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海二中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刘娟 审核人 鲁江 课时编号18.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076670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海二中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刘娟 审核人 鲁江 课时编号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东海二中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刘娟 审核人 鲁江 课时编号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东海二中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刘娟 审核人 鲁江 课时编号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留侯论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二、学习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三、学习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四、学习过程(一)自学质疑1.结合文下注释,梳理文本句意,划出有疑惑的句子。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二)交流展示1.让学生先在组内交流有疑惑的句子2.学生自由质疑(三)互动

2、探究1.比较阅读,了解治学精神请同学阅读留侯世家里的相关文字思考以下问题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曰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

3、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1)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明确:圯上老人为谁?前者认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黄石,他能预见到张良“后十年兴” ;而后者认为是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老人来

4、到圯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认为是为了授书,这样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来“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而后者认为是为了“深折”少年张良,教他“能忍” 。(2)师归纳:我们刚才讨论出来的两个不同点,加上前面观点的不同点,这三个不同点在苏轼的文章里都有体现。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文是一篇史论,实际上也是一篇读书笔记。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敢于怀疑,一翻旧案,自抒新见,这样治学精神和思维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四)精讲点拨师生活动1.讨论:发生在张良身上的这件事,根据课本第 2 段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字眼来概括它,这就是“受” ,即

5、受兵书。那么,除此之外,本文还写了张良的几件事?你能用文中现成的词语加以概括吗?明确:一件事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这“一击”用课本的注释来说,就是指“张良曾与力士用铁锤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一事,这样可用“击秦帝”三字来概括。还有一件事是“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时“子房教之” ,这可用“教高祖”三字来概括。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本文共写了有关张良的这样三件事: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2.提问:这三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确:都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正反对比,观点显得鲜明、有说服力。3.提问:本文还提到了哪些

6、人物?明确:还提到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刘邦。4.提问: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明确:伊尹、太公是从正面,荆轲、聂政是从反面,郑伯、勾践是从正面,项羽是从反面,刘邦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 。由此可知,本文在论证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正反对比。5.学习史论写法(1)思考:本文题目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明确:不能,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的荒谬说法引发思考的,而作者所引用的主要也是张良的事例。 “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这说明,史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该突出

7、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2)讨论:如果以“忍论”或“论忍”为题,最好怎么处理张良的事例?明确:对张良的理性分析少一点,对前人关于张良奇遇的荒谬说法不提或尽量少提,对张良的三件事进行集中论述。(五)矫正反馈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D)A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c,同“猝” ,突然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只,仅C养其全锋以待其弊 敝:疲惫,衰败D不称其志气 称:chn,称颂,赞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C )A.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8、C.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B其平居无事夷灭者C子房不忍忿忿之心 D勾践之困于会稽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开篇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能忍”品性,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B本文列举了张良阻击秦王、进履受书、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三件事,以鲜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 。C作者以项刘楚汉之争为例,

9、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 ,所以才能“就大谋” ,也才能够辅佐高祖刘邦建立帝业。D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六)迁移应用1苏轼的观点,是针对前人对张良成功的荒谬说法而树立的,自有其合理之处,可是一旦离开了这种针对性,去泛泛而谈“忍小忿而就大谋” ,无疑在事理上是有漏洞的,因为当忍则忍,不当忍则不能忍。讨论:是不是一切情况下都要“忍”?明确:假如是敌我之间,假如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交战,假如问题已涉及到人格、国格、民族尊严,假如一位国家一级飞行员已然倒在歹徒的刀下,假如一位同胞姐妹正在光天化日之下遭禽兽蹂躏,假如某位恶霸已然仗势凌法、为霸一方,假如敌寇的铁蹄已然踏上母亲的国土假如这个时候,你还是一味地隐忍,一味地退让,那可就无异于犯罪了。真若如此,天理何在?正义何在?因此,当忍之时自当谦忍退让;不当忍时,自当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这就是“忍”之辩证法。2 留侯论为苏轼著名的翻案文章,内容创新是其特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有一些“想当然”的共识,但我们不见得同意的事情?比如植物会“向光”生长,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植物“怕光” ,故两边生长速率不一,造成植物有不同的生长情况。又如“沉默是金” 、 “谦受益、满招损”是否为必然的结论?: 五、板书设计:六、感悟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