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供热系统节能潜力与节能技术.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097403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热系统节能潜力与节能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供热系统节能潜力与节能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供热系统节能潜力与节能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供热系统节能潜力与节能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供热系统节能潜力与节能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供热系统节能潜力与节能技术清华大学 石兆玉【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供热系统各个环节的节能潜力,并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环节(热源、热网、热用户)的节能技术进行了论述。【关键词】供热系统、节能潜力、节能技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节能指标是 20%,其中建筑节能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为了更有效地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有必要对供热系统的节能潜力与节能技术,做一比较详细的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建筑节能工作的有效性,克服盲目性。一、 供热系统的节能潜力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 1/3,供热、空调又占建筑能耗的 1/3,因此,供热、空调的节能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供热的建筑能耗,其影响因素主要由四部分构成:1)建筑物围护结构

2、的保温状况;2)建筑物的室内温度设计标准;3)建筑物自由热的有效利用程度;4)供热系统的能效水平。首先讨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已于 2005 年 7 月 1 日公布实施,国家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完成送审稿,即将批准发布实施。在制定这些国家的设计标准的过程中,对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做过深入研究,基本认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对供热、空调的热(冷)负荷的影响要占到 20-50%。若把全国的气候分为五个区,则夏热冬暖地区(广州、香港等) ,约占 20%;夏热冬冷地区(上海、重庆、成都等)约占 35%;寒冷地区(北京、西

3、安、兰州等)约占 40%;严寒地区 A (海拉尔、哈尔滨等) 、B(长春、沈阳、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约占 50%。越是北方寒冷地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对供热热负荷的影响愈大。过去我国的居民建筑,基本上没有外墙保温,门窗的密闭、保温性能也差。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能耗过大,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新的设计标准,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很大改进。普遍推广外墙保温后,墙体的保温性能已接近先进国家的设计标准,只是窗的保温性能与国外相比尚有 10-20%的差距。建筑物室内温度设计标准与建筑能耗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在加热工况下,室内设计温度每降低 1,能耗可减少 5-10%;在冷却工况下,室

4、内设计温度每提高 1,能耗可减少 8-10%。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节能意识,我国在室内温度的控制上,常常过于粗糙。特别是行政办公等公共建筑,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考虑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冬天室内温度一律 18,夏天室内温度经常要求在 24。实际上,冬天在无人居住的房间,只要保持 8室温,避免设备冻坏是完全可能的。过去外国人在夏天上班都要西装革履,室温必须保护在24,现在为了节能,室内提高到 26,允许上班穿衬衫,连生活习惯都改变了。几年前国务院在节能措施中,明确提出,冬天室温 18,夏天室温 26。严格执行这些举措,建筑能耗就会有明显的降低。建筑物自由热的有效利用。自由热主要指太阳能,家电和人体的

5、散热。这部分热量,对于夏天,是冷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量避免;对于冬天,是加热室温的有效热量,应尽量利用。这部分热量,随着地区、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在冬季,大体上约占总热负荷的 10-15%左右。对于太阳能日照,在建筑物热负荷计算中,考虑了这部分影响,主要体现在散热器传热面积的选择上。但由于过去,供热属于社会福利,未进入商品市场,也未推广计量收费,室内供暖系统难以实现室温的自动调节,因此,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房间的自由热,还很难在供热系统中充分利用,这也是我国建筑能耗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谈到供热系统能效问题,系统能效表示系统热源处输入的总能量(包括热能与电能的折合热能)在热用户中真正用来提高

6、室温的有效热量(将室温加热到设计室温)的份额。系统能效的计算方法我在参考文献【1】中有详细介绍,粗略估算可用下公式(1)计算:(1)Qqjrg式中, Q 热源燃料总供热量;Q 热源燃料、电力总供热量,其中 1Kwh(电)=3.314 Kwh(热); g、 r 分别为热源、热网效率; j 系统冷热不均系数,粗略按照 1 蒸吨锅炉热量,实际所带供热面积与理论能带供热面积之比;q 有效利用的自由热量。按照上述公式(1)和前述的有关国家的建筑节能规范,对北京哈尔滨(选择了北方二个典型地区)的供热系统的能效进行了统计计算,见表 1 所示。该表给出的数据,与“提高供热系统能效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 【2】

