 之 本 , 燥 湿 过 重 , 脾 失 健 运 , 影 响 津 液 气 血 的 生 成 , 所以 重 在 健 脾 , 配 以 滋 阴 润 燥 , 养 血 柔 肝 之 法 , 疗 效 甚 佳 。冯 建 华 等 16 将 SS 分 肺 胃 阴 伤 、 肝 肾 阴 虚 、 脾 肾 阴 虚 、脾 胃 阳 虚 、 气 滞 血 瘀 5型 辨 治 。 杨 香 生 17 将 本 病 分 为 风热

18、犯 肺 型 , 治 以 疏 风 散 热 、 润 肺 生 津 , 方 用 桑 杏 汤 ; 肝 肾阴 虚 型 , 治 以 滋 补 肝 肾 、 养 阴 生 津 , 方 用 杞 菊 地 黄 丸 合二 至 丸 加 减 ; 气 血 亏 虚 型 , 治 以 补 益 气 血 、 润 燥 生 津 , 方用 人 参 养 荣 汤 加 减 ; 脾 肾 阳 虚 型 , 治 以 温 补 脾 肾 , 方 用丁 蔻 附 桂 理 中 汤 。从 三 焦 辨 治 : 朱 良 春 认 为 , 本 病 之 燥 乃 燥 邪 日 盛 ,蕴 久 成 毒 , 煎 灼 阴 津 , 伤 及 胃 、 脾 、 肝 、 肾 等 脏 腑 所 致 , 故辨

19、 治 本 病 从 所 伤 及 三 焦 脏 腑 着 手 , 分 以 下 3型 辨 治 : 燥 热 内 盛 、 肺 胃 津 伤 型 , 治 疗 时 重 在 使 用 甘 润 、 柔 润 之品 , 不 过 用 苦 寒 ; 脾 胃 阴 伤 、 燥 热 内 生 型 , 推 崇 张 锡 纯之 “ 淡 养 脾 阴 ” 的 观 点 , 注 意 补 脾 阴 、 养 胃 津 、 行 中 气 、 通腑 气 , 其 中 石 斛 有 滋 阴 养 胃 、 清 热 生 津 之 效 , 又 通 络 止痛 , 为 治 阴 虚 痹 证 之 要 药 , 而 干 燥 综 合 征 大 多 兼 有 关 节痛 , 故 石 斛 为 首 选 之

20、 药 ; 肝 肾 阴 虚 、 虚 热 内 生 型 , 肾 阴为 一 身 阴 液 之 根 本 , 故 滋 养 肝 肾 之 阴 乃 治 其 本 , 肾 阴 渐复 , 则 肺 胃 脾 之 阴 亦 充 , 药 用 生 地 黄 、 女 贞 子 、 墨 旱 莲 、生 白 芍 、 枸 杞 子 、 桑 寄 生 、 鸡 血 藤 、 威 灵 仙 、 知 母 、 黄 柏 、白 薇 、 甘 草 等 18 。 刘 志 勤 19 采 用 三 步 治 疗 SS, 认 为 干燥 综 合 征 病 之 初 在 肺 , 多 为 燥 邪 或 风 热 之 邪 伤 肺 , 耗 伤津 液 所 致 。 故 治 疗 第 一 步 在 上 焦 ,

21、 清 热 润 燥 , 方 用 导 赤散 合 清 燥 救 肺 汤 加 减 ; 病 及 脾 胃 为 中 焦 , 故 治 疗 第 二 步在 中 焦 , 补 脾 益 胃 , 养 阴 生 津 , 方 用 益 胃 汤 合 玉 女 煎 加减 ; 肾 为 下 焦 , 为 水 之 脏 , 主 一 身 之 津 液 和 一 身 之 阴 , 燥痹 的 发 生 与 肾 阳 不 足 关 系 密 切 , 故 治 疗 第 三 步 在 于 下焦 , 也 是 本 病 治 疗 最 为 关 键 的 环 节 , 滋 补 肾 阴 , 方 用 六味 地 黄 丸 加 味 。 苑 丽 娟 20 用 三 段 三 方 治 疗 SS 颇 有 新意

22、: 先 用 导 赤 散 合 增 液 承 气 汤 加 减 , 治 疗 上 焦 , 清 心 热 、疏 利 气 机 ; 再 以 益 胃 汤 治 疗 中 焦 , 养 胃 阴 和 胃 气 , 生 津止 渴 ; 后 以 六 味 地 黄 丸 化 裁 , 滋 补 肾 阴 , 临 床 疗 效 较 为满 意 。 叶 海 军 21 从 三 焦 辨 治 , 认 为 上 燥 在 肺 , 治 以 清 肺润 燥 , 微 苦 化 阴 , 方 用 清 燥 救 肺 汤 合 翘 荷 汤 加 减 ; 中 燥在 脾 胃 , 治 以 甘 寒 濡 润 、 清 养 胃 阴 , 方 用 沙 参 麦 门 冬 汤 ;下 燥 在 肝 肾 , 治 以

