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规则与人情”作文讲评一、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1864年的一天,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哈佛大学校规规定图书馆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带回了宿舍。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在中国一所中学,课间,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虽然没有其他人,但是两名学生还是主动的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
2、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了两名学生,并认为他们认错态度极好,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二、命题意图1、近来,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实际是政府向百姓表态,承诺会注重制度的建设,注2重制度的完善。而通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宣传、贯彻这方面的精神,无疑是最佳的机会。并且,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制度建设层面的问题,可实际这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问题,值得学生理性的去思考、探讨。2、纵观高考命题,越来越强调学生要具有思辨能力。本次命题的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规则与人情” ,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要求具有较强的
3、思辨能力。3、本次作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段论述能力。三、审题立意材料一:假如是一名学生违规将书带出图书馆,因此受到校规的惩处,那么这件事就很简单明确,而这个材料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当晚发生火灾,此书成为哈佛图书珍藏馆唯一存世珍品。书可私藏,无人知晓,私自带书之事即可瞒天过海,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学生交出图书,那么个人利益必受损,会受校规惩处被开除,但内心会获得安宁,实现自我救赎。学生交还了图书,校长感谢他,是因为他的诚实,肯定他的人品,所以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 “承担责任” “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校长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所以可以立意“规则至上
4、” “敬畏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则是良好风气最有力的看守者” “用规3则看守一切” 。材料二:两名学生打闹,不慎将走廊的橱窗玻璃打碎。当时周围没有其他人,如果不承认,没有人知道,但如果隐瞒,虽个人利益不受损,但内心必不安,会受道德谴责;如果主动承认,要赔偿玻璃,会受校规惩处。但他们还是主动到校长室去说明情况,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打闹了。校长表扬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诚实,肯定他们的人品,所以也可以从“诚实是为人之本” “承担责任” “道德感化”的角度立意;校长不要求他们赔偿学校玻璃被打碎的损失,是主观判定,损失却由学校(纳税人)来承担,所以可以立意“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 。二则材
5、料放在一起,如果只抓住它们的共同点,可以立意为“诚实是为人之本” “承担责任” ,但这种立意只是符合题意,但流于俗套,不容易出类拔萃。因此思考相同点中的不同的处理结果,最好的切题立意应该是探讨“规则”与“人情” 、 “规则”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立意为:规则高于道德,法理大于人情,人情岂可凌驾于规则之上,从学生事件处理结果看中西方文化(看待“法”与“情” )异同四、写作素材(选自“每周万字阅读静待” )1、经济困难男子超载被罚 民警开罚单内夹百元。 (高一4下第一周)2、该不该“特赦”贪官。 (高一下第一周)3、我们为什么爱闯红灯。 (高一下第九周)4、底线失守,无人可以置身事外。 (高一下第
