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B/T14411-2008 轻型燃气轮机控制和保护系统 Controlandprotectivesystemforaero-derivativegasturbine 本标准代替 GB/T14411-I993(轻型燃气轮机控制和保护系统。 本标准与 G13/T14411-1993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修改了标准适用范围 (本版的第 1 章 ); 修改了清吹要求 (本版的 3.2.1.5); 补充了正常停机和紧急停机要求 (本版的 3.2.3.2、 3.2.3.3); 增加了同步控制、瞬时超速限制和输出功率限制要求 (本版的 33.5,3.4.8、 3.4.9); - 补充了数字电子控制系统
2、的性能指标要求 (本版的 3.4.3.2); 删除了环境试验条款 (1993 年版的 5.3); 修改了数字控制系统要求,整合成 3.1(1993 年版的第 7 章 ); 修改了保护装置中信号器和监控参数相关要求 (本版的 4.3.4、 4.3.5); 增加了环境条件要求 (本版的第 7 章 )。 本标准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航世新燃气轮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综合 技术研究所、江苏中航动力控制 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田祥泰、于培敏、张华、孟凡涛、俞建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GB/TI44
3、1I-1993。 2 目录 目录 2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 3 控制系统 4 3.1 基本要求 4 3.2 控制功能 4 3.2.1 起动 4 3.2.2 加、减负荷 5 3.2.3 停机 6 3.2.4 防止喘振 7 3.3 燃料调节 7 3.3.1 概述 7 3.3.2 稳态转速调整 7 3.3.3 恒速控制 7 3.3.4 变速控制 8 3.3.5 同步控制 8 3.4 性能指标 8 3.4.1 死区 8 3.4.2 漂移 8 3.4.3 转速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8 3.4.4 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8 3.4.5 电功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9 3.4.6 机械驱动控制系
4、统的稳定性 9 3.4.7 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9 3.4.8 瞬时超速限制 9 3.4.9 输出功率限制 9 4 保护系统 9 4.1 保护要求 9 4.1.1 燃料切断 9 4.1.2 超速保护 . 10 4.1.3 过低转速保护 . 10 4.1.4 火普保护 . 10 4.1.5 熄火保护 . 10 4.1.6 控制及保护系统故障保护 . 11 4.2 保护功能 . 11 4.2.1 概述 . 11 4.2.2 超速保护 . 12 4.2.3 超温保护 . 12 4.2.4 超扭保护 . 12 4.2.5 低转速保护 . 12 4.2.6 振动保护 . 12 4.2.7 喘振保护 . 1
5、2 4.2.8 滑油压力低 . 12 4.2.9 点火不成功 . 12 4.2.10 熄火保护 12 4.2.11 转速悬挂保护 12 4.2.12 轴位移保护 13 4.2.13 进气过滤器压差高 13 4.2.14 轴承温度高保护 13 4.2.15 控制及保护系统故障 13 3 4.2.16 滑油冷却器出口处滑油温度高 13 4.2.17 滑油或姗料过滤器压差高 13 4.2.18 滑油供油或回油温度低 13 4.2.19 滑油回油温度高 13 4.2.20 燃料压力低 13 4.2.21 燃料压力高 13 4.2.22 燃料温度低 13 4.2.23 燃料泄漏 13 4.2.24 起动
