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郦波讲述曾国藩家训.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046797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郦波讲述曾国藩家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郦波讲述曾国藩家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郦波讲述曾国藩家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郦波讲述曾国藩家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郦波讲述曾国藩家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郦波,1972 年 4 月 17 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 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 年 10 月初,他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后一炮走红,被誉为百家讲坛“学术小生” 。2010 年 8 月,百家讲坛连续播出他主讲的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大明名臣:海瑞,新书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和救时宰相于谦也同步与读者见面,形成“大明四大名臣” 系列。他在百家讲坛主讲的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也将于 2011 年

2、 4 月与观众见面,同名新书也将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同步出版。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励语是真英雄,自然会临危不惧,是真豪杰,自然会百折不挠。郦波励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也不拘小败。郦波励语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郦波励语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只要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和指责。郦波励语做人要做有信仰的人。郦波励语一个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强大,才会在现实的世界里强大郦波励语读书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郦波励语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郦波励语但凡把钱看的重于一切的人,他的个人品质一定有问题。郦波励语只有在宁静中过滤是非,才会彻

3、悟人生。郦波励语对人对己都要诚!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傲”和“惰”郦波励语万事万物都讲究个度,所谓过犹不及,就算勤奋,勤劳完全是优良的品质和生活习惯,但也要有个度。郦波励语以勤克惰,固然是人生重要的修身定律,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郦波励语人和人之间一定要有和气。郦波励语只有发奋图强的“忍”,才是有价值的“忍”。郦波励语我们应该学会培养实力,保存实力,发展实力的“忍”。郦波励语男人有情趣方不俗,女人有志趣才高雅。郦波励语父母自身一定要有情趣,一定要善于营造家庭里趣味性的生活氛围。郦波励语有趣才有生机,有趣才有活力,有趣更生智慧。郦波励语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郦波励语一个人

4、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郦波励语越是英雄,越应该懂得“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郦波励语只要有用人之心,识人之能,人才自然就会聚集过来郦波励语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就不会被所处的环境所轻易地左右。郦波励语绝不轻易地拒绝帮助,更不能简单地拒绝机会。郦波励语要想办成大事,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黄金搭档。郦波励语曾国藩的那种开阔的胸襟是他成就人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郦波励语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用人问题才是最大的根本问题。郦波励语但凡成功的人基本上都会发现并使用人才。郦波励语人才是强国之本。郦波励语曾国藩的用人之道在于“人尽其材,物尽其用。”郦波励语对待部下的优点,要在大庭广众之下

5、表扬;而对待手下的缺点,要悄悄地在私下里批评。郦波励语一个团队里最坚定,最基本的力量一定是具有情感认同的力量。郦波励语一个真正的事业,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事业。郦波励语节目目录01 谁来拯救笨小孩02 无一日不读书03 撑起两根穷骨头04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05 最败人的两个字06 小家里的大智慧07 养活一团春意思08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09 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10 用人必先知人11 用人四部曲12 作育人才以图自强13 无愧于兄弟14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01 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

6、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公元 1825 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

7、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 14 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

8、,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像梁启超说过:

9、“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当时名人中他最笨。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这说明是实事求是的。那么,这么笨的怎么就成就了大业吗?再看他除了笨还有什么缺点?1830 年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他也认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回乡,去汪老师家,得谢师呀。大晴天,曾国藩特意带伞。老师来迎接。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汪老师送出来,一口一声大人,出了大

10、门了,曾一拍脑门,忘了伞了,赶快去拿,老师说我替你去拿。出来交给曾国藩,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汪老师哭笑不得。这个胸襟不怎么样,不仅对老师对别人对自己气量都不大。太平军攻下湖北弄昌,林绍璋南下湖南,直逼长沙,当时诏书再来,曾国藩坐不住了,带着湘军出发,准备决一死战。曾国藩有自信,所以他第一次出战,构想的是直扑林绍璋,有人出主意,说不如分兵去偷袭靖港。曾听着不错,让塔齐步去攻打湘潭。他率水师去偷袭靖港。到了后,水师攻城,曾让陆营搭浮桥。结果是诱饵,太平军正等着他。火烧靖港。一下子水师乱了套。没经验的湘军乱了,不得了。这些新兵全往后跑。曾国藩急了,让亲兵拿着令旗站到浮桥上大喝,过令