7、一文有一些修正,主要是因为国家节能建筑设计规范(三步节能)的基础数据做了调整。主要的调整:一是将室内设计温度由 16提高为 18;二是将锅炉的年均运行效率提高到 70%,管网的输送效率提高到 92%;三是考虑到设计标准涉及不到运行调节,因此未计入耗煤量指标;四是根据近十年的气象数据,重新修正了供暖天数和室外平均温度。表 1 的计算数据,与国家节能建筑设计规范给出的数据有些不同,后者只给出了耗热指标,表 1 不但给出了耗热指标,而且给出了概算热指标。另一不同是后者只给出了第三阶段的节能标准,表 1 同时给出了理想阶段的节能标准。在表 1 的计算中,突出分析了冷热不均对供热系统能效的影响。由于我国

8、的供热系统规模大,再加自控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冷热不均的现象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业内人员对冷热不均对系统能效的影响未于重视。近年来,虽然给予了关注,但常常把冷热不均归于系统管网热损失中,这样做,不但性质搞错了,而且数量也难以准确统计。必须了解:冷热不均的热量不是在管网中损失的,应该承认,这部分热量,它是被送到了热用户,只不过由于房间过热通过开窗户散掉了。因此,冷热不均的热损失应该属于建筑热用户的无效热耗,必须单独统计。从表 1 可以看出:以 1980 年为基础,锅炉效率为 55%,热网效率85%(管网热损失 15%) ,按理论,供热系统能效应为 46.8%。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以北京为例,当时

9、,每 1t/h 蒸吨应带供热面积为 1.32 万 m2,哈尔滨应带1.1 万 m2,而全国实际考察的结果,每 1t/h 蒸吨只能带 4000m2。这种差距,正好反映了热用户的冷热不均匀率(约 30%-38%) 。如果考虑了冷热不均匀率,则1980 年北京、哈尔滨供热系统的能效实际分别只有 14%和 18%,估计全国在 15%左右。当然,这是在设计外温下的统计数据,由于冷热不均率是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逐渐趋缓的,若考虑全年平均,全国供热系统当年的能效约在 20%左右,也就是说,冷热不均引起的热量损失约在 20-30%左右。 表 1 北京(哈尔滨)供热系统能效统计节能指标 热用户冷热不均程度 系统能

10、效%实际供热面积 m2系统设备耗电w/m2节能阶段煤耗量kg/m2节能总量%围护结构节能%系统节能%锅炉效率%热网效率%耗热指标w/m2概算热指标w/m2%理论供热面积 m2 热源 热网技术条件 不含电耗含电耗1980 年 25.20(37.7)0.0 0.0 0.0 55.0 85.0 31.96(33.8)45.0(55.60)0.30(0.38)4000/13178(4000/10666)1.0 0.5 14.0(18.0)13.0(16.7)第一阶段17.64(26.39)30.0 22.74 7.26 60.0 90.0 25.85(27.3)36.40(45.00)1.0 0.5第

11、二阶段12.60(18.85)50.0 35.0 15.0 68.0 90.0 20.92(22.1)29.5(36.4)0.38(0.46)8000/21285(8000/17250)1.0 0.5 23.0(28.0)25.1(27.3)第三阶段7.80(15.30)65.0 65.0 0.0 70.0 92.0 15.00(20.0022.5(33.2)100% 28500/28500(19300/19300)0.75 0.3 推广计量收费、变频调速64.4(64.4)56.0(57.3)6.90(13.40)77.4 0.0 12.4 80.0 92.0 15.00(20.00)22.

