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慕课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张志新 陈博 朱永海 刘静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北京开放大学国开业务 部 摘 要: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 近年来慕课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系统地探究慕课 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对我国慕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内容分析法、引文 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 对该领域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我国 慕课研究主体上以高等学校为主, 但机构间缺少合作;内容上倾向于问题发现和 解决, 但深度还不够;方法上注重归纳, 但缺乏统计分析与开发。文章建议慕课 研究需注重实证研究, 加强交流协作, 提升研究的广度、深度和
2、影响力等。 关键词: 慕课; 问题; 内容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 作者简介:张志新, 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为智能学习支持环境、能力测评, 邮 箱为。 收稿日期:2017年 7月10日 基金: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 2015年度一般课题“开 放大学的慕课体系规划与设计研究以北京开放大学为例” (课题批准 号:2015-158Y)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The Actuality and Problems of MOOC Research in China ZHANG Zhi-xin CHEN Bo ZHU Yong-hai LIU Jing Department
3、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Elementary Education Institut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Open University, OUCHN Operating Department; Abstract: As a new curriculum model, MOOC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at home and a
4、broad in recent year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ave a systemic re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OOC research, especially to the MOOC constr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citation analysis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this paper gave a statistical analys
5、is of publications from three core CSSCI journals in this fiel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in research institutes are universities, but there was generally a lack of cooperation between agencies. In terms of research topics, most publications tend to find and solve problems, but still remains to go mo
6、re profound. The research methods mainly focused on induction, but there was an insufficiency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emphasize more on empirical research during the study of MOOCs; enhance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
7、stitutes and researchers; improve the breadth, depth and influence of MOOC research. Keyword: MOOC; problems; content analysis; quotation analysis; clustering analysis; Received: 2017年 7月10日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 具有大规 模、网络化、开放性等特点, 受到世界各地学习者的青睐。慕课通过信息技术将 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世界各个角落, 不
8、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 还提供完整的学 习体验。基于“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的美好愿望, Downes等1于2008 年首次提出“慕课”的概念。慕课的出现被喻为教育史上 “一场海啸”2、“一次教育风暴”3。时至今日, 国内关于慕课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 针对研究现状及问题开展系统的实证 分析, 对我国慕课的进一步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当前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讨论分析慕课研究的研究主体、研究方 法、研究情趣、研究热点和趋势等问题, 以期描绘我国慕课研究的现状, 找出研 究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续的研究提