11、旗斩。他斩了一个。大家愣了。还接着跑。他够不着斩了。气得无可奈何。手下都急了,叫他跑。把他拖上战船。太平军人不多,但跟着掩杀,曾国藩被杀得大败。曾国藩看着江水,发呆。手下人不敢说话。他发了一会呆,往前走,掉到水里了。春寒时,他情急下,想投水自尽。当时人回忆说,“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乃移居城南妙高峰。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好不容易救上来,让换衣服不肯,吃饭不肯吃。大家劝他想开点,他还想不开,写遗嘱,还想去死。成大业者不拘小败。这不过小败,至于寻死吗?后来人家嘲笑他没大将几度。最后不自杀,说起来也是他实在没眼光,湘潭那儿是主战场。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消息传来,他不

12、死了。靖港之战看,他不算指挥若定吧,不能眼有全局吧?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是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对质时,情绪失控了。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有人说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首

13、先是自我教育。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曾国藩是有这么多问题,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他,这正是对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对缺陷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得实在。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正是修齐治平的思想与仁爱的精神。像当年的小偷哪里知道这个笨小孩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笨,所以才通宵地读书。这对曾国藩是常态呀。他也反思最多的是小心眼,怎么做到气量不小。他是越来越胸襟博大。像天津教案是遗憾,临死前,儿子曾纪泽陪他散步,他还说这事。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要不卑不亢。儿子正是这样成了伟大的外交家。只身入沙俄,谈回了伊犁。所以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一生是华丽的转身。难得的是

14、这些心得都记下来,在日记在家书里。更难得了。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这部书大多写在他当官之后,不仅写给儿子,还有家人。教育家人做人和做事两块。这是儒家强调的核心。孔子强调仁,讲人与人的关系。曾国藩从这个字上获得什么启迪呢?02 无一日不读书“吾辈

15、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

16、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 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 16 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 17 次,大概 17 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 40 多岁了,曾国藩都 20多岁了。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23 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

17、了 20 年。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资建的。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当时重乡谊,但凡有老乡来,收费低。曾住进长沙会馆,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没考上。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好几年才有一次。要说曾国藩运气好,第二年皇太后 60 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

18、不得了,多了一次机会了,是不是?曾国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温习一年,我还不相信第二年我还考不上。所以本来只带了半年的钱住北京,这一下节衣缩食又住了一年半。要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那真做不到。曾国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觉得势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过了,难也受过了,是不是?会试再一开,好事自然来。要不然老天爷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又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无一日不读书的呢?身上没钱了,别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国藩痛并快乐着,收拾行李。按理应该回家,结果他云游去了,从天津山

19、东顺运河到江浙,再到湖南。奔着东南去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有了。过了徐州,他到睢宁,借钱。知县是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曾国藩到那儿,易作梅留他下来,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当时易作梅只是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这不是小数目。曾国藩高兴,立刻富了。心中底气足了,打算好好游历一下,到南京去了。游山玩水,花完了。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独一件事上肯花钱,儒生最爱买书,笑称自己是书痴。读到眼睛读瞎的地步。左眼瞎了。准备自杀时还要带着书走。南京花得快就是因为这个。有钱就喜欢买书。二十三史,非常喜欢。这套精刻本的刚好一百两银子。这么贵,还是借的,居然就买

20、了。他回到家,父亲一定生气,应该好好教训他,可是从此养成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到家门口,后悔了。两次没考上,花光了钱,本来没脸,现在借了一百两,又花完了。家也不富,借了就要还,怎么说呢?他是近乡情更怯。硬着头皮回家,把一切都交代了。等着父亲臭骂,结果这个爹不一般。是好爹。听说儿子哭诉后,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两次没考上,这种挫折在曾国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这是四两拨千斤。二是这不是小数目,要还一百两不容易,不骂也会埋怨,但是他没。称道这事,埋怨都没有。这是出乎意料,给人心灵造成震撼,曾国藩常回忆这事,这是

