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地球的形状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022278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的形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球的形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球的形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地球的形状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地球的形状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

2、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你知道吗?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3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老师收集了一些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印度人认为:古代中国人认为: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园地方”的猜想。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我国东

3、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刚才我们了解了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没有得到多数人验证所以不相信。那时候的人比较封建 等等)5请同学们看书: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 “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4、。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实验器材:纸、火柴梗、地球仪实验过程: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2.让船在地球上模拟航行3.观察船进港,你有什么发现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首先出现的是桅杆,然后是船身,出港是相反船在平面上航行,进港时,桅杆和船身同时出现,出港时相同实验结论:地球是球体的。地球是圆的吗?观察正方体上小纸船的运动观察球体上小纸船的运动小结: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消失;在球体上,小船会逐渐消失。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出现;在球体上,小船会逐渐出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

5、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如临海观船,登高望远等3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1. 2. 3. 4. 5. 6.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给地球量一量“身”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5小组汇报。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补充。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

6、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3.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交流。 4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6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7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苏联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宇宙飞船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5提问: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 960 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

7、?6学生猜想7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四、拓展活动: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 4 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 8 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从太空看地球圆球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全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探讨地球现状的活动和相关事例和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现状。(2)、通过阅读查找得出表示地球大小的具体数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讨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

8、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难点: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师生补充精当材料。【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2表演用道具。【主要训练形式】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研讨。2教师指导,学生表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老师提问:我们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谁能描述地球的形状呢?学生回答。(2)、老师单击主界面,出示画面(1):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示意图, 指导学生记忆具体数据,交给记忆方法,对比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大小。(二)导入新课:老师谈话导入,谈话内容如下:

9、通过: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数据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不是一个标准球体,准确答案请大家课下继续探究。地球是球形天体这一今天看来是常识的问题,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对它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前面我们已布置了一个作业:四个大组,每组分别研究一个课本所给的代表性事件,我们先通过课本图片资料和文字段落的学习,然后小组内汇总,遴选构思,以表演的方式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概貌展现出来。现在各组参与表演的同学作准备,下面让我们用掌声请第一组的代表同学带上自己准备的表演道具上讲台,表演活动一(老师指导学生表演,指导学生一边

10、表演,一边口述表演过程好内容)。看完表演,我们自己完成活动一的填空题,填完后,我请一个同学把答案说说。(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一后,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三)学习新课老师讲故事,学生表演, 师生共同学习天圆地方老师:在亘古荒凉的年代,人类活动范围狭小,只能凭直觉认识世界,当时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听公元前十世纪我国周朝一对农家父女的对白:学生表演:(烈日下父女耕地)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天在天上东升西落,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女:(略思索)像方正

11、的木板。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老师:点击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父:这老师解说:这位小女孩的疑惑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始产生了怀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开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这就是“盖天说”。老师:点击画面(3)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图。老师讲故事:时间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认识也不断进步,转眼三百

12、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古希腊的先哲们又是怎样观察思考的。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观海思考。老师点击:画面(4)毕达哥拉斯头像老师点击:画面(5)船桅杆近岸与离岸动态图”(单击“船帆”和“登高望远”)。学生表演二老师提示:“船去桅杆最后消失,船来桅杆最先出现”;如站得再高一些,刚刚消失的桅杆又看到了站得高,看得远,难道这两件事情是偶然的吗?看来大地可能是个曲面。毕达哥拉斯是认为大地为曲面的第一人,又过了约 200 年,即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又注意到什么现象呢?画面(6)亚里士多德头像画面(7)动态月食现象(单击“月食”)。表演三(亚里士多德看画面(7),自语)

13、月食时地球影子是圆弧,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地球很可能是球形天体。观众问题 1:请问亚里士多德先生:你仅凭这个现象就能断定地球是球形的吗?亚里士多德:我还发现,当一个人向南或向北旅行时,在他前面的地平线上会不断出现新星,原先看到的星则不断移位,甚至消失在后面的地平面下,这种情况只有在曲面上才会发生。所以我也认为大地是个曲面。老师:又过了约 200 年,到了公元前 240 年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埃拉托色尼在埃及的阿斯旺和亚力山大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画面(8)(单击“头像”及“示意图”)埃拉托色尼头像;阿斯旺、亚力山大两地太阳高度示意图。表演四(埃拉托色尼踱步自语):我站在处在北回归线上的阿斯旺

