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一段周衰,先王之迹熄。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代指儒家经典)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杨雄而已。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但是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勇于保持自我操守。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他们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与告退,道义上的取和舍,一
2、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第二段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一直到现在,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来求学的人觉悟。,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他们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所以学习他们的学说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参与政事的准则,知道效法古人但不要绕远的。,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
3、蔽。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说不能比的。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但是现在能够遵从和恪守的人,就不是很多了。,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所以像乐、易宣扬的淳朴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汉代风俗教化太美,这是我们这些读书人比不上的原因啊。,第三段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有些人见闻或许很浅薄,但是他的道义很高,和(那些)见闻很渊博,而他的操守不够(是一样的),这是什么缘故呢?,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能不笃于自修。自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所以不能不专
4、注于自我修养。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让汉代和当今都有学校那样的教化开导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对于做学问和做人,怎么会有彼此之偏重呢?,第四段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筠州也是个州,可是在大江之西,那里地理位置偏僻,与世隔绝。当庆历之初,诏
5、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这样)是有弊病的。到治平三年,才有开明之士上报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董君仪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蒨察看筠州的东南方向,发现一块地势高旷干爽的地方,在上面建造了校舍。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奔赴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第五段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为政,真的是有所追求的。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6、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来完成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6.A(微:衰败)7.B8.(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义上一定要符合标准。(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评分建议】3分。毎个分句1分,被动句式1分。(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评分建议】3分。每个分句1分,反问句式(语气)1分。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与行不一致)【评分建议】3分。,10.(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
7、人倾吐的孤寂。(4分)(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4分),11. (1)不以人废言(2)三餐而反(3)夕揽洲之宿莽(4)则素湍绿潭(5)君子不齿(6)冰泉冷涩弦凝绝(7)架梁之椽(8)右擎苍,12.叙写“阴城”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2分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2分),13.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2分)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并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晌。(2分),14.“放焰火”把故事推向高潮,详写凸现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憾:(2分)侧面描
8、写(人们的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2分)“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悲惨遭遇结局形成映衬,凸现主题。(2分),15.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2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2分)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2分),16.“历史意识”是人们对过去事情的感受力,能使人的精神活动具有时间维度,能促使整个社会传承文化遗产。(每层2分),17.第一处举例说明拆毁历史建筑的严重程度,从反面论证重建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处阐述历史建筑承载的重要价值,它能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并构成某个时代社会的文化密码。(共6分,第一处2分,第二处4分),18.人类失去历史记忆,就失去创造的想象力;就失去心灵游走的空间,心气浮躁而行为愚蠢;就失去生命的丰富内蕴和活力。(每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