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页基础资源 教学参考书 法国通史简编 法国通史简编 http:/ -前 言法国通史简编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而编写的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材之一,亦可供世界史研究生、法国历史爱好者和外事工作者参考使用。法国是西欧的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国际事务中历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编写出一部具有一定特色的法国史,决非易事。编写此书,是教学急需的一种尝试。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社会经济史为重点,力图展现法国历史的全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同时注意法国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本书共分 18 章进行叙述。第 14 章,主要叙述法国的由来,法国原始
2、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兴衰及其典型性。第 511 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 17891914 年法国历史的演变,突出法国资本主义文明制度的确立、民主制度的发展、工业化的过程和法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第 1217 章,比较全面地叙述了 19141988 年的法国,突出国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现代化,以及法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第 18 章,系统介绍了中法关系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我们设专章叙述中法关系,不仅是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更重要的是因为中法交往源远流长、有丰富的实际内容,而在我们史籍中又很少涉及。因此,系统叙述这一领域,希望有助于加强和增进中法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此外,考虑到
3、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历来叙述太略,我们认为有加强的必要,所以叙述较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多方关心、支持和帮助。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巴黎第八大学的克洛德维拉尔( Claude Willaru)教授,来我校讲学期间,花了大量时间审阅本书的编写大纲,并和撰稿人一起对大纲逐章逐节进行讨论、修改。还有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副主任莫里斯埃马尔(Maurice Aymard)和法国国立科研中心主任研究员、法国当代史研究所所长弗朗索瓦贝达里达(Francois Bdarida)两位先生,在访华期间,就如何编好本书也与我们进行专题座谈,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
4、议。上述专家和许多法国同行,还给我们寄来了不少法文史书和资料。对本书编写工作的顺利进行起了促进作用。本书完稿后,我们特约请了我国著名史学家王养冲教授以及陶松云、金重远教授担任了本书的主审工作。齐世荣教授在我系讲学期间也审阅了部分书稿,他们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及会长张芝联教授以及端木正教授、王荣堂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由下列人员参加编写:第 1 章詹天祥,第 2、3 章王渊明,第 4 章王渊明、楼均信,第 5 章尤天然,第 6 章楼均信,第 7 章沈坚,第 8 章楼均信,第 9 章郑德弟,第 10 章郑德弟、楼均信,第 11
5、章楼均信、沈坚,第 12、13 章戴成钧,第 14 章吕一民,第 15章戴成钧,第 16、17 章吕一民,第 18 章沈坚。最后,由沈炼之、楼均信负责统稿、定稿。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定然难免,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主编者1988.12.30于杭州大学-第一章古代高卢第一节 远古居民及其文化一、原始先民首页基础资源 教学参考书 法国通史简编 第一章 古代高卢 远古居民及其文化 一、原始先民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第一章 古代高卢第一节 远古居民及其文化一、原始先民人类在法兰西的出现 法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北、西、南三面临海,分别为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陆上与卢森堡、比