14、这个地方有口枯井,每年夏至,阳光直射井底,而在 800 千米以外的亚力山大却无直射现象这只能说明大地是曲面。老师:埃拉托色尼由此第一次比较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圆周长,与今天数据仅相差 200 千米,这是多么微小的差距呀!埃拉托色尼因此被誉为“地理学之父”。老师:在西方文明苦苦探求真理的同时,东方文明也未停止追寻的脚步,作为文明古国,我们祖先对世界天文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公元 1 世纪我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了“浑天说”。画面(9)张衡头像(单击出简介)。画面 (10)“浑天说” 示意图。表演五张衡:看上去,天上太阳、月亮是球体,我们所在的大地是不是球体呢?(

15、踱步语)大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犹如蛋壳,地犹如蛋黄,且地浮在水面上,而天浮在空气上。观众问题 2:请问张衡先生:“浑天说”与“盖天说” 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张衡:主要区别在于天之形状是整球形的天体还是半球形的天盖?盖天说认为天总在地的上方,不会没于地下,天上地下。浑天说认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老师:“浑天说” 虽有缺陷,但不可否认它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此后人类始终未停止过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但都停留在假想、推测阶段,直到历史来到了 16 世纪,人类才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证实了地球确实是个球体,那就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画面 (11)麦哲伦头像。环球航行示意图:红色箭头动态指示线路。

16、(连续单击示意图,箭头出,解说同步)学生解说:1519 年 9 月 20 日,麦哲伦率 5 艘船,265 人从西班牙圣卢卡港出发,沿巴西东海岸南下,于第二年 10 月抵达南美洲南端,这里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海峡,一些船员对前途感到畏怯而哗变,一艘船触礁沉没,另一艘载有大部分给养的船背叛离去。在这种情况下,麦哲伦也毫不动摇,坚持前进,声称即使是吃船上的帆和皮革,也决不回头。经过五星期航行后,他们终于绕出了这个海峡,日后人们称之为麦哲伦海峡,走出海峡后,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这里风平浪静,连续航行 3 个月,竟没碰到过一次大风大浪,人们称之为太平洋。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1521 年 3 月

17、,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因与岛上居民冲突而被杀死,其余船只继续航行。1521 年9 月,到达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时,又损失 2 艘船。最后一艘船,满载着欧洲人酷爱的香料,驶过印度洋,绕过非洲,于 1522 年 9 月 6 日,回到西班牙,船只仅剩18 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历时 3 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从此,人们不必再担心走到地球另一端时会掉人无底的深渊,这无疑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画面(12)加加林头地球卫星照片老师: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天体。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1957 年10 月 4 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

18、幕。第一位进人太空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 年 4 月 12 日,他乘坐“东方号” 宇宙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 108 分钟,从而写下了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也开辟了人类首次在地球外广褒的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的先河,下面请看加加林先生在外太空给我们发回的报道。表演六加加林:地球上的朋友们,大家好!此时此刻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报告,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是一个如此蔚蓝浑圆的球体,地表大都是海洋,不如称之为水球,地球像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一样,高高悬挂在布满星斗的太空中,发出蓝光。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想象、探索地球形状的本来面目,我是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来到太空的,我要感谢他

19、们,感谢他们细心的观察,大胆的想象,勇敢的实践,我要代表全人类对探索地球形状奥妙的所有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老师:至此,人类终于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教师承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组同学的精彩展示,使我们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了更形象、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现在老师有三组问题请教同学们,请小组讨论回答。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各达到什么认识水平?从人类认识发展史角度看,哪个事件认识难度最大?(板书)其中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为代表的观察想象最为难能可贵:开始认为大地是曲面,从此人类的探索进入了科学的正确的方向。师:假如停留在“天圆地方” 的认识水平呢?生:麦哲伦可能就不

20、敢探险航行了,因为他的信念就是地球可能是球体,还能回得来,而地是无限大的概念。所以这种大胆想象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历史性转折,意义深远。2到目前为止,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板书)(1)登高望远师:假如是地方,给你。一副万能望远镜,可看无穷远,站在上海能看到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哪些大城市?生:洛杉矶等。师:中美人民心连心。(学生笑)(2)月食(3)船桅杆:近岸时先见杆顶;离岸时杆顶最后消失。地平线的存在也是一个例证。(4)卫星照片3你从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学习中感悟到什么?(板书)结合自身情况讨论,可一个事件谈一条。生:1好奇心,求知欲(开端)。好奇心很重要,遇事多问为什

21、么,强烈求知欲往往是成功的开端,有时我们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原因即在此。师:是啊,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巴尔扎克说:一切学科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2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关键)。大胆想象的心理品质很可贵:这往往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在解题、写作时常有思路不开阔,方法不新颖的时候,妨碍了更快的进步,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师: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已开始到来,勇于探索、创新的时代精神

