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10170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武镇初级中学 1215 教学模式集体备课教案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 题: 穿井得一人 主备教师: 田 应 武 辅备、使用教师: 何云华、倪希、赵学琼 备课时间: 2016 年 11 月 25 日 使用时间:第十四周 (同课异构公开课)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穿井得一人 授课时间 第十四周主备 田应武 使用教师 何云华、倪希、赵学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

2、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课件 ppt课时 1教与学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教学设计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 庄子 、 韩非子等著作

3、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 (韩非子 ) 、 鹬蚌相争 (战国策 ) 、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 。二、新知探究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自学十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居:居住及:到国:国都。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之:国人道之(代词,

4、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 ,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3.课文探究

5、(质疑)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3、课堂检测及其家穿井( ) 不若无闻也( ) 问之于丁氏( ) 有闻而传之者( )(2)翻译: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 “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本课小结: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 P88 页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