6、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接壤。面积 55.1 万多平方公里。境内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众多的考古遗迹和文物。透过这些文化遗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原始居民在法兰西土地上的活动及其发展过程。从大量的考古发掘中可以证明,今天的法兰西是人类在欧洲最早驻足、生活过的地区之一。大约 100 万年以前的遗址在法国的中央高原,就有瑟纳泽(160 万年) 、希拉斯(160万年) 、拉罗舍拉姆贝特以及森泽勒( 100 万年)等四处,都残存有人工打制的石器。在瑟纳泽和希拉斯遗址内还发现一些砾石工具。在拉罗舍拉姆贝特遗址,与破碎的动物骨骸一起被发现的还
7、有燧石和石英石片。这些石片不是由当地材料制成,显然是人从其它地方带来的。森泽勒遗址内发现的动物骨头上有人工造成的划痕和裂缝。这无疑是人类在法国大地上最早留下的遗存。早于 50 万年以前的遗址,除上述四处外,还有瓦隆纳、厄斯泰弗热松和拉 罗米厄等三处,发现有石器或人工用火的遗迹,但没有发现人类的化石。这些遗址的存在表明,50150 多万年前,人类已在法国出现和活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 100 万年以上的人类遗存,大多位于南北纬 35 度至赤道的地带。这些地区内一年中最短的白昼,每天也有 10 小时,这有利于原始人的采集、狩猎活动。随着纬度的增高,因冬季白昼过短,获取食物的季节性矛盾扩大。加之气候
8、因素,妨碍了原始人向中、高纬度地区的迁徙。虽然人类在 140 万年前已懂得用火,但只有较普遍地掌握使用和保存火的技术后,才有可能在远离热带的地区生活。法国地处中纬度,加上大海的阻隔,在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阶段,人类虽曾多次在此居住,并留下他们的踪迹,但还没有能力定居下来。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根据现有材料,大约从中更新世的后期起,人类开始在欧洲作永久性的居住。法国东南部和西南部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生活的地区,那里发现不少人类化石。较早的有比利牛斯山多达维附近阿拉戈洞穴中的多达维化石人,包括一些颅骨和二块下颌骨,约距今 20 万年。拉捷斯洞穴中的化石人约距今 15 万年前。从体质进化角度划分,这两
9、种化石人都属于从晚期猿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较晚的化石有勒拉扎勒特人、蒙特穆兰人、丰特舍瓦德人,以及苏阿特岩棚遗址化石人。这几种化石人的时代,都属 710 万年前。他们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从更新世晚期最后一次间冰期结束至维尔姆冰期开始,即大约 7.5 万年前起,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典型尼安德特人在法国各地出现。尼人的前额低而倾斜,眉脊粗厚形成一线,下巴颏不明显,脑容量已达 11001600 毫升,但脑形及褶纹不及现代人发达,身高较现代人为矮。尼人是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大多居于洞穴或岩棚内。法国西南部,尤其是多尔多涅地区,发现许多尼人化石。较著名的有沙朗特的拉基诺人。这是在
10、一岩棚遗址内发现的妇女和小孩;西南部拉沙佩勒欧赛恩茨(圣沙拜尔)洞穴的拉沙佩勒人,这具近于完整的男性骨架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尼人化石;多尔多涅地区拉法拉西岩棚遗址内发现的拉法拉西人,包括一成年男性、一成年女性和一些较年幼的个体,以及多尔多涅河畔多梅附近的康贝格伦诺人。大约 4 万年前,尼安德特人逐渐为晚期智人所取代。晚期智人的体质结构和形态与现代人已没有多大区别,他们的额骨变直,出现下巴颏,平均脑容量达到 1400 毫升。晚期智人在法国分布较广,他们创造了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梭鲁特、佩里戈尔、沙泰勒佩龙、马格德林等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晚期智人是克罗马农人,最初发现于多尔多涅省莱塞济
11、附近的克罗马农岩棚。克罗马农人下颌有颏隆突,前额饱满,个体高大,肌肉发达。法国大地上的原始先民,不仅是欧洲最早的居民之一,而且是欧洲旧石器时代一系列原始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活动在欧洲乃至世界史前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见,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 人类最早用火的遗迹发现于东非肯尼亚的切萨瓦尼亚。 -二、旧石器时代的经济和文化首页基础资源 教学参考书 法国通史简编 二、旧石器时代的经济和文化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二、旧石器时代的经济和文化狩猎采集经济和生活 人类开始在法国生息后,面临着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在欧洲,更新世共出现过 5 次冰期和 4 次间冰期。几次冰期来临时,法国许
