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对胃溃疡的防治胃溃疡属中医“胃脘病”范畴,从病症上看,溃疡病有虚、实、寒、热之分,近年来多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以单纯某个证型出现较为少见,以虚实相兼,寒、热、湿、瘀错杂多见,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度精神压力、生存环境的影响、营养状况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疾病谱的推移,使正虚的发病率下降,而产生湿热、气郁、淤滞、痰浊的机会增多。国内研究已证实,通过对 416 例溃疡病胃镜诊断与证型之间关系统计,发现脾胃虚寒者只占 35%,而肝郁热者占 51%、肝气犯胃者占 9%,其比例因虚致病逐渐减少。现代医学认为胃黏膜的破坏因素和防御-修复因素的作用出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与中医“阴平阳秘、
2、精神乃治”想吻合。所以一旦当破坏因素增强和(或)防御因素作用减弱使发生溃疡病。防御因素中的粘液-粘膜屏障、粘液血流和上皮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及表皮生长因子等,这些大多属于中医学“正气”之范畴,合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破坏因素包括胃酸、胃蛋白酶 Hp、胃泌素、情绪应激、烟、酒、药物的不良作用等,这些因素大多属于中医学之“邪气”。正如脾胃论所云:“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外,溃疡病是典型的身心疾病,与人的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临床不少病人是因为长期焦虑、忧伤、烦恼、怨恨、紧张等持续而强烈的精神刺激导致本病的。原来胃溃疡病的病人如果遇到上述不良精神刺激和情绪反应也可
3、以使原有的病情加重。中医同样认为七情失和、肝气郁结、肝气横逆反胃是造成本病发生主要病因之一。这些认知说明溃疡病发生非独脾胃虚弱,而是与肝、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以上足以可见,中医对胃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胃溃疡的诊断须依靠仪器、化验以及病理检查等多层次诊断,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辩证施治,采用多方位综合治疗。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溃疡病在中医证候学上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治疗多通过整体辩证、归纳病机,采用相应的温中健胃、调肝清胃、疏肝和胃、理气活血等治法,已取得肯定疗效。近年来生肌收敛作用的外用类中药内服治疗溃疡病取得良好疗效,如锡类散、
4、赛胃安、加减生肌散、乌贼骨粉、田七粉、儿茶等,具有敛溃疡、护胃膜、制胃酸、生新肌的作用。辨病用药与特异治疗相结合: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出现不少特异治疗的药方,如大黄、枳实、枳壳,有促进肠胃收缩、增加胃动力的作用,用乌贼骨、浙贝母等有机酸治疗作用;白及、滑石等药有修复、保护受损粘膜的治疗作用;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草有抗炎、抗 Hp、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丹参、莪术、三七等具有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血循环的作用;四逆散具有抗酸性胃溃疡的作用。辨清分期与辨证施治相结合:胃溃疡活动期治疗应立足于辨病治疗;以清热化瘀、健脾益气、温络活血为主,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桂枝、蒲公英、川黄连、陈皮等。愈合期、疤痕期为胃溃疡修复阶段,病情趋于缓解期,治疗以脏腑辩证为主,脾胃虚寒,治宜温中健脾,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抗胃黏膜损伤,增加胃黏膜血流和 PGE2,促进溃疡愈合作用;肝胃不和,治以疏肝和胃为主选用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佛手之类,以达肝气条达、胃气自安、气机调畅之效。治疗与预防相结合:溃疡病由于病程长,复发率高,若顽固者,常年不愈,反复发作,所以强调调治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