22、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3持之以恒,不畏牺牲(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还要具备持之以恒,不畏牺牲的精神,这往往是成功的基础。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里如何理解牺牲精神?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人类进步的征程中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乃至生命;对我们中学生而言,十年寒窗苦读,才能为未来壮丽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4追求真理,崇尚科技(保证)。追求真理,永无止境,要尊重科学,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这往往是不断成功的保证。从麦哲伦到加加林,他们的成功都是以人类科技取得重大突破为前提的。另外不一定要事事处处相信先人,要有质疑精神,哥白尼否定托勒密的“地心说” 而建立“日

23、心说”,就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看法,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我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时,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是否穷尽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否都以老师、课本为真理的标准呢?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类对事物的支配只建立在技术和科学之中。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自然只有通过服从才受支配。以上我们谈了四方面的感悟,其实,以上这些优秀品质对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受用终身的。画面(14)出示以上四段标题:学生每谈完一条,点击出示。教师总结:从今天的学习不难看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人

24、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抵达真理的彼岸。好,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布置作业:1搜集学习哥白尼、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事迹,并交流心得;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地球)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你知道吗?在人类飞出地球之前,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话: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

25、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老师收集了一些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印度人认为:古代中国人认为: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园地方”的猜想。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刚才我们了解了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没有得到多数人验证所以不相信。那时候的人比较封建 等等)5请同学们看书:谈话:后来,人们站

26、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地平线下,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 “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实验器材:纸、火柴梗、地球仪实验过程:1.用橡皮泥或纸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2.让船在地球上模拟航行3.观察船进港,你有什么发现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首先出现的是桅杆,然后是船身,出港是相反船在

27、平面上航行,进港时,桅杆和船身同时出现,出港时相同实验结论:地球是球体的。地球是圆的吗?观察正方体上小纸船的运动观察球体上小纸船的运动小结: 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消失;在球体上,小船会逐渐消失。在正方体上,小船会突然出现;在球体上,小船会逐渐出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如临海观船,登高望远等3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1. 2. 3. 4. 5. 6.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给地球量一量“身”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一、

28、说教材1、教材的体系、内容地球的内部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 地球的内部属于“地球与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 、 地球的表面 、 地球的内部 、 火山和地震 、 地表的变迁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 火山和地震 、 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地球的内部有三个教学活动(PPT) ,其中认识地球内部构造是本课的重点。下面我就分下来说一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9、、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先看第三课:2、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过程与方法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情感与态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3、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4、教学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5、教学安排:1 课时6、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幻灯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鸡蛋、橡皮泥等。学生准备:橡皮泥。二、说教法、学法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

30、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这对六年级的学生,并不困难。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法: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材料;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内部构造。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

31、生自己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合理的假设;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制作“地球构造模型”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 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三、说教学程序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一)情境导入,探究暗盒1、 (出示书上的问题)老师要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讲台上有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开盒子,你们知道每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吗?请几名学生尝试分辨。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

32、什么,并不容易,前几个同学只能猜测,于是我多请了几个同学,并提示允许他们将盒子拿起来,而且把钻孔的钉子放在旁边,学生很快便通过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2、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3、提示: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老师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环节,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做准备。(二)讨论,认识地球内部构造这是本课的重点,着重探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我打算分四步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1、提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

33、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2、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是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提示钻井、地震波等也是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方法。并把刚才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3、预测。学生根据以上的现象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并画在记录表格上。设计意图:这部分我教学以后调整了一下顺序,把第 2、3 两步对调了一下,原来的第 2 步让学生毫无根据漫无目的的进行预测没有必要,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先让学生看火山等图片,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见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来推测,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到本质,也符合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下面让学

34、生阅读课本资料,将科学家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提问: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第 21 页的内容,形成简单的认识。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补充材料:1910 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 50 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 年,美国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 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 古腾堡面 ”。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

35、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个圈层。名称 范围 物质的组成 厚度与特征地壳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 平均厚 17 千米大洋底地壳较薄平均 6 千米,最薄处不到 5 千米;大陆较厚平均 40 千米,最厚可达 70 千米(青藏高原)地幔 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铁、镁、硅酸 厚为 2900 千米距地表 100150 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地核 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铁 厚 3478 千米内核:1278外核:22005、师:其实地球内部就像一个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地球

36、的内部构造作大胆的预测, 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学生兴趣盎然。(三)拓展,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1、 (出示教材插图)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2、 (出示老师做好的模型。 )这就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你打算怎么做?小组可以讨论。3、讨论交流方法

37、,确定方案。 (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4、分组合作。 (提示如果小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够,可以和周围小组调换颜色)5、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 (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设计意图: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而且还要通过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学生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厚度) ,然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最后切开评价。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四)总结,课后延伸1、总结: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结合板书,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2、作业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设计意图: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 文章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