6、十一周)5、底线失守,谁都难逃“互害”厄运。 (高一下第十三周)6、 “规矩草” 。 (高一下第十四周)7、从交警离岗救人被记过看规则意识。 (高二上第十九周)五、例文1、面对规则,莫轻言原谅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引用) 。 ”试想,如果河水不沿河道奔流,万物不按照生物节律生长,星辰不随时间呈周期性的变化,将会是什么样子?大自然的规律如此,人类世界也不例外。正是为了使这一切有序,面对规则,我们不应轻言原谅(中心论点)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何身份,有何地位(分论点句) 。庄贾自恃自己是监军,又带领自己的军队,因陪人喝酒而迟到,后向皇帝求助不成,被司马穰苴斩杀(例子句) 。如果一切
7、有身份地位的人都像庄贾这样目无组织纪律却不受惩罚,只会助长他们嚣张的气焰。弱化、淡化规5则的行为,往往会让违反规则的人更加理直气壮。而挣脱规则束缚做不好的事情的人,也终将为此付出代价,不管你地位多高(分析句) 。古时有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印证了这一点(引用小结句) 。才华固然重要,但牢守规则更加重要(分论点句) 。乐工罗程善弹琵琶,天下少有人能及。他侍宠杀人后,其他乐工向皇上求情,而皇上更看重祖宗的律法,最终打死罗程(例子句) 。有才华之人违背规则而受罚固然令人惋惜,但有才之人层出不穷,但规则一旦被破坏,开了先例,往后便无法再被稳固地建立了(分析句) 。诸葛亮杀马谡也是一样(例子句) 。
8、面对一个自己器重的人,为了示三军,避免失去人心,也只能按军法处置马谡,不能姑息、原谅他失街亭的过错(分析句) 。为了让规则的束缚保持效力,不能因惜才就轻言原谅,否则,可能会出现恃才放旷的行为(小结句) 。功劳和贡献不能成为逃避你触犯规则的后果的理由(分论点句) 。中国古话说:功过相抵(反面例子句) 。有些时候这能让犯错的人改过自新,走出阴影,也有可能让犯错的人心存侥幸,产生违反规则的错误总可以弥补的错误想法。事实上,功与过往往并不是十分契合,能刚好弥补的。如果一个作出了不少贡献的人知法犯法,能因为他的贡献而逃脱法律的制裁吗?要是在古代,一位屡立6战功的将军,恃功横行不法,他立的功劳要怎样弥补他
9、所犯的罪行呢(分析句)?就像奖罚要分明一样,违反规则就要接受处罚,无论你曾有多大的功劳(小结句) 。面对规则,莫轻言原谅,无论身份地位,无论是否有才华、有功劳,都要时刻牢记规则的份量,小到家庭、学校,大到国家乃至全世界,它都是约束我们的准绳,我们不该破坏它的威严。点评:立意切题且深刻,结构严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华和功劳贡献在结果上似有雷同,如果其中一个分论点改为“人情关系”也不能凌驾规则,则文章会更好) ,语段清晰明确,论证充分,具有思辨性,语言流利. 2、无规矩不成方圆哈佛大学的一位学生违章把图书带出了图书馆后被学校开除。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生活的安定、社会的和谐起
10、着重要的作用(中心论点句) 。当规则与人情发生冲突时,应以规则作为第一标准(分论点句) 。三国时诸葛亮为了防止被魏军截断后路而急需大将守住街亭以堵住魏军的袭击路线。马谡请缨前往。由于轻敌,街亭失守,马谡也狼狈逃回了汉营。尽管不舍得,诸葛亮还是含泪斩了马谡(例子句) 。如若诸葛亮不斩马谡,即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原来军令状也是可以开7玩笑的,又因为诸葛亮比较喜欢马谡,大将们会进一步认识到:其实人情是大于军法的。由此以后,大将们想必会纷纷通过违反军纪来获得利益,后汉也离灭亡不远了(分析句) 。所以,诸葛亮在规则与人情中,只能选择尊重规则、稳定军心,即使“挥泪”也要狠下心肠斩下去(小结句) 。这亦使
11、我联想起了戚继光的“戚家军” 。 “戚家军”多由同一条村的父老兄弟组成(例子句) 。但戚继光治军却是以“法”为主,规定如若有逃跑,瞒报军功的,其他人必须予以揭发。戚继光的治军方式把“法”凌驾于“情”之上(分析句) 。正是如此, “戚家军”才会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令倭寇闻风丧胆的百战之师(小结句) 。如若让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则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分论点句) 。原足协主席谢亚龙,因为人情的关系,多次收受贿赂,对一些球队作出不公正的判决,打压年轻球员,指使裁判员着重打压某一队(例子句) 。据谢的好友透露,谢原本是一个比较正派的人,但很多事情他是抹不开面子才去做的,当时中国足坛的乌烟瘴气