12、多地区都被冰冻,呈现多雨潮湿的寒冷气候。间冰期中,气温普遍回暖。原始居民利用石头、木头为材料制造工具和武器,以狩猎采集为生,与各种猛兽搏斗,适应气候、地理环境的变化并克服由此引起的食物资源变异等困难,缓慢而不断地发展着生产力。早期的原始人,或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茎、叶、果充饥,或捕捉小动物为食。通常结成小群,过着流动的生活,任何个人如果脱离群体就会成为猛兽的牺牲品。他们使用“万能”工具手斧。手斧既可用于加工木棒,切割东西,也可打击野兽。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即早期智人出现时,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狩猎业比以前发展了,捕杀动物的主要方法是近距离刺杀以及追赶围捕,将野兽逼上悬崖坠死。这些都要依靠集体进行。
13、狩猎活动加强了群体内的协作,促进了个人智力的发展及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晚期智人出现时,除石器外,以骨、象牙、鹿角等材料制成的工具广泛使用。还出现各类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即用两种不同质地材料制成的工具。如以骨或象牙的矛头安装在矛杆上,制成投矛、鱼叉等。这种工具比木制的矛头具有更大的穿刺力,使捕杀动物的距离增大,约达 75100 米,从而使狩猎方式比以前有效,也较安全。这一时期人们还学会设陷阱捕获动物。与采集、狩猎经济相适应的是当时人们过着流动的生活,寻找附近具有食物资源、水源的地方为住处。为了抵御寒冷和动物的侵袭,他们大多在洞穴和岩棚中居住,有时也构筑窝棚。坐落于尼斯的台拉阿马
14、塔遗址是法国最早的窝棚遗址之一,距今 24 万年。这一窝棚呈椭圆形,长815 米、宽 46 米,一头有一入口。许多根直径约 7 厘米的柱子构成倾斜的墙体,另有一根中央柱子支撑屋顶。地面上堆放石块作屋基,屋中央置放一灶坑。为了追赶野兽或采集食物,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居址,分别在不同季节居住。台拉阿乌塔遗址只是在春末夏初才住人。原始人出于狩猎需要,还建立一些露天营地作为屠宰场和工具制造场。随着狩猎方式和工具的改进,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人们不仅能在冬季捕猎动物,而且懂得晒干和烟熏肉类的方法,使食物保存得更久,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季节性食物短缺的问题。烹饪方法也有进步。西南部巴朵岩棚遗址和拉里
15、拉洞穴遗址内发现的大鹅卵石建成的炉子表明,当时原始人已会把炉火保持得较久,并能控制炉温。掌握了比较有效的煮烧方法,使食物更可口,易于消化,有利于身体的吸收和人类体质的进化。一些遗址中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牙齿缩小反映了这一情况。这一时期,原始人学会以兽皮制造冬衣御寒。梭鲁特遗址内发现大约 2 万年前带有针孔的针,是欧洲最早的缝衣工具。大约 1.8 万年前,欧洲的冰期达到最高峰,气候干冷,冰川范围扩大。原始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及狩猎、饮食、保存食物方式的改善,使他们能适应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已学会穿兽皮衣、构筑御寒的窝棚、减少冬季活动等方法,来降低人体能量的消耗,使自己能在严寒
16、气温下长期生活。石器技术 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 1.9 万1 万年前) ,法国的原始居民创造了丰富的石器文化。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分期序列,是世界上不少地区考古文化分期的参照尺度,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阿布维利、阿舍利、勒瓦娄哇、莫斯特、奥瑞纳、棱鲁特和马格德林等阶段。前二个文化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勒瓦娄哇文化和莫斯特文化为中期,后三个文化为晚期。阿布维利文化因发现于北部索姆河畔阿布维尔附近而得名。存在时代为中更新世的贡兹明德间冰期,气候较温暖。代表性器物是用大石结核从两面打制成的粗糙型手斧。它的特点是器身厚,刃缘曲折、形状不定。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与阿布维利文化伴生的人类化石。阿舍