6、装置出现故障 14 4.2.25 油箱油位高 14 4.2.26 油箱油位低 14 4.2.27 热电偶故障 14 4.2.28 滑油泵故障 14 4.2.29 动力涡轮转速信号消失 14 4.2.30 燃气轮机转速信号消失 14 4.2.31 有危险的大气条件检测 14 4.2.32 辅助设备的保护 14 4.2.33 其他的过程或被驱动设备的功能故障 14 4.2.34 火替保护 14 4.3 保护装置 . 14 4.3.1 概述 . 15 4.3.2 电动、机械和手动保护 . 15 4.3.3 音响报警 . 15 4.3.4 信号器 . 15 4.3.5 监控参数 . 15 4.3.6
7、信息传递、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 . 15 4.3.7 保护装置的功能检查 . 15 5 试验要求 . 15 5.1 性能试验 . 15 5.1.1 概述 . 16 5.1.2 校准试验 . 16 5.1.3 模拟试验 . 16 5.1.4 装机试验 . 16 5.2 室温持久试验 . 16 5.3 试用 . 16 6 电气设备 . 16 6.L电源 . 16 6.2 接地与屏蔽 . 17 6.3 配线 . 17 6.4 安装 . 17 7 环境条件 . 17 7.1 概述 . 17 7.2 环境温度 . 17 7.3 环境相对湿度 . 17 7.4 环境振动 . 17 7.5 环境的大气压力
8、. 18 7.6 电磁干扰 . 18 8 维护和寿命 . 18 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轻型燃气轮机 (以下简称燃气轮机 )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和性能要求、保护系统的保 护功能和保护装置及其试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发电和机械驱动用的燃气轮机的控制和保护,其他用途的燃气轮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0489 轻型燃
9、气轮机通用技术要求 3 控制系统 3.1 基本要求 3.1.1 控制系统应能满足燃气轮机对控制、调节、监视和保护功能的需要,同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安全 性和可用率,应符合 GB/T10489 的要求。 3.1.2 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宜有冗余、容错和故障自诊断功能。系统硬件宜模块化、通用化,维护方便。 控制软件应具有优良的实时性、容错性和安全性,编程方便、易于使用。 3.1.3 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应提供良好的人机操作界面,与其他控制装置联接方便,具有可扩充性和开 放性。 3.1.4 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应具有标准的通讯接口。系统可通过通讯接口与外界交换数据,使用开放 的、标准的通讯协议,应能很方便地融人
10、上层系统。 3.2 控制功能 3.2.1 起动 3.2.1.1 概述 从起动辅助设备开始直至燃气轮机到达空负荷转速 (慢车转速 )的全过程为起动过程。起动有手动 起动、半自动起动、自动起动等方式,并可具有程序起动、多次起动和特种起动等功能。 5 3.2.1.2 起动方式 3.2.1.2.1 手动起动装置根据供需双方一致同意的方案提供。手动起动要求操作者手动起动辅助设 备,并逐步完成起动程序,直至燃气轮机到达空负荷转速 (慢车转速 )。 3.2.1.2.2 半自动 起动是手动起动辅助设备,但操作者应通过一次操作使燃气轮机自动完成其后的全 部起动过程。 3.2.1.2.3 自动起动是操作者发出起动
11、指令,燃气轮机自动完成全部的起动过程。 3.2.1.3 起动过程 起动过程要有一套完整的起动程序来保证可靠点火,且按要求供给燃料,使燃气轮机迅速、稳定、可 靠地到达空负荷转速 (慢车转速 )。通常,按随燃气轮机转速或时间而变化的起动曲线来供给燃料。如 有需要,应能按外界大气压力和温度修正此起动曲线。也可按其他参数的变化曲线控制或修正起动燃 料量。 3.2.1.4 特种起动 特种起动包括无外电源起动、遥控起动、应急起动和使用两种燃料的燃气轮机的更换燃料起动,供 需双方可协商选定。其中对使用两种燃料的燃气轮机,需加装燃料切换开关,以便自动而及时地更换 燃料。 3.2.1.5 清吹 3.2.1.5.