12、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各种“假球” “黑裁判”使中国足球的水平严重下滑(分析句) 。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后果严重(小结句) 。除此之外, “房叔” “房媳” “房爷”等组成的“房家族”,各种因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而落马的官员,因贪污而被8捕的中石化副总(例子句) ,哪一个不是把人情驾在规则上的?又有哪一个是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的(分析句)?“无规则不成方圆”只有尊重规则,让规则大于人情,才能构成良好的“方圆” ,建设美好的社会。 (结论)点评:立意准确,内容充实,语言表述流畅简洁,采用正反思路结构全篇,眉目清晰。名句拟题,首尾呼应。事例典型,举例古今对照并能点面结合。3、规则岂可无人情?哈佛大学的一
13、位学生违章把图书带出了图书馆,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这本书也成了火灾后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当我看到这个处理结果,我有一言不得不发:规则岂可无人情!(中心论点句)的确,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人情泛滥、裙带横行,是极端的混乱和腐败。但是,这并不能作为矫枉过正的辩解,因为极端的规则是另一种噩梦,因为规则只是中性的形式,因为规则自身没有善恶可言,因为规则需要人情充实的内涵,而非仅作为敌人,哈佛学生已经认错,主动交出了图书,又何必无情地开除他!(分析句)9没有人情的规则,
14、只是压迫的工具(分论点句) 。陈胜、吴广因暴雨而耽误了赴役的期限,就会遭受不由分说的一律处死,这样的规则就是杀人如麻的侩子手。日本四十七浪人在等级制度下,卖妻杀子成全主公的威名,这样的规则就是扭曲人性的恶魔。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四大种姓,剥夺民众的自由与尊严,这样的规则就是践踏真理的暴徒(举例分析结合) 。上述例子或许古老而偏颇,且看如今(过渡句)!酷法何必秦律,君不见拆迁平坟毁古迹,刑讯逼供误判刑,条条在案;牺牲何必浪人,驻京办拦截上访,维稳保安殴打群众,桩桩有理;歧视何必种姓,排挤打压农民工,地域贫富有界限, “上海资源不给外人” ,历历在目。法律法规,政策条列,若无人情,就都是杀人的刀,害
15、人的毒(举例分析结合) 。所幸规则与人情并非壁垒森然(分论点句) 。中国两名学生犯了错误,主动认错,获得谅解;各地城管工作方式大整顿,温情执法几乎让人转怒为笑,惹人嗔怪。河南平坟事件中,不乏将伦理道德引入政策制定者。法学家的努力终于以“拆迁”改“搬迁” 、 “直系亲属可不作证”得到了回报(举例分析结合) 。然而不能忘记,有多少规则缺少人情,从救助站中走出的流浪者,身上还有绳索留下的淤青。不能忘记,数以千计的上访者,在进京的最后一站再也无法前进。不能忘10记,牢狱中还有多少无辜者,在诱骗下葬送一生,求诉无门。不能忘记,还有多少缺少人情的规则,在为丑恶与不公大开绿灯(举例分析结合) 。我们应该时刻
16、质问:规则岂可无人情!点评:对材料概括精简,角度清晰,立意准确,内容充实,语言表述清晰,抒情意味很浓采用正反思路结构全篇,眉目清晰。拟题运用了反问修辞,首尾呼应巧妙。事例典型,举例古今结合。4、秩序与人情(思维深刻而独到)同样是犯错,处在不同国家的两方人却是不同的结果:一方得到校长的褒奖,并免除了他们的责任;另一方同样得到的褒奖,却被开除了学籍。后者这种在中国人眼中无不荒谬的事情却被哈佛中大部分的学生所接受,甚至那位被开除的学生也承认他早已预料到这样的结局。而在这样强烈的反差背后,却是中西迥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意识:一边注重秩序,一边注重人情。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在政治上大部分属“人治” ,在思
17、想上则充斥着“与人为善” 、“多个朋友多条路”等等类似的思想。于是便演化成了一个源于人脉的官本位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一位高管父辈自己就衣食无忧甚至平步青云。但是这样造成了寒门子弟步入更高等级层次的机会十分渺茫。虽后来的科举制打破了贵族垄断高层社会的局面被打破,但贵族仍把持着令寒门战栗的资源。一个个贵族互相维护互相支持层层掩饰,构成的网将渴望权利的外人挡住,把反对他们的人困杀。人脉的力量渗透入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责任(刑罚) ”在人们眼中的地位十分尴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中国的那位校长心中, “将玻璃打碎”的责任因“认错态度诚恳”被掩盖了。于是校长决定用学校的钱赔偿。却没有意识到,