12、5(33.2) 100% 0.5 0.2 73.6(73.6)65.5(67.7)6.50(12.60)82.0 0.0 4.6 85.0 92.0 15.00(20.00)22.5(33.2) 100%28500/28500(19300/19300) 0.5 0.2 78.2(78.2)69.6(71.9)理想阶段6.00(11.70)88.4 0.0 6.4 90.0 94.0 15.00(20.00) 22.5(33.2) 100% 28500/28500(19300/19300)0.5 0.2推广计量收费、多泵变频调速、自动控制 84.5(84.5)74.4(77.7)注:括号内数据为

13、哈尔滨地区的数据。第一、二阶段,室内设计温度 16,第三阶段以后,室内设计温度 18。北京新的供暖天数 114 天,供暖期间平均外温 0.1,度日数 2040.6。哈尔滨新的供暖天数 167 天,供暖期间平均外温-8.5,度日数 4425.5。表 1 还考虑了供热系统含电的输送效率,对于 1980 年,由于系统能效值过低,电耗在系统能效中的比例只占 1%左右。随着技术进步,系统能效的提高,电耗在系统能效中的比例逐渐提高,甚至高达 10%左右。可见,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逐渐深入,提高系统的含电输送效率也将愈来愈重要。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环节的能量损耗,进一步掌握供热系统的节能潜力。

14、结合表 1 可以得出二点结论:1)如果确定理想节能阶段(锅炉效率 80%,热网效率 92%,冷热不均匀率消除,建筑围护结构同第三队段标准)的供热系统能效为 70%左右,则我国的供热系统节能潜力尚有 40%(目前我国正处于节能第二阶段,供热能效约为 30%)空间,其中热源 10-15%,热网2-4%,热用户 18-26%,要达到这个标准,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每 1t/h 蒸吨要带到 2.85 万 m21.90 万 m2, (前者为北京,后者为哈尔滨)这是相当艰巨的。2)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和分阶段保持不同室温的措施,即减少建筑物的耗热量,节约的只是耗煤量,而不能改变供热系统的能效。自由热的

15、利用则不然,可以提高有效用热量,因此,自然会增加供热系统的能效。 系 统 能 效 =有 效 热 量 /系 统 计 算 总 热 量 多 余 建 筑 热 耗 有 效 热 量管 网热 损 失 耗 电热 损 失 泄 漏热 损 失热 网 热 损 失热电总输入热量 系统计算热量 热 源热 源热 损 失 热 网 热 用 户冷 热 不 均热 损 失 自 由 热利 用 图 1. 供热系统热流图图 1 给出了供热系统热流图,该图能形象描述供热系统各环节的热损失状况,引而能有效指导节能工作的进行。二、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纵观供热系统各个环节的耗能状况,不难看出,粗放式经营是根本的原因所在,而且至今,在我们行业,技术进步

16、并没有放到应有的地位。相当多的人,认为技术可有可无, “权” “钱” ,才是决定一切的。但世界的发展趋势,将不断证明,只有科学创新,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建筑节能也毫无例外,只有提高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供热系统的节能目标才能实现。1、严格执行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标准。随着新的国家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陆续颁布,我国即将全面开始实行第三阶段的建筑节能标准。有关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根据 1980 年的现状基准,以节约 65%为目标,参照热源、热网效率,按照特定建筑物推算出来的。其中外墙的传热系数由 1.28-2.35w/m2k 下降为 0.45-1.5w/m2k(北方至南方),即保温性能提高了 1.

17、6-2.8 倍。外窗的传热系数普遍降低了一半(由 3.26-6.45w/m2k 下降为 1.7-2.7w/m2k) 。此外,对影响建筑物耗热量比较大的一些参数如体形系数,窗墙比等都做了强制性规定。对于外墙保温技术,我国经过多年研发,已完全成熟。现在市场上能看到各种不同品牌的产品,基本的发展趋势是保温性能更好,利于一体化组装,便于现场施工和使用寿命长。对于节能型的建筑物围护结构,从设计标准到技术开发,都已完备。现在关键是如何贯彻执行,努力的目标是使所有的新建筑都按新标准设计施工;既有建筑,有计划有步骤的向新标准靠拢。2、大力推广分时段变室温调节为了防止大量存在的超标耗能现象,全国各行业应严格执行