12、1 不论起动过程是手动、半自动或自动,起动控制系统均应根据要求设置必要的自动清吹周 期,保证足够的持续时间,以便燃气轮机在点火燃烧前从进气口沿气路通过排放装置 (包括烟囱 )排出任 何可燃物,根据燃气通道自由容积或所测出的其中燃气浓度来规定清吹时间,使燃气轮机排出的气体至 少三倍于整个排气系统的容积,并可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3.2.1.5.2 当使用高挥发性的液体燃料时,除清吹外还应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 3.2.1.6 点火 点火装置只是在起动期间正常供电。电路宜布置成可手动操作。点火装置应设有防止误操作的措 施,必要时可将该装置电源线的两端接地。 3.2.2 加、减负荷 3.2.2.1 加负
13、荷 加负荷可手动、半自动或自动进行,直至达到规定的功率。自动加负 荷可紧接起动程序后进行,而 不需其他动作。需要时,可规定加负荷的时间或速率 (包括正常和紧急6 情况 )。 3.2.2.2 减负荷 减负荷时要防止燃料减得太快,造成燃烧室熄火,这时的燃料供给可根据转速或时间程序来减少, 应能保证最小的燃料供给量。需要时,应规定减负荷的时间或速率。 3.2.2.3 暖机和冷机 在加负荷或减负荷时,都要在规定负荷 (或转速 )下停留一定时间,以达到暖机或冷机的要求。 3.2.3 停机 3.2.3.1 概述 停机分正常停机和紧急停机。停机时要切断燃料供给 ,并通过排放系统放掉停机后燃料调节阀后 管路中
14、的残留燃料。 3.2.3.2 正常停机 正常停机是指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停机,该程序根据燃气轮机的使用情况编制。可用手动、半自动或 自动的方式执行。发电用和机械驱动用燃气轮机的停机步骤为 : a)发电用燃气轮机停机步骤 : 1)功在同步转速下,有控制地卸负荷到零输出 ; 2)断开发电机出口断路器 ; 3)降低转速或适当的冷却过程 ; 4)切断燃料供给 ; 5)停止盘车不需要的辅机 ; 6)如需要则进行盘车 ; 7)停止其余辅机,如滑油泵 ; 8)恢复到起动状态。 b)机械驱动用燃气轮机停机步骤 : 1)有控制地卸载到最小负荷状态 ; 2)适当的冷却过程, 3)切断燃料供给 ; 4)停止盘车不需要的
15、辅机 ; 7 5)如需要则进行盘车 ; s)停止其余辅机,如滑油泵 ; 7)恢复到起动状态。 3.2.3.3 紧急停机 紧急停机的要求为 : a)紧急停机应有手动操作,也应能由保护装置自动停机。应迅速关闭燃料截止阀,切断燃料 供给 ; b)除另有规定外,应提供自动方式使被驱动装置与所连接系统分开,以防止发电机逆功率运行 或负荷介质倒流 ; c)也可能需要操作放气系统,以释放储存的能量 ; d)应进行正常的盘车和停机程序,对装有自动再起动装置的机组,应采取措施防止不经手动复 位就自动起动 . 3.2.4 防止喘振 应防止在起动、加负荷、减负 荷和停机等过渡过程中引起的燃气轮机喘振。 3.3 燃料
16、调节 3.3.1 概述 3.3.1.1 从开始点火到最大负荷状态,以及加速和减速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控制系统应能稳定地控制 供往燃气轮机中的燃料。 3.3.1.2 控制要求和保持设定值精度是随特殊应用情况而变化的,应在合同中详细规定。 3.3.2 稳态转速调整 在有差调节的情况下,燃气轮机的稳态转速不等率应能调整在额定转速的 200-.-fi%范围内,且应 根据所带负荷的类型而定。 3.3.3 恒速控制 3.3.3.1 对于恒速运行的 燃 气轮机 (特别是发电用的 ),应装备能感受输出轴转速的控制器。除非供需 双方另行商定,该转速控制器应能将空负荷时输出轴转速调定在额定转速的 95%-106%之
17、间的任意 值上。 3.3.3.2 当带动与电网同步的发电机时,在供需双方商定的时间内,转速控制器应能8 使输出功率从最 大降至零,以便与并联运行装置上的其他转速控制器相协调。 3.3.4 变速控制 对于需要在一定转速范围内运行的燃气轮机 (如气体压缩用动力装置 ),控制系统应能使转速在一 定范围内变化。转速范围可协商 确定。 3.3.5 同步控制 如果用户需要,转速调节系统应能进行同步转速控制。 3.4 性能指标 3.4.1 死区 在额定转 速以及在不大于最大输出功率的任一功率时,死区应不超过额定转速的0.1% 3.4.2 漂移 任何控制方式的转速漂移极限由供需双方共同商定。 3.4.3 转速