23、 咸 寒 苦 甘 填 阴 , 方 用 三 甲 复 脉 汤 。 许扬 等 22 在 长 期 的 临 床 实 践 中 , 形 成 了 四 辨 统 一 经 的 辨证 思 路 , 将 针 灸 治 疗 的 重 点 定 位 于 三 焦 , 取 穴 以 三 焦 经穴 为 主 进 行 治 疗 , 为 针 刺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提 供 新 的 思路 和 治 疗 方 法 。从 气 血 阴 阳 辨 治 : 潘 利 23 认 为 , 本 病 发 生 与 气 虚 、气 机 失 调 有 关 , 故 从 气 论 治 , 重 在 补 气 、 调 畅 气 机 有 宣降 肺 气 、 调 理 脾 胃 之 气 、 滋 养

24、肝 气 、 补 益 肾 气 、 通 经 络 之气 。 马 武 开 24 注 重 瘀 血 致 燥 , 强 调 “ 久 病 入 络 ” 为 SS 发展 总 趋 势 , 故 从 毒 瘀 论 治 , 以 化 瘀 解 毒 , 滋 阴 流 液 为 主 。王 燕 青 等 9 强 调 活 血 化 瘀 是 治 疗 本 病 关 键 。 董 振 华 7 临 床 观 察 , 有 相 当 一 部 分 SS 患 者 不 仅 表 现 瘀 血 征 象 ,而 且 实 验 室 检 查 存 在 着 血 液 流 变 学 异 常 , 认 为 瘀 血 作为 一 种 病 理 产 物 和 继 发 性 致 病 因 素 , 在 SS 的 发 生

25、 和发 展 过 程 中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故 对 瘀 血 为 主 证 者 分 为 4型 : 燥 毒 瘀 结 证 , 治 宜 清 热 解 毒 、 润 燥 软 坚 化 瘀 , 方 用升 降 散 合 三 仁 汤 加 减 ; 阴 (血 )虚 血 瘀 证 , 治 宜 养 阴 润燥 、 活 血 化 瘀 , 方 用 增 液 汤 、 一 贯 煎 或 滋 燥 养 荣 汤 合 桃红 四 物 汤 加 减 ; 气 虚 血 瘀 证 , 治 宜 益 气 通 阳 、 活 血 化瘀 , 方 用 补 阳 还 五 汤 、 黄 芪 桂 枝 五 物 汤 合 生 脉 散 加 减 ; 气 滞 血 瘀 证 , 治 宜 活 血 行

26、 气 、 软 坚 消 , 方 用 血 府 逐瘀 汤 或 膈 下 逐 瘀 汤 加 减 。 谭 晨 25 以 气 阴 两 虚 为 主 证 ,根 据 其 主 证 和 兼 证 提 出 养 胃 生 津 、 滋 肝 明 目 、 益 气 养964中 医 杂 志 2009年 5月 第 50卷 第 5期 Journal of T raditional Ch inese M edicine, 2009,V ol. 50,N o. 5 血 、 补 肾 填 髓 、 活 血 化 瘀 润 燥 , 及 出 现 兼 证 可 合 用 清 热凉 血 、 软 坚 散 结 、 蠲 痹 通 络 法 。 王 建 英 等 26 认 为 ,

27、 阴 虚血 瘀 为 本 病 主 要 病 理 基 础 , 故 治 疗 以 活 血 养 阴 中 药 为主 , 拟 基 础 方 为 : 当 归 、 丹 参 、 炙 黄 芪 、 乌 梅 、 川 芎 、 天 冬等 , 再 按 以 下 5型 加 减 用 药 : 燥 邪 犯 肺 型 , 以 基 础 方 加桑 叶 、 杏 仁 、 枇 杷 叶 、 茯 苓 ; 肺 肾 阴 虚 型 , 基 础 方 加 百合 、 川 贝 母 、 桔 梗 、 沙 参 、 知 母 ; 肝 肾 阴 虚 型 , 基 础 方 加墨 旱 莲 、 山 茱 萸 、 枸 杞 子 、 何 首 乌 、 熟 地 黄 ; 肺 胃 阴 虚型 , 基 础 方 配