17、利文化是法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另一考古文化。最初发现于北部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这一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也是手斧。这类手斧用骨棒或木棒在火石结核上交互打制而成,特点是器身薄、刃缘平直、石片疤较浅,器形有扁桃形、卵圆形等。这类手斧制作虽然粗糙,但可用于削尖木棒、切劈东西、挖掘块根和打击野兽,是一种“万能工具” 。此外,还有砍斫器和石片。阿舍利文化的石器,在法国以外的欧洲地区以及非洲都有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勒瓦娄哇文化和莫斯特文化。前者因其标准地点在巴黎近郊的勒瓦娄瓦佩雷而得名。后者因最初发现于多尔多涅省莱塞济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中而取名。勒瓦娄哇文化以一种预制石核为特点,就是先将石核加工成倒置的龟甲
18、形,然后从这石核上打下石片作为工具。石片一般都较薄,刃缘锐利,很象一把石刀。原始人运用这一技术,不仅能制造对称的石片,还可制造、加工较大尺寸的石核。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大多数为石片工具,用石片精心制作的边刮削器和三角形尖状器是这一文化的特征性器物。刮削器主要用作切刀,裁割兽皮,制作衣服。尖状器是狩猎工具,可作矛头。莫斯特文化的分布地域较广,欧洲以外地区也有发现。在法国,以莫斯特、拉法拉西和拉沙佩勒欧赛恩茨(圣沙拜尔)几个遗址的文物最为典型。以奥瑞纳、梭鲁特和马格德林为代表的法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标志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已达到一个新高度。奥瑞纳文化最初发现于南部加龙河上游图卢兹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存在
19、时间为距今 3.5 万2.5 万年前。奥瑞纳石器主要以石叶制作而成。这种石叶不同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的石片,是用间接法产生的,然后加工成各种新的切削器、尖状器、刮削器和雕刻器。除石器外,还有全部分叉的骨制尖状器、穿孔器、可衔接在木棒上成为长矛的尾部分叉骨制尖状器。这说明复合工具已普遍制造和使用。梭鲁特文化得名于里昂附近的梭鲁特雷山洞。这一文化主要分布于中部,以精致的压制石片技术著称。石器压制得很薄,形状比较整齐。典型器物是桂叶形尖状器和舌形尖状器。梭鲁特文化的石器制作技术,达到了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顶峰。马格德林文化最初发现于多尔多涅河流域蒂尔萨克附近的拉马德莱纳岩棚中。存在时间约为 1.6
20、万1 万年前。马格德林的石器很实用,种类也多。小巧的几何形石器可以嵌入骨柄和鹿角柄中使用。还有各种雕刻器、刮削器、石钻和琢背石刀等。骨器有矛头、鱼叉、带孔针等。其中一种骨鱼叉带有单排倒刺或双排倒刺,叉头可以和柄分开,既可用于狩猎,也可捕大鱼。法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这三个考古文化,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但并不具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如梭鲁特文化在时间上比奥瑞纳文化晚,但它并非源于奥瑞纳文化,而是在莫斯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马格德林文化则是直接从奥瑞纳文化发展来的。这反映出当时已存在一个以上的文化因素。工具制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法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各考古文化所包含的石、骨、角、木多种材料的工具,
21、以及工具制作技术的改进和多样化,表明制造这些工具的克罗马农人等已具有较高的劳动技巧和活动能力。艺术和宗教的萌芽 法国的原始居民,在漫长旧石器时代不仅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物质文化,而且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法国的原始艺术尤以洞穴中的绘画和各种雕刻著称。欧洲旧石器时代的洞穴艺术遗址大多分布于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仅法国的佩里戈尔地区就有 127 个,其中 69 个遗址又集中在勒斯厄伊泽埃地区。法国史前时代的洞穴艺术包括雕刻和绘画两种形式。雕刻艺术品的数量很多,按表现手段可分两类。一类是用雕刻器,在石板、工具、饰物上刻画线条状符号或图案,西南部拉法拉西遗址和勒斯厄伊泽埃地区一些遗址内刻画于石灰石板上的
22、图案和符号,属奥瑞纳文化初期,是已知最早的艺术作品。线雕作品有深线刻、浅线刻和轮廓线刻等不同类型。线雕的绘幅极大,描写的动物有野牛、驯鹿、马、猛犸象、洞熊等。拉穆特科姆巴勒莱等洞穴遗址以巨幅线雕作品著作。另一类雕刻艺术包括浮雕、立雕和透雕,尤以石头或象牙刻成的妇女小雕象最为著名。雕象突出女性特征,有特别肥大的乳房、臀部和腹部,面目不清,不刻眼睛和口鼻。妇女偶象的出现,说明女子在当时社会的特殊地位。此外还有动物小雕象。勒斯厄伊泽埃附近洛萨尔岩棚内发现的手持羊角的女性小雕象和西南部比利牛斯山梯克达杜贝遗址内的泥塑騣犎,是代表性的雕塑艺术遗物。绘画是法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另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大多绘制在洞