18、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4.3.1 燃气轮机在空载与最大负荷之间运行时,转速调节系统和燃料控制系统应能稳定地控制 ; a)被驱动设备单独运行时的燃气轮机转速 ; b)被驱动设备并列运行时进 人燃气轮机的燃料量。 需要时可同时控制上述 a),b)两项。 3.4.3.2 以下几种情况,应认为输出轴转速的控制系统是稳定的 : a)被驱动设备以持续负荷单独运行时,控制系统引起的燃气轮机转速的持续脉动,其峰间幅度不 超过额定转速的 0.24%,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应不超过 0.12% b)在额定转速下工作的被驱动设备与恒速的其他设备并联运行时,控制系统引起的燃料输人持 续脉动量所导致的输出功率变化,其峰间幅度
19、不超过额定输出功率的 4%;数字电子控制系统 不应超过 3%。 3.4.4 温度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4.4.1 当燃气轮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在按照外界环境条件所设定的最大极限值内运行时,控制系统应 能稳定地控制燃气轮机的燃气温度。 9 3.4.4.2 温度控制系统引起的燃气轮机燃料输人的持续脉动量所导致的输出功率的变化,其峰间幅度 不超过输出功率的 6%,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应使其不超过 4% 3.4.5 电功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4.5.1 对于发电用的燃气轮机,当燃气轮机的电功率控制器是在恒频母线上控制电功率的情况下运 行时,控制系统应能稳定地控制输出电功率。 3.4.5.2 电功率控制系统引
20、起的燃料输入的持续脉动量所导致的输出功率变化,其峰间幅度不超过额 定输出功率的 4%。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应使其不超过 3% 3.4.6 机械驱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4.6.1 对于驱动机械用的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应能稳定地控制燃气轮机的输出功率。 3.4.6.2 在稳定的负荷状态下,控制系统引起的燃气轮机燃料输人的持续脉动量所导致的输出功 率变 化,其峰间幅度不超过额定功率的 4%。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应使其不超过 3% 3.4.7 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在被驱动设备及其相关联系统的某些装置超控时,将影响到前述系统的稳定性。 3.4.8 瞬时超速限制 3.4.8,1 除非与用户另有商定,转速调节系统应在
21、瞬间甩额定负荷的情况下能防止燃气轮机到达遮断 转速。 3.4.8.2 转速的瞬态过程不仅与调节器性能有关,也与燃气轮机的特性、转动惯量和瞬态负荷有关。 3.4.9 输出功率限制 为了防止轴输出功率超限,可通过降低涡轮极限温度 的方法,当然也可采用检测输出功率或把燃气 轮机的转速作为控制参数的其他方法。 4 保护系统 4.1 保护要求 4.1.1 燃料切断 4.1.1.1 燃气轮机在任何状态下停机,除了燃料调节阀应回到最小位置外,燃料控制10 系统还要有独立 的快速截止阀。它在任何一种停机指令下都能切断流向燃气轮机的燃料,并且在允许点火的所有条件 都满足之后才能打开。 4.1.1.2 为了燃气轮
22、机的安全,应设有旁路排放阀或多重截止阀,使得停机后燃料漏人燃气轮机的危 险减至最小。 4.1.2 超速保护 4.1.2.1 在任何突然失去负荷的情况下,为防止瞬时转速超过轴系或其他被驱动设备的最大安全极 限,应具备超速保护装置。应能报警,并用不通过主控制器的方法紧急关闭燃料截止阀。 4.1.2.2 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中,尤其是带有多轴装置的情况下,连接设备突然失去负荷时,燃气轮机 可能承受很高的加速度,在超速保护动作后,转速可能继续上升,其瞬时转速可能远高于遮断转速。但 在最大安全极限内,燃气轮机应不经检查而能重新正常运行,同时应注意保证所有连接设备,包括用电 气、机械或液压方式相连接的各种辅
