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煤炭中长期2030,2050年发展战略研究,煤炭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工程院、中国煤炭学会,报告提纲,一、指导思想及研究框架二、主要研究结论煤炭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三、煤炭中长期发展战略战略部署、举措与对策建议,指导思想:,煤炭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的基础能源。煤炭工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到2030年和2050年的煤炭工业应该是:高效益、保持持续稳定、安全、高效、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煤炭开采与利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以人为本原则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煤炭工业生产体系
2、”。,一、指导思想及研究框架,彻底改变目前“高危、污染、粗放、无序”的煤炭工业形象。到2030-2050年,煤炭工业应真正成为:,工业系统中安全好的行业高效率和现代化的行业洁净和环境友好型的行业,使煤炭真正成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容易支撑的基础洁净能源。,一、指导思想及初步认识,指导思想:,研究框架,需要研究实现煤炭科学开发的基础保障条件在地质条件、埋藏区位、环境容量、水资源等约束下的可开发的煤炭资源(附件一) 需要预测研究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科学引导消费的前提下,煤炭需求及约束条件达到科学利用煤炭水平的需求(附件二) 需要研究实现科学开采的煤炭产能及其约束条件:技术、环境、运输等(
3、附件三) 需要研究实现煤炭科学洁净利用的技术途径及综合评价(附件四) 需要研究突破约束煤炭发展的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 需要综合研究、设计发展战略方案,煤炭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基本判断之一 :未来30-50年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逐步下降,但仍是占据半壁江山的基础能源。,目前煤炭是我国一次主体能源:1)现状,目前我国能源工业体系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主体;85%的发电能力为燃煤发电,年消耗煤炭占煤炭总产量的50%。 立足国内是煤炭能源最为重要的特征,且主要煤炭基地在中西部,在有重大国际风波时,煤炭能源可以保障国内能源的基本供应。,亿吨,中国煤炭
4、产量占世界的比重,2)煤炭科学产能的制约因素分析 (1)深部煤炭开发的资源制约。我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t,其中埋深在1000米以下的为2.95万亿t,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3%。 (2)煤炭开发基地西移中的生态环境及长距离输送制约。 (3)安全高效生产能力制约。,煤炭科学产能的制约因素分析,(4)资源回收率制约。煤炭资源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国有大型煤矿的资源回采率低于50%,乡镇煤矿的资源回收率在20%左右。 (5)环境容量制约 。我国燃煤CO2排放量约50亿t/年,居世界第二位,约是美国的90%。2007年,我国SO2排放量为2468.1万t,NOx排放超过2000万t,其中
5、燃煤对SO2、NOx排放量分别占到75%和70%。,我国能源结构必将进行较大调整,2.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未来我国能源结构必将进行较大调整:煤炭由目前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的近70%,逐步下降为约50%(2030年左右)和40%(2050年左右)。但煤炭在相当长时期内,需求量仍然在增加,煤炭仍将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的基础能源。,基本判断之二:,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可以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但保障难度不容忽视。煤炭资源开发受区域分布不均,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制约。,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和前景,截至2005年底,保有资源量10429.57亿吨,其中,已利用4035.98亿吨,尚未利用
6、资源量6393.59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中,勘探(精查)987.9亿吨,详查950.28亿吨,普查1405.93亿吨,预查(找煤)3049.48多亿吨。 截至2007年底,我国保有资源量约14000亿吨。,1.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和制约因素,2.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北方查明资源量占90%,其中65%集中分布在晋陕蒙三省(区)南方占查明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0%,且集中分布在贵州和云南省,占南方区的77% 东部区带煤炭资源量为799.94亿吨,仅为全国资源量的7%,(有资源,有制约),3. 煤炭产能资源保障程度低,1)目前煤炭资源保障状况(1)截止2005年末,已利用资源
