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版 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 科 地理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章 节 第一章 第一节教材分析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 4 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圆地方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
2、。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过程与方法: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
3、,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观察地球仪的特征。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
4、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和策略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针对七年级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讲解以及加上动手制作地球仪,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教具 地
5、球仪,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设计说明】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直觉 观察 臆想 证实【设计说明】对地球形状的
6、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a.(事例 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 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7、设计说明】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 “天圆地方”、到后来的观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再到用事实论证“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些什么呢?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总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但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现代科学进一步发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设计说明
8、】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 (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活动:算一算,你能否自己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一算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圆的周长公式 L=2R,球的表面积公式 S=4R)【设计说明】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
9、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课堂活动3 看地球模型研究地球展示教学地球仪提问:1.什么是地球仪?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小结:1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2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3自西向东4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
10、在: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业布置】1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2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板书设计: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采取学生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及教师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协作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习题选择要与时俱进; 问题衔接过渡要自然;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