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案五:兰亭集序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戴丽萍,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现就读于华侨大学文学院。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兰亭集序。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练习与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 关于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作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兰亭集序恰好能让学生在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
2、又能让学生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重点、难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教学重点: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背诵全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对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已有所体会,初步形成了自
3、己的阅读方法,能够为学习本文做好基本的语文素养储备。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三、目标定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修、期、虽、以”等词的多义性,(2)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3)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四、教法学法设计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
4、生疏通文意,而且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一)教法设计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二)
5、学法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并相互解答; 3
6、、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 。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 ,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写作背景会 稽 山 水 清 幽 、 风 景 秀 丽 。 东 晋 时 期 , 不 少 名 士 住 在 这 里 , 谈 玄 论 道 , 放 浪 形 骸 。
7、 晋 穆 帝 永 和 九 年 (353)农 历 三 月 初 三 , “初 渡 浙 江 有 终 焉 之 志 ”的 王 羲 之 , 曾 在 会 稽山 阴 的 兰 亭 (今 绍 兴 城 外 的 兰 渚 山 下 ) , 举 行 风 雅 集 会 , 这 些 名 流 高 士 , 有 司 徒 谢 安 、辞 赋 家 孙 绰 、 矜 豪 傲 物 的 谢 万 、 高 僧 支 道 林 及 王 羲 之 的 子 献 之 、 凝 之 , 侄 涣 之 、 玄 之等 四 十 二 人 。 大 家 把 诗 汇 集 起 来 , 公 推 此 次 聚 会 的 召 集 人 , 德 高 望 重 的 王 羲 之 写 一 序 文 , 记 录
8、这次 雅 集 , 于 是 , 王 羲 之 乘 着 酒 兴 , 用 鼠 须 笔 , 在 蚕 纸 上 , 即 席 挥 洒 , 心 手 双 畅 , 写 下了 二 十 八 行 , 三 百 二 十 四 字 的 被 后 人 誉 为 “天 下 第 一 行 书 ”的 兰 亭 集 序 。 (三)阅读课文1.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2.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 “
9、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应掌握以下实词: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 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10、)。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四)分析课文,理清思路第 1、2 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 、尽兴尽欢的绝好处
11、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第 3、4 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着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五)问题研讨1.文章第 1、2 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原因有四点:一、前来聚
12、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第 3 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
13、”,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六)分析体会语言特点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
14、,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八)总结全文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
15、,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 ”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作者对这种“一死生” “齐彭殇” 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六、练习与板书设计(一)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整理词语。(二) 板书设计兰 亭 集 序 王 羲 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