7、量4035.98亿t,剩余可采储量1125.82亿t。(2)目前,全国国有煤矿共有矿井2651处,占有剩余可采储量785.50亿t,可续供78年。(3)全国目前在建矿井设计能力为8亿t,到2010年将投产4.05亿t。 2)未利用的煤炭资源全国尚未利用资源量6393.59亿t。其中,勘探(精查)987.90亿t,详查950.28亿t,普查1405.93亿t,找煤3049.48亿t。精查储量仅可供开发新矿产能5亿t,需要加大勘探,提高精查储量。3)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资源量达36.8万亿m3,可采资源量10.87万亿m3,居世界第三位,但开发难度较大。,北方占90%,且集中分布在晋陕蒙三省(区),
8、占北方区的65%。,南方占10%,且集中分布在贵州和云南省,77%。,东部区带煤炭资源为799.94亿吨,仅为全国保有资源量的7%,东,部,补,给,带,带,给,部,中,供,部,给,带,西,自,4.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年均6000多亿 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4%而太行山以西煤炭资源富集区水资源总量为451亿m3 ,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6%;特别是晋陕蒙宁区查明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的6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6%。,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和制约因素,(有资源,有制约),5.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煤炭开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但集中着我国近90%
9、煤炭资源,生态环境成为煤炭开发的重要制约因素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可耕地少,土地资源成为煤炭开发主要制约因素西南地区煤层硫分高,环境成为主要制约因素6. 煤炭资源形成产能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和制约因素,(有资源,有制约),保有及潜在资源量可形成的产能,全国保有资源量10429.57亿吨(60年),能形成约57亿吨资源产能。东部调入带区域煤炭产能为7.57亿吨左右;中部供给带区域煤炭产能为42亿吨左右,可采出资源量2533亿吨;西部自给带区域煤炭产能为7.58亿吨左右。全国潜在资源量16561亿吨,预测产能约41亿吨。其中东部调入带区域产能为0.74亿吨,中部供给带区域产能为17
10、.21亿吨,西部自给带区域产能为23.09亿吨。,潜在资源量产能分布图,2) 各种因素制约下的煤炭资源产能分析,(1)水资源约束下的煤炭资源产能晋陕蒙宁规划区煤炭开发规模大,但水资源短缺,煤炭资源产能控制在24亿t为宜。其他地区水资源对煤炭产能影响不大(14.5亿t)。我国水资源约束下的煤炭产能为38.5亿t(折合为27.5亿t标煤)。,各种因素制约下的煤炭资源产能分析,(2)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煤炭资源产能晋陕蒙宁规划区生态环境脆弱,根据典型矿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煤炭产能控制在2122亿t为宜。西南规划区高硫煤利用受到制约,中低硫煤产能约为3亿t。我国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煤炭资源产能为39.2亿t
11、(折合为28亿t标煤)。,各种因素制约下的煤炭资源产能分析,(3)地质条件约束下的煤炭资源产能 保有资源储量中:根据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的综合评价,我国一等煤炭资源量为3471.95亿吨,这些资源适宜于大型特大型矿井综合机械化开采;二等煤炭资源量为3724.17亿吨,这些资源一般适宜于大型矿井综合机械化;三等煤炭资源量为2328.82亿吨,一般适宜于中型机械化开采;四等煤炭资源量为510.35亿吨,一般适宜于中小型矿井普采或炮采;五等煤炭资源量为18.24亿吨,一般只适宜于炮采和人工采掘。一等、二等和三等资源适宜于机械化开采,资源量为9524.94亿吨,按照35%的平均区域采出率,则适宜于机械化开
12、采的产能为47.62亿吨。,煤炭工业科学发展前提下的综合煤炭资源产能。通过对资源储量、安全高效、水资源、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等约束条件下的产能分析,建议适宜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产能为 38 亿吨。,东,部,补,给,带,带,给,部,中,供,部,给,带,西,自,晋陕蒙宁产能22亿吨,东北产能1.6亿吨,黄淮海产能4.86亿吨,华南产能1.12亿吨,西南产能3亿吨,西部产能7.6亿吨,中国煤炭可持续发展产能布局图,基本判断之三:,煤炭产能预测表明,符合科学开采的煤炭产能在2030、2050年预计可以达到34-38亿吨原煤( 24.3-27.1亿吨标煤)。,1.目前煤炭生产状况,近年产量迅猛增长,近
