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烛之武退秦师巩固测试题班级_ 学号_ 姓名_一.在下列句中通假字的下面加点,写出与之相通的字并解释(9 分)1.无能为也已_2.共其乏困_ _3.夫晋,何厌之有_ _4.秦伯说,与郑人盟_ _5.失其所与,不知_ _二、文学常识(6 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所作。 左传又名_ 、 _ ,与_ 、 _合称“春秋三传” 。三.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填写序号)(16 分)A.判断句 B.省略句 C.被动句 D.宾语前置句 E.状语后置句 F.定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 ) (2)晋军函陵( )(3)夫晋,何厌之有( ) (4)是寡人之过也( )(5)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6)敢以烦执事(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方式(填写序号)(22 分)A.使动用法 B.意动用法 C.名词活用为动词 D. 名词活用作状语 E.动词活用为名词F.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G.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越国以鄙远( )( ) (2)阙秦以利晋( ) (3)晋军函陵( ) (4)夜,缒而出( ) (5)朝济而夕设版焉( )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8)既东封郑( ) ( ) (9)秦伯悦,与郑人盟( )五. 选择题(15 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
3、一项是( )A. 秦军氾 (fn) 南 佚 (y) 之狐 逢 (pn) 孙 B. 秦伯说(yu) 失其所与(y) 贰(r)于楚 C. 杞(q)子 夜缒而出(zhu) 共其乏困(n)D.杨孙戍之(sh) 许君焦、瑕(xi) 夫(f)晋,何厌之有2.下列按用法把“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公从之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亦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行李之往来 邻之厚,君之薄也 夫晋,何厌之有 将焉取之 唯君图之A/ B/C/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下列加点词释义全正确的一组
4、是( )A晋军函陵 军:军队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B贰(从属二主)于楚 贰:从属二主既东封郑 封:疆界,用作动词C郑既(既然)知亡矣 既:既然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D何厌之有 厌:讨厌、厌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无,没有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子孙也不利啊!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您秦国的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C.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损害秦国而有利晋国,只有您考虑这件事。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由于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六、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30 分)晋侯、秦伯围郑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 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 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0 分)(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 (2) 共其乏困:_(3)又欲肆其西封:_ (4)失其所与_(5)亦去之_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乱易整,不武D. 吾其还也 失其所与,不知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秦国不应伐郑的原因的一组是( )焉用亡郑以陪邻 郑既知亡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阙秦以利晋,惟
7、君图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A B C D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占领,形势十分危急。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D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8、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秦伯的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B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C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烛之武讲了一番“仁” “知”“武”的大道理,一场风波,终于平息。D烛之武以利益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使得秦军撤退。晋侯退兵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是“利”字使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在战
9、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秦、晋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B在烛之武“夜,缒而出” 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骄横傲慢的态度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等情况,作者都只字未提,但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作了详细交代。C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 ,进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7. 翻译文中的句子(7 分)(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 分)_(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4 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