9、供思路, 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慕课的建设和健 康发展。 2 文献来源 本研究于2017年3 月1日, 在中国知网 (CNKI) 中以“慕课”或“MOOC”为主 题进行检索。 检索时, 对文献发表年限不做限制, 文献来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 索引 (CSSCI) (2015-2016) 来源期刊下的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和现代教育技术三本教育技术期刊。选取这三种期刊的主要原因在于, 它们 既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刊物, 也是刊发慕课学术论文最集中的刊物。 通过上述方 式, 共检索到文献 193篇, 经过辨别和统计, 剔除会议通知、广告等无关文献, 最终得到有效文献 150篇, 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文献来
10、源。 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对150 篇期刊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人员、引用文献、高频关键词等项目进行了统计分 析。 其中, 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 究方法,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四个方面4。引文分析法 是利用图论、模糊数学、统计学及其它数学、逻辑思维方法, 对科技文献的施引 或受引的现象与规律进行分析, 从而反映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 多种动态与走向;“引文分析法通常使用的分析指标有引文标注率、引文数量、 引文语种和作者自引率等”5。聚类分析法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
11、性来定量研究 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同类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 不同类个体的差异较大, 因此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 找出能够度量样 品 (或变量) 之间相似度的统计量, 并以此为依据, 采用某种聚类法, 将所有 的样品 (或变量) 分别聚合到不同的类中6;本研究将对三本期刊相关文献的 关键词做聚类分析。 4 研究过程 本研究严格按照内容分析法、引文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如在 初步确定文献的分析类目后, 本研究选取囊括三种期刊、不同年限的 20篇文献 做小样本试评, 根据试评结果再次完善初定的分析类目, 以求完整、 客观地得出 相关结论。 在进行内容评判
12、时, 由2位研究人员分别对 150篇期刊论文一一进行内容评判, 评判后核对不一致的地方, 交给小组全体研究成员一起进行反复讨 论与斟酌, 直到达成一致。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 22.0、 Excel 2016以及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 II,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制作有关图形。 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解释性描述, 主要涵 盖研究成果、研究主体、研究情趣、关键词可视化研究、研究方法、引文等方面。 1 研究成果 (1) 论文数量 研究论文是研究成果的直接表现形式。在本研究统计的期刊中, 2013 年仅有3 篇, 2014年迅速上升到 41篇, 并在随后两年稳定于 5
13、0篇左右, 截止到 2017年 3月1 日统计时, 共有 150篇相关文献发表。可见, 自2014年以来, 国内学者 对慕课进行了持续关注, 研究热度可能会继续保持。 (2) 成果来源 科研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科研立项, 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市校级等。由于各级 科研部门会对研究课题进行严格的甄选, 所以科研立项项目的级别和数量能在 较大程度上反映各级部门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价 值。2013年以来, 从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三种教育技术学期刊来看, 我国各级部门对慕课的研究相当重视。截止到 2017 年3月 1日, 有31 篇未获得各级项目基金支持,
14、占20.67%;获得项目基金支持 的共有119项, 占 79.33%其中, 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校级项目基金支 持的分别占16%、52%和11.33%。由此可见, 我国对慕课研究的基金项目主要来 源于省部级科研立项。 2 研究主体 (1) 研究人员和机构 本研究选取的150篇论文作者共计 354人 (不重复统计发表了多篇论文的作 者) 。 其中21人发表过至少 2篇以上, 但绝大多数研究者尚没有继续跟进研究。 从作者单位分布看, 354 人分别来自111所高等学校、企业或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发表多篇论文的机构不重复统计) 。 其中, 高等学校共98所, 占总数的88.29%; 企业或相关社会
15、科学研究中心 13所, 占总数的 11.71%。可以看出, 我国对慕课 的研究主要以高等学校的研究人员为主。在这 111所研究机构中, 共有 37所至 少发表过2篇;在这 37所研究机构中 (表略) , 师范院校有16所, 占43.24%; 在发文数量前5名的机构中 (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 华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 师范院校更是占据了 80%。可见, 师范院校在我国慕课研究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范院校的相关学者更 注重课程和教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 (2) 合作情况 研究合作情况可以反映各研究机构和人员间的学术交流和分享情况。 本研