13、二十年来我国的煤炭产量快速增长,由1990年的1080Mt增加到2007年的2523Mt,增加了一倍多,但只有约1/3基本符合科学开采,总体上处于超科学开采能力生产。 2007年我国的煤炭产量已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1.1%,我国煤炭的消费量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41.3%。,200005年5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了8.9亿吨,2005年21.9亿吨2006年23.25亿吨2007年25.5亿吨2008年27.96亿吨,目前生产状况(未考虑约束的产能),2000年原统计为9.98亿吨,后修正为13亿吨,从2000年到2008年, 煤炭产量增加了14.96亿吨!,超能力生产: 为了国民经济发展,多年来煤炭一
14、直是在超能力生产(乡镇煤矿产量占40%)。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3000处,2005年30万t/a及以下的小煤矿多达19828处,15 万t/a 以下占95%。全国煤炭产量中(25亿t):原国有重点的比例为47(回采率70%以上) 地方国有产量15.1(回采率30%左右)(3:7)原始人工劳动的乡镇煤矿高达37.9(回采率仅10%左右) (9:85),全国煤炭一半以上的产量仍靠手工作业(全国平均采煤机械化程度仅45%,国有重点为82.72%),乡镇煤矿几乎没有机械化开采,全国约有200万以上的矿工还在从事手工采煤。,2008年死亡3215人,比2007年下降17.8%。百万吨死亡率为1.1
15、84。 尽管近年来我国煤矿生产死亡人数在大幅度减少,但国际认为:中国采矿业是世界上最危险行业之一。,现阶段,煤炭开采中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开采的主要问题:(1)安全生产问题,2002-2008年煤炭生产死亡人数统计,2004年全国20亿吨,死亡6000人。百万吨死亡率3人,国有煤矿产量占61%,死亡1746人。百万吨死亡率为1.4,全国高产高效矿井177处(含部分瓦斯大的矿井)产量5.6亿吨(占全国28%) ,百万吨死亡率0.06,神东生产近1亿吨,百万吨死亡率0.0116,乡镇煤矿产量占39%,死亡4263人占全国的70%,百万吨死亡落率为6。,南方十省产煤近2亿的吨,死亡3000人,占全国的1
16、/2,百万吨死亡率为15,地质条件差,经济状况不好,技术水平低的国有煤矿(占全国33%),很易引发大事故。,治理对象,现阶段,煤炭开采中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开采的主要问题:,(2)土地塌陷问题: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我国因采煤区地表塌陷造成的土地破坏总量约为40万ha,且以每年3.3-4.7万ha的速度增加。(3)水资源破坏问题: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资源22亿m3。晋、陕、蒙、宁及附近地区13个正在生产和建设的大型煤矿区,日需水量约90万立方米,而这些矿区水源地日供水能力仅为需水量的一半。,建设安全高效矿井是实现煤炭科学开采的必由之路我国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基本模式界定为:矿井开
17、拓部署方式一般是一井一面或一井两面的格局;实现了综合机械化开采;矿井的平均规模达到年产200万t以上;机电装备全部是国家定型的先进设备;安全隐患得到治理,没有难以预测预防的重大事故隐患,如瓦斯突出、突水、冲击地压等;生产安全技术管理规范化;重视环境保护,三废治理达标;矿区环境绿化、美化。,20022007年我国安全高效矿井统计表,说明: 当前的科技水平能建成在安全方面符合科学发展(不含环境)的煤矿,其安全程度比其它矿井高60-70倍。但产量规模仅占全国的25-31%,国有重点煤矿的64.3%。结论:从安全生产出发,目前的生产规模是在超能力无序生产!说明:面对我国近50%各类复杂的资源赋存 条件
18、,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使管理和 经济条件难以驾驭!,产能科学产能: 应该是指在具有保证持续发展储量前题下,用科学、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将资源最大限度采出的能力。,矿井的科学产能:发展煤炭的科学开采和科学利用,构筑新型(安全、高效、洁净、可持续)煤炭能源,意味着“资源、人、科学技术和装备”都必须到位,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一个地区来说,产出与消费能力必须与当地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相匹配。,从安全的要求:矿区的产能还必须具备适应当前科技水平的安全要求。如2007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383 。若全国煤按照国有重点对科技力量、干部配备和机械化要求进行投入,安全才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
