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097461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桃花源记 1 / 17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

2、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 男女”、“黄发” 、“垂髫” 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

3、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 ”,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 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

4、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主旨: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

5、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桃花源记 2 / 17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行踪线索:渔人行踪发现行踪 进入桃花源桃花源经过 (故事发展)渔人再寻桃花林终不可得(结局)桃花源记专项一、解释加点的的字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6、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桃花源记 3 / 17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7、,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答案:才:仅;悉:全;并:一起;乃:竟;具:详细、全部;咸:全;妻子:妻子和孩子;焉:于此,从这里;延:邀请;语:告诉;足:值得;道:说;既:已经;志(之):做标记;(所)志:标记注:课本上有的,在此不做解释。习题一基础练习一、重点字词读音俨 yn 然 阡陌 qin m 垂髫 tio 诣 y 间 jin 隔 问津 jn 此中人语 y 云二.重点字词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 ,解释为:邀请。四.古今异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

9、水尽的地步。(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桃花源记 4 / 17关联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虽与外人间隔 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后遂无问津者 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

10、。 今义:口液) 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五一词多义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 舍:便舍船舍(sh) ,动词,舍弃。 ) 屋舍俨然舍(sh) ,名词, “房屋” ) 中:中无杂树(“中间” ) 晋太元中(“年间” )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 志:处处志之(动词, “做记号” ) 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 “这件事” )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 wi,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读 wi,

11、介词,对,向) 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 向:寻向所志(原来) 眈眈相向(看) 得:便得一山(出现) 得其船(找到) 闻:鸡犬相闻(听见) 闻有此人(听说)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六成语(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3)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七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

12、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八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九内容理解(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 / 17(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

13、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文章线索:渔人(武陵人) ,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文章顺序:时间先后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 ,结果“不复得路” ,而后“无人问津”可知。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

14、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三件事: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文中哪句话表明桃

15、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例如: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6、。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3)化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习题二:巩固练习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缘溪行 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6 / 17处处志之 诣太守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缤纷: 开朗: 阡陌:交通: 俨然: 怡然:妻子: 邑人: 绝境:外人: 间隔: 无论:不足: 未果: 问津: 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

17、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

18、环境美好的句子:,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桃花源记 7 / 17(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19、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1、东晋 陶渊明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 不用说,更不必说不值得 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6、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7、 反映桃源人的热

20、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8、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9、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10、 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11、 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12、 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13、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往来种作”和“黄

21、发垂髫并恰然自乐。”(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豁然开朗。(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落英缤纷。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桃花源记 8 / 17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习题三 重点练习一、熟记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作者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生活的社会理想。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

22、分)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 垂髫( )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9 分)1、欲穷其林_ 2、仿佛若有光_ 3、初极狭,才通人_4、屋舍俨然_ 5、阡陌交通_ 6、不足为外人道也_7、便要还家_ 8、皆叹惋_ 9、欣然规往_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8 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六、填空。(6 分)1、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 _ _ 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 _ _ _”

23、。离开桃花源时,他“_ _ _ 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 _ _ _”。2、理解文章内容,并填空。本文以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美好社会理想的世外桃源。从文中“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0 分)1、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1)_;(2)_;(3)_。2、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桃花源记 9 / 17八、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4 分)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24、乐。成语:_答案:一、A二、B三、hu yn qin y tio四、1、走到尽头 2、隐隐约约 3、仅 4、整齐的样子 5、交错相通 6、不值得 7、通“邀”,邀请 8、感叹、惋惜 9、计划五、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2、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六、1、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2、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不足为外人道也七、1、(1)环境优美 (2)和睦安乐 (3)没有战乱2、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流露了作者无可

25、奈何的的叹惋之情。八、1、无人问津2、怡然自乐习题四 桃花源记试题集锦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遂与外人间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停数日,辞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

26、话后,虽“叹惋 ”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答案: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27、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桃花源记 10 / 17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 )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28、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二1 (3 分) (1)类()全 ,都(3)邀请( 每词分 )2 (2 分)A( 古义 ;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 分). (1 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 显得心满意 足 。 (“黄发垂髻 ”1 分 , “怡然自乐 ”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 他 们)详细 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 1 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 知道的”或

29、“见闻的”都得 1分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 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 分 ) 四、读下面文言文。 (17 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

30、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11 / 17译文: (2)

3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 分)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 分)(1)渔人“欲穷其林“ 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分)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 分)答: 1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

3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 (2)能安居乐业, (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五、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 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33、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 分)(1)阡陌交通( ) (2 )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 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 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 分)桃花源记 12 / 17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

35、辞手法) (3 分) 1饮酒(归园田居) (1 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 (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 ,邀请(共 2 分,每小题 1 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2 分)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共 3分,结合作品内容 1 分,修辞手法 1 分,语言生动形象 1 分)八、(甲) 阅读桃花源记 ,回答问题。(10 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36、。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7、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 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芳草鲜美( ) 屋舍俨然( )便扶向路( ) 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 ,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 分)答: 5渔人偶遇桃源, “处处志之 ”,最终却“不复得路 ”,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 1晋代(东晋)陶渊明2鲜艳美丽整齐

38、的样子沿、顺着随即,不久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桃花源记 13 / 17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 ,但终“不复得路”

39、,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8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

40、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 分)(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 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1(2 分)整齐的样子(1 分)同“邀”邀请(1 分)2(6 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 1 分;小题“黄发垂髫” “怡然”能正确译出给 2 分;“妻子” “绝境”能正确译出给 2 分。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41、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 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

42、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 .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2 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 (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桃花源记 14 / 17D.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2 分)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

43、,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 ,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 分)答:1.A、B(A 项:走;B 项:指示代词,这;C 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 项:说/道理;E 项:隔开/偷偷地)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