23、助设备都能承受相应 的超速。 4.1.2.3 对实际上不会出现危险超速的轴除外,每根独立的轴系都应装有超速自动保护装置,且应与 带有超速保护的主控制器无关。 4.1.2.4 设备设计时应允许对超速保护装置进行试验和调整。 4.1.2.5 如果在燃气轮机中储存有热量或大量的高压空气时,除超速保护外,还应设置额外的保护。 这样的保护可以采用类似排放阀或负荷电阻的形式,它们可由主控制器或超速保护装置来控制或由两 者同时控制。 4.1.2.6 超速保护装置通常应调整到当输出轴转速超过额定转速 7%-10%时动作。 4.1.2.7 超速保护装置应直接感受转子转速,尽量不经过中间机械零件,如软轴、减速器、
24、离合器等。 4.1.3 过低转速保护 在燃气轮机或被驱动负荷中可能存在过低转速限制情况下,应考虑过低转速保护。 4.1.4 火普保护 应对设备提供火警监测,并要有灭火和防止重燃的措施。检测到火警时,应报警并停机,并应考虑 延迟放出灭火剂,以便人员撤离。 4.1.5 熄火保护 11 燃烧室熄火时,需报警,并应切断燃料。可采用火焰监测器或其他措施监测。 4.1.6 控制及保护系统故障保护 当控制电路电源失电或系统发生其他故障时,应报警并考虑控制器及保护装置的动作,一般情况 下,应将控制器和被控制装置置于某特定用途下最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或停机。 4.2 保护功能 4.2.1 概述 保护系统应对可能引
25、起燃气轮机损坏或影响其使用寿命的参数进行监测、报警、停机和显示。主要 保护项目和保护功能见表 1,供需双方可根据使用情况选择。 表 1 保护项目和功能 序号 项目 功能 报警 停机 4.2.2 超速保护 4.2.3 超温保护 4.2.4 超扭保护 4.2.5 过低转速保护 4.2.6 振动保护 4.2.7 喘振保护 4.2.8 滑油压力低 4.2.9 点火不成功 4.2.10 熄火保护 4.2.11 转速悬挂保护 4.2.12 轴位移保护 4.2.13 进气过滤器压差高 4.2.14 轴承温度高保护 4.2.15 控制及保护系统故障 4.2.16 滑油冷却器出口处滑油温度高 4.2.17 滑油
26、或燃料过滤器压差高 4.2.18 滑油供油和回油温度低 4.2.19 滑油回油温度高 4.2.20 燃料压力低 4.2.21 燃料压力高 4.2.22 燃料温度低 4.2.23 燃料泄漏 4.2.24 起动装置故障 4.2.25 油箱油位高 4.2.26 油箱油位低 4.2.27 热电偶故障 4.2.28 滑油泵故障 4.2.29 动力涡轮转速信号消失 4.2.30 燃气轮机转速信号消失 4.2.31 有危险的大气条件检测 4.2.32 辅助设备的保护 4.2.33 其他的过程或被驱动设备的功能故障 12 4.2.34 火警保护 注 : :信号动作 ;无动作。 4.2.2 超速保护 在燃气轮机
27、转速超过限定值时,应报警或停机。 4.2.3 超温保护 如燃气轮机涡轮出口处温度超过最大温度限定值,应报警或停机。设置最大温度限定值时应考虑 到燃气轮机加速时所需的余量。基本负荷时和尖峰负荷时的限定值应有所不同。 4.2.4 超扭保护 由于某种原因使负荷骤增时 ,因超扭会造成燃气轮机损坏,要有相应的保护功能,应报警或停机。 4.2.5 低转速保护 在燃气轮机或被驱动负荷中可能存在低速极限情况下,要考虑低转速保护,应报警或停机。 4.2.6 振动保护 振动保护装置应测量各监测点上的振动参量及其变化率,如超过允许值,应报警。在超过极限值或 持续一定时间后,应使燃气轮机停机。 4.2.7 喘振保护
28、喘振由感受相应参数的喘振监测器监视,超出限定值时应报警 ;如继续发展,则应停机。可通过放 气或转动压气机导向叶片等方法防止喘振。 4.2.8 滑油压力低 当滑油压力低,即表明滑油系统出现故障,应报警或停机。 4.2.9 点火不成功 在点火装置出现故障或其他原因使点火不成功时,应报警并停机。 4.2.10 熄火保护 燃烧室熄火时,应报警并停机。 4.2.11 转速悬挂保护 在起动或加速时,当转速停止上升并延续一定时间后,表明转速产生悬挂,应报警13 或停机。 4.2.12 轴位移保护 各个轴的轴向位移的最大活动量高于限定值时,应报警或停机。 4.2.13 进气过滤器压差高 进气过滤器 因堵塞或结