19、目前煤矿的科学产能最多只能满足1/2.目前乡镇煤矿的”产能”是不可取和不可持续的。在发达国家这种产能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以安全、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换取来的,是地方利益和短浅眼光的表现。,科学产能规模的确定:全国生产规模: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和油气的规模。而后作出分地区的规划; 煤炭利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容量范围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等的研究成果提出过在技术发展的情况下,煤炭利用最大可达40亿吨以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而地区的生产规模(如生态脆弱而资源储量丰富的“三西地区”)还决定于开采对生态的影响。如山西煤炭储量丰富,而且向东部输送适中,但开采对水资源和地面沉陷(已达到23
20、万公顷)的影响必然影响其生产规模能否进一步扩大?甚至能否保持现有规模?,到2030和2050年体现以人为本,煤炭行业应脱离高危行业如何预测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对是否能达到安全驾驭的程度作出评估(安全度标准:0.010.001/百万t);对暂难以驾驭的不安全储量(矿井)应暂列入不可采储量(矿井);安全费用将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 因此,现有的乡镇煤矿模式应该不再存在!南方地质条件复杂难以控制的安全因素多,为此经过评估后应该紧缩规模;甚至考虑进口。东部1500米以深的煤炭由于高应力难以驾驭经过评估后这部分储量暂不考虑。,对2030、2050年我国煤炭科学开采能力预测的基本要求,以目前评定的安全高效
21、矿井为基本标准,作为预测科学开采产能依据 ;预测基本思路:保持已有、改造一批、主要靠新建矿井,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现有煤矿,已有1/3属于安全高效开采的要继续保持,争取对现有煤矿的1/3,从科技上进行攻关和技术改造,达到要求;其余的需要新建安全高效矿井。,现有煤矿产能,现有煤矿产量:2007年煤炭产量为26.3亿吨,2008年产量27.16亿吨,预计2009年煤炭产量将达到28亿吨。,我国煤炭开发布局图,我国现阶段煤炭科学开采能力(安全高效矿井产量)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25.2亿t,其中安全高效矿井产量已占全国煤炭产量的33.14%。,安全高效矿井产量(Mt),煤炭高效、安全、洁净生产能力
22、分析预测(技术制约),我国现有煤矿现阶段煤炭科学开采能力分析,我国现阶段煤炭科学开采能力(安全高效矿井产量)区域分布分析(1),分区示意图,我国现有煤矿现阶段煤炭科学开采能力分析,我国现阶段煤炭科学开采能力(安全高效矿井产量)区域分布分析(2),晋陕蒙宁甘区域的百万吨死亡率最低,仅为0.58,华南的煤炭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8%左右,而百万吨死亡率为4.93,是晋陕蒙宁甘的8倍,是全国平均值1.50的3倍。 晋陕蒙宁甘和华东两区域2007年安全高效矿井产量占全国安全高效矿井总产量的90%以上。,我国现有煤矿现阶段煤炭科学开采能力分析,我国现阶段煤炭科学开采能力(安全高效矿井产量)区域分布分析(3)
23、现有安全高效矿井主要分布区域,满足2030、2050年35-40亿t煤炭需求,增加科学开采能力的途径分析,对2030、2050年我国煤炭科学开采的基本要求2030年预测安全高效洁净煤炭产能3540亿t。2050年预测安全高效洁净的煤炭产能维持在3035亿t。2030年: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到0.01,基本成为生产安全的行业。2050年: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到0.001,实现各煤矿基本无事故死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已有1/3属于安全高效开采, 另1/3需要从科技上进行攻关和技术改造,还有1/3需要新建安全高效矿井。,满足2030、2050年35-40亿t煤炭需求,增加科学开采能力的途径分析,增加我国煤
24、炭科学开采能力的途径分析(1)提高各区域(特别是有潜力的)现有矿井的科学开采能力(2)按形成科学开采能力的要求建设新矿井,我国现有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预测分析(1),提高现有煤矿科学开采能力的潜力分析晋陕蒙宁甘区域:,2030年安全高效产能提高到85%90%(10-11亿t ),2007年的总产量达12.55亿t,占全国总产量的50.3%,其中安全高效产量3.8亿t(占30%),我国现有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预测分析(2),华东区域:,2007年全区域的产量是5.43亿t,占全国的21.8%,其中安全高效产量2.5亿t(占46%),2030年安全高效产能提高到6065%(3.3亿t ),我国现有
25、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预测分析(3),东北区域:,东北区域2007年产量近2.0亿t,占全国的7.8%,其中安全高效产量0.54亿t(占27.5%),2030年安全高效产能提高到40%50% (0.8亿t ),我国现有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预测分析(4),新青区域:,2030年安全高效产能提高到45%50%(25-30Mt),2007年全区域的产量0.57亿吨,仅占全国产量的2.3%,其中安全高效产量8.9Mt(占16%),我国现有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区域分析(5),华南区域:,其中安全高效产量3.39Mt(占0.76%),2030年安全高效产能提高到3050Mt,2007年的产量达到443.4M
