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法家思想,严刑峻法,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儒家思想,正统独尊,春秋战国,秦 朝,西汉初,汉武帝时,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西汉(前202-公元9年),汉武帝(前156-87年),董仲舒(前179-104年),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如果你生活在汉初,你建议用哪家思想治国?,1、汉初的“无为而治”,(
2、1)客观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观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什么是“无为而治”?,概念阐释,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ln y
3、 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i pin 母马)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纪,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诸侯做大,威胁中央,匈奴威胁、边患不止,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无为而治”(道),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休养生息政策(萧规曹随),影响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原因:,表现:,经
4、济恢复增强,生活安定,国力强盛,积极,消极,王国膨胀;土地兼并;匈奴边患,“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到元气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统治者们在儒家学说中找到了它。”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政治: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中外朝制; 经济: 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罢
5、黜百家,独尊儒术”,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法家:,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易导致暴政,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墨家:,道家:,儒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三:“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夫仁谊礼
6、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 汉书,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春秋繁露书影,新的体现: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仁政”:限田、薄赋、省徭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核心:,“天人感应”强调
7、王权的合理、合法性,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诸侯割据,边境不宁,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限制兼并,加强君权,中央集权,三纲五常,限田、薄赋、省徭役,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儒学的自我调节满足了时代的要求。 新儒学为儒学赢得正统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与认识,1.原因:,2.表现:,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措施,思想,政治,教育,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五经“博士”为教官;兴办太学; (3)初建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
8、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3)汉武帝推崇儒学措施的影响,2018/10/3,16,同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实质:都是文化专制。 影响:都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异 政策:秦始皇排斥儒学,汉武帝尊崇儒学。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态度有何异同?,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着这种心理和情
9、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反思、盘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积 极,消 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
10、社会稳定,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多 4、神学迷信色彩浓,(1)春秋战国受冷落。 原因: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不符合社会大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强权、扩张统一的要求。 (2)秦朝受打击。 原因:儒家思想主张具有保守性,还主张民本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法家思想主张改革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要求。 (3)汉成为正统。 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黄老的道家思想。 原因: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主观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白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 原因:思想上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