29、冰而造成压差过高时,应报警或停机。 4.2.14 轴承温度高保护 具有滑动轴承的燃气轮机应装有温度监测器,测量轴承温度和回油温度。当温度高于限定值时,应 报警或停机。 4.2.15 控制及保护系统故障 当控制电路电源失电或系统发生其他故障时,应报警并考虑控制器及保护装置的动作,一般情况 下,应将控制器和被控制装置置于某特定用途下最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或停机。 4.2.16 滑油冷却器出口处滑油温度高 当滑油冷却器出口处滑油温度高于限定值时,表明冷却器失效或系统中有其他故障,应报警。 4.2.17 滑油或姗料过滤器压差高 当滑油或燃料过滤器压差高于限定值时,表明过滤器堵塞,应报警。 4.2.18
30、滑油供油或回油温度低 当滑油供油或回油温度低于限定值时,应报警。 4.2.19 滑油回油温度高 当滑油回油温度过高时,表明滑油系统或轴承工作不正常,应报警。 4.2.20 燃料 压力低 为保证燃烧室良好工作,燃料供给应具有一定的压力。如低于限定值,应报警。 4.2.21 燃料压力高 当供来的燃料压力高于限定值时,为防止出现危险情况,应报警。 4.2.22 燃料温度低 当燃料温度低于限定值时,应报警。 4.2.23 燃料泄漏 14 应对燃料泄漏进行检测,当出现燃料泄漏时应报警。 4.2.24 起动装置出现故障 当起动装置出现故障时,应报警。 4.2.25 油箱油位高 当滑油箱中油位高于限定值时,
31、应报警。 4.2.26 油箱油位低 当滑油箱中油位低于限定值时,应报警。 4.2.27 热电偶故障 如热电偶的温度指示不正常,为防止燃 气轮机超温,应报警或停机。还可设置各热电偶之间的温差 报警。 4.2.28 滑油泵故障 在具有滑动轴承的燃气轮机上配备有两套由独立动力源驱动的油泵时,当一台油泵提供的滑油压 力低于限定值,应报警,并使另一台油泵自动投入工作。 4.2.29 动力涡轮转速信号消失 当动力涡轮转速信号消失时,说明传感器或相应电路出现故障,应报警并停机。 4.2.30 燃气轮机转速信号消失 当燃气轮机转速信号消失时,也表明传感器或相应电路出现故障,应报警并停机。 4.2.31 有危险
32、的大气条件检测 当燃气轮机在非正常的大气条件下运行时,应检测大气中所含的公害物,如超过限定值,应报警或 停机。 4.2.32 辅助设备的保护 如辅助设备工作未达到要求,过程不应进行下去,应报警。 4.2.33 其他的过程或被驱动设备的功能故障 燃气轮机在运行过程中,如出现不包括在上述条文中并会导致失效的功能故障或被驱动设备出现 功能故障时,均应报警或停机。 4.2.34 火替保 护 检测到火警时,应报警并停机。 4.3 保护装置 15 4.3.1 概述 保护装置包括进行检测、报警、停机和显示的装置,用于监控可能引起损坏或缩短燃气轮机寿命的 状态。应记录故障发生前、后主要参数的变化,以查清故障的
33、原因。 4.3.2 电动、机械和手动保护 保护装置有电动、机械和手动三种形式。当电动保护失灵时,应有机械和手动紧急停机作最后保 护,实行就地控制 (如燃料切断 )。 4.3.3 音响报警 可按需要提供一套由报警和紧急停机系统操纵的音响报警器。 4.3.4 信号器 应提供报警和停机用的信号器。停机和报警的显示信号的颜色不应相同。信号器应清楚 地指出, 是什么原因引起报警或停机。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可由显示器完成此功能。 4.3.5 监控参数 监控的典型参数为 :转速、温度、压力、振动、流量、输出功率、并网成功信号、执行机构位移、负载电 流及电压、起动成功及不成功次数、正常停机及紧急停机次数、以及运行
34、时数等,可由供需双方商定。这 些参数均需实时监控并储存在历史记录中。 4.3.6 信息传递、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 4.3.6.1 遥控和遥测需要有在燃气轮机控制和保护系统与控制中心之间传递信息的监控设备。应规 定监控设备所能处理的参数和函数,以 提供与监控设备相容的信号。报警时,应能自动记录有关参数的 瞬时值。 4.3.6.2 对于燃气轮机的状态监控,应有足够的参数能用于预测早期故障征兆和性能的降低,使故障 得以避免,或能提供故障的延续发展的趋向信号。 4.3.6.3 为了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度,防止误断,对有些装置可用双通道,相互校对。 4.3.6.4 冗余系统切换时,应是无扰动地过渡,同时报