23、穴的壁或顶上。主要题材是日常狩猎的各种野兽,如猛犸象、野牛、马、野猪、披毛犀等。这些绘画,不仅刻划出动物的静止状态,也表现各种野兽的动态,神态逼真,反映出作画者对这些动物十分熟悉,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兴趣去创造这些艺术形象。许多绘画染有红、黄、褐、黑等多种颜色,表明原始艺术家已懂得利用矿物颜料作着色材料。绘画风格也经历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较早的单色画(奥瑞纳文化期)多用手指或手绘成,只有形象的轮廊。如佩什梅勒洞穴内以黑色线条勾画的马、猛犸象。以后发展为具有明暗色调的单色画和彩画。多尔多涅地区的拉斯科是最著名的壁画洞穴。壁画上的动物形象有赤鹿、野牛、马等。这些动物画尺幅巨大,线条粗健,飞动奔走
24、的神态鲜明有力,大多以红、黑两颜色绘成。洞穴大厅内的雄牛画象,大小如同真牛一样,体现出真实地描绘对象的现实主义风格。勒斯厄伊泽埃附近的丰德高姆洞穴,多尔多涅地区的鲁菲尼亚洞穴都是重要的史前壁画遗址。原始艺术是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始人的狩猎生活和观念。许多壁画中,野兽身上画有长矛、箭头以及棍子击伤的痕迹,或画有陷阱。如诺克斯洞穴内的野牛壁画,在野牛躯体侧面画着刺入的矛头。丰德高姆洞穴内的一幅画描绘一头猛犸象正闯入陷阱。不少壁画作于洞穴深处的岩壁或洞顶上。尼奥洞穴中著名的“黑厅”壁画位于洞穴内约 777 米深的地方。丰德高姆洞的犀牛画作在洞穴深处岩石的隙缝上,人只
25、有平躺在地上方能观察到。拉斯科洞内一处壁画曾经重叠画过 3 次。这些表明,原始人作画的动机很可能与施行巫术有关,具有进行某种巫术仪式的目的。宗教大约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法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洞穴和岩棚遗址中发现最早的墓葬。尼安德特人把一些动物、小饰物、工具与死者一起埋葬。勒穆斯捷遗址中发现一具年轻人骨骸,其头部枕在一堆燧石碎片上,手旁有一把手斧。拉沙佩勒欧赛恩茨遗址的埋葬中曾发现许多贝壳、莫斯特文化的燧石工具和各种动物骨骸。这不仅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关切,而且说明尼安德特人可能已产生关于人死后另一世界生活的观念。随葬品大约是供死者在另一世界使用的。除出现葬俗,尼安德特人的一些洞穴内还发现成堆熊骨
26、。在一洞穴的壁龛中,发现 5 具熊的骨骸被一圈石块围住,有些骨骸周围有小石头,另一些则散在石板上。这可能是为了狩猎目的进行仪式而置放的。- 也有人估计为 38 万年前。 阿布维利文化在性质上与时代稍晚的阿舍利文化相近,因而,许多学者也把它看作早期的阿舍利文化。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第 356 页。 克罗马农人是奥瑞纳文化的创造者。 有人认为,雕象上肥硕丰满的女性体态,表现了原始人对自身后代繁衍的祈望。 -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首页基础资源 教学参考书 法国通史简编 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三、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石器时代约公元前 1 万8 千年左右,冰川在
27、西欧逐渐消失,冰期结束。这时,欧洲大陆的自然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大地回暖,气温逐渐升高,出现类似今日的气候。动物群和植被也发生变化。猛犸、野牛、野马等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动物,要么随之北移,要么最终绝灭。大地上树木繁殖,苔原变成森林地带,西欧和中欧普遍出现以橡树为主的阔叶林,适合温暖气候的林间动物,如赤鹿、麂鹿和鸟类等大批繁殖。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原始人的经济生活从旧石器时代猎取草原大动物群,转变为在林间猎取单个的小动物。生产工具相应有了改进,出现弓矢和细石器。这是中石器时代的标志。中石器时代是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在法国,以阿齐尔文化和塔登诺文化为代表。阿齐尔文化因南部的阿齐尔洞穴得名
28、,时代约为公元前 8 千年至公元前 6 千年。阿齐尔文化人既在高地洞穴中生活,也在低地营造木构茅棚作季节性居留。他们的石器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用作箭头或嵌入骨、木工具的凹槽中作刃口。还有石刀、石斧、鱼叉等。经济生活以狩猎鹿类为主,渔猎和采集也占有重要地位。塔登诺文化以北部的塔登诺遗址命名,约存在于公元前 6 千年代至 5 千年代。石器与阿齐尔文化的相似,但尺寸更为细小,形状更合乎几何形。塔登诺文化人多居于滨海或大河旁,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阿齐尔和塔登诺文化的遗址中都发现彩绘砾石,大多为红线组成的几何图样,也有图案化的人类和兽类形象。根据民族学的材料,这种图案与当时人的灵魂崇拜观念有关。巴黎盆