16、究将研 究合作分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150篇文献共涉及 354名 研究者, 其中只有 32人独立完成论文的撰写, 大部分研究者是以合作的方式完 成, 人数一般在 26 人。 在参与慕课研究的 111所研究机构中, 有108 所独立发 表过相关论文;在150篇论文中, 只有42篇是院校之间或研究中心与院校间合作 完成的。 由此可见, 我国慕课研究者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总体偏少, 未能形成合 力。 3 研究情趣 研究情趣是指论文作者侧重研究的一个学科或领域的某些具体方面7。对研究 情趣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研究内容的偏重和不足, 进而可以预测研究趋势 并提出研究建议。 本研究首
17、先分析每篇论文内容所属的研究情趣类目, 再统计出 全部样本出现各个类目的频数, 从而得出研究情趣分布表 (如表1所示) 。 表1 研究情趣分布 下载原表 如上表所示, 本研究中, 情趣类别的第一级分析类目为基础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 以及元研究。 其中, 基础理论研究是研究者对慕课的基本认识研究, 包括对慕课 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历史现状前景以及指导理论的研究。应用研究是指将慕 课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 其二级类目包括课程和教学模式、优 化对策、影响因素、运行机制、评价方式、应用和比较研究。元研究是指以研究 活动和研究结果为对象而进行的再研究, 即对研究的研究, 它是学科或研究领
18、 域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在本研究中, 元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现状的述评上。从 统计频次可以看出, 我国对慕课的研究偏重应用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和元研究 相对缺乏这说明我国对慕课的各项研究尚未成熟, 需要进一步深化。 4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提炼出来的, 用以帮助人们在研究 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 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的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科学严谨的方法支撑, 从研究方法上可以考察出一个领 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等。 研究方法分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本研 究参考张志新等8关于研究方法的分类框架, 对本研究的样本文献进行逐一考 察,
19、 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从收集资料的方法来看, 150篇文献中文献资料法所占比例 (50.67%) 远高 于开发研究法 (17.33%) 、观察或实地研究法 (14.67%) 、问卷法 (12.67%) 、 访谈法 (0.03%) , 以及实验或准实验 (0.02%) 法;测验量表法尚未在本领域得 到应用。这说明我国慕课研究总体上重理论探究而轻实践探索。脱离实践和真实 情境做纯理论化的社会科学研究, 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 容易产生偏颇或无实 际价值的研究结论。 (2) 从分析资料的方法看, 目前的研究以归纳法为主 (60.67%) , 比较分析法 (17.33%) 、一般统计分析法次之
20、(13.33%) , 而结构功能法 (0.05%) 、系统分 析法 (0.02%) 、模糊数学法 (0.01%) 、社会网络分析法 (0.01%) 、数学建模 法少有涉及, 没有用到因果分析法、演绎法和灰色理论法。由此说明我国慕课研 究多是在归纳总结文献资料和已有经验, 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和定量分 析。 定量分析的缺失反映了定量研究的缺失, 对于一个研究领域来说, 定量和定 性研究应该相互补充, 才能使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5 引文 “引文一是指引用资料, 即在一个著作中引用其它作品的片段内容或他人所发 明的定义定理;二是指参考文献, 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或参考的有关文 献资料,
21、通常附在论文、图书或每章、节之后, 有时也以注释 (附注或脚注) 形 式出现在正文中”9。研究论文的撰写离不开引用他人的思想观点。引文可以 看作是研究学者之间对话的一种方法, 是支撑作者研究的有利的宝贵材料。 标注 引文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 在 150篇论文中, 只有1篇未标注文献, 引文 标注率达到99.33%;引文数量为2668条, 平均每篇文章 (n=150) 引用文献 17.79条。从语种来看, 在2668条引文中, 只有中英文文献, 没有其它语种文 献的引用;其中, 中文文献 1570篇, 英语文献 1098篇, 中英文引文比为 7:5。 这说明我国学者对慕课的研究相对规范,
22、并且视野开阔, 注重内外结合。 作者自引率是指作者自引现象的引文数量与样本总引文量的比率。 作者自引率的 高低反映了作者后期研究与先前研究的继承性、相关性和持续性。在 150篇研究 论文中, 有30篇出现作者自引现象, 占比为 20.27%。在2668条引文中, 74条 属于作者自引, 作者自引率为 2.77%, 而国外一般文献的作者自引率为 10%30%。这种巨大差距反映了我国慕课研究者在该领域研究的持续性不足, 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深度不够。 三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研究文献题录的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词汇, 是文献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的概 括与凝练10。本研究采用数据可视化软件 Ci
23、te Space对上述三种核心期刊文 献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 以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分析时, 将单个时 间分区设定为1年, 即可得到6个单位的时间分区;在“Node Types”面板中选 择“Keyword”进行聚类分析, 同时将阈值 (Thresholds) 设置为 (2, 2, 20) 、 (2, 2, 20) 、 (3, 2, 20) , 分别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大于 2、共现次数大 于2、词间相似系数大于 0.2, 最终得出29 个关键词节点和37条关键词之间的连线。 如图1所示, 圆圈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次数, 圆圈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 现的次数越多;外环为深黑色表示该关键