35、警。 4.3.7 保护装置的功能检查 保护装置的重要保护功能 (如超速、超温等 )应能在慢车状态时采用降低报警值或用模拟方法检查。 5 试验要求 5.1 性能试验 16 5.1.1 概述 控制和保护系统性能试验包括稳态参数的校准试验、动态性能模拟试验以及装机试验。试验项目 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1.2 校准试验 所有控制系统的功能部件都应在试验台上进行校准,使其稳态性能符合设计要求。重要的保护功 能亦应进行试验和校准。 5.1.3 模拟试验 5.1.3.1 模拟试验可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件应能模拟其在燃气轮机上的正常关系和功能。系统中的 分组件或部件可分别进行试验,但这样的分开不应妨碍功能
36、的模拟。 5.1.3.2 模拟试验前,功 能部件应进行一次校准。 5.1.3.3 试验中应模拟在燃气轮机上承受的工作负荷,应提供必要的测试仪表以指示各个部件的性能 及各部件之间的功能关系。用于燃气轮机发电时,可按有关标准进行甩全负荷试验。 5.1.3.4 对电子控制系统,还要进行抗干扰的模拟试验。 5.1.4 装机试验 控制和保护系统需装在燃气轮机上进行试验,测试系统性能,并重新校准,检查各项功能及稳态和 动态的性能指标,以符合设计要求。 5.2 室温持久试验 控制和保护系统应按供需双方商定的时间或循环次数进行室温持久试验。 5.3 试用 应将控制和保护系统与燃气轮机配套,在现场按实用环境和负
37、荷,作较长时间的试运行,以便考察 其在实际场合下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这时,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各项功能应满足使用要求。具体要求 由供需双方商定。 6 电气设备 6.l 电源 6.1.1 系统应采用专用电源,或不间断电源 cuPS以提高可靠性。 6.1.2 如有必要,系统的输人和输出部分应采用隔离电源,以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提高抗干扰能力。 17 并需使用单独的地线。 6.1.3 系统应优先选用交流 220V,50H:和 /或直流 24V 电源。 6.2 接地与屏 蔽 6.2.1 所有控制部件的接线宜使用绝缘屏蔽电缆,电缆的屏蔽尽可能集中在一点接地。 6.2.2 所有测试仪表的导线和电源导线都应屏蔽
38、。并与电源导线隔离。 6.2.3 屏蔽在信号源处应是浮动的,而在监控点是接地的。 6.3 配线 6.3.1 为减少运行事故,应注意配线方法。 6.3.2 为便于安装及检查,电气系统线路应尽可能安装在燃气轮机的一侧,接线端子盒应装在金属保 护套内。 6.3.3 电气系统所使用的耐高温电缆,额定电压不大于 600V,耐高温电缆预定的使用温度,在连续工 作时可达 280,在短期工作时可达 400。 6.3.4 配线还应注意防振、接线端和线路的标记以及接线端连接的不对称性。 6.4 安装 系统的安装应有防振和冷却的措施。系统中所有会产生电弧的地方应密封。线路布置应考虑到在 插头和插座脱开之前切断电源。
39、重要的操作按钮和电路都要有保护措施,以防误碰。 7 环境条件 7.1 概述 在下述规定的任何环境条件下,控制装置及系统应能够稳定的持续运行。 7.2 环境温度 7.2.1 使用环境,即工作温度为。 0C-35。 7.2.2 储运温度为 -40-50。 7.3 环境相对湿度 环境相对湿度在室内工作时为 45%-65%,在储运时为 45%-95%. 7.4 环境振动 18 环境引起的控制装置的振动频率 10Hz-50Hz,振幅 0.15mm 7.5 环境的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 :0.086MPa-0.106MPa 7.6 电磁干扰 在自然界和规定的电磁干扰情况下,装置能正常地运行。装置本身不应发出超过规定的无线电磁 干扰。 8 维护和寿命 8.1 对系统应定期检查,校准并作记录。 8.2 影响寿命的外部因素有 :燃料种类和牌号、成分、性质、大气和环境条件、运行方式等。并据此考虑 维护的方式。 8.3 部件的寿命以能继续正常运转为指标并以现场使用者的判断为处理依据。 8.4 对控制和保护系统,应根据故障模式、失效分析及可靠性试验来确定平均无故障时间。不影响燃 气轮机寿命的某些故障可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