26、t,占全国的17.8%,我国现有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区域分析(6),2030年现有煤矿和在建矿井的安全高效洁净生产能力预测,我国现有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预测区域分布 2030年现有矿井科学开采能力预测,我国现有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区域分析(7),在现有矿井科学开采能力8.36亿t的基础上经过技术提升等一系列工作后,使现有矿井和在建矿井的科学开采能力在2030年时力争达到16.10亿t。,我国现有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预测区域分布2030年现有矿井科学开采能力预测,我国现有矿井增加安全高效开采能力预测分析(8),我国现有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1)因采动损害引发的土地塌陷和地
27、质灾害的科学治理技术和生态恢复与再造技术。(2)倾斜、急倾斜煤层安全高效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与装备(3)被地质构造切割的和大面积开采形成的小块段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与装备(4)华东地区深部矿井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5)西部能源远距离输送技术,需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及区域分布分析(1),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区域分布分析晋陕蒙宁甘区域仍然是我国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的主要区域。据国土资源部2007年6月公布的2006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我国的煤炭的基础储量中的68%,储量中的约71%,资源中的65%分布在晋陕蒙宁甘区域。确定建设的十三个煤炭基地中有7个分布在晋陕蒙宁甘区域。十三个煤
28、炭基地中已利用资源储量中的剩余可采储量的约62%,尚未利用资源中的精查资源储量中的68%,详查资源储量中的77%分布在晋陕蒙宁甘区域。因此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主要希望应是在该区域。预测新建科学开采能力8-13亿t。,需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及区域分布分析(2),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区域分布分析华东区域: 华东区域还能新建矿井的资源有限。新建矿井和还在建设中的矿井形成的科学开采能力大多用于补上因资源枯竭关闭矿井原有的安全高效开采能力,整体上稳定在现有矿井进一步提高科学开采能力的水平上已实属不易。该区域靠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的空间较小,在这里不再考虑。,需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及区
29、域分布分析(3),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区域分布分析东北区域: 因煤炭资源有限,靠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的空间较小。基本上考虑该区域能维持现有矿井经技术改造提高后的科学开采能力就不容易了。,需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及区域分布分析(4),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区域分布分析华南区域: 因资源被地质构造破坏较严重,安全生产条件不好,暂时不考虑在该区域形成新的科学开采能力。如果工作做得仔细,在贵州及云南的少数矿区有可能增加20Mt的科学开采能力。,需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及区域分布分析(5),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区域分布分析新青区域: 主要是新疆,有丰富的资源储量,是我国新建矿井形成新的
30、科学开采能力的重要区域。但受到环境和远离用户两大问题的限制。在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的条件下,预计新建矿井新增科学开采能力可达到 37亿t。,需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及区域分布分析(6),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区域分布分析,2030年我国煤炭科学开采能力预测及区域分布,注:科学产能预测都有幅度,方案一取其下限;方案二取其上限。,需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及区域分布分析(7),新建矿井增加科学开采能力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华东地区深部煤层、西部浅埋深煤层开采时地应力运移规律与矿区规划,矿井开拓布置,巷道、回采工作面支护,瓦斯、水及动力灾害防治等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与技术研究。(2)干旱地区高强度大