21、他读史书的起点。三是教育上说了最关键的话,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细心读,这话最重要。我们多数人喜欢买书,但不好读。父亲不愧于这名字,树立了儿子读书的习惯。曾国藩仰天发誓,要好好读这套书。有时,平常一句话,对孩子影响大得多。此后两年,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这两年过得拮据。两年后要去参加考试,还得借钱去考。一路到北京,奔长沙会馆去了,只三吊钱了。但是这坚强的信念,曾国藩一鸣惊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也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曾麟书的父亲曾玉屏,对曾国藩影响极大,本是纨绔子弟,被人耻笑无知,这成了一个契机,从此痛改前非,成了当地小富户。但他没读书,有

22、钱可是家也旺不到哪儿去。所以他下决心要耕读传家。所以培养儿子考科举,没培养出来,倒是把孙子培养出来了。曾国藩后来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有钱未必是好事,只求代代有秀才,这是读书的种子。所以曾氏家训中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最清最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参加一次科举考试后,不考了。跟父亲说不喜欢为科举读书,这在当时的时代是骇人听闻的。几个叔叔说他疯了,曾国藩是科举的出身,听说儿子这样,问他,想学什么?西学。当时了解的人不多。好呀,支持你。后来曾纪泽成为早期少数了解西方的人。曾纪鸿也是不喜欢科举,尤其不喜欢文史,喜欢数学。曾国藩也支持。后来曾纪鸿自己努力把圆周率推

23、到了一百多位,了不起。所以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绝不止是为了应付科举。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一是进德,可以帮助人树立人生信仰,他处逆境不惊就因为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培养就得靠读书,人生观价值观就得靠读书;二是要在社会立足,要有特长有专业,得靠读书,才能形成立足根本。这个观点有前瞻性。瑞典科学工作者实验结果是,与心脏病相关的因素,结果惊人,相关的社会因素最大的是受教育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脏病机率要少百分之三十二。读书多小得心脏病。他还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24、”人气质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问题是怎么读书呢?读书的方法内容多,总结起来,他看重三条:一是要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前人的思想与智慧。知识会翻新,但是思想会沉淀。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讲的是精读。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不是死记硬背,他背不好。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儿子也未必与父亲一样。两个儿子都与他不同。他甚至也

25、找来相关的书读。他当时身边网罗天下巨才,著名科学家都在他府中。所以,苏东坡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这是他唯一骄傲的地方。这是掷地有声的,得多大毅力呀。03 撑起两根穷骨头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

26、业,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为什么一个“穷”字会让他坚持了一辈子?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三集撑起两根穷骨头。)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呢?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我们就想问了,做官到底要学曾国藩的什么呢?一般人都以为曾国藩在晚晴政坛始终屹立不到,要学应该学他那个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但是,曾国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么?说起来有一大堆。但曾国藩他自己认为,他做官的根本以及做官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什么字呢?穷。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曾说过,他觉得弟弟们也要当官,先把为官的心得说说。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

27、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我向来认为做官发财是羞耻的,做官贫穷为荣,我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违背人生信仰的。老天可以作证,我绝不食言。清廉为本,才是好官,但这话里还有三个蹊跷处,一是清廉是应该的,正常的事,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为什么他要发誓呢?二是内容上,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可羞的,但我们知道他做到了总督,遗产里怎么可能没有做官的钱呢?两江总督工资高呀,怎么没有呢?三是客观事实与这段话的矛盾。他是湖南湘乡人,清代没出过大官,后来有许多。因为他喜欢提拔乡人。所以有许多老乡。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成了最大的乡绅富户。他说不贪财,不是矛盾吗?是不是放空炮呢?我们先放下一三,先看第二,他到底