29、地以北地区,大约自 1.3 万年前冰川消失后才有人类作长期居住。在中石器时代属北欧马格尔莫斯文化范围。当地居民广泛使用木材建屋、制造弓矢。从事狩猎、采集软体动物和贝类、捕捉鱼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和畜牧约公元前 9000 年起,西亚出现了最早的农耕和畜牧,开始了从旧石器时代食物采集转变为新石器时代食物生产的过程,即发生所谓新石器革命,或曰农业革命。传统的观点认为,欧洲农业起源于西亚,是西亚的农耕者在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浪潮中,把农耕和畜牧的技术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表明,有些作物和牲畜的驯养是在欧洲独立地发展的。早在公元前 7 千年,希腊的铁撒利亚已开始驯养牛。法国南部沙托纳夫莱 莫
30、蒂盖洞穴内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发现比野生绵羊体型为小的绵羊骨。全新世初,法国南部还出现豆科作物。欧洲中石器时代居民,于原先半定居的狩猎、采集经济基础上,在利用传统食物资源的同时,吸收新的生产技术,接受了新的食物资源,从而逐渐完成向农耕、畜牧经济的变化。法国南部是西欧最早的农耕畜牧地区之一。约公元前 6 千年,法国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出现新石器时代文化,但狩猎、采集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到公元前 5 千年以后,当地居民已懂得栽培红小麦、野生小麦、斯佩尔特小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猪。狩猎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降低,他们还能用粗陶土捏制陶器或以贝壳压印后烧成圆形陶器。逐渐从原先的洞穴岩棚或贝丘迁往露天营地或住进
31、圆形的和狭窄的茅屋。公元前 5 千年后巴黎盆地以北地区受中欧新石器时代线陶文化的影响。这一文化以带有线条图案(曲线、斑马线、波形线)的刻纹陶为特点。在法国南部,约公元前 4 千年以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却塞文化取代了早期的印纹陶文化。它以圆形底座的深色磨光陶器为特征。公元前 3 千年,这一文化逐渐扩展至法国中部和北部。巨石建筑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中期,西欧、北欧出现以巨大石料构成的建筑物。考古学界称之为巨石建筑。巨石建筑是史前时代重要的文化遗迹,世界各地都有发现,但尤以西、北欧沿海地区分布较为集中。法国新石器时代居民在大西洋沿岸地区,特别是布列塔尼半岛,建造了大量巨石崇拜物。这些巨石
32、建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立石和列石。立石为单独的整块巨石,尖端插入地中竖立,一般不作雕琢加工。列石则是由许多较小石块排成一列、数列,或排列成环状。一般认为立石和列石都是宗教崇拜物。莫尔比昂省的埃尔德旺列石由 1129 块石头组成,分成 10 行,长达 2105米。大西洋沿岸卡尔纳克平原上的列石分 3 群,共有 2700 多块,长达 3 公里。另一类是石棚,大多用作坟墓。简单的为数块大石立地,上面覆盖一块大石板,石壁上刻有花纹或人物。较复杂的石棚又有通道墓和长墓两种。通道墓由一巨石墓室和长而窄的入口通道两部分构成。墓室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通道由两列并行的竖直立石块组成,上面铺
33、以平坦的石板,通道顶端即为墓室。墓室内琢有几何图案。长墓无通道与墓室之分。巨石墓室内所葬个体,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传统的观点认为,巨石建筑起源于西亚,经地中海传播至西欧。近年研究证实,欧洲的巨石建筑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布列塔尼地区的巨石通道墓,早在公元前 4500 年就已竖立于大西洋之滨,比西亚和埃及的石头建筑还要古老,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巨石建筑。青铜时代与原始凯尔特人约公元前 3 千年至 1 千年,法国进入了青铜时代。人们把铜和少量锡混合起来炼成青铜,制成各种工具和饰物。在青铜时代欧亚大陆曾出现几次部落群团迁徙的浪潮。新石器时代生活在俄罗斯南部到东欧一带的原始印欧语系人,这时开始了一波接一波
