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障儿童教学的新型教学法 1【摘要】目的:通过对学龄期的智障学生的生活、教育资源的合理配制,科学的运用现有的康复、教育手段,使智障学生受到的教育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其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最大限度的缓解其智障学生成年后对社会、家庭造成的压力,快乐生活。【关键词】 智障学生 康复训练 特殊教育 教学法随着人们对弱智教育的不断认识与了解,有人将弱智儿童比作根系发育不好的植物和迟开的花朵,如对这些植物加以妥善的照料,给予适合生长的土壤和营养,也可能开花,只是比一般迟一些而已,事实证明人们对弱智儿的发育潜力不可低估。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就能使他们的智力缺陷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有的还能
2、逐渐接近一般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因此,弱智儿童更需要康复训练,需要特殊教育和新型的教学法,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训练,让每位智障孩子的感知、动作、记忆、思维、语言等都能有所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生活作好必要的准备。、语言训练课在智障生学生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智障生语言障碍不同类型及程度,结合新型教学方法与各种刺激法,这类智障儿童如口齿不清、发音困难、发唇音、齿音障碍、语言单调反复等特点,我采取的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发音器官训练法 语言是由发音器官协同动作产生的,存在语言障碍的智残儿童由于发音器官缺陷发声动作不协调,影响了发音的准确性。我们自编了一套发音器官训练操,以矫正其发音缺陷。每天上课以前教
3、师都要带领学生做一组训练操,通过对舌功能、声带振动功能、唇功能的训练,锻炼了智残儿童发音器官的灵活性。 (二)模仿发音法 存在语言障碍的智残儿童,往往发音不准,说话含糊。我要求智残儿童听清语音,仔细观察自己的口型和舌位,并对着镜子反复观察自己的口型和舌位,体会发音要领,掌握发音方法,模仿发音。我把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较高的字词进行了分类,分阶段为智残儿童制定了不同的训练内容:第一阶段模仿声母、韵母及音节的发音,第二阶段模仿生字的发音,如:眼、耳、口、鼻、手等人体各部分名称;第三阶段模仿单词的发音,如:语文书、数学书、书包等学习用品,衣服、帽子、裤子等生活用品;第四阶段模仿老师说一句完整
4、的话,学习简单的句子,如:我在吃饭,我喝水,我在读书等。为了给致残儿童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我组织重度智残儿童开展“我会说”活动,请同学们用普通话说出班上其他小朋友的名字,说出对父母亲、长辈的称呼,比一比谁说得最多;模仿学习简单的字词、句的发音。二、运动训练在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智障生普遍存在上肢的各关节活动度受限,各关节僵硬等特点,通过运用特定的手法和学生主动参与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从而矫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姿势发育,它的核心是将身体的活动方式教给学生使之向正常的运动功能发展。 每天上课以前教师都要带领学生做一组康复训练体操: 第一节,点点头,偏偏头,主要活动颈椎,增强颈部肌张力 第二节
5、,伸伸手,主要活动肘关节、肩关节 第三节,掰掰手,主要活动前臂的旋前、旋后,手指关节 第四节,弯弯腰,主要是关节的拉伸训练 第五节,转转身,主要是身体的协调性训练 第六节,下蹲运动,主要是身体的负重训练等. 通过对上下肢各个关节的训练,不仅锻炼了智障学生的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也帮助了智障生矫正了异常行为,增强了他们的正常运动功能三、感觉统合训练在智障生特殊教学中的运用 有相当一部分智障学生在行为上存在着缺陷,具体表现为前庭感觉不良,产生无法判断视觉空间的现象如写字时常把数字、字体或偏旁部首写反,甚至前后反读。在人多的地方容易迷失方向。也会因太靠近人或碰擅他人。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严重不良;前庭平衡
6、失常,失常的孩子经常都会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颠倒、经常撞到墙、碰倒桌椅、喜欢爬高、兜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眩,怕爬楼梯、或走平台等等;本体感不成熟,本体感不成熟的儿童常常表现为站无站像、坐无坐像、缺乏自信、挫折瘕感很多、没有创造力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的游戏形式,因势利导激发儿童对训练项目的兴趣,在游戏中促进儿童坚持活动,协调儿童各种感觉活动的兴奋与整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感统训练的活动项目。例如: (一)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坐在羊角球上拿指定位置上的球,看谁先拿到球。 (二)让学生过独木桥。 (三)让学生踩着独木桩走迷津,教师事先为学生摆
7、好木桩图。 在教学中通过借助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姿势统合,运动企划能力,有利于前庭固有感觉的加强,有助于其平衡感与重力感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矫正智障学生的行为障碍,使其逐渐接近正常儿童。智力训练在智障生特殊教学中的运用 智障学生的显着特点就是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智障学生进行启智训练。 在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开设一些智力游戏让智障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同时让几个弱智儿童观察两幅图画(两幅画中大部分相同,有几处不相同) ,要求他们找出不同之处,寻找的速度越快越好;先让弱智儿童观察一组物品(10 个左右) ,然后挡住这组物品
8、,增加一些新物品,并拿走一些原物品,让弱智儿童说出增加和拿走的物品。 通过以上游戏可以了解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从而改善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其不断适应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的目标是帮助弱智儿童最大限度地开展学习、工作及提高生活能力,使其他们最终能回归家庭和社会与智障生特殊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要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目标相符合的;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将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二者的最优效益;可见,康复训练在特殊教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特殊教育离不开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也离不开特殊