28、有没有留官银为遗产呢?有多少遗产呢?多少应该有一点。一个例子可以反证,他两个儿子后来当朝为官,家庭教育下,向来清廉。曾纪泽做到外交家。明确写他一生尤其是英法大使时,把工资拿来工作中去,一向勤俭持家,不买新衣,弟弟更穷。一次,曾纪泽出使英国,曾纪鸿生病,得看病,抓药,这个钱都没有。他们一直拮据。药钱都没有。怎么办?跟大哥借,但想想算了,他家也穷,哪有钱借给自己呀?这时,曾国藩也没死多久,事实证明他们两个也品节高,怎么没钱看病呢?万般无奈下左宗棠听说后热泪盈眶,教子有方呀。慷慨解囊,为他雪中送炭,度过难关。曾国藩家并不富,是曾家家族是首富。尤其是九弟曾国荃。他们兄弟多,曾国荃一般在军中被称九帅,他

29、贪婪,带兵狠。当时曾家五兄弟如狼似虎。最狠的正是曾国荃。他丧尽天良的是屠城。纵兵抢钱。知弟莫若兄,所以写信时说得守贫穷。拿自身为榜样,希望能让弟弟走上正途。但是几个弟弟在清廉上没办法。曾国荃最会抢劫,把钱运回老家。曾国藩想教育好弟弟。但是没辙,弟弟不听。后来曾国藩手下最清廉的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彭玉麟上了奏折,列了十条罪状。先给曾国藩看,请转递朝廷,他为难了。几个弟弟跟着出来打仗。三五弟死于战场,他觉得亏欠弟弟,护短。压了下去。曾国荃大兴土木,还替哥哥出主意,看老屋破旧,是曾国藩一支的,替他建,翻修了一下,还新建了几间,没敢特别搞,哥哥果然大怒,写信骂他。新房子搬出来就难了。曾国藩意思是由奢

30、入俭难。曾国藩和家人过得清苦,为什么一定要过穷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他认为官场上穷字是保身之道。当时他是清朝最受重用的汉族官员。清不敢重用汉人,有实权的像兵权不敢放心地交给汉人,他是例外,这是时事所迫,组建湘军时,一开始大捷,趁势兵进湖北,打到武昌城下,收复三镇。咸丰高兴得很哪。没想到一书生能建此奇功。获此大胜,孰非意料所及?一高兴,封官许愿,封湖北巡抚。曾国藩一看,非常高兴有实权。但是官场规矩是你得客气客气一下。他写奏折,说自己才德不足,客气一番,大家都这么做,哪知道这个奏折一上,过了七天,咸丰批复下来了,让他想不到。“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

31、。”那就算了,就不要当了。这不是逗你玩吗?咸丰还有一段话,还骂了他一顿。说上次奏折为什么不署湖北巡抚的官衔?曾国藩晕了,这是莫名其妙呀。大家都替他鸣不平,曾国藩却早知道是为什么。当时大捷确实高兴,大学士跟咸丰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身一嗥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想非国家之福也。”在老家丁忧,不过平民百姓,四方响应,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吧,咸丰一下想起满汉相防的祖训。所以咸丰一直小心提防。甚至慈禧也是小心提防,曾国藩明镜一样。打下天津后,湘军各级将领建议反了满清,曾国藩不肯。他身上有根深蒂固的君臣观。儒家造就了他不可能做反臣。他也知道起兵初满清时刻提防他。所以他在官场上一直如履薄冰。他懂得为官之道

32、,明哲保身。这根本就得穷,不贪,就意味着没野心,不会给人把柄。组湘军,就拟口号,不怕死不贪财。这是岳飞的话,说明他是精忠报国。在钱财上没给人抓住过把柄。二是在人生上,穷也是善身之道。民间有俗话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其实对于男人来讲危险的是金钱和权力。名利场场场都是危局,硬到钱,男人没有不坏身的。所以小人喻于利。曾国藩只好下尽决心教育孩子。写给九岁的纪鸿的信,先鼓励,说他九岁就懂事,好。“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我并不希望当大官,只希望当君子。当君子最重要,一个条件是勤俭自持。最后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