31、规模集中采煤与生态环境治理再造和水资源保护技术。(3)西部高强度大规模开采的煤炭利用和能源长距离输送技术(4)坚硬顶底板急倾斜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与装备,煤炭科学开采能力预测结论,2007年已形成的25亿多吨产能,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约8亿多吨)是基本符合安全、高效要求。还有三分之一(约8亿多吨),通过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等手段,可能逐步改造达到安全高效。另三分之一(以乡镇3万吨小煤矿为主)约8亿吨产煤是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也由于资源量和地质条件限制,无法通过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改造成安全高效矿井。新建15-20亿吨矿井全部要符合科学开采要求,实现安全高效开采。,煤炭科学开采能力预测结论
32、,2030、2050年煤炭科学开采展望34-38亿吨产能,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部分实现少人或无人自动化开采;煤炭资源回收率由目前的低于40%,提高到55%以上;基本消灭死亡事故;煤炭开采成为有安全可信度的行业;已能有效避免开采对水资源,土地,和大气的污染破坏,实现环境友好开采。,2030、2050年煤炭科学开采能力预测,我国煤炭科学开采能力预测及区域能力分布,基本判断之四:,煤炭需求预测表明,2030、2050年煤炭需求量约3545亿吨(25亿吨标煤32亿吨标煤)。需求高峰可能出现在2030年左右,届时可能出现与煤炭科学产能(24.3亿吨标煤)有一定的缺口。,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
33、阶段,综合考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人均能源需求等因素,预测2020年、2030年、2050年能源需求量分别为 4250亿吨标煤、5164亿吨标煤、5978亿吨标煤。,煤炭需求预测,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和新能源将加快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下降。预测2020年、2030年、2050年我国煤炭需求量分别为2528.5亿吨标煤、28.532亿吨标煤、28.532亿吨标煤,分别占能源需求总量的57%60%、50%56%、41%48%。,煤炭需求预测,分行业煤炭需求 单位:亿吨,煤炭需求增速逐步放缓,
34、峰值可能出现在20302050年之间。20102050年,国内煤炭需求量年均增长1%1.3%。其中,20102020年年均增长2.4%3.4%,20212030年年均增长1.2%左右,20312050年煤炭需求量基本维持在2030年的水平。电力工业用煤仍是拉动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钢铁和建材用煤在2020年前后开始逐步下降。2020年、2030年、2050年电力工业煤炭需求量分别为2327亿吨、2832亿吨、28.532.5亿吨,电力用煤占全国煤炭需求总量的比重将由2007年的56%上升到2050年的70%以上,煤炭需求预测,基本判断之五:,我国将长期呈现煤炭产需区位分离的大格局,长距离运输
35、是制约中西部煤炭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煤炭主产区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已有几十年历史,随东部能源需求量不断增长,煤炭产运矛盾还要加剧。,到2030年:全国煤炭铁路运力需求将达到30亿吨左右晋陕蒙宁地区煤炭外运运力需要达到17亿吨以上,比2007年增加9亿吨以上东部地区煤炭净调入量将达到17.319.7亿吨,比2007年增加8.310.7亿吨西南地区将由目前的煤炭净调出区变为净调入区,届时煤炭净调入量在1亿吨左右,煤炭运输需求,解决产需分离的有效途经,东部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非煤能源,如核电;发展高电压大容量长距离电力输送,变运煤为输电;鼓励南方沿海各省进口煤炭,以解决煤炭运能不足
36、。调整完善和建设煤炭运输系统,74,煤炭运输体系建议(1),加快煤炭铁路运输大通道建设: 加快大秦线、朔黄线等现有运煤干线的扩能改造 尽快开工建设晋陕蒙宁地区直达沿海港口的煤炭运输通道,包括鄂尔多斯铁路通道、山西中南部通道 做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与交通运输建设规划衔接,以满足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外运需要 尽快开展新疆煤炭外运通道的专题研究工作,包括兰新线客运专线和临哈(哈密临河)运煤专线,75,煤炭运输体系建议(2),合理布局煤炭货运码头港口建设,提高沿海港口储运能力: 加快秦皇岛、天津、黄骅、唐山港京唐港区、日照、连 云港等现有港口的扩能改造; 适应煤炭铁路新通道的需要,适时建设曹妃甸、烟台、 董