34、持续的迁徙过程。其中尤以公元前 8 千年代末和 2 千年代末的 2 次迁徙浪潮规模为最大。有的往西进入中、西欧,有的向东进入亚洲。欧亚大陆诸部落群团大迁徙促使各地居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接触、交流和新民族的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中,法国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局面。新石器时代末和铜石并用时代已出现的各考古文化,有的为青铜文化所取代,有的继续存在,有的受新出现的西欧青铜时代文化影响或与之相结合,形成一些新的地区性文化。西欧和中欧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文化是钟杯战斧文化,它以钟形杯状陶器和用于战斗的穿孔石斧为特征。罗纳河流域处于这一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在巴黎盆地,新石器时代末的珀里卡德文化仍
35、继续存在。在东部,受中欧乌涅提茨文化的影响较大。地中海地区则受意大利北部青铜时代文化影响。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经济逐渐发展为农牧混合经济,居民流动性较大,留下的村落遗址较以前为少。墓葬中发现的大量金属武器和装饰品表明,氏族、部落的首领已拥有特权地位,社会分化已较明显。青铜时代中期,法国大部分地区属古墓文化的范围。至青铜时代晚期,大约公元前 2 千年,起源于多瑙河流域的骨灰瓮文化诸部落,经莱茵河进入法国内地,后又抵达大西洋沿岸。骨灰瓮文化的居民住在村落或山堡中。山堡是四周围用墙垣或栅栏圈围起来的设防居民点,大多建立在山丘或沟崖顶上。这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山堡。骨灰瓮文化居民在父系氏族制度下生活,经济以
36、农耕为主。他们与青铜时代中期的古墓文化诸部落以及其他部落混合,形成新的居民群团原始凯尔特人,即后来铁器时代凯尔特人的祖先。- 石棚又称桌石、支石,音译为多尔门。 有的学者认为印欧语系人的发源地为小亚细亚半岛。 -第二节凯尔特人的高卢一、凯尔特人的兴起与铁器时代文化首页基础资源 教学参考书 法国通史简编 第二节 凯尔特人的高卢 一、凯尔特人的兴起与铁器时代文化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第二节 凯尔特人的高卢一、凯尔特人的兴起与铁器时代文化凯尔特人的起源、分布和迁徙公元前 1 千年代初,欧洲出现铁器工具。约公元前 8 世纪,法国进入铁器时代。凯尔特人是欧洲最早懂得冶炼铁、制造铁器工具的居民,是
37、在语言、物质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的一些部落群团的总称。他们都属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创造了欧洲铁器时代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宗教方面都信仰多神的特罗依德教。法国东部塞纳河、罗亚尔河上游、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是凯尔特人的发源地。约公元前 1 千年代初,他们首次在这些地区出现。随后的几世纪中,凯尔特人以武装的部落联盟为单位,向周围地区扩散、迁徙,进行军事移民。他们凭借铁制武器战胜了尚处于青铜时代的部落,公元前 7 世纪已在法国东部、中部各地定居。公元前 5 世纪末凯尔特人抵达法国南部和比利牛斯山,并与当地的利古尔人及伊比利亚人融合。公元前 4 世纪末 3 世纪初,凯尔特人
38、的一支具有日耳曼人血统的比尔及人越过莱茵河进入法国东北部,在塞纳河以北,阿尔登山区以西和以南的地区定居。公元前 500 年以后,法国已成为凯特人主要的居住地区。古罗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把高卢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高卢,面积约 60 余万平方公里。高卢人生性坦率、狂热和轻浮,胜时盛气凌人,败时垂头丧气。哈尔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凯尔特人的物质文化分为哈尔施塔特文化和拉登文化两个前后相连的时期。作为凯尔特人主要居住地区的法国,约在公元前 750 年进入早期铁器时代哈尔施塔特文化期。这一时期,流行带有铃状把柄的铁剑和带有向上弯曲弧形把柄的铁剑
39、,以及各种斧、刀、箭镞、矛头等铁器,此外,还生产青铜器皿、各类衿针和以玻璃、琥珀、象牙制成的小饰物。墓葬既有火葬高冢墓,又有直肢土葬。酋长、首领和氏族上层人物,死后常伴以四轮战车葬,尸体放于木槨墓室内的战车上。随葬品有武器、马具、饰物等。公元前 5 世纪中,西欧进入凯尔特人铁器文化的第二阶段,即拉登文化期。这一文化因瑞士西部纳沙泰尔湖畔的拉登遗址而得名。分布于奥地利、法、英等国。拉登文化以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著称,它从哈尔施塔特文化朴素无华的几何图案发展而来,又受到东欧草原斯基泰文化的怪异动物形象和希腊古典艺术写实风格的影响,成为以曲线螺旋和圆圈图案为主,伴以希腊式花草和斯基泰动物纹样的装饰风格