18、国务院规定的建筑物室温标准(冬季 18,夏季 26) 。特别是各类公共建筑,包括火车、轮船等,毫无例外地不应超出国家规定的室温标准;要区分上班、下班,工作日、节假日,白天、夜间,进行分时段的变室温调节。目前国内外都有比较成熟的分时变室温控制器。这种控制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设定上班、下班,白天、晚上,周末、节假日的室温标准和运行时段。设定一旦确认,控制器即可根据设定要求,进行自动调节与控制。这种调节、控制,对于热水供热系统,主要是靠改变循环流量来实现,对于空调系统,则是通过变风量来完成。实现分时变室温调节,不但节能效益可观,还可以提高人的舒适度,有利于人的健康。长期实践证明,人在恒温

19、下生活,并不舒适,还容易得“空调病” 。因此分时变室温调节,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分时变室温调节技术能否大力推广,在经营方式上必须体现双蠃原则,使节能效益,在供热的买卖双方的经济效益上得到落实。实践证明,凡是这样做的,都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3、积极采用大容量的产热源目前我国各种锅炉的平均效率约为 65%,达到第三阶段的锅炉效率 70%标准,尚有 5%的提高量,若按理想节能阶段的 80%考虑,还须再提高 15 个百分点。现在提高锅炉热效率的技术措施有许多种,但最有效的技术手段还是提高锅炉的热容量。为此,我国热水锅炉的热容量已经达到了 90MW(130t/h)以上,热效率实现了 80%

20、的目标。两年前,我国出台了热电联产的新政策,即大力发展200MW(20 万 KW) 、300MW(30 万 KW)以上机组的热电联供,逐渐关停小容量的热电机组。其基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热源的热效率。我们知道,小容量的热电机组,发电效率只有 30%左右,煤耗量高达 370g/kw,而 300MW 的热电机组锅炉效率高达 90%,发电效率可达 40%,煤耗量只有 310 g/kw,可见节能的意义是很大的。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不断涌现,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大容量的热电联产供热,是必经之路。4、有计划地实现多热源联网运行对于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供热

21、的规模常常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 m2的供暖面积,其热源可能有多个热电厂和多个区域锅炉房。过去我们的习惯做法是一个热源、 带一个区域的供热面积,形成一对一的单热源供热系统。实践证明,这种供热方式,造成的主要缺点是装机备份过多,大量锅炉不能满负荷运行,进而导致热源效率不高。为克服上述弊端,在积极采用大容量热电联产、大容量热水锅炉的同时,有计划实现多热源联网运行将是理想的供热方案。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系统,类似于高压电网,多个热源同时向热网(多数为环形网)输送热量。众多热用户根据自身需要,向热网提取热量。一般热容量最大的热电厂担任主热源,在供热期间,自始自终满负荷向热网输热。其余热源成为辅助热源,在供

22、热期间,分别有序的启动满负荷运行,以适应热用户的不同供热需求。在多热源联网运行中【3】 ,通过热量平衡的调度,使各个热源的运行锅炉都能在满负荷下运行。通过压力平衡的调度,使各个热源自动承包一个固定的供热区域,实现一对一的单热源供热。通过流量平衡调度,保证各个热用户所需的循环流量。通过上述三种平衡的调度,除了确保热用户的供热质量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所有热源的运行锅炉,都能在满负荷下运行,这就大大提高了热源的平均热效率,这是多热源联网运行的最大特点。5、进一步完善二次网的直埋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工作中,在本行业里,直埋技术是比较成功的一例。现在已经应用到了蒸汽

23、管道和大管径的直埋工程中了。据实地考察,由于采用直埋敷设技术,一次网的管道热损失一般已能控制在 2-7%之间,显然是相当理想的。目前供热管网热损失超标主要在二次管网,一般都在 10-15%。分析原因,主要是二次网属于庭院管网,常常由于分支过多,必须加设阀门,构筑检查井,导致直埋敷设,变成了变相的半管沟敷设,再加上条件复杂,多年失修,管网热损失过大,是不难理解的。目前看来,要想继续降低管网热损失,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二次网的直埋技术,其中关键的技术环节是积极采用直埋球阀,取消检查井的过多设置,使二次网成为真正名符其实的直埋敷设,这样,整个供热系统的管网热损失是有望控制在规定标准以内的。6、选用防腐阻

