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者委托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一般指六至十六岁)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且数量相当庞大。根据我镇妇联入村入户了解,留守儿童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们无论在其快乐时抑或痛苦时都需要一个可以分享或分担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最佳选
2、择者就是父母。然而,这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来说就是一种奢望。由于缺少来自父母和家庭直接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便由此便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的我外出务工使其在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情况下成长,导致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从而使孩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缺少了重要的指引,不仅对儿童个人的性格、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会引起整体国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变动。(一) 性格障碍在儿童个人的心理健康方面,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亲情
3、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重要环节上缺少的恰恰是这份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缺少了除了父母其他人都无法给予的爱。处在身心迅速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儿童,有了烦恼和焦虑却没有了可以信任并且倾诉的人。至于留守儿童的看护者,或因为年事已高或由于农活太多或由于科学文化水平有限或无血缘上的关联而无暇顾及儿童情感上的变化,导致孩子们最起码的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渐渐丧失。儿童心里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性格上就会表现出自卑、任性、悲观、暴躁、行为怪僻、内心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等特点。这种特点经过日积月累,对自身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二) 人格发展障碍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期,随着与父母及外界关系
4、的日渐疏远,在人格的成长发展上也遇到了障碍。一系列的人格缺陷如嫉妒他人、憎恨他人、与他人的交往不真诚、不友好、欺骗老师和家长等问题由此滋生,甚至会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来,严重影响了儿童心理素质的提升。(三) 行为怪诞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进一步膨胀,传统固有的教育方式不被更新。被留守的儿童们得不到父母言语和行为的耳濡目染,只是任凭自己的个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良的心理思想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习上,由于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及时点拨与启发,智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对学习就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抄袭违纪等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学生还把学习当成是最痛苦的事情,而对待批评教育则采取
5、逃学、旷课、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在生活上,打架、谩骂他人、随地大小便、见到客人或长辈不知提前打招呼问好等不礼貌行为屡见不鲜,却无人对其进行正确指导,任其发展。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长时期的留守岁月给留守的少年儿童在心灵上造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迫在眉睫。我认为应该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来追本溯源。(一) 社会现实的“无情”从社会整体来看,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壁垒和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失之间的矛盾是其根源所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和城市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部分进城务工者,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这些原因中一个因素是经济负担,另一个原
6、因则是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有关的子女入学费用,必须在户籍所在地中高考的制度所形成的壁垒。农民工贫穷的生活条件根本就无法承担得起借读等所产生的高昂学费,也根本没有能力为孩子解决考试升学问题,最终只得与父母两地居住。长此以往,各种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给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二) 家庭亲情的“淡漠”从家庭角度看,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长自身的素质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了年岁的人,他们之间的年龄相差至少有 50 岁左右。这也就是所谓的隔代教育。这些隔代监护人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和留守儿童都
7、存有巨大的差距,文化知识结构上也有较大的分歧,根本无法深入他们的内心来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就更别提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了。而其他直系亲属以外的监护人,由于无血缘的关系,对于留守儿童就更难做到父母般的关爱。其次,留守儿童的家长大多自身的教育意识就很薄弱,长期忽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以及沟通,并且还存在很多陈旧的思想,比如“读书无用论” 、 “重男亲女”思想。这种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导致了大部分孩子的逃课、旷课等心理偏差现象,严重的甚至造成了心理畸形。可见,完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的“出走” ,也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三) 农村学校教育的“缺失”从学校角度看,学校的教育对
8、孩子,尤其是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也是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上、心理上走上正轨的地方。可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城乡教育无论在物质资源的配置上还是师资力量的配置上都存在着不均衡和不公平的现象。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师队伍短缺、教师自身条件不足等限制,导致老师只能关心课堂上的学业,对于不愿学的学生、学不好的学生都没有心力去管,更不用说处在青少年成长期的儿童心理的了解与管理。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师偏爱优等生,忽视差生,这也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而老师与家长长期的无沟通或是极少沟通也造成了缺失对留守儿
9、童的正确引导教育。三、有效缓解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尽早地找到解决其“心病”的措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那么,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社会、家庭、学校共同为之努力,再加上政策法规的引导,我们一定会还他们一个清新祥和的儿童世界。(一) 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从社会的角度,首先要加强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献出一份爱心,伸出大家的援手来呵护那片稚嫩的幼芽,为他们搭建一份爱的舞台,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同时,要消除
10、对留守儿童的歧视心理,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爱留守儿童。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的有效管制,切实要求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诸如此类的娱乐场所,相反,要广泛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娱乐氛围,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乡村基层单位要加强管理,为留守的少年儿童构建良好的监督体系。其次,城乡教育要联合起来,统筹安排,逐步拆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使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均衡起来。当然,社会应尽可能多地为农民工提供就近就业岗位,提高工资待遇,使农民工不要感到挣钱太难,进而减少农民工数量,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庭。(二) 家庭亲情的回归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就算不能长时间的与孩子呆在一
11、起,但也要对孩子做到适时关心,不要只为了赚钱,养育好下一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到经常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进行疏导,了解其内心想法和生活状态,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多参加学校、社会群体活动。其次也要与老师保持联系,互相交换才能够孩子那里了解到的信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要明确,孩子要的不只是物质的满足,心灵的安抚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多给孩子一些爱,还给他们应得的那份“丢失已久”的爱,这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三) 学校职责的全面履行从学校角度看,教师的教育对学生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儿童成长的导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
12、林斯基曾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在于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的要求的那种爱” 。因此,在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开的日子里,老师就要承担起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职责,暂时忘却自己的一己私利。教师可以对儿童进行定期的家访,进行心理疏导,辅导课后作业等,用教师那独有的父母般的关爱去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教师应留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饮食起居,发现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多多沟通交流,弥补亲情缺失给学生造成的失落感。经常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促使学生的性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心灵伤害自然就会减少。同时,也可以增加心灵成长课程,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做调查后针对重点进行讲解等,逐步树立学生的信心,一定会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快乐地成长。另外,社会、家庭与学校的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将是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走向光明的最佳出路。留守儿童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给予关爱的群体。对于留守儿童的现状,我们已有所了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来共同努力,学校、家庭和社会齐头并进,一定会让留守的儿童少年远离那段孤独的岁月,找回那份家的温暖,找回那份逝去的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