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 学科必修(选修) 五 第一章 2 节 课时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学案设计 蒲登瑶 备课组长签字 伍长江 一、学习目标1.抓住“套子”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3、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 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
2、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2.写作背景小说发表于 1898年。19 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
3、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3.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4. 把握主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5. 讽刺: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讽刺长用的技巧如反语,漫画式描写和颠倒逻辑等。三、自主学习1.完成三维设计基础练习。2.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标注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3.读完本
4、文,你有哪些认识、体会和疑惑,请写出来。四、合作探究1. 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的古代语言教师,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什么都要有一个“套子” 。你能说说他都有些什么样的套子吗?2.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他怕的是什么?3. 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他?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 10至 15年之久?4. 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5.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部分情节相对比较完整。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6.主题探究:小说的主题应该怎样归纳?五、小说是怎样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
5、明确;漫画式夸张笔法。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 ,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 ,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6、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他和华连卡姐弟的对比,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与姐弟俩的一推一笑,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斗争的胜利。六、拓展思考1.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明确:合理的套子 落后的套子 反动的套子 (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 2.标题可否改为钻在套子里的人或者锁在套子里的人?为什么?讨论,明确:不能。因为“钻”是自觉自愿的行为, “锁”是强制行为,而“装”有一定的自愿行为,也有被别人强行放进去的意思,别里科夫正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