24、垢剂,降低系统失水率在供热系统的管网热损失中,除了管道保温层的散热损失外,热网因漏水引起的补水热损失,也不允忽视。据有关资料给出,目前我国平均每平方米供暖面积每年的补水量约在 80-90 公斤【4】 ,热损失率约为 8-10%,因此,降低系统补水率减少系统漏水热损失,也是当务之急的任务。系统漏水,除了跑、冒、滴、漏的原因外,用户偷水是重要原因。目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在系统中加投防腐阻垢剂。这种防腐阻垢剂,既能除垢,也能防锈。由于提高了水系统中的 PH 值(PH10) ,使钢管表面形成了保护膜,不但起到了水的软化作用,也起到了防止氧腐蚀和二氧化碳腐蚀的作用。这种防腐阻垢剂对人体无害,但带有颜色(

25、黑色) ,能方便、有效地降低偷水现象,多年实践,有明显效果。另外,据不少实际工程反应,在系统里加装臭味剂,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7、努力发展分布式变频水泵的设计理念传统的循环水泵设计方法(在热源处设置大循环泵) ,由于过多的资用压头的节流,消耗了大量的无效电能,致使系统的电的输送效率低下。创新的分布式变频循环水泵的设计理念,按照“自助餐”的思维,用户通过自行取热,彻底消除了无效电耗的发生。理论上,节电可在 60-80%左右。这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已经愈来愈被国内外行业人员关注。我国已有不少工程示范采用,都有较好的效果。作者在“供热系统分布式变频循环水泵的设计” 【5】和“供热系统分布式混水连接方式

26、的优选” 【6】二篇文章中,对分布式变频水泵的设计原则、系统结构、设备选型、运行调节等诸多问题,都进行了详细介绍,一般在工程设计、运行中遇到的问题都有所涉及,对于感兴趣的同行可供参考。8、坚定计量收费技术的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技术的推行目的,从节能的意义上讲,最主要的是能消除冷热不均带来的热损失,其次是提高行为节能,进而充分利用自由热,降低热源能量的消耗。供热计量技术,已在全国许多城市示范多年,今年 7 月国家建设部又发布了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JGJ173-2009) ,在技术规程中除明确规定:在热量结算点(热力站或楼栋热入口)处安装热量表外,还应在散热器和建筑热入口处安装恒温控制阀和流量调节阀。

27、安装热量表,是用来计量耗热量,进行贸易结算。安装各种调节阀,是用来提高系统的可调性,实现水力平衡,消除冷热不均。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按规定安装调节阀,并进行有效调节,系统的水力平衡完全能够实现,冷热不均现象完全能够消除。20-30%因冷热不均而浪费的热量,一定能够遏制。衡量系统是否真正实现了水力平衡?当然更直观的是考察各建筑物室温是否均匀达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查指标,就是每 1t/h 蒸吨能带的供热面积,如果能带到 1.9 万 m2(哈尔滨)和 2.8 万m2(北京),那么这个供热系统一定实现了很好的水力平衡。目前在热计量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也遇到不少的阻力。据我

28、观察,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热计量技术缺乏全面的理解。有相当数量的业内人员,把热计量技术只理解为装热表,因此,误以为热计量技术本身不节能。或者在热计量推广中,没有把提高系统的可调性放到重要地位,因此在新建、既有建筑的改建中,大量存在只装锁闭阀,不装恒温阀的现象,结果导致更为严重的垂直失调,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年来,在推广热计量技术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存在许多失败的教训,我们应该很好的进行这方面的总结,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把这项推广工作做得更好。参考文献:【1】清华大学石兆玉、陈弘“供热系统综合指标的探讨” , 区域供热1994.2【2】清华大学石兆玉“提高供热系统能效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 , 供热与制冷 ,2005.12【3】清华大学石兆玉“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再认识” , 供热与制冷 ,2006.2【4】北京联合大学王雅珍“供热采暖工作应着重注意的一些问题” ,2009 年全国供热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海口。【5】清华大学石兆玉“供热系统分布式变频循环水泵的设计” , 暖通空调标准与质检 ,2006 年三期。【6】清华大学石兆玉“供热系统分布式混水连接方式的优选 , 区域供热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