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敬的评委们、各位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孟宪霞,来自安阳市第五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学看地形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世界地形”的第二课时。本节将在学习了“陆地地形”、“海拔” 、“相对高度”等地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以使学生初步具备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以后使用地形图奠定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等值线,学好本节也可为学习其他等值线打基础,所以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根据
2、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我制定了教学三维目标,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等高线地形图。2、掌握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坡和缓坡的方法;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能比较不同类型地形图的优点与不足。2、通过课件能归纳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教师亲切、鼓励性的教学语言,积极成为学习的主体;2、通过对模型、课件的探究,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的奥妙和用途,树立积极探索,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识别陡坡和缓坡;2、初步应用等高线地形图。教学难点:掌握山脊、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掌握判断陡坡和缓坡的方法。二、学情分
3、析1、在小学综合课和学生的旅游生活中,学生认识过山地地形。2、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海拔、相对高度、五种陆地地形等地形知识。三、教法学法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鼓励教师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认为教学中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因此,我采用的是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是:读图分析法、小组探究法。四、教学过程:结合教法学法,本节教学过程将从六个方面来展现: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2、层层设疑,模型解疑;3、读图识图、合作探究;4、实际应用,感受所学;5、分层设
4、色地形图; 6、及时反馈、巩固新知。(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青藏高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红河谷,勤劳善良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一天,他们发现了两个奇怪的英国人并抓住了他们。从这两个英国人身上,藏族人搜出来一些画有许多密集线条的图纸,这是什么?英国人说他们是捉蝴蝶的,图纸上画的是蝴蝶。善良的藏族人相信了他们,还和他们成了朋友。但后来,这些“蝴蝶”图却带来了可恶的英国侵略军!这些画有“蝴蝶”的图到底是什么?英国人为什么能利用它们顺利侵入我国地势险峻的青藏高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学看地形图”。(二)、层层设疑、模型解疑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对比“陆地地形示意图”和“等高线地
5、形图”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体会地形图绘制的初步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 37 页“陆地地形示意图”,思考回答: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各类地形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吗?你认为这种地形图的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你看到”“你认为”这些亲切的鼓励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较快地以主人翁的感觉进入本节的学习中,积极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发现:无法表示地形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陆地地形示意图最大的不足。我问:哪类地形图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观察课本 38 页“等高线地形图”,思考回答:这幅地图和 37 页的“陆地地形示意图”有关系吗?在这幅地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某地的海拔吗?通过海拔你能说说它是什
6、么地形吗?这时,只要学生踊跃发言,言之有理,就需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接着,引导学生描出 400 米、-200 米的线,启发学生:在描这些线时,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线上每一处的海拔都相等。)“那么,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等高线吗?”通过看图、描图,学生理解了等高线的含义,我补充等深线的含义。通过以上多个问题的思考回答,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成功调动,我又问:同学们,“陆地地形示意图”是怎样转化为成了 “等高线地形图”的呢?结合课本 39 页“等高线示意图”,视频是最直观的教学工具,播放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视频,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我制作了等高线地形
7、图模型,学生可以动手触摸,两人一组动手做做。模型,是地理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的出现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激情解疑后,师生共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等高线是不相交的闭合曲线(特殊情况除外);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处处相等;在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都相等。,(三)、读图识图、合作探究本环节要解决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上,学生注意到山体的不同部位名称不同,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我借助课件展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实际形态及其等高线地形图。我问:在这些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中,你认
8、为最易判断的山体部位是哪些?哪些判断起来有困难?学生会发现除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判断有困难外,其他都较容易。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这样设计:再次单独展示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学生小组再探究山脊、山谷等高线地形图的不同点,总结判断山脊和山谷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我的巡回指导,学生发现了山脊和山谷等高线形态的区别:山脊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我要求学生记住八字窍门:“凸高为谷,凸低为脊”。为了及时巩固,先来一个轻松小练兵。接下来学生做课本 39 页活动题,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做题的方法和答案。在练习交流中,学生会对判读坡的陡缓争论不休。通过课件,可以轻松地
9、帮助学生突破难关,并总结为: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四)实际应用,感受所学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为了给学生打下好基础,我设计了有利于初中生理解的、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树立积极探索、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军事应用瞭望塔瞭望塔的位置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四周无山地遮挡视线的地方。工程应用修筑公路公路、铁路线建设一般沿等高线走,这是为了:、减少施工难度;、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不易造成水土流失。旅游应用陡崖、陡坡、缓坡(五)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的不足是: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10、呢?引导学生观察课本 38 页“分层设色地形图 ”。我讲:在“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线之间填充不同的颜色就绘制成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征: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在这种地形图中,判断海拔和地形的依据是: “陆高和海深”,也叫高程表。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的地形图就是这种分层设色地形图。至此, 从 “陆地地形示意图”到“等高线地形图”再到“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就一一展现在眼前了。 五、板书设计: 提纲式板书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内容体系。教学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山峰陡崖鞍部山谷山脊分层设色地形图1、课本才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要课本中有的地图,绝不在课件中重复出现,采用课本、课件、模型三结合原则,避免学生只对课件感兴趣,对课本知识不知所云。2、在探究解决难点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中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起来易产生疲倦感,所以,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现和采用讲练结合的原则应是本节课的亮点。2015 年河南省地理优质课说课稿孟宪霞安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