18、认错是本应做到的义务,即使再诚恳,责任却是始终存在的。将赔偿的责任和认错的义务混为一谈,中国仍受到古代人治思想的影响。而在西方,人们却将秩序看的很重。那位学生“偷书”是责任, “还书”是义务,虽然书有着孤本的光环加在其上,责任仍然存在。那么被依照校规开除也是情理之中。如同一位罪犯,将一个人绑架后帮他调理身体又送了回来,也依然要判刑一样。西方人能将责任和义务区分的十分清楚,与他们数百年的民主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民主最重要的,便是法律至上,以秩序规范生活。人情与秩序,在同种事情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反应了不同的意识社会形态,在人情的社会中,若有新星木秀于林,必有旧有势力以风摧之,关系总比成绩好用,
19、人脉总比能力更受重视,使上层社会成为一潭死水,社会流动性极差,寒门也难出贵子。而在秩序的社会中,法律至上,人们的生活由秩序规范,无能者无人可护,而以能力决定的地位才是发展的最终形态。但是,中国显然仍有一大段路要走。11人情到秩序,如同封建到民主。中国不缺人才,只是缺舞台。当有朝一日过渡完成,中国梦也不是水中月,镜中花了。5、规则与道德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道
20、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 了。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
21、“ 夜不掩户” 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 “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
22、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6、无规则欲念与有规则道德“当一切的规范和禁忌都不存在的时候,你离邪恶有多远?”这是恐怖片隐身人海报上的一句话。一个透明的人面对那不透明的世界时,潜伏在其心底沉睡的欲望开始苏醒,于是,就有了那个邪恶的隐身人以及这部惊悚的影片。真正的不安并不来自于片中的可怕情节,而是来自于我对自我的拷问, “当没有任何规则制约时,你会做坏事吗?”我的答案竟是:我会!这是源自人性之下的潜伏的欲念,也许外面每个人心底都静臵着邪恶,而禁锢邪恶的束缚一旦开启,那么就有了人类历史上诸多暴行。我认为,人类文明的根本象征在于控制欲望,这也是人类摆脱野蛮的标志。起先对于欲念的压
23、制来源于道德,这是一种来自人类长久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理念,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我国古代儒学的中心之道,但古人云:无德必之,唯德必危。这就是说,没有强制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从这一点上说,法家倡导的“以法治国”才是治理社会的方法,儒家所谓“以德治国”只是一种“ 乌托邦”式的理想。我们无法抑制欲念的衍生和流动,却可以约束由欲念产生的行为,这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规则。我们的邪念可能将某种道德颠覆了千次万次,但带有惩罚性的规则使得邪12念无从迸发,并扶正着道德之树,从而形成了法制社会。可谓“人性本恶,而人行总善。 ”道德是规则的基础构建,但违背道德却未违背规则,纳撒尼尔霍桑笔下的威克菲尔德
24、就是这样的人物,也许是出自对流浪的热望,他在某一天离家出走,却只到离家仅有一个街道之隔的旅店住下,并且一住便是二十年。这个离家出走的流浪者更引人注目,读者不禁会由此丈量他距社会伦理道德间的距离,他违背了道德,脱离了本位,但我们不能说他有任何越轨行径,而老练的霍桑为我们解答了难题,他在最后写道:“在看似伤乱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被规范地放在某一个位臵,一旦脱离了这个位臵,我们将被这个世界永远地地遗弃。 ”这个威克菲尔德将被事实上也的确为这个世界所遗弃。在这里,威克菲尔德违背的是另一种规则,一种社会法则。正如麦田守望者中斯宾塞先生对霍尔顿所说:“人生就是一场球赛,我们却要遵守每一项这样或那样的规则。 ”是的,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参加这样的“球赛”,就只有遵守所谓“规则”。六、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读了上面两句诗,你有何感想或思考呢?请联系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要求:强化开头、结构、语段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