37、家口等大型煤炭下水港; 为保证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沿海5个省市的 煤炭供应,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福建沿海建设煤炭中转储存基地。,基本判断之六:,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洁净煤技术,能够解决煤炭利用的低效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完善政策法规和加大投入。,我国煤炭利用引发的两大关注问题:利用效率低能源加工、转换、储运与终端利用的综合效率仅为36%,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工业锅炉和窑炉: 装备水平低,运行热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发电:供电煤耗持续下降,仍高于国际上先进水平约40克标煤环境污染严重2007 年,我国SO2排放量为2468万吨,NOx排放2000万吨,CO2排放居世界
38、第2位。 燃煤排放量分别占80%、70%和80%左右燃煤工业锅炉和窑沪:烟气净化技术水平低,监测管理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城市排放烟尘和SO2占排放总量50%,是区域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燃煤发电机组: 安装脱硫、脱硝技术装备的比例还较低,大型、先进技术及装备的国产化率不高,电力SO2排放仍占排放总量的50%以上,煤炭的洁净与高效利用(洁净要求),洁净利用技术是世界煤炭利用问题的解决途径煤炭目前和将来均是世界重要能源, 20052030年世界煤炭消费年均增长2%(EIA2008)发达国家煤炭的洁净利用水平不断提高,SO2、NOx、烟尘等常规污染物目前基本解决为了继续利用煤炭等化石能源,国际上开始
39、研究IGCC、多联产及CCS等 “近零排放”洁净煤技术,煤炭的洁净与高效利用(洁净要求),煤炭利用的洁净化途径,提高用煤质量,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选煤、型煤、水煤浆及配煤技术等提高用煤质量不同煤种和质量的煤炭用于不同用户发展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超(超)临界、IGCC、CFBC、FGD、CCS钢铁、建材等行业发展高效燃煤工业锅炉和窑炉技术改造技术、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先进的煤化工转化技术传统煤化工现代化发展;发展新型先进的煤化工转化技术 煤炭最佳利用形式是多联产, 可以使煤中污染物最大限度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多联产和CCS技术是煤炭洁净利用、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燃煤问题解决方案,发展
40、可再生能源、核能,减少煤炭使用量,但大规模推广应用需要时间煤炭还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产煤用煤大国,应全方位研究煤炭开发利用问题常规污染物减排技术逐渐成熟,可将环境污染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但需要增加投入和技术推广应用化石能源产生的CO2捕集与储存(CCS)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商业运行,技术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从SO2环境容量来考虑,要想增加煤炭的消费,必须应用洁净煤技术或使用低硫燃料大部分城市地区、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以及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地区基本上没有环境容量资源;只有除大中型城市外的西部地区还有一定的大气环境容量资源,SO2环境容量1200万t,不同脱硫率的煤炭消费上限
41、,减排量洁净化度= X 100% 基准排放量,煤炭利用洁净化度的概念,洁净化度:表征采用洁净煤技术后,煤炭利用可以达到的洁净化程度减排量: 利用洁净煤技术产生的污染物减排量,包括采用减排措施实现的减排量以及提高利用效率实现的节能减排量基准排放量: 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未采用减排措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先进技术的应用可实现煤炭利用的洁净化,洁净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发展情景预测 情景1:国家鼓励政策多是指导型,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高效清洁发电技术发展比较缓慢。供电煤耗较高、污染物排放较高; 情景2:国家通过强制性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开始有计划地应用和推广高效清洁发电技术,供电煤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均优于情
42、景1。 情景3:国家进一步淘汰低效、高污染技术、强制推广使用高效清洁利用技术,供电煤耗最低,污染物排放最低。,用煤量预测,亿吨由于洁净煤技术的利用,煤炭利用效率提高,情景3和情景2的燃煤量都低于情景1。与目前技术水平相比,煤炭综合转化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控制烟尘可达到的洁净化度,煤炭利用的烟尘排放量显著降低烟尘洁净化度在94%以上,烟尘洁净化度,%,烟尘排放量,万吨,控制SO2可达到的洁净化度,SO2洁净化度,%,SO2排放量,万吨,SO2环境容量在12001620万t/a。按燃煤排放占80%估算,燃煤排放量应控制在9601300万t/a按情景2,2030年以后就能控制在容量以内; 按情景