28、 白 芍 、 玄 参 、 玉 竹 、 知 母 ; 阴 虚 内 热 型 , 基础 方 加 地 骨 皮 、 鳖 甲 、 白 薇 、 淮 小 麦 。 马 伟 明 27 辨 治 本病 分 3期 4型 : 初 期 : 营 卫 不 和 , 治 以 调 和 营 卫 , 方 以 桂枝 汤 加 减 ; 中 期 : 气 滞 阴 亏 , 治 以 柔 肝 理 气 , 养 阴 和血 , 方 用 四 逆 散 、 四 物 汤 加 减 ; 重 症 : 阴 虚 火 旺 , 治 以清 肝 泄 火 、 养 阴 生 津 , 方 用 龙 胆 泻 肝 汤 、 一 贯 煎 加 减 ; 后 期 : 阴 亏 血 瘀 , 治 以 滋 阴 益 气

29、 、 化 瘀 生 新 , 方 用 大 定 风珠 、 大 黄 虫 丸 加 减 。 另 有 从 病 因 辨 治 者 , 王 鹏 宇 等 28 将 SS 分 为 内 、 外 燥 等 等 。3 小 结综 上 所 述 , SS 以 阴 虚 为 本 , 燥 热 为 标 , 虚 实 夹 杂 为病 理 基 础 , 燥 、 痰 、 瘀 互 结 是 本 病 的 病 理 关 键 , 久 病 入 络是 其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 对 SS 的 辨 治 即 是 以 滋 阴 润 燥为 宗 旨 , 辅 以 解 毒 、 除 湿 、 祛 瘀 、 化 痰 、 通 络 。 临 床 中 多 数医 家 研 究 已 形 成 自

30、己 的 专 方 专 药 治 疗 SS, 均 取 得 了 较好 疗 效 , 但 尚 未 形 成 统 一 认 识 , 仍 有 待 进 一 步 制 定 统 一的 辨 证 及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 应 结 合 现 代 免 疫 学 理 论 , 从 细胞 分 子 角 度 研 究 本 病 中 医 发 病 机 制 , 为 开 发 研 制 新 型中 药 奠 定 基 础 。参 考 文 献1 钟 起 诚 . 干 燥 综 合 征 之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探 讨 J . 中 国 中 医 药信 息 杂 志 , 2003, 10 (2): 73- 74. 2 孙 素 平 , 潘 文 萍 , 周 翠 英 . 试 论

31、 干 燥 综 合 征 以 燥 毒 为 本 J .山 东 中 医 杂 志 , 2001, 20 (10): 581- 582.3 骆 天 炯 . 刘 永 年 教 授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的 经 验 J . 江 苏 中 医药 , 2005, 26 (11): 7.4 陆 瑾 . 陆 安 康 教 授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经 验 精 粹 J . 中 医 药 学刊 , 2003, 21 (12): 1991- 1992. 5 马 武 开 . 干 燥 综 合 征 的 中 医 病 因 病 机 探 讨 J . 中 医 药 研 究 ,2000, 16 (4): 2- 3.6 张 前 德 , 谈

32、文 峰 , 杨 宁 . 干 燥 综 合 征 的 中 医 诊 疗 思 路 探 讨J . 江 西 中 医 药 , 2003, 34 (11): 11- 12. 7 董 振 华 . 活 血 化 瘀 法 在 干 燥 综 合 征 中 的 运 用 J . 北 京 中 医 ,2001, 20 (3): 9- 11.8 秦 长 林 . 从 干 燥 综 合 征 看 “ 燥 必 入 血 ” 的 病 变 特 点 J . 山 东中 医 杂 志 , 2000, 19 (12): 710- 712. 9 王 燕 青 , 刘 学 法 , 李 达 祥 . 从 瘀 论 治 干 燥 综 合 征 探 微 J . 中医 函 授 通

33、讯 , 1998, 17 (4): 16- 17. 10 顾 勤 , 刘 菊 妍 . 周 仲 瑛 教 授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经 验 介 绍 J .新 中 医 , 2002, 34 (9): 7- 8. 11 钱 垠 , 金 实 . 从 肺 论 治 干 燥 综 合 征 J .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报 , 2002, 18 (5): 268- 269. 12 戴 恩 来 , 王 庆 胜 . 从 肺 论 治 干 燥 综 合 征 体 会 J . 甘 肃 中 医学 院 学 报 , 2005, 22 (2): 9- 10.13 刘 征 堂 , 金 实 , 于 佐 文 . 中 医 药 治