24、词是在整个图谱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节 点。由图1可知, 关键节点为“MOOC”, 它是整个关键词网络的“媒介”;图中 有9个较为明显的聚类, 分别是个性化学习、高等教育、混合教学、MOOC平台、 大学英语、开放教育、教学设计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 这印证了研究情趣统 计中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结论。 各聚类主要以“MOOC”这一“媒介”为核心紧密相 连, 说明这 9个聚类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 且各聚类之间呈现相互交叉的 特点。“研究前沿是科学研究中最先进、最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领 域”11;“Cite Space 所定义的研究前沿强调新趋势和突变的特征, 并用 Kleinberg突现检测算
25、法获取的突现词来表示研究前沿”12。分析时, 在 “Term Type”面板中选择“Burst Terms”, 阈值设置为 (2, 2, 15) 、 (2, 2, 20) 、 (3, 2, 20) , 并选择Pathfinder算法, 对关键词进行分析。 在“Timezone View”视图下, 得到我国关于慕课研究的三本期刊文献突现关键词的网络节点 时区视图 (如图2所示) 。 图1 相关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下载原图 图2 相关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的网络节点时区视图 下载原图 由图2 可以看出, 慕课的突现词主要有高等教育、影响因素、开放教育、混合教 学、 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等, 这
26、与图1绘制的研究热点基本一致。 图 2 显示, 2013 年的论文基本上都是关于慕课概念内涵的研究, 2014年产生了关于慕课平台创 建的研究, 20142015 年关于慕课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 2015年以后则主要体现在影响因素等问题上。不难发现, 我国慕课研究的发展 脉络是:从概念界定到教学应用, 从应用中发现问题进而探究影响因素。可以初 步预测, 在今后的研究中, 更多研究者将会倾向于做关于慕课质量保障、 慕课教 学影响因素等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2014 年以来, 我国慕课研究刊发论文数 量明显增加并趋于稳定, 基金支
27、持较充足, 研究情趣丰富。 然而, 不足也很明显: (1) 我国慕课研究者以高等院校人员为主, 且大多来自师范院校, 机构多样性 不足; (2) 研究机构 (单位) 内部研究者之间交流与合作较多, 但研究机构之 间交流与合作不足, 尚未形成合力; (3) 研究情趣以应用研究为主, 缺乏扎实 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深入的元研究; (4) 研究问题分散, 缺少明显的焦点; (5) 研 究方法偏重文献归纳, 轻视统计分析与开发; (6) 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持续性 不足, 深度不够。 基于上述不足, 本研究建议我国慕课研究机构和个人从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 各相关科研院所、研究中心、企业单位与高等学校一
28、起加入慕课研究之中, 取长 补短, 完善慕课研究和实践工作; (2) 研究机构 (单位) 之间增进交流, 加强 合作, 形成合力, 在研究上取得更大的进展; (3)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元研究, 只有打牢基础并秉持审视的态度反思过去, 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4) 研究机 构和个人聚焦核心研究问题, 积聚人力、物力和财力, 取得关键性突破; (5) 各 研究机构和个人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 以问题为中心, 以实证为导向, 更加重 视理论联系实际; (6) 研究机构和个人能持续关注该领域的研究, 提升研究的 广度与深度, 扩大学术影响力。 相信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努力, 我国慕课研究将取 得更大的进展和
29、突破、 能更好地指导慕课建设实践, 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 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尹达.“慕课现象”的本质阐释、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5) :59-63. 2Brooks D.The campus tsunamiN.The New York Times, 2012-5-3 (A29) . 3王左利.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4) :11-15. 4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28. 578张志新, 赵志群.我国企业大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 业, 201
30、3, (33) :5-8. 6张立军, 任英华.多元统计分析实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23-64. 9叶继元.引文的本质及其学术评价功能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1) :35-39. 10黄冠, 刘倩倩.国内微视频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 育信息化, 2015, (11) :14-18. 11陈仕吉.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9, (9) :28-33. 12Chen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suppl) :5303-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