43、3,2020年前后就能控制在环境容量以内。届时洁净化度达到84%左右;超(超)临界等先进机组占65%以上,FGD占90%以上;先进锅炉窑炉占50%,控制NOx可达到的洁净化度,按情景2:到2030年能将燃煤NOx排放降至1990年水平(630万t) 按情景3:在2020年前后也可实现上述目标届时NOx的洁净化度达到80%左右;超(超)临界等先进机组占65%以上,脱氮机组占40-50%;先进锅炉窑炉占50%,NOx洁净化度,%,NOx排放量,万吨,控制CO2可达到的洁净化度,通过节能和CCS技术,用煤量虽然增加,2030年以后CO2排放量呈降低趋势根据目前CCS技术发展及预测,CCS配套率205
44、0年最高可达30%左右.按情景2:到2050年可将CO2控制在65亿吨/年以内,达到23.8 %的洁净化度;CCS配套率在10%左右;按情景3,到2050年将CO2控制在56亿吨/年以内,达到35.8%的洁净化度; CCS配套率在30%左右,CO2洁净化度,%,CO2排放量,亿吨,与美国洁净化度对比分析,美国SO2洁净化度从1997到2007年,从34%提高到60%。NOx洁净化度从26%提高到63%。我国目前SO2洁净化度与美国1999年左右相当;NOx洁净化度与美国1997年左右相当。如按情景1(按目前技术水平发展),我国2020年SO2洁净化度与目前美国水平相当,NOx洁净化度仍低于目前
45、美国水平;2030年可能超过美国。如按情景2,2020年,我国常规污染物洁净化度均可超过目前美国水平。,中国实现煤炭洁净化利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技术问题 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装备机械制造水平低,可靠性差集成创新能力不足,先进成套技术及装备应用水平低,示范及推广力度不足投入问题 要达到较高的洁净化度,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到2030年,按情景2发展,比情景1要增加6000多亿元的投入,如果加上CCS,则还需要增加3000亿元投入政策和机制问题政策体系不完善,缺乏规范和引导及详细规划和总体部署,技术、资金、人力、管理等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分散用户排污收费标准低; 对新技术节能、环保效益认识不足
46、,缺乏使用和推广新技术的主动性运行监管能力欠缺,执法难, 不能保障已有洁净利用装备发挥作用缺乏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与指导,煤炭科学利用建议,支持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支持先进发电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国产化,提高效率,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和投入;支持煤制氢、二氧化碳分离技术研发和示范,进行 CCS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标准并加强执法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得传统煤炭利用技术成本增加,为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空间和机遇。出台经济激励政策,鼓励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补助、奖励、优惠电价、税收减免、优先调度;有计划发展先进高效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先进的脱硫、低(脱)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控制技术。加
47、强新技术推广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政府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三、煤炭中长期发展战略,在研究、分析、预测的基础上,中长期煤炭发展战略建议归结为: 两大战略目标 两大战略部署 两个发展阶段 五个重大措施建议,两大战略目标:1、发展煤炭的科学开采和科学利用,构筑新型(安全、高效、洁净、可持续)煤炭能源;2、在未来优化的能源结构中,新型煤炭能源继续发挥基础的、保障的重要作用。,两大战略部署:1、高效行动: 实现煤炭的安全高效开采与高效利用(提高燃烧、转化效率,合理储、运、利用);2、“绿化”行动: 实现煤炭开采、储运、利用过程中的洁净化和生态环境友好。,两个发展阶段:(一)目前2030年,用20
48、年基本实现煤炭的科学安全开采和科学利用,达到阶段目标: 1. 安全:由目前每年事故死亡3000多人,降到300人;百万吨死亡率由1人/MT,降到0.1人/MT;(年产煤30亿吨以上)。 2. 高效开采:全面淘汰、关闭6-15万吨以下小煤矿;煤矿数由1万多处降到2000处以下;机械化开采率由40%上升到80%以上;少部分5%煤矿实现自动化开采,科学开采的产能达34-38亿吨,回采率达到55%。,3.洁净开采:高瓦斯煤层全部实现抽采利用;80%矿井水实现处理复用;基本消灭矸石山;塌陷土地复恳率达80%;4.科学利用的目标: 燃烧效率 50%;转换效率70%; 废渣处理率80%; 废水处理率90%; SO2排放量1046万吨/年;CO2排放量68.5亿吨/年; 煤炭利用的洁净化度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