34、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的 思 路 评 析J . 中 医 药 学 刊 , 2004, 22 (9): 1714. 14 李 晓 梅 , 欧 阳 兵 . 干 燥 综 合 征 从 脾 阴 虚 论 治 刍 议 J . 山 东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 2003, 27 (6): 514- 416. 15 张 占 铸 .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重 在 健 脾 浅 识 J . 中 医 药 学 刊 ,2004, 22 (4): 703.16 冯 建 化 . 干 燥 综 合 征 的 辨 治 J . 中 国 中 医 药 信 息 杂 志 ,1998, 5 (12): 41- 42.17 杨 香 生

35、. 中 医 辨 治 干 燥 综 合 征 16例 J .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2002, 29 (12): 734- 735. 18 吴 坚 . 朱 良 春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经 验 J . 实 用 中 医 药 杂 志 ,2006, 22 (8): 501. 19 刘 志 勤 . 中 医 三 步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述 要 J . 中 医 药 学 刊 ,2005, 23 (3): 545.20 苑 丽 娟 . 三 段 三 方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J .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1996, 23 (8): 353. 21 叶 海 军 . 从 三 焦 论 治 干 燥

36、 综 合 征 J .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 2004,31 (6): 477.22 许 扬 , 赵 英 凯 , 程 建 斌 , 等 . 从 三 焦 辨 证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的思 路 与 方 法 J . 中 国 针 灸 , 2006, 26 (1): 57- 60.23 潘 利 . 从 气 论 治 干 燥 综 合 征 的 思 路 探 析 J . 湖 北 中 医 杂志 , 2005, 27 (10): 15.24 马 武 开 . 从 毒 瘀 论 治 干 燥 综 合 征 辨 析 J . 中 医 药 学 刊 ,2004, 22 (2): 261- 262. 25 谭 晨 . 干 燥

37、综 合 征 辨 治 八 法 J . 四 川 中 医 , 1998, 16 (2): 10- 11. 26 王 建 英 , 智 春 宁 , 王 凤 莲 , 等 . 中 药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23例J . 四 川 中 医 , 2001, 19 (4): 48- 49. 27 马 伟 明 , 高 望 望 . 干 燥 综 合 征 证 治 初 探 J . 浙 江 中 西 医 结合 杂 志 , 2003, 13 (5): 309- 310. 28 王 鹏 宇 , 王 静 . 辨 证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73例 J . 浙 江 中 医 药杂 志 , 1997, 32 (4): 164- 1

38、65.(收 稿 日 期 : 2007- 08- 21)编 辑 : 李 巍 第 八 次 全 国 特 色 医 疗 名 医 学 术 交 流 会 征 稿为 了 交 流 中 医 药 特 色 医 疗 的 新 经 验 新 成 果 , 表 彰 优 秀 特 色 医 疗 名医 , “ 第 八 次 全 国 特 色 医 疗 名 医 学 术 交 流 会 ” 定 于 2009年 9月 在 江 西 庐 山召 开 , 特 征 稿 如 下 。 1. 参 会 对 象 : 各 级 中 医 药 特 色 疗 法 的 名 医 和 乡 村 名中 医 、 民 间 名 中 医 都 可 投 稿 或 报 名 参 加 会 议 ; 2. 征 稿 内

39、容 : 运 用 中 医 药治 疗 各 种 常 见 病 、 多 发 病 、 疑 难 杂 症 方 面 的 经 验 或 民 间 疗 法 均 可 参 加 交流 , 文 稿 要 求 在 2000字 左 右 , 附 200字 以 内 个 人 技 术 简 介 和 作 者 2寸 彩 照4张 , 每 人 限 投 一 篇 。 3. 说 明 : 邀 请 有 关 专 家 作 特 色 疗 法 的 专 门 技 术 传授 ; 入 选 论 文 将 颁 发 优 秀 论 文 证 书 并 安 排 在 科 普 文 摘 (中 华 医 学 论 坛栏 ) 杂 志 上 发 表 ; 颁 发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继 续 教 育 学 分

40、证 书 ; 优 秀 者 授 予“ 中 华 特 色 医 疗 名 医 ” 奖 (颁 发 证 书 、 奖 章 等 )。 无 交 流 论 文 者 也 可 报 名 参加 会 议 。 投 稿 及 报 名 参 会 者 请 在 2009年 7月 30日 前 将 论 文 和 参 会 报 名 费100元 、 个 人 技 术 简 介 、 像 片 邮 寄 邮 汇 北 京 100036- 98信 箱 “ 庐 山 会 议 ”会 务 组 李 莹 莹 主 任 收 , 邮 编 100036。 详 情 请 登 录 中 国 医 疗 卫 生 信 息 网www. ylw sxx. com , Em ail: 100036- 98 163. com。074 中 医 杂 志 2009年 5月 第 50卷 第 5期 Journal of T raditional Ch inese M edicine, 2009,V ol. 50,N o.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