33、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真是名言呀。这是治世之名言。所以我们看现在富二代问题,好像不知道怎么教育,曾家早提出了答案。有钱也得穷着养。三是穷和人生信仰有关。他是标准的儒生。理学宗师自命。礼义廉耻是他的最高标准。一次李鸿章请曾家女眷吃饭,两个女儿吵了一架,两人只一条漂亮的裤子,还是大嫂留下来的,抢着要穿。妹妹抢不过就哭了。曾国藩说明年我还能做,答应给你单独做一条。小女儿高兴极了。这奇怪。至于要连任才给女儿做一条像样的裤子?完全是他向来这样要求自己。考中进士时,做过一件马褂,一辈子就一件,一穿穿了三十年。过年过节才穿,死时仍是新的一样。三十年呀。他

34、有名言说:“古语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为什么衣服也是旧的好呢?那是因为生活还是俭约为好。他叫一品宰相,每餐只吃一饭一菜,他只吃眼前菜。到扬州去视察时,有钱人多,拍马屁足,备下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不好拒绝,一去看傻了。奢侈到这种地步,他实在吃不下去,吃吃眼前几筷子菜。下来后,跟身边人解释了,一食千金,吾口不忍食,目不忍睹。用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做无声的抗议。他有名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这样人生才生机盎然。还说:“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穷不得,就不可能成就非凡人生。安贫乐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穷,有没有哪种说时容易做得难的事呢?0

35、4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静坐可以帮助人内心宁静,但是曾国藩之所以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最终写出备受后人称赞的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静坐的习惯吗?)(说到曾国藩家训,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国藩日记。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 1839 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所以曾国藩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和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今天当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会发现两百多年前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有一个人送给曾国藩一个字,不但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

36、的毛病,从此更省身也密、见理也明。而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反复复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就“便有几分真学问”。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送给曾国藩哪个字?为什么单凭着一个字就可以改变曾国藩的人生呢?)1838 年,他考中进士,做京官了。官职工资都不高,只是低级的京官,但京官毕竟有面子。想把父亲接进京风光一下,两年后成行了。没多久,父亲要回家。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回家后,父亲写信给他,重要,不过是拉拉家常。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他一看,脸红了。立即惭愧得无地自容。说明他的缺点父亲都看不进去了。他是一身缺点,比一般人都严重。他能改掉是我讲的原因。这三节到底对

37、不对呢?先看第一个节欲。这专指女色。曾国藩是当世大儒,理学宗师,父亲居然要他节欲,难道他在这方面有问题?看史料,看他自己在日记中记下来的。像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一天,朋友纳了小妾,传说漂亮。一听说,他就坐不住了,约同学,去他家吃饭,要求看看。同学不肯,不行,欲强见之。同学拗不过,只好交出来看。他们甚至还狎亵大不敬。这是不检点的行为,他后来非常后悔。把自己痛骂了一番。没多久,二月一天,去汤鹏家吃饭看到绝色歌伎,老毛病又犯了,说些过分的话。不检点。所以父亲要他节欲不是空穴来风,后来他给自己写过戒条,第一条就是戒色。再来看看节劳与节饮食,其实这两个节与节欲是一回事,也是浮夸等。与朋友们在一起,天天吃饭

38、东家长西家短。每天在无聊中度过。他也说这样也蛮累的。但是乐此不疲,后悔却不悔改。一次去同学家聊天,半天才出来,出门看到同学,被拉着要去看杀人。一起去看。同去。然后两人去菜市口看。路上后悔了,想想自己理学自命,要做儒士,这是他应该去做的吗?这次先后悔了。但是,不好驳同学面子,也没看过,所以犹豫,徘徊良久,始归。曾国藩的父亲告诫儿子要节欲,确实是有理由的,但是他竟然还在信里要求曾国藩节劳和节饮食,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记载,当时曾国藩是翰林院的学士,那是一个非常清闲的闲职,根本就不劳苦。而且曾国藩天生就比较瘦,从来没胖过,那么曾国藩的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到底从何而来呢?父亲能看得下到头这些吗?回老家写信告