40、。这种装饰艺术主要表现于盔甲、盾牌、铜镜等金属器物上。墓俗从哈尔施塔特时期的四轮战车葬转变为两轮战车葬。拉登文化时期,凯尔特人的铁器冶炼和制造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具有特色的铁犁铧、铁镰刀和带有精致镂花剑鞘的短剑。洛林、中央高原和勃艮第是主要的产铁区。- 传统的分期法认为哈尔施塔特文化起于公元前 1100 年,止于公元前 450 年。公元前 1100 年至前 750 年为前期,后期为公元前 750 年至前 450 年。前期包括骨灰瓮文化,青铜器和铁器同时存在,实际上是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晚近研究中的哈尔施塔特文化,仅指传统分期法中的后期而言。 拉登为法文中浅滩之意。因遗址坐落于湖畔的
41、浅滩上,故名。 -二、凯尔特人的经济首页基础资源 教学参考书 法国通史简编 二、凯尔特人的经济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二、凯尔特人的经济农业凯尔特人的经济以农耕和牧畜为基础。早在进行军事远征和迁徙期间,凯尔特人已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征服新的土地后,集体占有宜于垦殖的田地,并在各部落间进行分配。他们善役马,会使用铁犁,懂得在当时可谓较先进的耕作方法。高卢北部的凯尔特人以灰泥作肥料施于农田。有的地方使用带犁刃和犁壁(拔土刀)的轮式犁翻耕草地。这种犁需由 8 头牛牵引,耕地深度比当时意大利人和希腊人所用的轻犁要大,宜于开垦多石和难以耕作的土壤。依靠铁器工具和较先进的耕作技术,加以凯尔特人懂得根据
42、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不同作物进行种植,所以在正常年景下,高卢的农业收成是相当好的。凯尔特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辅以黑麦和燕麦,还栽培甜菜、芜青、亚麻、大麻、洋葱、蒜等作物。较为充裕的粮食产量,为人口的增殖提供了客观条件,据估计,高卢的人口从公元前 1000 年的 70 万人增加到公元前 400 年的 300万人。畜牧业是仅次于农耕的经济部门。饲养的动物有马、羊、牛、猪等。养马和养羊尤为普遍。有的部落联盟仅饲养单一的某种牲畜,将森林和林间开阔地作为养猪的场所。有的地区流行将半驯化的猪在橡树林中放牧的饲养方法。从公元前 5 世纪起,高卢大部分地区的居民过着以农耕或农牧混合经济为生的定居生活。他们
43、用木材和粘土建屋,室内无家俱,仅在地面铺上干草或麦杆,覆以兽皮。住房旁的院子内大多挖有储藏谷物的地窖。手工业 根据考古材料,哈尔施塔特文化的晚期,凯尔特人的手工业已有萌芽,它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简单的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金属开采、治炼和加工是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在哈尔施塔特文化期,凯尔特人主要是利用沼铁矿和露天铁矿。进入拉登文化期后,开始寻找含铁丰富又易于挖掘的铁矿进行开采,并在矿藏附近进行冶炼,他们通常以木炭为燃料,在立式炉内冶炼铁矿石,炼出的铁块呈长方形,两端较尖,这种条形铁锭每块重约 67 公斤。有的地区人们进行贸易时,以这种铁锭作为一般等价交换物使用。高卢各地都发现拉登文化时代的矿址
44、和冶炼加工制造铁器的手工工场遗址。当时生产的铁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类型的武器,如短剑、匕首等;其次为各种生产工具,如犁、镰、锉、钳、凿、锯、斧、钻头、剪刀、剃刀等。凯尔特手工工匠加工青铜、金、银等金属的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生产的带有装饰图案和雕刻花纹的手镯、别针、腰牌等驰名中欧和西欧。他们懂得镶嵌、镀金和镀银的方法。凯尔特人冶炼金属、加工、制造铁器和其它金属器的技术,在当时欧洲处于先进的水平。除了金属冶炼和加工,凯尔特人的手工业还有皮革、陶器、玻璃、搪瓷、车辆制造等不同种类。公元前 2 世纪,高卢地区的陶器制造趋于完善,制陶作坊中不仅使用陶轮,还拥有结构较良好的陶窑。高卢人生产的陶器以高超的
45、手工技巧和雅致的风格而著称。皮革除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外,广泛用于制造战士的皮上衣、佩剑的腰带、马鞍、马具、盾牌蒙皮和头盔等。手工业的发展还反映在生产技术水平上。哈尔施塔特时代的四轮战车葬演变到拉登时代的二轮战车葬,不仅是葬俗的变化,而且反映了手工业制作技术的进步。二轮战车的车轮带有铁轮缘。在欧洲,凯尔特人最先懂得利用铁热胀冷缩的原理。发明把烧红的铁箍套在带辐条的木轮上,使箍冷却时紧紧固住木轮的技术。二轮战车是木匠、铁匠、制车匠熟练配合制造的产物,质量在欧洲堪称上乘。手工业的发展还表现为某些产品不再是零星、断续的生产,而是成批地生产。由于铁器普遍使用后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从而对铁制工具、武器以及其它铁制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那些氏族贵族攫取越来越多的财富后为了享受的需要,不仅从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希腊等地输入青铜器皿、饰物等,也要求本地区生产更多的奢侈品。项圈是凯尔特人喜爱的饰物。在拉登早期大多为氏族贵族和贵妇人佩戴,到中期便广泛流行。已有专事项圈生产的工场,产品远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