9、教育。(一)伙伴帮助法伙伴帮助无论是在随班就读中,还是在培智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都普遍适用。随班就读中的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很难在同一教学时间段内很好地兼顾到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和需要,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发挥伙伴互助,即安排既有爱心,又有一定能力的伙伴辅助智障儿童,就能够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效率。另外,在培智学校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智障儿童的差异,大胆使用伙伴辅助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合理使用伙伴教学资源,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发挥伙伴的学习优势,不但使伙伴双方达到了情感上的互通,又能够使辅助和被辅助儿童获得学习上的共同进
10、步。该教学法符合智障儿童教育中个别化教学原则。(二)个别指导法个别指导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的方法。该方法无论在普通学校,还是在培智学校都被广泛地使用。例如,随班就读中的智障儿童很难适应普通学校的教学,教师通常会为这些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学目标,并进行课堂指导。另外,教师还会为智障儿童安排课外学业补习或身心障碍的训练指导。在培智学校因学生的个体间差异很大,教师除在课堂上会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专门的指导外,同样会提供课外个别化教学训练,以帮助学习或身心严重障碍的学生跟上集体教学的步伐。此方法符合智障儿童教育中缺陷补偿教学原则。
11、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该方法时,一定要有科学的评估和严密的计划,而在课堂教学的指导中要努力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的关系。(三)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指利用游戏来向智障儿童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矫正缺陷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游戏教学法对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维持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促进智障儿童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这种方法在智障儿童教学中有其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在学习某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时,儿童不易理解和记忆,而运用游戏的方法,既不会让儿童感到枯燥,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法符合因材施教、巩固性、直观性、启发性等多项教学原则。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不适用于知识类的新授课,大多在
12、复习课中使用。另外,游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切忌将游戏当做教学目标,而忽略了通过游戏活动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四)康复教学法康复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的一些有助于智障儿童功能康复的教学活动。例如,大部分智障儿童同时伴有精细动作障碍,导致他们构音、手部功能等出现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发音和书写。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听话与说话”教学开展唇舌腭等口腔功能的训练,以矫正儿童的构音缺陷;可以结合“写字”教学训练儿童手指、手腕的协调和控制功能,以发展儿童书写时握笔、运笔的协调性。在培智学生的数学教学中,除了常用的直观法外,我还经常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13、、活动法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参观、动手操作等活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钱币的运用学习中,带学生去商场,参观、购买。二、比较法即组织学生以本节课内容为立足点,或与本节课内容相近的内容比较,以旧带新,或正反比较,以对纠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百以内的减法时,可让学生先复习百以内的加法,比较两项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开讨论,以旧带新,学习难度小,学生易掌握、自然喜欢。三、游戏法对有些学生易混淆的内容,在讲解时,组织在趣的游戏。请学生上台表演。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活灵活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触摸到,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四、运用法智障学生虽然学会了
14、一些数学知识,但缺少运用环境和机会,学到后很快就还给了老师。作为老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制造环境,鼓励他们运用,让他们尝到使用数学的甜头,把数学当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决心和兴趣。如学习百以内乘法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比一比谁找的最多,并及时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就在他们身边。五、竞赛法在数学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能“点铁成金” ,使单调的教学形式变的生动、活泼。例如学习百以内除法,把“三步自学法 ”自学,检查每步的自习效果时,先指名回答,然后由他人向谁挑战,再由被挑战者向其他人挑战,以此类推,没有参赛的同学集体担当评委,打分评出
15、等级,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比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原则,同时,形成你追我赶教学局面。六、想象法即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授课进行合理的想象。这种想象可分为三种:1、先期想象,如学习一道例题前,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如何解题、有几种方法。补充想象,老师讲完一道例题,让学生充分思考,以至还有另外的解法,是怎样想的。3、递向想象。就是假设出习惯相反的情况,学生饶有兴趣。除以上这六种教学方法,还有猜谜,收集趣味性、讲故事的方法。总之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制作丰富多样的教具;二、创设恰当的学习气氛;三、用直观的形式表示数字;四、学习中多表扬多鼓励。在教学中多用简捷而又生动的语言去讲授知识,时不时的用一个小故事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身边发生的故事讲解数学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依靠学生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而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操作活动不仅使他们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智障学生的思维特点,使数学学习变得自然、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