39、诫儿子。当然孟子也说过,食色性也。他不是流氓式好色,只是正常对欲念难把持的人。他觉得这也非常丢人的事。对有大志的人来说,难面对这样的现实。他看过信后,不啻当头棒喝。所以他写下:“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也。”父亲说的真不错,原来我有这么多毛病太可怕了。我一定要改掉,否则我是禽兽。他说过“不为圣人,便是禽兽”。所以立誓要改掉满身缺点,告别旧我。他接到父亲的“三节”后,痛下决心,三戒:一是戒多言,二是戒怒,三是戒忮求。言多必失,不无端发怒,戒嫉妒戒掉贪婪。(曾国藩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着容易

40、,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心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浮夸一点也没改。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成为晚清一代儒、理学大家,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呢?)他的好学优点体现出来了,说出缺点,拜了两位老师。一是唐鉴一是倭仁。后者是他的觉得,教他写日记,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错过两天就忘了。一个有勇气的人不是面对敌人是面对自己。敢于面对自己,才是真正的勇敢。能把自己的错误一点点记下来,然后每天看,触目惊心,就可以改正自己。所以曾国藩学过,就真的每天记下糗事,坚持一生。死前仍在记

41、。一生反省自励。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他这些糗事,这就是东方的忏悔录。二是要敬要慎独,要有敬畏心。许多人口出大言,就是没有敬畏心。越是知识分子越要有敬畏。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本分。倭仁就教他要有慎独,礼记说到,在人前要做君子,在人后也要做到君子。人前容易做到君子模样。但一个人的时候就难,不是君子。君子要慎独,要诚以对天地,诚以对人。天知地知自己知呢。曾国藩刻苦勉励自己,遵照执行。问题是敬和慎独,是一种品质性要求,不是具体做法。与写日记不一样。写下错,未必会换来对呀?怎么能做对呢?他努力,但生活仍是老样,碰到事还不行。他写道:“自立志自新以来,至今五十余日,未曾改得一过。”一条毛病没改掉。这一天,发

42、狠说,“此后直须彻底荡涤,一丝不放松。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这儿切一刀,之前死了,发誓重做新人。这狠心到决然的地步,十天后,日记又说了:“忽忽已过两月,自新之志日以不振,愈昏愈颓,以至不如禽兽。昨夜痛自猛省,以为自今日始。当斩然更新,不终小人之归。”太不像话了,怎么就奔着禽兽去呢?一定要改过呀。这一段他的心情也可以用“彷徨”与“呐喊”来概括。这时唐鉴送给他一个字,这是哪一个字呢?唐鉴提一个方法,果然拯救了他。说起来一个字,但是操作性强。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曾国藩

43、说:“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两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继继续续。”原来最重要的毛病是好动不好静,果然不多久,他面貌一新。他怎么做的呢?一是他特别主张,静坐。不论压力大,一定要找时间静坐。不论是禅宗,气功,都要求静坐,那讲双盘。这对人的韧带的要求高。曾国藩觉得单盘也可以。甚至不盘,一坐都算。双盘最大作用是身体形式上静下来了。其实脚是最喜欢动的。据说以前审女婿看他脚下的沙子,如果乱,不能要。人像汉字须稳固。这可以引发内心的宁静。二是临事淡泊守志。“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遇事时,要养成先静下来的好习惯。先淡定从容。

44、他有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十七世纪荷兰有年轻人,少孤,家穷,学徒,家乡市政厅招人,工资低,他去应聘看门人,做了四五十年,按当时说法不思进取。没人尊重他。还受人侮辱。他总是淡然,对自己的生活不抱怨。为什么呢?全部心思都在另外一事上,他爱好是磨镜片,这难。手工磨,不容易。要安静。他只是要磨镜,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开启了一门学问。一生五百多个显微镜。开辟了微生物研究领域。带领人类第一次看到了细菌等。后来晚年时间英国皇家学会称他为荣誉科学家。女王亲自去拜访他。静下来不仅有大成就,还能养生。他一直活了九十多岁。他成功的秘诀是一如既往地安静,拿出手来晃了一下,安静地打磨,就能创造人生的

45、价值。我的想法是把简单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这首先就是要能安静下来。这个极端例子最能印证。曾国藩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静能使人舒畅,幸福有价值。如果从他身上学一点守静的道理,这个讲座就不算白费功了。静下来,心地空灵了,他看到了人生成就的关键两个字。05 最败人的两个字(曾国藩虽然年轻的时候也是满身的毛病,做了不少荒唐事,但是可贵的是他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然而就在曾国藩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天下古今之庸人,还是天下古今之才人,之所以最后人生一事无成都是因为这两个字。这也就是在曾国藩的家训中反复强调的“最败人的两个字”。那么这究竟是哪两个字呢?为什

46、么曾国藩认为这简单的两个字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呢?为什么简单的两个字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五集最败人的两个字。)曾年轻时也为浮夸的毛病苦恼,后来学会静,果然改掉浮夸的毛病,也获得意外的收获,静能生智慧,能思虑空明,看问题看得清楚。对人生的难题与困扰获得认识。有一点有名,有一句名言:“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虽简但是精辟。介绍人生经验时拓展来是:“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吾因军事而推之,莫不皆然。”平庸基本因为惰,原来有才的人无所成就也因为一个字傲。这道理带兵经验来看,都是。他非要以带兵打仗的经验来看呢?与他与李鸿章的公案有关。李鸿章是安徽人

47、,是曾国藩认为最好的学生。后来曾死后,李鸿章常说我老师如何如何,说明二人非同一般的关系。李鸿章的父亲与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李鸿章正是以年家子身份投于曾国藩门下,李鸿章个子高,第一次进京时写诗,有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被人称颂一时。当时有名,志气远大,曾国藩一看就喜欢,但看得出与自己年青时一样志大才疏。另投他人时,曾国藩也并不阻挠。办团练时,被打得逃的逃,死的死。李鸿章没办法了。出来投曾国藩。曾一看,欢迎。又投到老师门下,做幕僚。李鸿章确实聪明,有许多点子让曾国藩都佩服。许多公文都是他处理。这时,年轻的李鸿章感觉不一样。受到器重就傲气了。当时湘军主要是湖南人,李鸿章这么傲,在湖南

48、人群里显得非常独特。但曾国藩有容人之量,只有一点不能容忍。这就是睡懒觉。熬夜写东西,早晨就起不来,但问题是曾国藩治军严格,学习的是戚继光,严格治军,早晨五点多就得起。没仗也得操练。规定所有人包括幕僚都得起。但是李鸿章受不了,起不来,也得起。不过也能拖就拖。一天没请假没起来。天太冷了,发现过了起床时间,索性不起了。又躺下来,睡个回笼觉吧。有人敲门,谁呀?舍不得起,是曾大帅的亲兵,请去吃早饭。曾国藩规定所有幕僚与自己一起吃早饭。不个都不能少。以前请假了,今天不请假,就来请了。反应快,保持原样不变,撒谎,好像偶感风寒,今天早晨不去。走了。刚准备睡着,又敲门了,曾大帅说了,必须等齐,才能开饭。李鸿章一

49、听咯噔一下,不去,就不止难堪了。跑到那儿,果然所有人都在等他呢。李鸿章进去,曾国藩什么也没说,一如往常,开始吃饭。(曾国藩不但治军严谨,而且生平最看不得懒惰之人。李鸿章虽然是他的爱徒,可是有次实在是做得太过分了,再加上他以往的不良表现,大家都以为曾国藩肯定会狠狠地痛骂李鸿章一顿,但是没想到曾国藩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平静得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顿早饭吃得不同,曾国藩喜欢聊天说笑,今天一句不说,谁也不敢说话。结果,整个食堂不闻人语响。都不敢有动静,李鸿章想,这是自己导致的,压力大,紧张,半天,曾国藩吃完了。曾国藩站起来,对李鸿章说,“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就得守一个诚字”。李鸿章呆若木鸡。但是曾国藩一句话的效果好,这以后再也没睡过懒觉。倒是李鸿章让曾国藩越来越满意。曾国藩为什么不让人睡懒觉呢?为什么只说守诚字呢?中国历史上最沉痛的近代史的开端,百姓民不聊生。晚清政治腐败,极其混乱时期。曾国藩觉得“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